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湖百咏之四②
(清)张云锦 纷纷牲醴拜新阡,总在清明十日前。 路近城门天未晚,罗公祠下泊归船。 ②作者诗后有如下按语:罗公祠在东湖旁,为知县罗尚忠立,后改为化城庵。清明扫墓,舟楫多泊罗公祠下。 当湖百咏之六 (清)张云锦 软莎葱翠护裙腰,小径重寻过野桥。 记得散花庵外路,白藤轿子障轻绡。 当湖百咏之八① (清)张云锦 荠山形亚补陀岩,年例名香进一函。 催得萧郎买画舫,红楼夜火熨春衫。 ①作者在诗后有如下按语:乍浦菜荠山下,有慈云大士庵,三春妇女烧香甚众。 当湖百咏之十一① (清)张云锦 槛外浓阴一碧遮,脱绵天气楝初花。 山僧寄到龙湫水,换火先烹立夏茶。 ①作者原注:“龙湫山在乍浦,有灵湫,水旱不涸,汲水烹茶最佳。”这首诗反映了山僧活动的环境及生活情景。 当湖百咏之十四② (清)张云锦 清歌妙舞最娉婷,太守风流教女伶。 曾向筵前回粉面,可怜法曲已飘零。 ②作者原注:“镇江太守许纯庵,侨居我湖,曾招看女伶杂剧。”这首诗反映了我国传统戏曲杂剧与佛教音乐“法曲”共存的现象。法曲,又称法乐,因音乐用于佛教而得名。著名的法曲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曲》。 当湖百咏之十五① (清)张云锦 谁家重午载轻盈,小舫张筵柳外撑。 恰恨湘帘垂五尺,隔花凝睇未分明。 ①作者诗后有如下的按语:重午日,人家多具舟,游报本塔院。 当湖百咏之十六③ (清)张云锦 招提数亩出尘阛,此是当湖第一山。 梓树坪空难复问,松风台古尚堪攀。 ③作者诗后有如下按语:德藏寺,唐时建。有梓树坪、松风台,额曰:“当湖第一山”。 当湖百咏之十七① (清)张云锦 宝刹年深现圣踪,华光古井旧铜钟。 西宫更有纯阳像,括异均看志应龙。 ①作者诗后有如下按语:德藏寺东庑有华光井,人有疾饮水即愈。寺钟乃异铜所铸。匠云:“俟我行百里乃扣。”至新丰镇闻钟声,叹曰:“止此矣。”两宫有纯阳真像。俱见鲁应龙《括异志》。 当湖百咏之二十三③ (清)张云锦 崇文书院在禅房,天主堂更节孝坊。 闻道里阎歌雅化,应看后起继芬芳。 ③作者原注:“崇文书院在德藏寺,天主堂今改节孝坊。”这首诗反映了书院、禅房、天主堂共存的文化现象。 当湖百咏之二十八② (清)张云锦 普济庵中佛火新,白衣诞降在兹辰。 绣幡小字标题好,知是名闺善女人。 ②作者自注:普济庵在化城庵南,旧有沉香大士,求子辄应。 当湖百咏之三十四④ (清)张云锦 年来水面亦收租,蟹簖鱼筌无处无。 赖得慈君频有禁,东湖原是放生湖。 ④作者原注:“东湖旧为放生湖,王弇州有《放生亭碑记》。国初(按:指清朝)以来,豪家争占水港,以收渔利。”东湖自明始为放生湖的变迁,实际上也反映出佛教在平湖流传的变迁。 当湖百咏之四十一② (清)张云锦 林塘十里九条溪,绕树春禽咭聒啼。 北是案山南院塔,琳宫东面酒家西。 ②作者诗后有如下按语:湖滨有地一方,土阜如几案,人呼“案山”。“报本塔院”,明万历间,邑人陆杲建。 当湖百咏之四十二① (清)张云锦 重阳佳节话题糕,菊蕊萸囊佐翠涛。 续续红妆兼白袷,年年塔院去登高。 ①作者诗后有如下按语:重阳节造枣糕、饮菊花酒,游人多往报本塔登高。 当湖百咏之四十三① (清)张云锦 龙头堤接莲光境,旧植芙蕖拂水红。 眼看重修今又圮,沧桑又在廿年中。 ①作者原注:莲光境旧名“古福庵”,外即“芙蓉堤”。 当湖百咏之四十七① (清)张云锦 杨柳遮门水映窗,南田屋似白云艭。 懒禅去后清风绝,剩有松阴覆石幢。 ①作者原注:南田松在庵,即懒真逃禅地。 当湖百咏之八十二① (清)张云锦 晨钟暮鼓任纷纭,且着青州布七斤。 底用焚身惊世俗,可怜痴绝老锄云。 ①作者诗后有如下的按语:锄云,名行坚,行脚僧,驻普济庵,焚身入塔。 当湖百咏之八十三① (清)张云锦 方外曾传觉苑诗,红椒诗句亦多疵。 儒宗活泼通禅理,第一风流高逝师。 ①作者原注:“高逝,原名陆竞烈,号懒真。”“觉苑”即“净土”,红椒上人即诗僧元璟。这首诗是描写诗僧元璟、高逝的,揭示出嘉兴大地上的诗僧的特点:“儒宗活泼通禅理”。 当湖百咏·龙湫泉② (清)张云锦 槛外浓云一碧遮,脱绵天气楝初花。 山僧寄到龙湫水,换火先烹立夏茶。 ②作者原注:龙湫山在乍浦。有灵湫,水旱不涸,汲泉烹茶最佳。 飞来钟 (清)张云锦 古钟知何年,周遭无款识。 漫加飞来名,传自浮海至。 蒲牢断声闻,空翠闷萧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