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花钱买东西,花钱买经历

 haosunzhe 2015-03-12
??

点击标题下「耳游景点语音」可快速


我只想静静的做一个有态度的微信公众号,别问我静静是谁。

耳游君

【吼一吼】语音查询 | 【点一点】地图查询

【搜一搜】输入查询 | 【指一指】菜单查看



平均有47%的时间,我们的大脑都在走神。阅读、交谈、管小孩时的走神占据了所有时间的三分之一;做爱过程中的走神甚至也占了百分之十。


而这样的走神——根据心理学家Matthew Killingsworth的研究,对我们并无益处。思维本该是集中的。在哈佛大学受训期间,Killingsworth得出了上述的数据,为类似“活在当下”这样心灵鸡汤般的“陈词滥调”提供了科学根据。在2010年刊登于Science杂志的,由他与Daniel Gilbert共同撰写的论文中,他们明确指出,“走神中的大脑是不幸福的大脑。”


在Killingsworth看来,幸福来自每时每刻的经历。本质上说,重要的经历也不一定有价值,除非它能保证为你带来幸福。好比拥有某物带来的满足感不一定产生于买下它的瞬间,还可能可以存在于你对它的期待,又或是失去它后的怀旧。而心理学家说,我们为了使大脑拥有这样能将事物的前世今生关联思考的能力,大大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感。除非未来充满期待或者过去无比甜蜜,走神的大脑更多地至会“走”进黑暗的思维领域,而非正面的。


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比“拥有”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Thomas Gilovich长期致力于一个观念的研究,即比起“花钱买东西”,“花钱买经历”能带来更多满足感”。



从2003年开始,他就在探索其中的奥秘。在上月的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中,他和Killingsworth以及另一位康奈尔大学博士研究生Amit Kumar拓宽了现有的对于“花钱买经历能提供更持久的幸福”的认知。他们把预期当成幸福的一个驱动力来重点研究,希望了解是否在实际购买行为发生前,“花钱买经历”的念头就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答案是肯定的。


他们还表示,如果现在的你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不如开始期待下一次经历。“买经历”(比如旅行、看演唱会或者看电影等等)能完胜“买东西”的关键就在于前者所产生的效用早在在你买下它之前就开始显现了。



如图所示,期待一段经历所触发的幸福和激动远胜于期待一件实物(同时经历也产生更多的愉悦)。期待一件实物,随之而来更多的是焦虑而非激动。“试想自己正要着去一家很棒的餐厅用餐,或者是在期待一次旅行”,Kumar这样对我解释道,“这样的感受比起等待预定的iPhone手机或者是在亚马逊网购,但店家提供的两天到货服务比预想更慢时你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吧。”


Gilocivh早前的研究表明,要把自身经历的价值与他人的相互比较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是经历使我们更幸福的原因。比如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是更愿意得到一份绝对值较高但低于同行水平的薪水,还是一份绝对值较低但高于工行水平的薪水。但要是把薪水换成假期这样的“经历性物品”,类似的窘境便不复存在了。你是想要自己休假2周,同时同事休假1周的组合还是自己休假4周,同事休假8周?正常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与此同时,“买经历”与身份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交行为的关联也更为密切。“买经历”的优越性也要归功于经历“总有结束一刻”的特点。与之相反,买东西,就比如买一个沙发,你至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它。事实上,对于经常接触的东西,我们之中很少有人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包容心。渐渐地,你会越看它们越不顺眼。手机、衣服、沙发等等都是如此,它们会磨损,会过时,最终都会变成背景摆设。



而经历的短暂性,则让我们对它钟爱有加。经历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变得不完美——或许它们可能确实存在不完美,但有关它们的记忆和故事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得完美。有时候,一段糟糕的经历也会成为一段美好的故事。


Kumar还举了个例子,“当沙滩假日遭遇雨水侵袭,人们就会说,那不如就呆在室内下下棋之类的吧,这也会促进家庭和睦。”你可以看到,一段经历即使在当时是相当负面的,在它结束后,也会变得正面。同样的事情就很难发生在实物上,毕竟它们就摆在你面前。“每当我的Macbook卡住了”,Kumar说,“我总不能说,‘没事,至少我的电脑不太正常’这样没头脑的话吧”。


“它运行如此迟缓,那我岂不是可以多花点时间和我的电脑在一起。”我建议他这么说。


“呵呵。”


“也许应该在实物效用最高的时候销毁它们,这样至少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都是最美好的样子。”


“我不清楚自己是否会那么做”,Kumar答道,“但把买东西‘经历化’的可能性还是挺让我感兴趣的。”


“把买东西经历化”就是要把购物变成一段经历——这听起来很像是荒谬的广告宣传。但现实中,它不过是意味着在特定情形下的购物,可以是假期中的一次购物,甚至是当你戴着一顶奇怪帽子时的购物。你也可以试着把购物的行为与随后的社会影响联系起来。买下东西后,你可以大肆宣扬,那样人们就会因为你拥有它而谈论你。


“事实上,人们并不太喜欢听到其他人又买下了什么”,Kumar说,“但他们会十分乐意去听听你遇到吸血鬼周末乐队的经历”。


就个人来说,我不认为自己会有兴趣了解某人巧遇吸血鬼周末乐队的事儿,但我明白Kumar想表达的意思。理智的人更喜欢谈论自己买下的一段经历,而非实物。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的不同经历都可以被视作是社会交往的起源。(“你这周干了点啥?”“Wow,真高兴你这么问了,我…….”)


Kumar认为这份新研究最有趣的发现在于它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买单时人们的表现。准备为一段经历买单的人,往往比准备为一件实物买单的人有更好的心情。“你们都听说过当等待付款时,人们通常会骚乱不安、恶语相向”,Kumar说,“研究表明这样的行为更常发生于为实物付款时。这样的事情并不常发生在排队买演唱会门票或是在餐厅等位时,那时候人们的情绪通常会更积极些。”



坏经历也能成就好故事

“现实中,买经历的人确实情绪更佳,”Kumar补充说,比如他们在排队时与前后左右讨论这支乐队将要表演的曲目,同时这也意味着你与其他人有了互动。“我们都知道社交是决定人类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大家都能在排队时友好交谈,友善相待,那么它能带来幸福体验显然远超在收银台前等待为某样东西付款时——通常在这种情形中,人们都对彼此十分刻薄。”


研究同时表明,花钱买经历时,人们通常会更加慷慨大方,也更愿意去参与社交活动。因此,购买机票对社会是有好处的。当然啦,对社会和个人幸福最好的不是对幸福的追求,而是最价值的追求。所有这些关于行为经济学和幸福的研究都假设你已经把99%的收入花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上,剩下用于使效用最大化的可用金钱的数额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


购买一段经历产生的遐想和购买实物触发的期待又为何不同?最有趣的解释是,在一段将要得发生的经历中,没有什么不可能,“这很有趣”,Kumar说,“一段经历会有有无数种可能性”。但就买东西而言,你基本上早就知晓会买到什么样的东西了,Kumar说比起买经历时,经历本身无限的可能性会激起买家的兴致,大多数人在买东西时只会想,“赶紧给我那玩意儿不就好啦。”


如果要将买经历的效用最大化,最好能提前计划好一切。提前几天、几周甚至是几年规划好未来的消费只会让经历更有价值。这一定比冲动消费来得好,后者只会让你的期待落空。(所以千万不要冲动消费)


比起悲观派,花钱买经历的好处更有可能在一个乐天派身上得到应验。有些人就是不喜欢惊喜,还有些人不喜欢预测,他们坚信事情不会变糟糕。


好在我们不需要坚信这些人的哲学。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决定花钱买经历和买东西的最佳搭配比例,以使自己的获得最大化的幸福感。Gilovich在新闻稿中提到,此项研究更广泛的应用意义在于,“幸福感既可以通过物质消费获得,也能够通过提供能创造经历的基础设施,比如公园、山径、海滩等,得到提升”——或则至少我们可以许下建造类似基础设施的承诺,这样人们就可以开始期待最终使用它们的那一天。那样当我们的大脑又开始走神时,它们会去到合适的地方。

内容原文James Hamblin 翻译@改变自己


- END -



earsgo

耳游景点语音 走到哪听到哪

免费景点语音导览

使用方法:吼出景点

免费周边景点介绍

使用方法:点击找到发送即可


任何建议、想法、商务合作

都可添加个人微信号:kitelife9

商务合作QQ:2717615676

这点破事儿微信号:poorser


巴西

伊帕内玛海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