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最美乡村”你都去过几个?

 haosunzhe 2015-03-12


【鄞州悬慈村】

  历史上,鄞江镇曾做过宁波的州府和鄞县的县治,自东晋到唐宋年间,时间长达600余年。悬慈村是鄞江镇下辖村,它的历史和鄞江镇一样悠久。

  悬慈村座落在鄞江的南岸,从鄞江镇区跨过鄞江桥,折入东边一条横街,其实也是悬慈古村历史的入口。横街现在的地名为岗岭东路,民国时代曾用名三民路,想当初,这小地方也紧跟形势。这不长的横街百来米就到头了,往北没几步就是江埠头,往南,就是悬慈街。悬慈街以前曾经繁华过,米店、打铁店、鞋店、眼科诊所、豆腐店等一应俱有。

旅游贴士:

乘坐364路公交车到万国商城站下车,转乘627路公交车在垂钓中心站下车,步行至悬慈村。


【鄞州鲍家墈村】

  鄞州区鄞江镇的古村落鲍家墈,说它山青水秀,一点都不夸张。鲍家墈北倚后门山,隔着宽阔的田畈,一列屏风般的青山叫前门山,是宁波著名的白鹭栖息地。源自卖柴岙水库的溪水和澄浪潭的潭水在村西汇成一股,然后绕村而过,而这水恰好又叫秀水河。秀水河从村东出,去灌溉鲍家墈广袤的田野,在长达千余年的农耕社会中,这一方水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鲍家墈人。

  除了保存完好的鲍氏宗祠,鲍家墈至今还保存大批清代、民国时代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村东的天房、地房和东弄堂周围。这些古代院落式民居,远望墙头屋顶鳞次栉比,层层叠叠,走近屋身高朗,马头墙高耸,弄堂幽深,石雕木雕精美,行走其中,如入迷宫,叩门察看或询问居民,则多笑脸相迎,足见民风之淳厚。而村后秀水河边小桥流水人家,青藤爬满老墙,偶见石窗拙朴,直教人疑惑步入了宋词意境?

  在鲍家墈村周围,有不少名胜古迹,有的已经湮灭,只剩下传说,有的还有踪迹可寻,富含历史信息。在这其中,最有名,流传最广的,就是关于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贺公钓台和其别业高尚宅的传说了。

旅游贴士:

乘坐364路公交车到万国商城站下车,转乘627路公交车在垂钓中心站下车,步行至悬慈村。


【江北慈城镇】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镇域面积70.07平方公里,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市中心城镇,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


  慈城镇慈城年糕是有优质梗米制成的糕点,是宁波市传统的名优特产品。慈城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大小一致,煮而不糊,以质优而闻名。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旅游贴士:

自驾路线:从宁波市中心出发,走环城西路、机场北路、江北大道,进入宁慈西路,沿南城沿路后行驶,达到终点。

公交指南:途经慈城的公交车有334-1路、334路、334路支线、337路、339-1路、339-2路。


【江北半浦村】

  半浦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姚江之滨,三面环水,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镇,据交通要冲,距离宁波市区18公里。

  古村虽只是一个江南小村,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古村历史底蕴已经非常丰厚。目前半浦村该村被公布的区级文保点就有24个。村落大族历世聚居,行文重教,村中有多处代表性的优秀建筑,曾有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氏家族的“二老阁”藏书楼及现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兴建的西洋建筑“半浦小学”,除了这些,村中还遗留下大量的如中书第、周家祠堂、塘路墩、半浦大屋等明清古建筑。计有15处楼群,规制较高,质量较好,已有多处被公布为文保点。

半浦小学

  再往西,便是民国时期兴建的孙衡甫捐资建造的西洋建筑半浦小学。外面艳红的石榴花掩映着低矮的墙壁,形成历史和现实的鲜明对比。从大门迈入,就见右手边的墙体已逐渐剥落,贴附于墙壁竖立的灰白石板上,镌刻着隶体的碑文,碑文的开头一字,即是繁体的“孙”字,指的是孙衡甫。

  二老阁藏书楼就在半浦小学的后面。据说,二老阁由清朝浙东学派著名郑氏家族创建,原为一座二层楼歇山式建筑,曾藏书五万余册,但已于前些年倒塌,现残址仅留有一碑,让人唏嘘。也是这个渡口,300多年前,清代藏书家郑性亲自到余姚黄竹浦,把黄宗羲著作用船载运到半浦,以致四方学者访求黄宗羲著作,不去竹浦而去半浦,足可见当年二老阁在学术界的盛誉。

  村的西面,还有进士第、后八房、五间头、九间头、谷厢房等建筑,它们一个个都在时光里越走越古朴,随着时光慢慢地沉淀着。

旅游贴士:

从双东坊坐333路公交车到朱家沿站,步行15分钟即到;

或从慈城出发,334路公交车可直达半浦村。


【江北马经村】

  “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大概是年长一点的宁波人都知道的民谣。江北区庄桥镇马径村,正是这民谣中的一方村落。马径、马径,第一感觉总以为村子多以马为姓。其实不然,村人绝大多数姓张,少数姓穆,姓马的几乎为零。那么为啥称作马径呢?史载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初创马政,命太仆寺卿张万岁主持全国马政事务。由于张万岁对马政贡献良多,让张家人备感自豪。为了纪念先祖功业,遂命名村庄曰“马径”(“马政”的谐音)。

  马径张家后人做工、务农、行医、从教、经商皆有,比如张生甫就是一代名医,他撰著医书,声名远播至南洋群岛;又比如张斯楷是个出色的书法家,耐得住寂寞,终生设帐课徒当“孩子王”。尽管从业五花八门,但马径张姓几乎没有一人是文盲,“子孙必须读书”毫不夸张成了他们家族的“宗教”:宋、元、明立有私塾,清代始设义塾,民国时期还办起了马径小学,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村庄建有高小,全宁波屈指可数,绝对凤毛麟角。

  先哲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也说“富不过三代”,看来马径张也未能逃脱这个怪圈。接“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民谣,后来又出现了一支新谣,叫做“一朝风华尽,当票糊大墙”。清末民国初,由于迭遭官司,名门望族马径张风光不再,要靠典当过日子了。然而俗话说得好:“穷归穷,家里还余三担铜。”石砌砖墙的广厦百间至今硬碰硬还矗立在镇北西卫桥畔的马径村里,可见当时之富有。

  据文保部门调查,名村马径如今尚存前新屋、后新屋、张氏墓、张氏房、乾坤房、张氏祠堂(永思堂)等古建筑。这些建筑无疑是文化价值无量、不可复制的老古董,值得好好保护。因为正是几百个类似马径的文化名村,才让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活生生的例证和根据。

旅游贴士:

自驾路线:从宁波市中心出发,走环城西路、机场北路、江北大道,进入宁慈西路,沿南城沿路后行驶,达到终点。

公交指南:途经慈城的公交车有334-1路、334路、334路支线、337路、339-1路、339-2路。


【余姚芝林村】

  芝林村名的由来,也有另一些说法,《孙氏家谱》中亦有“先祖采芝入林”的记载。当时,芝林取名槠林,意为林立茂密。清代起改称芝林。改名是因为当时修槠林庙时,请慈城书法名家梅调鼎题写庙匾。梅先生入旧庙时见楹联上有“采芝入林”之句,便以为此芝此林即为村名,便提笔挥毫,写就“芝林庙”三字。后人也就约定俗成,开始称槠林为芝林,故有了现在的芝林村名。同时,也有传说认为这里气候适宜生长草药,因盛产灵芝而得名。还有的说是因为横贯芝林村的白岩溪呈“之”字形而得名。

  在革命战争年代,芝林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主要活动场所之一。1940年到1945年部队奉命北撤为止,为浙东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芝林村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秀美自然景观的山乡古村落

旅游贴士:

1、从宁波汽车临时南站坐车到余姚汽车南站

2、从余姚汽车南站坐余姚515路在河姆站下车,转613路,在芝林菜场站下车,步行至芝林村。


【余姚桐岭村】

  桐岭村位于余姚市丈亭镇东北部的山坳中。这个村的特点是进村必须要经过一个百米深的山洞,否则要绕很多山路,“世外桃源”的称呼与此洞有关。山村风景迷人,隧道、水库、旧宅、溪流、山谷、林木、杨梅、古桥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大自然画图。古村住宅、祠堂、明堂等古建筑多建于清代早期,古朴端庄、整齐幽雅,格局错落有致。四面崇山峻岭,绿水环绕,鸟鸣幽谷、风光旖旎。

  村口,一座三孔石梁桥横跨山溪,一块桥板的侧边刻有“积善桥”三字。溪水很浅,清澈见底。据村中一位老人回忆,积善桥有些年代了,多次修建,最近一次重修恐怕也有一百多年了。传说中,村里有很多人不小心从桥上掉下过,虽然桥高水浅,但都安然无恙。这是一个谜。这谜也给石桥增添了几分神秘,就像眼前这个古老的山村一样。

  过桥后,一条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伸入村子中央。眼前的桐岭村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村。卵石砌成的房子,有的淹没在荒草之中,只剩下断墙残垣;有的已经墙倒壁坍,屋架子任凭风雨剥蚀。还没倒塌的房子,大多没锁门,里面那些竹椅、板凳、灶台似乎还在等待主人回来亲近。

  村中的觉林寺是一个古老的禅寺,屡毁屡建。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唐景福二年(893)置名保德,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觉林院额”。明永乐十二年(1414)举浙江乡试第一、次年又中进士的郑维恒曾到过觉林寺,当他踏上积善桥时,吟出了“绿树障红日,青山带白云;泉从幽涧落,路向小桥分”的佳句。

  据村中古寺存续时间推测,桐岭村少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村里的居民都姓陈,最多的时候有二百多户七百多人。虽说是深山冷岙的山村,桐岭的陈姓也曾有点来头。传说乾隆皇帝与桐岭村还沾点亲。相传乾隆皇帝为了本人身世,曾经六下江南,当他破解自己的身世之谜后,在海宁盐官的陈阁老生前书房内挥笔写下“双清草堂”,寓“双亲”、“省亲”之意。当然,这只是戏说,并无实证。

旅游贴士:

在余姚搭乘506路公交车到姚东村站下车,步行至桐岭村即可。


【宁海前童村】

  宁海县前童村是浙东一处著名的古村落旅游景点,村落始建期间由大儒方孝孺参与规划,“八卦水”的利用和村中古建筑的座落,体现了这座古村的儒学意义。如今700余年过去了,从人文建筑和民俗风情方方面面突显了她的韵味和魅力。

  前童村四面环山,白溪、梁皇溪双溪汇流,塔山、鹿山两山对峙,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道地(天井)150多个、房屋2000多间、石花窗400多扇、小桥275座、古井24口、明代古祠堂4处;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姓童,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童姓聚居地,姓之纯,村之广,为国内罕见。近年来,前童村被评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区,并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

  “打铜锣”是前童元宵行会活动的前奏,从正月初十的两面大铜锣开始敲打,每天成倍增加,直到正月十四元宵节抬阁会,大约上百面大小铜锣一齐出动,绕着村里的大街小巷兜一圈,铜锣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明代正德四年(1509),前童村从白溪引水入村,正值元宵节,此日以抬阁会庆贺,至今已历500余年不衰。

  前童民风淳朴,文风鼎盛,山清水秀之间“读可容身、耕可致富”的文化基因渗透在前童人的血脉深处,与生命融为一体,造就了前童地域文化的经典。

旅游贴士:

宁波到前童古镇自驾车路线:

1、甬台温高速至宁海南出口下—34省道—抵达前童古镇景区

2、34省道往台州温州方向—前童古镇景区

乘车路线:

从宁波汽车临时南站乘车到前童。注:此班车一天一个班次。


【宁海清潭村】

  清潭村位于宁海县西北深甽镇以西山区,清溪流经村东南,四面有九峰环抱,溪中有岩,上建紫金石塔。古称清潭为“九龙抢珠”之地,有“里岙八景”之胜,村中保存了三处十分完好的古戏台。清潭村村民主要姓张,根据“始祖源流考”记载,远祖可追溯至汉留侯张良。2003年,该村被评选为宁波首批10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这里无车马往来的喧闹,有的是俊秀的群山和古村原有的历史风貌建筑,显得分外地朴实、自然和清明。

  村口双枝庙旧称灵隐庙,建于明正德年间(1056—1521),明万历年间扩建。1911年重建前厅和戏台,1932年重建大厅。前后三进五间,大厅结构严密,工艺考究。特别是月宫部分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七十多年本漆没有褪色,真金辉煌光芒,殿堂檐角高翘,两厢人物雕刻精细。由于建筑宏伟,有缑北第一庙之称,现为宁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金岩塔坐落在清潭山谷盆地的中心,位于鸡子岩潭北侧,原是一块奇特的圆形巨岩,被视为镇溪之宝。人数不多的清潭张氏,历代出了大小官员百余名,如北宋大学士张盛,南宋宝章阁相张,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张明养等。

旅游贴士:

自驾:甬台温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西山线——东升北路——终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