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

 昵称烛光2010 2015-03-13
本文作者:牛俊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融健身养生、技击护身,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中国功夫,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可谓理精法密,博大精深。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谈到功夫,多数拳友学会套路后,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如何练才能提高拳艺水平,进而练出太极功夫。根据本人20多年来跟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教拳的体会,感到修练太极功夫要像学书法、学声乐、学技艺那样,从基本功练起。马虹老师讲过:“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他还讲:“什么是基础?基础一般指建筑物的根基,即足够的底面积和足够的埋置深度。”“也就是说,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体现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我的体会是:要在明拳理、知拳法的前提下,在下、中、上三盘的细节上下功夫。
    一是下盘的培根壮腿筑根基功夫。
    其中包括:培根筑基功夫、轻沉兼备功夫、腿部缠丝功夫。
    二是中盘的虚胸实腹壮腰脊功夫。
    其中包括:身法中正功夫、肩胯松沉功夫、丹田内转功夫。
    三是上盘的开合对称得和谐功夫。
    其中包括:基本技法功夫、开合缠丝功夫、对称和谐功夫。
    下面我们把下、中、上三盘三个方面锻炼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培根壮腿筑根基
    下盘,是指腰胯以下的两腿两脚,拳家把它分为三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打拳时对下盘三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功用。练好下盘就像盖高楼,起着打桩筑基的作用。所以,学拳时,先要慢慢的“盘架子”,我们常说:“静心慢练是活桩”,这种活桩的练法,对于增强腿脚上的承重能力和耐力非常重要。所以,下盘锻炼的重点是:
    1、培根筑基功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练太极拳始于培根,脚是人体的立身之本,在正常情况下,体重的50%的力作用在脚跟,25%作用大拇趾,25%作用在小趾,如果不是平底鞋,体重的力作用在脚上就不一样了,所以,练拳要穿平底鞋为好。“预备式”就是定步站桩,就要圆裆松胯,两膝微屈,五趾抓地,两脚如弓,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在地上,脚下生根。因此,我认为打拳时要全身放松,但两脚不能放松,更不能平脚板。多数学拳者开始学拳,注重手上的动作,而忽略脚上的动作,如脚怎么起步,怎么出步,那个部位着地,落在什么方位,应是什么步形,何时开脚,何时扣脚等等。《拳论》讲:“打拳要先培根。”“根节不明,节节皆空。”“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脚的步伐,一要方位准确,二要步形正确,三要落地生根,不能乱动,不能“喝风”,何时开脚,何时扣脚,都要和人体重心的变化有机配合,除“旋风脚”“扫蹚腿”等大转体动作外,一般在重心一侧的脚不能乱动,俗话说“宁钻子拔根,学艺不真”。如:“金刚捣碓”第三至第五个动作右捋左蹬的斜向组合,重心在右,开左脚重心移左后,右脚走里弧上步时,左脚不能再动,上步后右脚要停在左脚右前方,使裆部骑在一条线上,右脚踝骨还要外撑,才能圆裆松胯,否则,腰胯不能灵活转动。再如:“大六封四闭”、“白猿献果”等式,当左脚开好重心移左后,提右膝时,左脚不能再动,如果动就是“宁钻子拔根” 了。还有“懒扎衣”和“单鞭”的铲步偏后落脚,都告诉我们在打拳过程中,两脚不要站在一条线上,而是使裆部骑在一条线上。两脚错开的角度叫稳定角,也叫稳度角,身体平衡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支撑面和稳定角的大小,也就是两脚的跨度大小和错开的角度大小。还有“前蹚拗步”的左脚顺缠外摆落步要脚后跟着地再踏实脚掌,不要脚跟外侧着地,这样落脚的方向准确,犹如船之舵,决定了右脚出步的方向,右脚逆缠出步后要脚尖里合落实,这样使步形保持平行,不丁不八,即膝盖和脚尖保持一个方向,这样既能保证裆有撑劲,腰胯松活,又能保护膝关节不致扭伤。所以,脚上的功夫对周身劲力结构的科学搭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八字脚”、“丁字步”,两胯髋关节必然松不开,腰也灵活不了,膝关节还容易受伤。
    2、轻沉兼备功夫:太极拳要求行拳时,要做到上盘形似风摆杨柳,下盘稳如磐石,周身就必须练就轻沉兼备的功夫。何谓轻沉兼备?轻是上升和轻灵的意思,沉是下降和沉稳的意思,就是说周身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就要有下沉的部位,沉稳是轻灵的根,没有沉稳就做不到轻灵,而轻灵是沉稳做功的结果。不能一升俱升,一沉俱沉,犯漂浮或坍塌的毛病。以“金刚捣碓”第六个动作冲拳震脚为例,当右拳向上冲拳提右膝时要左手下沉和左胯下沉,当右拳下采震脚时要左手上托和顶劲上领,形成有上有下的纵向对称平衡。再如:“初收”、“庇身捶”等势双手上掤时,身体躯干部分要下沉,不能随着手向上飘。“左右金鸡独立”一势,要在提右膝和右手上托左手下按的同时沉左胯,提左膝和左手上托右手下按的同时沉右胯。
    要做到轻沉兼备,还必须在重心的倒换时裆走下弧,无论是纵向的前进后退,还是横向的左右移动,都要先松胯,再裆走下弧倒换重心。如:“前蹚拗步”,左腿外摆落地,裆走下弧重心倒好后再提腿出步,这时重心如果倒的偏向脚掌前,上身就会向前倾斜,丢掉了顶劲,加重了膝关节的负荷,如果重心偏向脚跟你会提不起腿来,即便硬提,上身必然前倾上浮。所以,在顶劲上领,身法中正的前提下,移动裆胯,使肩井穴对准涌泉穴是做好轻沉兼备的诀窍。凡是做提腿的动作时,还要做到提左膝沉右胯或提右膝沉左胯,同时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这种轻沉兼备功夫既引动了内在的气机,又锻炼了一条腿的承重能力和耐力,起着培根壮腿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初学拳者,经过一段锻炼后都深有体会,走路轻快了,爬楼梯有劲了,其原因就在于分别锻炼了两条腿各自的承重能力和耐力。
    3、腿部缠丝功夫:缠丝功夫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人们往往注意上盘的缠丝劲而忽视腿上的缠丝劲,形成腿和膝关节直来直去,也达不到“外三合”的肘与膝合的要求。所以,提膝出脚要细心体悟腿上的顺缠和逆缠。如提膝里合时,要脚掌的外缘先领劲使膝部向外走一小弧顺缠至大腿根,当提膝后踝关节放松,膝关节再向里划弧肘膝相合,当铲步出脚时要由胯到膝到脚变脚跟里侧领劲逆缠擦地蹬出,如“懒扎衣”、“单鞭”、“斜行”、“前蹚拗步”等势。在陈鑫的著作里,很多地方都以缠丝劲的顺逆来区分开合。关于起步用顺缠开劲、落步后用逆缠合劲,他在论述“庇身捶”时讲得十分明确,他说:“右足初开步,足先里向外绕一小圈,而后向右渐渐展开,如新月形。其内精是用顺缠法,由足大拇起端,向足背至外踝,由下向里,上缠至大腿根,是顺缠法,属开。待足展开步,足落后,仍用此精倒回缠之,以至足大拇,是谓逆缠法,合精法。”(《陈氏太极拳汇宗》下册第5页)。
    如果是外摆脚则是先拇趾后小趾领劲,逆缠提腿顺缠落步,如“初收”接“前蹚拗步”和“双摆莲”等式。提腿的程序是脚膝胯,出脚、落脚的程序是胯膝脚,这种练法锻炼了腿部的节节贯穿和顺逆缠丝,还引动了腹部的丹田鼓荡,即提腿时收腹吸气提肛缩阴,出脚时呼气凸腹会阴下沉。再如“倒卷肱”后退撤步时,两膝要先双顺缠外撑重心移前,再双逆缠里合,重心移后,后撤的脚要走里弧,脚掌里侧擦地逆缠顿步落实。关于弓蹬步和偏马步,弓步的腿是顺缠,但膝部又要里合,顺中有逆。蹬腿的一侧是逆缠,但膝部不能跪膝还要外撑,逆中有顺。两条腿像拧麻花一样,使两胯松沉下来,使裆部像桥拱一样,充满撑劲,为上盘和中盘的圆转灵活创造条件。总之,腿上的缠丝功夫也是非顺即逆,非逆即顺的运动方式。
二、虚胸实腹壮腰脊
    中盘,是指人体的头和躯干部分,也分为三节,头部为梢节,胸部为中节,腹部为根节。头部是观察、判断、指挥机关,胸部为气血供给机关,腹部为气劲枢纽机关。为了发挥好中盘的三大机关功能,中盘锻炼的重点是:
    1、身法中正功夫:太极拳以身法端正为本,身法中正的关键是一顶、二髋、三椎。
    一顶是虚领顶劲,所谓虚领就是不要硬顶,下颏里收,轻轻领起百会穴。有了顶劲,才能头正项竖,神清气爽,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要丢掉“顶头悬”,俗话说:“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二髋是指胯部两侧的髋关节和两臀,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右移动,都要裆走下弧,倒重心时不要前俯后仰和左右摇晃,要靠髋关节带动躯干,不要躯干跟着手走,而是躯干指挥着手走,要走出对称劲,如“单鞭”、“斜行”等式。变换重心时要靠两臀的翻沉裆走横8字,把骨盆练活。这一点很重要,它既保证了身法的中正,又有利于身体的重心稳定和内气下沉。不论是慢运柔化劲还是快发刚弹劲,太极拳强调用腰劲,不要用肩膀和胳膊那点劲。走腰劲的诀窍,就是臀部髋关节的左右翻沉,它既带动了胸腰的左右旋转和脊椎的节节折叠蛹动,又引动了内气内劲的出肾入肾和中气贯顶,如“掩手肱捶”的冲拳发力,蓄劲时沉右臀翻左臀胸往右转,收腹吸气,气贴命门,发劲时沉左臀翻右臀胸往左转,呼气凸腹,气沉丹田,命门后撑。正如拳论所讲:“出肾入肾是真诀”。至于裆部要时刻保持圆裆松胯,也就是说,两腿走合劲时裆要撑开,不要夹裆,两腿跨步打开做弓蹬步或偏马步时,裆要有撑劲,不要尖裆。太极拳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动骨盆,骨盆运动的同时,尾闾的摆动,震动了脑脊液和马尾神经,按照道教的说法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所以,骨盆运动不仅和中气的贯通有关,而且为丹田内转创造了条件。
    三椎是指颈椎、胸椎、腰椎,统称脊椎,也叫脊柱。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和1块骶骨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中附肋骨,下联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只是在收腹吸气时向上勾动,胸部运动也较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脊椎内部自上而下是一条纵行脊管,内有脊髓与脑髓相连,脊椎两侧为神经和血管的通道,按中医讲,它是督脉上下相通的通道,脊椎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大脑和四肢功能的正常发挥。武禹襄故居有副对联写道:“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宽眼界放平心。”一个“竖”字表达了从头到脚对脊椎对拉拔长相互关系的深刻内涵。吴文翰老先生对此对联评论道:“这不仅是对太极拳的要求,也是对做人的要求”。
    练颈椎就是要头正项竖,不要低头仰颏,下颏一收,“玉枕骨”一竖,颈椎拉伸,顶劲自然上领。颈椎两侧大筋中间是佐中气上通“百会”的通道,所以,左顾右盼要用两眼的余光随着胸腰转动左顾右盼,不能左右摇摆和低头仰颏,丢掉“顶头悬”。
    练胸椎就是两肩要松沉,胸要微含,既不要挺胸又不要探肩弓背。挺胸容易造成横气填胸,探肩弓背容易憋气,呼吸不畅。所以,要控制好胸椎的伸缩和弯曲,使胸部形成虚空,确保肺部的呼吸和心脏的搏动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内气下沉,用太极拳的术语说就是“虚胸实腹”。尤其是发劲时,挺胸会造成横气填胸,探肩弓背会造成憋气,都容易造成气机不畅,甚至会呛肺,造成肺泡破裂,我们有一个拳友就出现过这个问题。     
    练腰椎就是要命门后撑,不要凹腰撅臀,转腰时脊柱要中正,不要乱扭乱晃似“水蛇腰”。命门后撑有个诀窍,就是两手相合时,外面的手要有向里相合的劲,里面的手要有向外撑的掤劲,形成合力,命门自然就会撑起。两手打开时,两手要有相合前掤之意,命门也就自然撑起。总之,前掤之中两手之间的虚空部分要在意念上视为一个向外掤圆的弧线,不要想象成直线,这样就有了阻力感,才会有命门后撑。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都离不开这种命门的后撑劲,具体练法就是在两手的运动过程中,都要走弧形路线,在走上弧或下弧的同时,还要走外弧或里弧,形成一种划立体圆球的过程,而不是只平面画圆,这样打起拳来才能像一个气球在大地上滚动,周身充满掤劲,八面支撑。
    古拳论讲:“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意思是说心发出指令,气象军营的大旗,腰象大旗的旗杆,三军在大旗的指挥下排兵布阵或进行战斗。“三椎”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气贯足,脊柱在对拉拔长的条件下,通过臀部的左右翻沉,胸腰的折叠和左右转动,中枢神经得到蛹动贯穿的锻炼,中气得以上通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对沟通任督二脉,畅通“小周天”有着重要作用,如:“大六封四闭”、“击地锤”接“翻身二起脚 ”等势,走的是腰和脊柱的螺旋劲。所以,陈鑫在拳论中讲:“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总之,练好身法是发挥中盘三大机关功能的重要保障。
    2、肩胯松沉功夫:修炼太极拳首先要求全身放松,不能僵硬,只有松才能柔,只有松才能沉。所谓松沉功夫主要是在虚领顶劲,脊柱对拉拔长,中正不倚的前提下,两肩两胯既要松又要沉,什么时候也不要耸肩挺胯,即便是走肩靠,也是以胯送肩,而不是以肩带胯,耸肩既没有发劲的根,又容易把内气带上来,横气填胸。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的拳式中都有这种肩的靠劲。练会以胯带肩的靠劲,对下一步练胸靠、背靠、背折靠,就会轻车熟路。至于两胯,什么时候也不要挺胯、绷胯,要时时保持松沉,胯一挺或胯一绷紧,就会失去守中的中定劲,腰也不能圆转灵活随机应变。所以,打拳时要把身体的躯干放在两腿上,而不是支在两腿上,拳谚云:“神仙留下健身方,开裆下胯最为良”。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开裆就是不要夹裆,要圆裆,下胯就是腹股沟要里收下沉,这不仅能保证立身中正,虚胸实腹,胸腰旋转灵活,在健身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3、丹田内转功夫:太极拳的内功是丹田内转和逆腹式呼吸。腰胯的运动,臀部的翻沉,这是修炼丹田内转功夫的前提条件,没有腰胯运动和臀部翻沉的锻炼,不可能练好丹田内转功夫,只有腰胯活了,才能引动丹田内气鼓荡,进而练成丹田内气催动腰胯。谈到内气就不能不说腹式呼吸问题,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内外兼练,不能只练外形,不练内功。须知丹田内转功法的动力源泉是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是收腹吸气气聚丹田,气贴命门神贯顶。呼气突腹气沉丹田,命门后撑,中气贯足,精神百倍。这里大家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它都是用腹部张缩运动加大肺部的活动量,实现内呼吸和外呼吸相结合,而不是单靠肺部的一呼一吸。(按照中医专家讲:“小腹有九条经脉,练腹式呼吸对治疗各种慢性病有明显效果。)所以在行拳时要想着命门之前,膈肌之下,肚脐之后,会阴之上,这个小小周天的循环鼓荡。习惯了丹田鼓荡的逆腹式呼吸,自然会形成一个上虚下实的气机运行机制,打起拳来不喘不累,正如拳论所讲的“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心意拳讲究修炼龙虎二气,龙气是指脊椎之气,虎气是指丹田之气。孙禄堂先生讲:“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了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妙可言了。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博。身上有了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所以,逆腹式呼吸为丹田内转功夫提供了动力源泉,一旦练成丹田内转功夫,全身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虚胸实腹,内气充盈,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整体劲,功力倍增。
三、开合对称得和谐
    上盘,上盘练的是肩肘手,修炼上盘的基础功夫须明上盘的三节劲,并要做到沿路缠绵,节节贯穿。人体的上肢两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手肘肩的运作程序是:凡是向内引化入劲的动作是先手后肘再肩的节节贯穿,凡是向外掤挒出劲的动作是先肩后肘再手的节节贯穿。但是,不论是入劲也好出劲也好,梢节均要有领劲的部位,如顺缠向内引化入劲时,要小指、小鱼际领劲,当逆缠向外掤挒出劲时,要拇指、大鱼际领劲,每逢做转关动作时要先塌掌根走折叠劲,塌掌根时要配合松胯沉气,不要只是手动内不动,拳论讲:“折叠在腕”,这一点很重要。要做到“梢领中随根节摧”,所谓梢领就是手上要干活,手上的领劲力点就有12个,如逆缠大鱼际、坐腕掌根、顺缠小鱼际、拍掌掌心、撩掌掌背、掤挒腕背、叼拿虎口、穿掌指尖、切掌掌的外沿、冲拳、撩拳、栽拳是拳面、轮拳是拳眼、撇拳是虎口。如“白鹤亮翅 ”,两臂逆缠打开时,如果两手大鱼际不领劲,就容易犯架肘的毛病。所谓中随是说肘关节不能单独用劲,不论是挑肘、冲肘还是里合肘,都要有手和肩和腰的配合,手上要领劲,腰上要给劲,肩关节要送劲,把劲传导到肘上,如:“六封四闭”的挑肘,“倒卷肱”的里合肘,均要用塌掌根来配合才能有力。再如:“左右蹬脚”、”翻身二起脚“的里下折腕给劲,肩关节是悬挂大小臂的一个轴,是松沉灵活的,如果单独用肘劲,遇到阻力肩关节最易受伤。所谓根节摧,即引化入劲到肩时,肩关节不能虚空无力,要沉肩坠肘通过腰的配合转为逆缠出劲,拳论讲:“转关在肩”。当掤挒出劲时,肩要把从腰来的劲传输到肘或手上,不能只靠肘和手上那点劲,如“单鞭”和“懒扎衣”“白鹤亮翅”的左右掤挒,这些细节均需我们在打拳时细心体悟,所以,上盘锻炼的重点是:
    1、基本技法功夫:太极拳是武术,不是体操,更不是舞蹈,必须有它的技击含义。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如“金刚捣碓”一式,就有左掤右捋,先掤后捋,上捋下蹬,腿部插套,肩靠肘击,手拿撩戳,左采右托,冲拳冲肘,采拳震脚。“懒扎衣”一式的先前掤后分挒,再左上引右下进,然后肩肘手的先肩后肘再手的节节贯穿的右挒,定势时的下塌外碾。“六封四闭”的欲引先掤,左引右靠,肩肘手节节贯穿的转身右挤,左捋右靠,手开肘合,手合肘开的合肘、挑肘或冲肘,以及胯打和下塌(按)外碾的搓劲。“单鞭”的穿掌采肘,左靠肘击,肩肘手的左挒,右臂的沉肩坠肘腕背左掤,定势时的开中有合的螺旋下沉等等。这里太极八法的运用可谓精彩多变,细致入微。除了太极八法之外,还有拿、撩、戳、穿、引、化、缠、绕、下塌、外碾,以及腿法脚法等多种技法,可谓技法丰富,奥妙无穷。所以,前五个母式如果练好,对下一步打好全套拳式起着非常重要的筑基作用。有的同志打了十几年拳了,一谈到用法,掤、捋、挤、按四正手都不会用,这与只打拳不推手有很大关系,我建议,会打拳后,一定要练练推手,摸一摸劲,对在行拳时运用技法,调动周身的气血和健脑益智是很有帮助的。
    2、开合缠丝功夫:说到开合功夫,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前辈曾把太极拳称作开合拳。陈鑫在拳论中写到:“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又说:“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在我们这套拳里,从上肢两臂来说,外掤为开,里收为合,从两臂的三节劲来说,要手开肘合,肘开手合,也就是说,梢节开要中节合,中节开要梢节合,开合相寓的内含要求就是不能只开不合和只合不开,开中有合就能收住内气,气势圆浑不致气尽力竭,合时有开就会内气鼓荡,周身充满掤劲外形不瘪,如“六封四闭”、“白鹤亮翅”等式。就拿一只手来说,手上也有开合,虎口要开,拇指和小指要合。当逆缠拇指领劲时,小指要和拇指相合,当顺缠小指领劲时,拇指要和小指相合,否则你的缠丝劲就大打折扣。相合了,劲力倍增,而且舒经通络的感觉也非常明显。
    说到开合,还有上盘和中盘、下盘的配合问题。中盘的胸开背合,背开胸含,如“掩手肱捶”,两手掤开提右膝时,两手的开要有胸开背合的配合,当左掌右拳做双峰贯耳相合动作时,要有胸含背开和下盘提膝收腹吸气气合的配合,当震脚冲拳两手相合时,要有左脚出步下盘打开和丹田鼓荡气沉丹田气开的配合。再如“懒扎衣”、“双推掌”的上盘开下盘合,上盘合下盘开等等。关于下盘的开合,有脚开膝合,膝开脚合,如“白鹤亮翅”。膝开档合,档开膝合,如“倒卷肱”。总之,处处有一开合,在开合中实现上下盘和三节劲的相互为用,如技击中的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击中首尾相应的战术。
    更重要的还有外形的开合和丹田内气的配合问题,外形的开合和丹田内气的配合问题,基本上有四种:一是形开气合,二是形合气开,如“懒扎衣”、“单鞭”。三是形合气合,四是形开气开,如“金刚捣碓”第六个动作冲拳震脚。所谓气的开合即呼气突腹气沉丹田为开,收腹吸气小腹里收气聚丹田为合。孙禄堂先生讲:“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他讲的“滔滔不绝的翻浪力”,我的理解就是通过丹田的鼓荡,内气内劲就像大海的波涛,连绵起伏,忽隐忽现,劲总有余,从不间断,随用随有。
    开合功夫还要和四肢的节节贯穿、顺逆缠丝,以及胸腰的左右旋转相结合,开要在螺旋中开,合要在螺旋中合,如:“倒卷肱”的开合。双逆缠为开,双顺缠为合,如果是左顺右逆或左逆右顺,有的动作就是开,如“野马分鬃”。有的动作就是合,如“金刚捣碓”的第一个动作。
    3、对称和谐功夫:
    1974年5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时,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对称这个概念,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知道,但是,要回答它的重要性却是一个很大、很难、很深的课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梁昌洪教授在他编著的《话说对称》一书的开篇便写道:
    “对称最简单,但对称最复杂;
    对称概念最古老,但对称概念最现代;
    对称非常重要,但对称很难说清;
    对称很抽象,但对称最具体。
    这些判断似乎充满矛盾,而又是铁的事实。”
    对称的意义绝不只是数学、物理学范畴的问题,他几乎与什么都有关系。“对称构成世界,对称构成大自然”。对称是一种科学思想,也是一种哲学理念。杨振宁博士关于对称重要性的一段论述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他说:“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这样一个信条:自然界所有的基本力都是由一些对称原理产生的;这也就是说:‘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
    建立在以阴阳哲理为理论指导的太极拳,则处处讲究阴阳对称、阴阳互包、阴阳互根、阴阳互孕、阴阳相济等等。因为,对称孕育着和谐、舒畅;对称体现着稳定、平衡;对称创造的是端庄之美;对称可以把复杂的人体劲力结构简单透明。“一阴一阳之谓道”,懂得了阴阳对称的相互辩证关系,理解了“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道理,也就知道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深刻含义。所以,马虹老师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论述了阴阳对称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对称、和谐,既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
    太极图,是太极拳的秘诀,观察太极图的阴阳结构,它最形象的告诉我们阴与阳两种要素是既对称又和谐的共处在一个圆的共同体中,是多么的完美无缺。其中最主要的是其三大独特的对称和谐特征:一是阴鱼与阳鱼两个形体和质量的对称和谐;二是阴鱼与阳鱼两种力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运动状态的对称和谐;三是阴鱼中有阳眼,阳鱼中有阴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包容的对称和谐。太极拳就是要人体在行拳时,处处体现阴与阳两大要素的对称和谐,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拳架中我的体会是:
    一是在拳架结构上要对称和谐。即上下要对称和谐,有上有下,有下有上,逢上必下,逢下必上。如上掤下按,上托下沉,下沉上领,上下要形成一种张力(掤劲),如“左、右金鸡独立”、“击地锤”等势。前后要对称和谐,有前有后,有后有前,逢前必后,逢后必前。如前掤后撑,前拳后肘,前发后塌,后撤前发,前后要形成一种张力,(掤劲),如“倒卷肱”“抱头推山”等势。左右要对称和谐,有左有右,有右有左,逢左必右,逢右必左。如左捋右靠,右捋左靠,左采右塌,右采左塌,左右要形成一种张力(掤劲),如“六封四闭”、“野马分鬃”等势。这种拳架结构在三维空间上的对称和谐,使周身充满掤劲和张力,起到八面支撑的作用,这对保持自身的稳定平衡和抵御外力冲击至关重要。
    二是在虚与实变换运动过程中要保持动态的对称和谐。上盘虚实动作和下盘虚实动作的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配合要对称和谐,以“六封四闭”的上盘和下盘的虚实变换为例,当右手逆缠右上掤时,左腿蹬劲,右掤左撑,重心偏右。当右掌下塌时 重心偏左。当右手顺缠左下引时,胸往左转,重心开始右移。当右手引到腹前中线,重心偏右走肩胯的靠劲。当双手下沉时,顶劲上领。当胸往右转,沉肩掤肘掤腕时,前掤后撑,重心偏右。当双手下采时,重心偏左。当胸往 左转双手左捋时,左捋右靠,重心偏右等等,上下盘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动态配合,要做到对称和谐。再如“前蹚拗步”中的重心五次倒换与上盘的配合,手肘肩和胯膝脚的配合都要做到对称协调。这种动态中的变化,只有在静心慢练的渐变中才能体悟到它的奥妙,只有心知肚明,练到身上,才能在推手较技时发挥威力。
    技击、推手更要懂得对称和谐,和谐了则随上了对方,彼中有我,我中有彼,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借力打力,化打结合。练推手,甲乙双方在劲道上要对称和谐,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如果双方或某一方只想着进攻对方或只想着防守对方,而不是随屈就伸,相摩相荡,就不可能推的协调一致。
    三是在运劲、发劲时要做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对称和谐。运劲和发劲,都是为了破坏对方的稳定平衡,但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平衡,这种发放与守中的矛盾如何在身上和谐统一,其奥妙就是对称。如“白鹤亮翅”转斜行,是个摔法,上盘双手要走离心力的发放劲,但又要有向心力的守中劲,上盘为阳,发放为阳,守中为阴,这叫阳中有阴。下盘右脚要向上盘输送向心力的劲,左脚要向上盘输送离心力的劲,下盘为阴,向心力为阴,离心力为阳,这叫阴中有阳。阴阳互相包容在这里达到了对称和谐与统一平衡。再如“掩手肱捶”,上盘的前拳后肘,上盘为阳,前拳为阳,后肘为阴,这是阳中有阴。下盘的两脚抓地,两膝里合,裆走合劲,右脚向左肘给的是向心力的劲为阴,左脚向右拳给的是离心力的劲为阳,下盘为阴,这叫阴中有阳。
    特别是丹田内转力点和外形肢体发力点的对称和谐,丹田内转力点为阴,外形肢体发力点为阳,我把它二者在运动中的轨迹称作反向对称和谐,如:“六封四闭”第一动和“斜行”、“掩手肱捶”等式均是如此。它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鱼和阳鱼相互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样。从丹田内转的角度讲,内为阴,它走的劲是守中定的劲,属阴,从发丹田力的角度讲,它属阳,可谓阴中有阳。从肢体发力的角度讲,外为阳,发力点是出劲,属阳,但是它又必须有守中定的劲,属阴,可谓阳中有阴。
    这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包容的对称和谐功夫,既是发放与守中、离心力与向心力相统一的保障,又是松活弹抖劲力的动力源泉,由于阴与阳两种力量做相反的螺旋运动而产生的螺旋震荡,才使外在形体表现出松活弹抖的劲力特征。它不仅给人以形体上的工整和谐之美,而且在技击中,也起着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兼备的重要作用。
修炼太极拳在总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对称和谐的观念更为重要。“养浩然之气,炼通灵之体”,就是一种高标准、高层次的对称和谐。太极拳不是一般的武术,是一种高级、高尚、高品位的修炼功夫,它要求要文武兼备,内外兼练,性命双修,德艺双馨,修炼成大将之风。在文(阴)与武(阳)、内(阴)与外(阳)、性(阴)与命(阳)、德(阴)与艺(阳)两个方面都要重视,要对称和谐,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有的人单凭血气之勇,强调以功力大小论高低,这是不对的。当然,只会“纸上谈兵”和只讲不练的“文把式”、“嘴把式”,没有一点功夫也是不对的。历史上的历代太极拳宗师在这方面都是比较全面的,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古拳论在《拳手内劲刚柔歌中》写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就是对阴阳对称和谐关系的有效运用。
    综上所述,上中下三盘,周身九节劲,有一个共有的规律,就是“梢领中随根节摧,丹田带动是真髓”。
    所谓梢节领劲,即:上盘的手是梢节,手上要有领劲的部位,体现技击用法中的劲道。中盘头为梢节,头要虚领顶劲,领起全身,竖起脊骨,中气贯足,充分发挥眼睛耳朵的视听功能和大脑的分析、判断、指挥、协调功能。下盘的脚为梢节,脚上要有领劲的部位,迈步如猫行,落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脚上要有步形步法和技击方面的动作。如:“初收”、“白猿献果”等势,提膝时脚上要给劲,加大膝关节的上冲力量、“左右蹬脚”要脚掌领劲、“左右擦脚”和 “二起脚”要脚面领劲、“扫堂腿”要脚拇趾领劲、“闪通背”转身后扫要脚后跟领劲等。再如:“金刚捣碓”最后的震脚动作,震脚前要抬起脚尖,里勾脚尖,放平脚掌再震,这样震脚脚正劲整,还保护了后脑不受震荡。
    所谓中节随,即:上盘的肘为中节,肘的动作要随着肩和手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肘不会成为“重武器”,两肘既要时刻保持有下沉之意,使肩关节松开下沉,又要时刻保持掤劲,以起到护肋和定位的作用。中盘的胸部为中节,胸部的动作要随着上领顶劲,下走丹田劲或者叫做腰劲的条件下才能正确发挥作用,即便是走胸靠、背靠、背折靠,也要靠丹田这部“发动机”,胸部要始终保持虚松自如,不较劲。下盘的膝为中节,膝的动作要随着胯和脚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膝也不会成为“重武器”。
    所谓根节摧,即:上盘的肩为根节,不论是入劲还是出劲,肩部不能虚空失控,即便是走肩的化劲和出劲,都不能失去守中的中定劲。如果手肘里合引化到肩部时,肩不能再引化,这是转换劲路的关键点,而是要通过腰的旋转变进,把腰部传上来的劲送到肩上,转为出劲,摧动肘与手。中盘的腹部为根节,腹部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腰劲和丹田劲这个人体的总枢纽站,通过丹田的鼓荡转动,把气劲输送到四肢和其它发力的部位,它所起到的摧动作用是任何一个部位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发动机”和“变压器”,它不仅是气劲的枢纽,而且还有变压增压的作用。下盘的根节是胯,胯和肩的作用相似,腿脚的提收动作到了胯部就到了终点,必然转为出劲,胯部与丹田紧密相连,丹田的鼓荡转动摧动胯部,胯催动膝脚去发挥作用。
    总之,梢领中随根节摧,周身九节劲,节节贯穿也好,顺逆缠丝也好,开合相寓也好,松活弹抖也好,都离不开丹田这个气劲的总枢纽。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方式,这是太极拳的真髓,也是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要诀。
    马虹老师在2005年年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邹韬奋先生说:‘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人,实在是一无所专’。有云:心存至诚终得道,艺无止境赖恒功。由此可见,凡想成就事业者,必须专一、认真、持恒,凡想打好我们这套拳,必须专一、认真、持恒。懒人,打不好这拳,浮浮躁躁之人,更打不好这套拳.先师陈照奎讲得好:‘什么人打什么拳’”。所以,马虹老师专门写了《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一文,引导大家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他在文章结尾处还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
“大小动作须细心,
细节积累功夫深;
偷工减料功必退,
 劲道不明拳失真”。
    所以,我也写了四句话,愿大家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 
心明细节意领形,
举手投足皆行功。
循序渐进功夫长,
   强身益智趣无穷。   
    以上是个人对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基础功夫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石家庄  牛俊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