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中石:书法作品要有形象有颜色有趣味有感情

 三平斋 2015-03-12

专访欧阳中石:书法作品要有形象有颜色有趣味有感情

我还想说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书写已经跟我们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常说书法作品,是一种有意义、有形象、有颜色、有趣味、有感情的传播符号,它只是没有声音而已。我们走到任何地方,它都在那展现着,告诉我们这是哪里,我们每天在干什么。一张课

说起书法,很多人会问,书法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

首先,我来谈一谈关于汉字书写的问题。我觉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汉文就是把字集中起来表达文义,就是把这些结晶组合起来形成的串珠,而书写有它独特的意义,它是在这一串一串的串珠外面加上的一层光环。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是原始的,我们可以用语言的声音直接交流,传达意义,既方便又真实。但是,声音也有它的局限,就是受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听觉感受的限制,所以声音不能保留下来。社会在发展,现在已经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把声音录制下来让它长久保存,也可以远距离地传播出去。在古代时因为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声音没有办法保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便创造了到今天我们依然使用的汉字,把语言形象地记载了下来,让相隔很长时间之后的人能够看到这个形象,理解它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我们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用描摹事物形体的办法来交流思想,最后又用书写的办法形成了汉字。我们的汉字以形为主,经过演绎发展,经过历史上多次磨合后,从古代的甲骨、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行书,使它们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使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我们的祖先很了不起地创造了汉字汉文,我们的汉文在记录语言上是那么的简练,我们现在读的古文,不是当时人们语言的记录,而是人们语言的一种加工后的浓缩。 

随着文化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用文字把时代的进程记录下来。除了表达方便,而且还得让它们美观,于是,中国古时就兴起了书写的艺术。书写的痕迹是书的作品,怎么样能写得好是书写的理论。从古到今遗留下来的书画上可以看出,书写这门艺术已经是一门很完备很深厚的学问,我们把这门学问笼统地称为“书法”。最开始,这个“写”字和 “画”字意思是一样的。过去我们要想表达一个意思、一个概念、一个判断,比如说,为了表达“一头牛”的意思,又不方便真牵一头牛到这儿来,于是古代人就想了个办法,用画的办法把牛的意思表现出来,这种办法也就是将事物的一种形状、一个形象写在人面前,大家就可以看明白了。

这种用形意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成果。当然,这一步步地转化字体,最后转化成今天的样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现在,大家都认可都接受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变成一种艺术手法。

我觉得我的书法写得不够好,有很多艺术家、书法家可以把书法运用得很有生机,这是他们了不起的一面。把一个字写出来,把一段文字写出来,而且要写得有美感。我们都喜欢美的事物,都喜欢时时刻刻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所以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艺术能帮助人达到这个目的。

那么,艺术是什么?有一位我的山东老乡——艺术家李苦禅先生说过:“我想起这个艺术是什么,搞了一辈子还不是很清楚,好好地琢磨才懂得,艺术就是造谣言。”为什么艺术是造谣言呢?因为艺术都是假的,但却是以假为真、以假求真。观众明明知道是假的,却愿意去看它,愿意去相信它。我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太有道理了。画一幅山水画,不是真山不是真水;画朵花,不是真花,不是真草,但它却可以和鲜花媲美;画个人,画个女同志,很美。人们就想,见到的人有的眼美,有的嘴美,有的鼻子美,他把它们画在一块儿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美人,这是艺术的手法。艺术的手法就是把真的用假的表现出来,而胜过真的美,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大家看得很高兴。逐渐地,在人们的思想里面,真的、假的在艺术问题上不是犯错误,而是非常好玩,成了大家可以生活得更幸福的一种做法。比方说,我们看一幅画画得很好看,便说:“你画的画多好啊!和真的似的。”什么叫好画,得像真的才是好画。“哎呀!你看这个山水多漂亮啊,和画一样!”真的要像假的好看,假的要像真的好看。到底是谁真,到底是谁好看、谁不好看,两头互相说得有理,这就是真实与艺术之间的巧妙结合。

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祖先创造了字,创造了文,创造了书法这样的艺术,就成了生活中一直伴随着我们发展的一整套艺术。而且这门艺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和筛选,许多好的内容被肯定下来,也有一些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抛弃,这就是自然的淘汰。中华历史的长河给我们明明白白摆开了全部遗产中的优秀遗产,供我们选择。我们在历史上选定一条,哪个不好,哪个好,是共同认定的美。我们对美的理解有过许多变化,有过许多理解上的不同。但是,从总的方面讲,没有原则上的不同,先民们在先秦时代认为美的到今天我们也认为美,并且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我还想再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学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在历史上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解释。一直流传的是“学而时习”的“习”当练习讲,意思是说学了之后要经常练习它,就是高兴的。如果我们运用到今天,学习后经常练习就会高兴了吗?当然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一练习就不高兴,我不用功。我一年级学了 “2+3=5”,到二年级还要练习“2+3=5”,上高中还是“2+3=5”,上大学快毕业了还是“2+3=5”,这种学问是多无聊呀。如果真当练习讲,就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所以这个“习”字最好不当练习讲,不然讲不通。我们常讲一句话,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游泳特别厉害,所以说这个人惯习水性,这个“习”是说他很精通水性,很会游泳。“习”当“精”讲,当“会”讲就很好了。“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会了之后更要精通,用句俗话说就是说,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不亦说乎?”这句话讲得清楚,谁都能接受。

按上面的意思,是不是说谁年龄大谁写的字就好?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有的人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而有的人天生写的字就很难看,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始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练习写得非常漂亮,当然这是经过苦练得来的。其实不光书法是这样,学其他功课也是这样。我算过一笔账,学的时间越少学会的越多越好;学的时间越长学会的越多,这也不赔;但学的时间越多学会得越少这就大大赔本了。为什么古代人说举一反三?为什么有闻一知十?大概人们的能力是可以达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所以说,我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如果哪一天得法了,就很快会了,很快就能写好了。古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随着学习进度很自然地写字,自然而然地字也写好了。也许我们已经好多年没考虑过这问题,因此觉得再学也学不好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子的。如果大家想学好,也就花个一两个月的时间;学一两年,就很了不起了。这就需要得法,不得法就不行。

我还想说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书写已经跟我们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常说书法作品,是一种有意义、有形象、有颜色、有趣味、有感情的传播符号,它只是没有声音而已。我们走到任何地方,它都在那展现着,告诉我们这是哪里,我们每天在干什么。一张课程表上有文字,它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上什么课;一个店有门面,店面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店的名字和经营的范围;一个家庭里挂一副对联,也在告诉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我想说,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文字的,只要有文字就应该说有书写问题存在。时代在进步,以前有印刷术,现在又有了电脑,可以不写字了,一印刷一敲打就可以有字出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书写它可以使我们的字发挥出它应有的光彩,所以我曾说过这样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有人说,电脑、碑刻也能有文以载道的功能啊,那为什么还有各种书法呢?还要写字呢?我们说书写使我们的“文以载道”的“文”能够焕发出更好的光彩。像音乐一样,有了声音,有了节奏,有了旋律;像舞蹈一样有了许多形象,更感人,更有力量,这是我们的汉文一个特有的特点,所以我说,除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还应该“以书焕采”,焕发它们的光彩,并要“切时如需”,一定要追随着时代,为时代服务,这就是我们搞书法的目的。在创作作品时,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教学生时,也这样要求学生。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化才能变得更丰满。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将这四句话梳理成文。我也很乐意和书友交流自己的心得,因此将自己多年的学书心得,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本书共四章:第一章为“作字行文”,分为两篇:“作字篇”是讲书法的学习方法问题,“行文篇”是讲关于书法文化的问题;第二章“文以载道”,讲的是书法、文章如何载道、传道的问题;第三章“以书焕采”,讲的是书法美学问题;第四章是“切时如需”,讲的是书法与当今社会、时代的关系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