分享

【同步推荐】专题一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3-12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教学案:专题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25页)

  专题一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专题导语: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顶峰上的顶峰"作品。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一、诗人名片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行五。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父。青年时与李矫、崔融、苏味道同被称为"文章四友"。26岁中进士,官至膳部员外郎。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

  他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而自豪。

  二、诗词故事

  杜审言之狂

  杜审言的诗在"文章四友"中是最出色的。不过,他非常自负,恃才傲物,自高自大得近乎发狂。有一次,杜审言洋洋自得地对人说:"这下子苏味道一定得死了!"别人惊问,为什么苏味道一定得死呢?因为苏味道正好端端地当着吏部副长官。杜审言指指自己一部已编好的诗文集,哈哈大笑道:"他看到了我这部诗文集,还不羞死吗?"

  过了一会,又目空一切地说:"我的诗文,应当叫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当叫王羲之朝北向我膜拜!"据说,他临死还不改这毛病,对前去看望他的宋之问说:"我活着压得你们不能抬头,现在要死了,你们可以轻松了。可惜我到如今还没找到可以接替我的人!"

  三、文题背景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五言律诗。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构结成篇,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为节拍,"△"为韵脚字)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然后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感情。

  提示 "独有"、"偏惊",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沾巾",因触发诗人心中思乡之情,感伤流泪。

  二、悟读,诗情画境

  江南好时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新春仿佛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漫天云霞。当梅柳的花期到来,江南处处洋溢着一派花发木荣的水乡景象。本是赏心乐事,怎堪思乡日切,毕竟"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是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答:

  2.首联"偏惊物候新"中的"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

  3.中间两联中"出"、"渡"、"催"、"转"四个动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

  

  4.前人欣赏这首诗时,往往偏爱首、尾两联,因其起结别致。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精彩处,恰是中间两联情景描写令全诗丰满贯通。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①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①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秋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文本赏读

  1.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了这种感受。

  2."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3.

精当字词

表达效果

突出了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写出了春光自江南而北逐渐降临的特点,尤为精确。

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加欢鸣的特点。

春光使浮萍变绿,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如中原三月的暮春。

  4.①同意第一种看法。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尾联诗人用"忽闻"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严谨缜密。

  ②同意第二种看法。中间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与首联所写的矛盾心情是一贯的,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

  文本拓展

  (1)七言绝句

  (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表达了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滕 王 阁

  

  

  一、诗人名片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被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文学上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气骨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所作的诗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二、诗词故事

  王勃打腹稿

  腹稿一词源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幼年早慧,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就会批注《汉书》,不到二十岁时,已被朝廷任命为朝散郎。沛王耳闻王勃的名声,就把他召至王府,担任修撰。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有人怂恿王勃写一篇檄文来代表沛王的斗鸡向英王的斗鸡下战书,王勃听了觉得有趣,当时应允下午交稿。说完就回到房间,慢慢地就研磨墨,磨好之后,倒入一只大碗中,接着再磨,磨好再倒,直至大碗倒满。接着他又倒了一大盅酒,大口酣饮而尽,然后躺倒在床上,蒙上被子睡起觉来。当然王勃不是真睡觉,而是借此静心闭目,构思文章。待到考虑基本成熟时,他掀开被子,一跃而起,拿笔蘸墨,挥毫作文,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而自然佳妙。

  王勃诗美滕王阁

  王勃在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的故事想必读者们都知道。可是,这个故事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未必知晓了。据说,在王勃不到一个时辰之内便文不加点地写完传世之作《滕王阁序》后,大家围在墨迹未干的《滕王阁序》前再三赞叹时,忽然在身后传来一声霹雳:"这篇长序是我所作,王公子剽窃而已!"大家回头一看,正是阎都督的爱婿吴公子。吴公子也是一个聪明而略有文采的少年。他看到今天为他准备的文会被王勃喧宾夺主,便顿生嫉妒,仗着自己记性好,当时便将《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

  众人惊呆了,本来就对王勃惊人的创作速度闻所未闻,而略有疑问,如今见吴公子背了下来,便都将目光集中到王勃身上,看他如何收场。谁知,王勃只是淡淡一笑,问道:"吴公子,既然你说这赋是你所作,那么序后尚有一首七言古诗,你能否背诵出来呢?"吴公子当然没法再背出来,因为这诗还在王勃的肚子里呢!于是,王勃又握笔挥毫,即席写下了这首《滕王阁》诗。自此之后,《滕王阁序并诗》被大家广为传唱。

  三、文题背景

  滕王阁,为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兼洪州都督时所建,故称洪府滕王阁。据说,在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并诗》后,它名声大噪,引得天下无数人前来观赏,并与岳阳楼、黄鹤楼一起,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后人刘坤曾为滕王阁题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说明:本联指出江山、王阁依旧,而才人、帝子无存,幽默地说明朝"兴"朝"废"变幻无常,而"此地"的"风景"却美丽"无恙"。因此,它的调子要比一般的怀古伤今诗显得高亢。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滕王/高阁/临/江,佩玉/鸣鸾/罢/歌。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后四句抒情,抒发的是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含蓄蕴藉、哀婉低沉。特别是最后一句,体现得最为鲜明。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这个感情基调以及韵脚字的低沉柔和。

  

  

  二、悟读,诗情画境

  滕王已逝,佩玉鸣鸾宴会场面已然豪华落尽。旧阁无人赏游,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之相伴。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建阁之人而今安在?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共56个字,其中表现空间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时间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融汇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围绕一个中心--________,各自发挥其众星捧月的作用。

  2.诗的第二句"佩玉鸣鸾罢歌舞"中的"罢"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想说明一种什么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三、四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怎么解释?"珠帘卷雨"好理解,但"画栋"能飞走吗?两句中的"朝"和"暮"是实指吗?这两句要表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薛华

  王 勃

         送送①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 ①送送:即送了一程又一程。

  (1)杜甫《梦李白》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与这首诗中的哪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这首诗与作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风格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

  文本赏读

  1.阁 江 栋 云 帘 雨 浦 潭影

  日悠悠 物换 星移 几度秋 今何在

  滕王阁

  2."罢"是停止的意思。这一句重在说明当年的繁华热闹已经消失了。

  3.所谓"画栋朝飞南浦云"的意思是:画栋只能与朝飞南浦之云为伴,"画栋"后省去了一个"伴"字。"朝"和"暮"是对举,修辞上叫互文,理解时不要把它们拆开,这两句应理解为:画栋和珠帘每天早晨和傍晚只能与飞往南浦之云和西山雨为伴。它表明了昔日热闹的滕王阁今天的冷落和寂寞。

  4.表面写景而实为抒情。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夕晖。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

  文本拓展

  (1)"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穷"、"独"。把穷路孤独送友的悲苦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3)这首诗与作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风格情调迥异,前者凄切孤苦、深邃绵邈,后者意境开阔、格调爽朗。

  

  从 军 行

  

  

  一、诗人名片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一事连坐,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今四川筠连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其诗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宇轩昂,风格豪放。杨炯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

  二、诗词故事

  初唐四杰的排序

  "初唐四杰"排成"王、杨、卢、骆"的顺序,据说富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如按年龄顺序,则应为卢、骆、王、杨,其间卢、骆要比王、杨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杨炯对此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因为杨炯年纪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故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勃是同年(同榜考中),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是不甘心的意思。

  三、文题背景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平调曲",汉魏诗人常用这个乐府题写军旅生活,但到了唐代,汉魏乐曲大多已经亡佚,诗人只是用这个乐府题来写诗,无法配合乐曲演唱了,所以这首诗本来应当属于"乐府诗"。但是对于诗歌句式、音律、结构的审美习惯却使六朝以来的诗人把这种"乐府诗"也逐渐写成了五言八句、平仄相间的格式,便使得后人一概把它们称为"五言律诗",其实,在初唐诗人心目当中未必有现在那么明确的格律概念,也未必是有意要写出一种与乐府、格式都不同的"律诗",只是一种审美习惯使他们写诗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注意了句式、平仄与结构而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烽火/照/西,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该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风雄骨健,表达了作者积极参军、保家卫国的雄壮情怀,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掷地有声;二是采用跳跃性结构,节奏明快。朗读该诗,既要慷慨激昂,深沉有力,又要节奏明快,气势雄壮。

  二、悟读,诗情画境

  

  边关告急,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奉命出征,将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沙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暗淡了军旗上的彩画,呼啸的狂风中交织着进军的震天鼓声,仿佛吹奏着胜利的号角......

  三、品读,鉴赏评析

  1.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其中"照"字用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心中自不平"中的"不平"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想像,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照前川。

  (1)一、二两句一语双关,请分析其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照前川"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军行

  文本赏读

  1."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机,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不平"指面对敌人入侵,义愤填膺。

  2.大雪弥漫,漫天飞舞,天色昏暗,战旗上的彩画已凋落斑驳;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出心裁,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诗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情绪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的风、雪的冰冷与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手法极高。

  3.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和武人得到重用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忠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文本拓展

  (1)"连城璧"即和氏璧,为赵王所得,"赵氏"双关赵王和赵纵,借喻赵纵才能如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人们久已闻名。

  (2)象征(或融情于景地表达)诗人的友情如明月一般长时间伴随赵纵踏上归途,渲染了送别氛围。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博览群书。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有《陈伯玉集》。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二、诗词故事

  碎琴求名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郡。(《唐诗纪事》)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金樽/对/绮。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二、悟读,诗情画境

  

  面对华筵,频频举杯,劝君更饮一杯酒;别筵将尽,离愁丛生,竟无语凝噎。把臂送行,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远去,路也迢迢,心也遥遥,不知何处是归程!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该诗的炼字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之一)

  陈子昂

       兰若[注]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兰若:兰和若都是香草名。

  陈子昂有才华,有抱负,但屡遭排挤,政治上很不得志。这是其自伤身世之作。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说:"此伤不遇明时。"请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文本赏读

  1.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与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

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路(遥想)

景色

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悠悠古道

情感

相对无言

离情缠绵

时光催人

难舍难分

悠悠离情

此会何年

  2."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3.衬托(融情于景),借树阴遮住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情。(亦可从"炼字"的角度回答,抓住"隐"、"没"两字来体会)

  文本拓展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体现。兰若青青,花叶繁盛,暗指自己杰出的才华;秋风威逼,花儿凋谢,正是自己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

  

  春江花月夜

  

  

  一、诗人名片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

  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

  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三、文题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可以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

  (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

  江流/宛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

  此两韵脚读字得响亮些。

  (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皎皎/空中/孤/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只/相。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

  "轮"、"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似"、"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像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

  白云/一片/去/悠,青枫/浦上/不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

  这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愁"、"楼"韵脚字读得柔和些。

  可怜/楼上/月/徘,应照/离人/妆镜。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

  此时/相望/不相/,愿逐/月华/流照/。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

  这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台"、"来"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君"、"文"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昨夜/闲潭/梦/落,可怜/春半/不还/。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

  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潇湘/无限/。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

  这八句写游子思归,"家"、"斜"韵脚字读得响亮些,"路"、"树"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前八句写景诗写出了景色的壮丽恬静,可用高亢语调读出。次八句哲理诗写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可用平缓语调读出。"白云"四句,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语调哀婉,稍有轻重变化。思妇怀人八句,用"月"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可用"低回"的语调读出。游子思归八句,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用哀愁、悠长的语调读出。

  二、悟读,诗情画境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搅扰着伊人,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虽共望一轮明月,却是天各一方,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如今却是音信难传,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无着无落的离情,姑且伴着残月的微光,洒向这江边的树林。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把握意旨

  (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鉴赏

  (1)"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技巧鉴赏

  (1)《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度探究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1)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此诗中与《春江花月夜》抒情方式相似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该诗的名句。试从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该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花月夜

  文本赏读

  1.(1)重点是"月"字。春、江、花、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2)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

  (3)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2.(1)不能。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2)"只"字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

  (3)"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3.(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2)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①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②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可理解为: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也可理解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该又平添几重愁苦!(两种理解均可,但要言之成理)

  文本拓展

  (1)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2)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与"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岁岁年年人不同"。

  (3)可从以下角度赏析:①比喻精当,对比有力。"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②"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叠字,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专题整合

  

  归纳提升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

  

  

  古典诗歌里景与情的关系

  一、理论讲解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1.乐景衬乐情

  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表面上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景色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在美好的景物中,寓含着思乡的愁绪。在王勃的《滕王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通过描写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哀婉低沉的人生慨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花月之夜清新静谧的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美景,衬托出离别之愁苦及人生短暂之伤感。欣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联系上下文。

  4.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杨炯的《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这两句描写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惨状,尾联却转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上。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真题剖析

  (2009·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 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了解景与情的关系,通过对景与情的解析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技法规律

  本题型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属于间接抒情);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分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空间

  

  1.林中的隐逸英雄陈子昂

  陈子昂一生三次返回林中,每一次返回,都不是以在林中生活为目的,返回是为了再入社会,而且是在终极价值的层次上重新承担社会的责任,故可称其为林中的隐逸英雄。就其在林中的行为而言,他虽试图向释、道方向提升自我人格,但主要的还是感受天地阴阳的生生仁德,体悟天命。洞烛时代大势之先机,得悟天命旨意之后即下山以辅佐帝王,调和阴阳,治平天下。这种隐者便是积极入世的隐逸英雄,他知行一体地承担着为社会寻求光明,为民生大众寻求幸福之路的重任。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创新"、"出世与入世"、"生命"、"价值"、"乐观面对生活"、"责任"等话题的作文中。在文学上,陈子昂情感充沛、壮志高昂地高举诗文革新大旗,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开创盛唐一代诗风。在仕途上,他积极入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他"出世"是为更好地"入世"。

  2.令人感叹唏嘘的张若虚

  张若虚仅凭一首诗,即名留文史。《春江花月夜》气势恢宏,文思并茂,可见张公当年横溢才华之一斑,而叹张公昔日之荣耀,又叹历史传名之艰难。张公之才,今其事已不可考,其诗已多散失,则吾辈碌碌之夫,又怎能奢望名垂青史?

  今人知道张若虚的,可以想像是不会很多的。没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必不知张若虚;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又对他知道多少呢?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文的美妙,却无法捉摸诗人的行踪。当我们对花长叹对月长吁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是不会有张若虚的影子的。张若虚是否会想到,他的诗被我们广为传诵,而他的名字却令我们如此陌生。他对此感到愤怒还是悲哀,或是淡然一笑,踏江而去?他对李白杜甫的盛名是否存有妒意?他是否觉得历史对他欠失公平?

  不过,张若虚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留下了《春江花月夜》,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仅留下一首诗,也足以使他不朽了。尽管不会有太多的人念叨他,可是却总会有人在角落里将他发现。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盛名与其实"、"公平与现实"、"孤独与超越"等话题的作文中。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三分钟的感谢

  一家日资公司的公关部招聘一位职员,最后只剩下她和另外四个人。公司通知他们五个人,聘用谁得由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通过才能决定。

  几天后,她收到一封公司人事部发来的电子邮件,内容是:"经过公司研究决定,你落聘了,但是我们欣赏你的学识、气质,因为名额有限,实是割爱之举。公司以后若有招聘名额,必会优先通知你。你所提交的资料录入电脑存档后,不日将邮寄返还于你。另外,为感谢你对本公司的信任,还随寄去本公司的优惠券一份。祝你开心。"

  她知道自己落聘了,十分伤心。但又为外资公司的诚意所感动,便顺手花了三分钟时间用电子邮件给那家公司回了一封简短的感谢信。

  两个星期后,她接到了那家日资公司的电话,说经过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她已被正式录用为该公司职员。

  后来,她才明白那是公司最后一道考题。她能胜出只不过因为多花了三分钟时间去感谢对方。

解读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往往更能检验人的品质。

解读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么失意伤心都不能忘记做人的礼节。

心怀感激的人善待万物,也必将得到善待。

解读三:出人意料的收获,源自于情理之中的行为。

解读四:人才的选拔,德比才更重要。

解读五:人生处处是考场,凡事每每是考题,每份答卷都忽视不得。

"细节决定成败"、"善待万物"、"才与德"、"人生处处是考场"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节选)

  胡晓明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这包括以下几个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三、人生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说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

  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有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对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使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可以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所以,我认为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专题整合

  即讲即练

  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动静相衬,绘声绘色,景物清新自然,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反衬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解析 答案先总述所写之景,然后再具体点明所写典型之景,突出景之特点及写景之手法、角度,并结合具体字词分析景中之情。

  2.第二句所写的是明丽之景,树叶红艳,山峦青翠,水流湍急。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伤感,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第四句并不直接抒写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此时景是凄凉迷茫的,表露出诗人萧索迷茫的情怀,这是借景寓情,以景传情--以风雨的暗淡景色正衬离情。

  

  

  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绮丽(qǐ) 筵席(yǎn) 江渚(zhǔ) 槛外(jiàn)

  B.凤阙(què) 霰雪(sǎn) 南浦(pǔ) 绿鸾鸟(luán) 皎皎(jiǎo) 沙汀(tīnɡ)

  D.纤尘(qiān) 扁舟(piān) 砧板(zhēn) 碣石(ji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偏惊物候新(特别、尤其)

  忽闻歌古调(此指陆丞诗《早春游望》)

  B.江渚(指水中陆地)

  日悠悠(深远)

  C.铁骑绕龙城(穿铁甲的骑兵)

  宁为百夫长(指中级军官)

  D.不胜愁(承受得住)

  皎皎空中孤月轮(洁白的样子)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 B.不知江月待何人

  C.银烛吐青烟 D.淑气催黄鸟

  4.下列对诗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起首两句警拔,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中间四句,用"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景物变化的情态。

  B.杨炯的《从军行》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虚写的手法,尾联采用实写的手法,表达从军的强烈愿望。

  C.《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D.《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了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极为真切。

  5.下列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B.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体裁,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

  C.本诗虚实相生、黑白相辅,并从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D.本诗着重写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是一首爱情诗。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只填序号)

  ①我坐在滕王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②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③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④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⑤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睛闭眼间全是王勃落寞忧郁的神情。

  ⑥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填空。

  (1)"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另外三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字________,他的作品集为__________。

  (4)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是"________________",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3)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

  (4)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________________,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10)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阅读鉴赏

  9.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幽州台歌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①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郭隗、乐毅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

  (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贤人。为什么诗人却说"前不见古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怎样的境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②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 ①平仲:银杏的别称。②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

  (1)从诗歌颈联的描写看,诗人夜宿七盘岭是什么季节?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段文字,谈谈"空留听"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游"、"高卧"点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颈联对仗工稳,"平仲"、"子规"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高考

  12.(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 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 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表达

  15.把下面的几句诗改写成意境优美的散文。(100字左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专题检测

  1.C [A项"筵"应读yán;B项"霰"应读xiàn;D项"纤"应读xiān。]

  2.C [百夫长: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3.A [A项比喻,其余为拟人。]

  4.B [首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

  5.D [本诗不是单纯的爱情诗,而是融写景、哲理、爱情于一体。]

  6.⑥⑤②④③①

  解析 本题总体思路由"思路"到"眼见之景",再到"所听之声",④句为过渡句。

  7.(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2)贺知章 张旭 包融 (3)子安 《王子安集》 (4)以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8.(1)云霞出海曙 (2)胜作一书生 (3)物换星移几度秋 (4)槛外长江空自流 (5)海上明月共潮生 (6)人生代代无穷已 (7)愿逐月华流照君 (8)江水流春去欲尽 (9)秋水共长天一色 (10)独怆然而涕下

  9.(1)"前不见古人"的意思是:以前那些礼贤下士的人已见不到了。第二句是说,后来的贤明君主自己也来不及见了。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

  (2)后两句是说,考虑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自己孤独无助,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情。

  10.(1)①春季("芳春"、"平仲绿"、"子规啼"都点明了春季)。②视觉、听觉。

  (2)"听"的是"子规啼",子规一遍一遍地催促"不如归去",诗人却只能"空留听",依然要"独游千里外",失意、惆怅之情充满内心。

  (3)"独游"显示了一种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进一步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了失意的境遇。

  (4)诗人在颈联里用平仲这样的南方异乡树木来寄托自己的清白之意,用子规的叫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弥漫着一种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11.(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为"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12.(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 "、"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的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13.(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梁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态,同时运用了对比、动静结合等手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逼真,时而绕绿蕙,时而隐青薇,时而映日舞,时而因风回,时而花中见,时而叶际飞。联系刘孝绰恃才傲物、仕途数起数伏的遭遇,可见本诗是托蝶以言志,尾联"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借希望芳华不谢,欲依嘉树来点明主旨,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向往。

  14.(1)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

  (2)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15.参考示例

  春天的江水被风吹过,泛起些许涟漪,就如同我此时的心情;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似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就如同我此刻的愁绪。月光照耀了整个春江,那光亮随着波浪闪耀万里,春江上到处都会泛着这皎洁的月光,不知此刻的她是否会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