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请】化工、纳米材料高端申请大解析

 昵称13497476 2015-03-12
2015-02-09 智慧先生 格瑞北美留学咨询

关于纳米材料,我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把我这些年的收获写在这里,留个纪念。很多纳米材料的发展,在我看来,都是沿着相同的路子。首先发现一个形貌很丑的纳米粒子,它有奇特作用,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做可控合成,一路进一步开发它的作用,做应用。


应用上,一部分会做纳米器件,另一部分是做纳米信息储存。做纳米器件会需要各个组分的制备,最终也会有应用,所以也不容易进行精确的分类。也许有人印象中纳米材料都是些无机的,或者有些合成高分子加入其中,其实进行纳米器件组装的时候,也可以利用一些小分子间相互作用作为粘接剂,甚至DNA也可以加入其中,DNA也算是合成高分子吧,不同人不同看法,也算生物材料。对于纳米信息储存,就是纳米材料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相应变化,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探知这种变化,进而将微环境的信息反映出来,可以作信息储存,特定标记,也可以进行检测。


合成上,对于最初纳米粒子在合成上进行优化,通过调节各种参数,如原料,温度,合成方法,来调节纳米粒子的形貌,最理想的情况是想它长成什么样,它就长成什么样,也就是可控合成了。另一部分会做复合材料,做核壳结构,使一种纳米材料具有多种功能。核壳结构曾经帮助量子点实现了一次复兴,通过在有毒的量子点外面包一层透明的无害的壳,使它急性毒性大大降低,而且增加了很多优点【Crystal Structure Control of Zinc-Blende CdSe/CdS Core/Shell Nanocrystals: Synthesis and Structure-Dependent Optical Properties】。


纳米材料是以材料为主的,至于先有合成还是先有应用这种鸡蛋问题,不解释。主流纳米材料翻翻纳米杂志的目录就知道了,我接触比较多的是:Quantum Dots, Upconversion(以稀土掺杂为主), Nanometal(Au,Ag,Pt,Pd,alloy), Nano Oxide (TiO2,Fe3O4,SiO2,Rare earth oxide, etc.), Carbon,Nano Composite。


这些故事都是人为的,所以会经常提到一些大牛的名字供膜拜和骚扰。没提到的,是因为我知识圈子有限,并不是他们不牛。Rice的纳米就很猛,AM出专刊介绍他们的工作,一期全是他们学校的文章。



材料


Quantum Dots

曾几何时,纳米领域最火的是量子点,当然至今仍然很火,只是多了些生物安全上的顾虑。


量子点应该是在Science上同一期,一前一后讲合成讲应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吧。UC Berkeley的Alivisatos是量子点合成的大牛,GIT的Shumin Nie是量子点生物检测的大牛。这是要知道的,从此顶级纳米杂志上活跃的很多都是它们的徒子徒孙了。【传闻】Nano Lett是靠人脉发的,Acs Nano会好些,更看重成果……作为发光材料的量子点比原来的有机染料有很多优点,光稳定性好,发射峰可控,同一光源激发,不同纳米材料可发出多种光。但由于激发需要紫外光,且穿透深度低,在临床应用上前进很慢。上转换发光材料异军突起,以其独特的980nm激发,801nm发射,穿透深度达到2-6mm。【High Contrast in Vitro and in Vivo Photoluminescence Bioimaging Using Near Infrared to Near Infrared Up-Conversion in Tm3+ and Yb3+ Doped Fluoride Nanophosphors】反正是耳朵微血管的成像已经没问题了。【Upconverting luminescent nanomaterials: application to in vivo bioimaging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如今有机染料也在进步,量子点也在进步,很多生科的人还是喜欢荧光蛋白,还是觉得GFP的后代比较靠谱,纳米材料的真正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迫于上转换材料在近红外光区的优势,量子点的人继续探索,终于开发出了Ag2S量子点,可以实现近红外光区的吸收和发射,大出恶气,但优势并不明显,双方仍然各做各的。苏州纳米所很专业的,就是做纳米的,Qiangbin Wang依托Stanford大神Hongjie Dai做了些硫化物量子点的工作,也做了Ag2S。Daiwen Pang是纳米973两期首席,在国内纳米界的影响力就不用说了。标记染料近些年比较热的一个领域是单分子探针,用很高级的仪器对单分子的变化进行监视,甚至可以观察蛋白的折叠,这算到生物物理学里面,很需要数学和物理背景,不懂。Princeton的Haw Yang就在这个领域做了不少工作。


碳量子点以不明觉厉的身份出现了,把它放在Carbon里讲,理论上它是很好的荧光淬灭剂,入射光会弛豫而不会发射出来,可它就是会发射光出来。


Upconversion

上转换和双光子,从原理和材料都是不一样的。上转换用的是稀土离子存在的实能级,一次光激发到实能级,再一次激发到更高能级,再发出光。因为第一个实能级的寿命恰好适合简单的连续光激光器激发,进一步跃迁到更高能级。双光子是虚能级,需要脉冲激光器在非常短时间内激发,通常是有机物。上转换发光材料需要一个基质把稀土离子掺杂进去,通常采用氟化物,因为氟化物比氧化物发光效率高。稀土上转换发光要先看Dieke图。最早报道纳米氟化物上转换现象的据说是北大的Chunhua Yan,但国外的课题组后来居上,德国U Osnabruck的Markus Haase,NUS的Xiaogang Liu, Yong Zhang,加拿大U Victoria 的Frank van Veggel,美国SUNY-Bufflo的Paras Prasad。其实这些人的名字在上转换领域太常见了,找篇Review,直接看引用部分,谁名字出现的多,谁就是No.1。其实大家一开始做的纳米材料都挺丑的,后来做多了就好了。一开始就几种颜色光,后来就什么颜色都有了。复旦的Fuyou Li原来是做有机络合物的,后来开始做上转换,还被ACS请到年会上做报告,应该算是国内上转换领域的引领者了。浙大Sailing He是光学千人,复旦的Dongyuan Zhao,清华的Yadong Li都会做一些相关的课题。


上转换材料用的最多的是以NaYF4为基质,Yb为敏化剂,Er,Tm为激发剂。六方相的NaYF4比四方相发光效率高一个数量级,但难以合成。对于上转换材料,发展过程和量子点相似,通过奇奇怪怪的方法先合成出很丑的纳米,然后筛条件得到长得好看的。个人感觉上转换的一个里程碑是Xiaogang Liu在Nature上【Simultaneous phase and size control of upconversion nanocrystals through lanthanide doping】说掺Gd后,使NaYF4的合成更加可控。科技改变命运啊,只要你掺一定Gd进去,就可以省去摸索很多合成条件,简便获得六方相NaYF4。对于稀土掺杂,人们基本把稀土元素掺了一遍,各有特点,有的元素还有量子切割效应,如Pr。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NaYF4中的Y换成其他稀土元素作为基质,NaScF4, NaLuF4都有了(稀土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谁让稀土元素价态单一,基本都正三价。


Nanometal


做纳米金属的,有的为了提高其催化效率,有的就是做它的可控合成。【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 Nanocrystals: Simple Chemistry Meets Complex Physics?】


插手纳米金这一领域的大牛太多了。首先,合成纳米金通常采用酸性还原和碱性还原。酸性还原条件下,可用柠檬酸根作为还原剂,往往需要较高温度【Size Control of Gold Nanocrystals in Citrate Reduction: The Third Role of Citrate】这是Xiaogang Peng的文章,反正看了这么多关于可控合成的,我就觉得他讲出来的东西靠谱;碱性在室温即可进行,就用氯金酸和氢氧化物。西北大学的Mirkin, Chad【Defining Rules for the Shape Evolu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UIUC的Yi Lu【Discovery of the DNA “Genetic Code” for Abiological Gold Nanoparticle Morphologies】因为不同碱基序列对会吸附在不同晶面上,从而控制纳米金的生长;UIUC的Catherine Murphy也是做纳米金的,因为纳米金有很高的消光系数,所以可用于光热治疗,其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用于生物检测,也可用于发光增强和催化增强;从WUSTL跳槽到GIT-Emory联合中心的Younan Xia也是一大牛,看他的个人主页就知道他有多霸气,追祖师爷到几十代之前了……他竟然把空心的纳米金做出来了,还是方块,就像个Nanocage,Au做完,又把Ag的Nanocage也做了。U Penn的Christopher Murray【Improved Size-Tunable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Gold Nanorods through the Use of Aromatic Additives】,他也做些器件。U Florida的Weihong Tang也做很多纳米金属,主要是与Aptamer相关的,虽然引到国内的千人,但UF那边发文章仍然很猛。港中文物理系的Jianfang Wang做纳米金也很专业,已经开始卖了……还有做纳米金盘的,也有光热效应,医学院的也有不少在做,多数是合作,朝合作课题组要来做好的纳米金盘,再做生物应用。还有做金团簇的,几十个金原子的聚集体。纳米金的形状太多了,需要用的时候现查就行。


说起纳米金来,想起一个郁闷的事情,上海生物物理所的Chunhai Fan把纳米金喂给果蝇,然后它们寿命延长了……


UCSD的David Schultz发现纳米银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只是这个现象没有被捧起来,文章在PNAS上【Single-target molecule detection with nonbleaching multicolor optical immunolabels】。一不小心做个纳米萝卜出来(一头粗一头细的纳米棒),也可以发文章【Asymmetric Silver “Nanocarrot” Structures: Solution Synthesis and Their Asymmetric Plasmonic Resonances】当然,光学性质会有很大变化,常人做个这产品出来,恨不得毁尸灭迹,加拿大Université du Québec的Dongling Ma就可以找出这种产品的亮点,Find a way out.


Younan Xia也做Nano Pd【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verage Density of Br? Ions on Pd{100} Facets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Shape of Pd Nanocrystals,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Pd Nanocrystals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s(这是篇Acc Chem Res) 】,估计做通了,做什么都能做出来……


Christopher Murray也做纳米Pt【Heterogeneous Catalysts Need Not Be so “ Heterogeneous”: Monodisperse Pt Nanocrystals by Combining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Purification by Colloidal Recrystallization】


通过做合金,也可以调控单一金属的催化能力,所以也有人做纳米合金,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的Haimei Zheng用先进TEM观察纳晶生长【Liquid Cel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of Platinum Iron Nanocrystal Growth and Shape Evolution】,一般可控合成都会把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有原位监测的,也反应突然中止(淬灭)再进行观察的。


Nano oxide


纳米氧化物做的人就太多了,因为氧化物就太多了……国内的就不多说了,主要说一些我听说过的国外课题组。


EPFL的Gratzel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的鼻祖,它用TiO2做基质吸收光,此外它可以用于光降解有机物。UCSB的Stucky也做DSC。

上海生物物理所的Xiyun Yan值得提一个,她做了几个基于纳米Fe3O4的生物应用,发在Nat子刊上【Intrinsic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Magnetoferritin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ing and visualizing tumour tissues】,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NTU的Hongyu Chen近来发文章很猛,也是做纳米磁性材料的。


UCLA的Andrew Nel主要做环境纳米氧化物,看它们的生物毒性。


UCLA的Jeffrey Zink做介孔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 Nanocarriers: Biofunctiona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介孔氧化硅因其性质稳定,且孔道均匀,载药量大,经常用于药物传递和可控释放,合成也相对简单,很容易包在各种纳米材料上,大小厚度都容易控制。Drug delivery的文章灌水无数,不过也有不少精妙的设计。除了介孔氧化硅,通常也会做氧化硅壳,也就是@SiO2,用反相微乳法合成时,做的不好,就做出一堆氧化硅纳米球了,目前没有什么用。但就像白色污染那样,过于稳定的东西总是会出些问题。


做纳米催化剂的,有UC Berkeley的Peidong Yang, 12年在Nat Chem上发了篇LB法制备串联催化剂,是哈佛Charles Lieber的学生,现在Yang都已经拿美国院士了,太牛了。主要做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线。港中文的Jianfang Wang和Yang是哈佛的师兄弟,Hongjie Dai也是同门。催化就是把特定物质吸引到特定晶面上,恰好较低势垒,反应就加快了。如果不加快反应,就是在特定晶面上进行吸附,也算有选择性了。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Taeghwan Hyeon是韩国纳米领域的大牛了,可以搜一下他在哪些杂志当编委顾问,就知道他有多牛了,反正在JACS编委里有他。

我一直关注的是CeO2,对谁做这个东西查的比较清楚,集中精力做的,有UCF的Sudipta Seal,虽然这学校都一百开外了,但工科很猛,Seal也是AAAS会士,他带动了一堆合作者做这个领域。意大利罗马大学,同时也被日本MANA聘了的Lina Ghibelli做的也不错。国内是国家纳米中心的Zhiyong Zhang和北大的Chunhua Yan,长春应化的Xiaogang Qu。乌克兰Shcherbakov课题组做了非常详尽的工作,只是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可惜了,没多少人知道。其实他们喂果蝇更早一些,只是喂的是纳米氧化铈,然后寿命也延长了,估计这是纳米毒理学的一个常见实验。此外,Yan课题组以做稀土材料为主,包括稀土硫化物也做,以Yawen Zhang的工作为主。


Carbon


碳材料主要是C60,石墨烯,碳管,碳量子点,氮掺杂的C。C60曾经非常火,大家都在买了做实验,最近有把金属离子掺进去,还有接点基团做光电转换的。北大的Zhongfan Liu经常在碳材料领域灌水,数不清了,学生我记得覆盖全国……平时看ASAP的时候,和C相关的多半会被扔掉,所以课题组记得不多,找篇Review自己看吧。氮掺杂的C以超神的性质迅速占领各大杂志,成功进入材料领域前十话题,一个新材料一旦出现,人们就会用遍历的方法把所有可能的不可能的性质都筛一遍,然后发文章……曾经有段时间人们说碳管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就没多少人敢做碳管的生物应用了,但突然有人说有害是因为制备过程中掺入了不和谐的东西,纳米金属,重金属之类的,于是大家又开始做了。


ETH的Wendelin Stark年轻有为,眼光独到,年经轻轻就在Angew上发一篇讲纳米材料的Review,他提出纳米材料正是块体材料和有机小分子之间的过渡,比如它的移动性,块体材料在溶液中不同,有机小分子疯狂热运动,而纳米材料就可以有一定程度移动。这样就可以把块体材料的性质带到人体内发挥作用,比如块体上转换古已有之,但没人把它生物应用,一旦变成纳米,就成Biomaterial了。他还提出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优于对应的有机分子,量子点之于有机荧光染料,纳米催化剂之于小分子催化,硅光电之于有机光电,【Nanoparticles in Biological Systems】不是大神不敢这么说,要知道这文章一出去瞬间得罪了多少人……不和谐。当然有机物也有他的好处,你怎么做,它分子式都是一样的,只要能提纯,可无机纳米材料,你怎么做它都有粒径分布,每个之间其实都不一样,重现性相对差些,而且没有机物那么好买。


材料的介绍基本就这些,接下来说说合成和应用。


合成和应用

合成

纳米材料合成的方法很多,热分解,水热,溶胶凝胶,反相微乳,热喷雾,共沉淀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组合形成新的方法。粒子生长有Alivisatos曲线,在这过程中基本都会有Ostwald熟化。合成之后需要各种方法进行表征。合成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很多,是多因素平衡后的结果,筛条件合成的时候也很痛苦。如果能把Peng老师的文章读完,那对纳米粒子合成和生长的理解就已经到一定程度了,如果能和大神当面请教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合成时,如果在油相中合成出来,表面难免带有疏水基团,如果应用于生物体系,就需要换成亲水基团,俗称转水相。


合成方法中有直接合成,还有先做出晶种再合成。UC Boulder的Mark Stoykovich【Seed-Mediated Growth of Shape-Controlled Wurtzite CdSe Nanocrystals Platelets, Cubes, and Rods】合成纳米金时两种方法都会用到,如果是把纳米金属沉积到催化剂基质上,一般会在碱性条件下。


合成方法中有直接合成,还有先做出晶种再合成。UC Boulder的Mark Stoykovich【Seed-Mediated Growth of Shape-Controlled Wurtzite CdSe Nanocrystals Platelets, Cubes, and Rods】合成纳米金时两种方法都会用到,如果是把纳米金属沉积到催化剂基质上,一般会在碱性条件下。


合成的后期阶段还涉及到分离纯化,比如把纳米粒子和纳米棒分开。Rice的Zubarev, Eugene【Purification of High Aspect Ratio Gold Nanorods: Complete Removal of Platelets】,纯化完之后就好做应用了【Functional Gold Nanorods Synthesis, Self-Assembly,and Sensing Applications】GIT的Mohan Srinivasarao【Shape separation of gold nanorods using centrifugation】美国空军研究所的Richard A. Vaia【Depletion-Induced Shape and Size Selec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在纳米金合成过程中,难免会有纳米棒和纳米球混在一起,就有很多人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各种方法。说起来分离纯化也是一大方向,只是做的人并不多,文章都不太好找,Review发的也不多,西北大学的Bartosz Grzybowski【Nanoseparations: Strategies for size and/or shape-selective purif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不得不说哈佛George Whitesides【S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Aqueous Multiphase Systems through Centrifugation】,有一个以他命名的研究所。截止2008年3月,怀特塞兹是所有在世化学家中h指数最高的一位。【Wiki的评价】在AM上写文章,题目就是【Writing a Paper】JACS右下角一个视频截图,就是他在讲怎么写文章,现在你应该明白他有多牛了吧。Younan Xia是他的学生。


应用

应用就是器件和检测了。


做器件的时候会用到纳米印刻,Nanolithography,会用各种方法将元件组装起来做成器件,光电转换,纳米机器,场效应晶体管FET等等。GIT的Zhonglin Wang做纳米器件和能量转换。


纳米印记或者纳米编码Nanobarcode就包含了信息储存和检测在里面,就是把微环境中的信息反映出来,反映的方式可以是光学信号,也有声,热,磁,以及借助其他物质进行反映的。


以生物应用为例,会需要特定载体把药物、生物分子如DNA带入体内,通过在材料表面特定修饰,可以使纳米材料有选择的进入特定细胞。发光的纳米材料可以实时成像,提供位置信息,还可以产生光激活小分子,产生单线态氧或释放药物,发光强度还可以包含微环境中特定物质的含量,也就做了检测,不同颜色的光还可用于标记,标记些蛋白,病毒,细胞之类的。通过与不同物质复合,就可以有特定效果,带了磁性,就可以用磁铁牵引到特定位置,或把东西分离出来,甚至在磁极转动下,利用物理方法破坏细胞。还可以磁共振成像。生物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制作纳米诊所,在同一材料上实现诊断和治疗。


其他的应用也都相近,有做些芯片做检测的,利用荧光信息FRET,有做防伪标记的,有做体外检测的,甚至多通道多种物质同时检测。



Mr.智慧先生原创文章,所有权归属 Grace海外教育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