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分、光照、温度对花卉植物生长的影响

 偷来的快乐660 2015-03-14

水分、光照、温度对花卉植物生长的影响

水分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矿质营养的吸收、运转与合成等。水能维持细胞膨压,使枝条挺立、叶片开展、花朵丰满,同时植物还依靠叶面水分蒸腾来调节体温。自然条件下,水分通常以雨、雪、冰雹、雾等不同形式出现,其数量的多少和维持时间长短对植物影响非常显著。

  一、花卉对水分的要求

   植物种类不同,需水量差异很大,这与不同植物原产地雨量及分布状况不同有关。通常依据花卉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分为旱生花卉、湿生花卉、中生花卉、水生花卉四大类:

  (一)旱生花卉

  指能长期忍受干旱而生长发育良好的花卉类型。本类花卉多见于雨量稀少的荒漠地区和干燥的低草原上。旱生花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在生理和形态方面适应干旱的特征,如叶片变小或退化成刺状、毛状或肉质化;表皮角质层加厚,气孔下陷;叶片质地硬而革质,有光泽或具有绒毛;细胞液浓度与渗透压增大等,由此大大减少了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同时这类花卉一般都具有发达的根系,更增加了其抵御干旱的能力。如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以及大戟科等多浆植物。

  (二)湿生花卉

  该类花卉耐旱性弱,需要生长在潮湿环境中,在干旱或中等湿度环境下生长不良或枯死。其特点是通气组织发达、渗透压较低,根系不发达,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弱,叶片薄而软。如一些热带兰、蕨类、凤梨科、天南星科、秋海棠类、湿生鸢尾类等花卉。

  (三)中生花卉

  这类花卉适于生长在干湿适中的环境中,对水分要求介于旱生花卉与湿生花卉之间。有些种类偏向于旱生植物特征,喜中性偏干燥环境;有些种类偏向于湿生植物特征,喜中性偏湿环境。绝大部分露地花卉属于此类。

  (四)水生花卉

  水生花卉是指常年生活在水中、或在其生命周期内某段时间生活在水中的花卉。水生花卉的植物体全部或大部分浸没在水中,一般不能脱离水湿环境。其根系不发达,输导组织衰退,植物体表面几乎都有吸收功能,机械组织弱化,细胞渗透压很低,一般不超过10个大气压。由于水中光照较弱、氧气较少,因此水生花卉的沉水叶叶片通常柔软,小而薄,有的还裂成线状,以扩大与外界的接触面;在结构上,叶内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茎、叶各部分都含有叶绿体,植物体内有很大的细胞间隙或发达的通气组织。通常根据其生活方式和形态的不同而分为挺水花卉、浮叶花卉、漂浮花卉、沉水花卉四大类。

  二、花卉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要求

  同种花卉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要量不同。种子发芽时,需要较多水分,以利胚根抽出。幼苗期根系弱小,在土壤中分布较浅,抗旱力极弱,必须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成长期植株抗旱能力虽有所增强,但若要生长旺盛,必须给予适当水分。花卉在生长过程中,一般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但湿度太大往往会导致植株徒长。开花结实时要求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否则会影响开花和受精。种子成熟时,要求空气比较干燥。

  水分对花芽分化及花色也有影响,控制花卉的水分供应,可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梅花的“扣水”就是控制水分供给,使新梢顶端自然干梢,叶面卷曲,停止生长而转向花芽分化。对球根花卉而言,凡是球根含水量较少的,花芽分化早;早掘的球根或含水量较高的球根,花芽分化延迟。球根鸢尾、水仙、风信子、百合等常用30~35℃的高温脱水,使其提早花芽分化。

  在花卉栽培过程中,当水分供应不足时,叶片与叶柄皱缩下垂,出现萎蔫现象,此时若将其置于温度较低、光照较弱、通风减少的条件下,能够很快恢复过来。但若长期处于萎蔫状态,老叶与下部叶片先脱落死亡,进而引起整个植株死亡。多数草花在干旱时,植株各部分木质化程度增加,叶面粗糙、失去光泽。相反,水分过多,使土壤空气不足,根系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影响水分、养分的吸收,严重时会使根系窒息死亡。另外,水分过多会导致叶色发黄,植株徒长,易倒伏,易受病菌侵害。因此,过干或过湿均不利于花卉正常生长发育。

水分、光照、温度对花卉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照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随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坡向的改变而改变,也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而变化。此外,空气中水分和尘埃的含量,植物的相互荫庇程度等,也直接影响光照强度和光照性质。而光照强度、光质、光照长度的变化,都能对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一、光照强度对花卉的影响

  光照强度常依地理位置、地势高低以及云量、雨量的不同而变化: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一年中以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光照最强,早晚光照最弱。光照强度不同,不仅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而且影响到植物体一系列形态和解剖上的变化,如叶片的大小和厚薄;茎的粗细、节间的长短;叶片结构与花色浓淡等。不同的花卉种类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同,多数露地草花,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着花多而大;而有些花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反而生长不良,需半荫条件才能健康生长。依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花卉分为以下几类:

  (一)阳性花卉

  阳性花卉必须在较强的光照下生长,不能忍受蔽荫,一般需全日照70%以上的光强,否则生长不良。原产热带及温带平原上,高原南坡以及高山阳面岩石上的花卉,均为阳性花卉,如多数露地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及仙人掌科、景天科和番杏科等多浆植物。

  (二)阴性花卉

  阴性花卉要求适度蔽荫方能生长良好,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光线,生长期间一般要求50~80%蔽荫度的环境条件,在植物自然群落中,常处于中下层,或生长在潮湿背阴处。如兰科植物、蕨类植物以及苦苣苔科、凤梨科、姜科、天南星科、秋海棠科等植物,都为阴性花卉。许多观叶植物也属此类。

  (三)耐荫花卉

  耐荫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阳性花卉与阴性花卉之间,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大,一般喜阳光充足,但也能忍受适当的蔽荫,如萱草 、耧斗菜、桔梗等。

  一般花卉需光量大约为全日照的50~70%,多数花卉在50%以下光照时生长不良。就一般植物而言,20000~40000Lux已可达到生长、开花的要求。在夏季平均照度可达50000Lux,一半的照度即为植物所需的最适照度,过强的光照强度会使植物同化作用减缓。

  光照强弱对花蕾开放时间也有很大影响。半支莲、酢浆草必须在强光下开花;月见草、紫茉莉、晚香玉于傍晚盛开;昙花于夜间开花;牵牛花只盛开于每日的晨曦中。绝大多数花卉晨开夜闭。

  二、光照长度对花卉的影响

  地球上每日光照时间的长短,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光照长度是植物赖以开花的重要因子。各种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花卉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分为: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中间性花卉、日照中性花卉四类。

  (一)长日照花卉

  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要求经历一段白昼长于一定的临界值(临界日长)、黑夜短于一定长度的时期才能开花的花卉。延长光照时间,缩短黑暗时间,可以提早成花。许多晚春与初夏开花的花卉属于长日照花卉。

  (二)短日照花卉

  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要求一段白昼短于一定长度、黑夜长于一定长度(临界暗期)的时期才能开花的花卉。延长暗期,有利于成花。一些温带地区晚秋开花的花卉如一品红、秋菊、叶子花等属于短日照花卉。

  (三)中间性花卉

  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只有在某一范围的日照长度下才能成花的花卉,日照过短或过长,均不利于开花。这类植物种类很少。

  (四)日照中性花卉

  也称日长钝感花卉。这类花卉成花对昼夜长短无严格要求,只要其它条件适合,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均可开花。这类花卉种类最多。

  植物在发育上,要求不同日照长度的这种特性,是与它们原产地日照长度有关的,是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一般说来,长日照植物大多起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带,短日照植物,起源于南方低纬度地带。而日照中性植物,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的区别,不在于临界日长是否大于或小于12小时,而在于要求日长大于或小于某一临界值。

  日照长度对植物营养生长和休眠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延长光照时数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延长生长期,反之则会使植物进入休眠或缩短生长期。对从南方引种的植物,为了使其及时准备越冬,可用短日照的办法使其提早休眠,以提高抗逆性。

  三、光质对花卉的影响

  光质即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份,太阳光波长范围主要在150~4000nm之间,其中可见光波长范围在380~760nm之间,占全部太阳光辐射的52%,不可见光中红外线占43%,紫外线占5%。

  不同光谱成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在可见光范围内,大部分光波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其中红光吸收利用最多,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大部分被叶子所透射或反射,很少被吸收利用。红橙光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青、蓝、紫光能抑制植物的伸长,使植物形体矮小,并能促进花青素的形成,也是支配细胞分化的最重要的光线;不可见光中的紫外线也能抑制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在自然界中,高山花卉一般都具有茎杆短矮,叶面缩小,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等特征,这除了与高山低温有关外,也与高山上蓝、紫、青等短波光以及紫外线较多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光成为其萌发的必要条件,如报春花、秋海棠、杜鹃等,这类种子,播种后不必覆土或稍覆土即可。相反,也有少数植物的种子只有在黑暗条件下才能萌发,如苋菜、菟丝子等,这类种子播种后必须覆土。

水分、光照、温度对花卉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的变化规律

  地球表面的温度随所处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时间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一般纬度增加10 (距离约111km),温度降低0.5~0.9℃。

  温度还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随着海拔升高,虽然太阳辐射增强,但大气层变薄,大气密度下降,导致大气逆辐射下降,地面有效辐射增多,大气温度下降。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左右。

  温度也与坡面有关。南坡受太阳辐射量大,气温与土温均比北坡高。而西南坡由于蒸发耗热较少,用于土壤、空气增温的热量较多,其土温比南坡更高。所以南向、西南向坡地以栽植阳性喜温、耐旱植物为宜,而北向坡地以栽植耐荫喜湿植物为宜。

  温度随时间变化尤为明显。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秋季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夏季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冬季平均气温多低于10℃。温度也随昼夜而变化,一般日出前气温最低,日出后,气温逐渐上升,中午13~14时左右最高,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

  二、花卉对温度的要求

  温度是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影响其体内的一切生理生化过程。每一种花卉的生长发育,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都有温度的“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由于原产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花卉温度“三基点”有很大差异。如原产热带的花卉,生长的基点温度较高,一般在18℃左右;而原产温带地区的花卉,生长的基点温度较低,一般在10℃左右;原产亚热带地区的花卉,基点温度介于二者之间,一般在15~16℃开始生长。这里所说的最适温度,是指在这个温度下,植物不仅生长快,而且生长健壮、不徒长。一般来说,花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在最低温度到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生长加快,而当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生长速度反而下降。

  由于原产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花卉耐寒力有很大差别,通常按耐寒力不同,将花卉分为以下三类:

  (一)耐寒性花卉

  大多原产温带或寒带地区,主要包括露地二年生花卉、部分宿根花卉、部分球根花卉等。此类花卉抗寒力强,能耐零下5~10℃低温,甚至在更低温度下亦能安全越冬。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露地生长,不需保护地。如二年生花卉中的三色堇、雏菊、羽衣甘蓝、矢车菊、金鱼草、蛇目菊、金光菊等;多年生花卉如蜀葵、玉簪、一枝黄花、耧斗菜、荷兰菊、菊花、郁金香、风信子等。

  (二)半耐寒性花卉

  大多原产温带南缘和亚热带北缘地区,耐寒力介于耐寒性花卉与不耐寒性花卉之间,通常能忍受较轻微霜冻,在长江流域可安全越冬。但因种类不同,耐寒力也有较大差异,部分种类在长江流域或淮河以北不能露地越冬,而有些种类则有较强耐寒力,华北地区通过适当保护,可安全越冬。常见种类有紫罗兰、金盏菊、桂竹香、鸢尾、石蒜、水仙、万年青、葱兰、香樟、广玉兰、梅花、桂花、南天竹等。此类植物在北方引种栽培时,应注意引种试验,选择适宜的小气候和抗寒品种,冬季要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其中一些种类如广玉兰、香樟、夹竹桃等更应慎重。

  (三)不耐寒性花卉

  多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一年生花卉、春植球根花卉、不耐寒的多年生常绿草本和木本温室花卉。生长期间要求高温,不能忍受0℃以下温度,甚至在5℃或更高温度下即停止生长或死亡。这些花卉中一年生及多年生作一年生栽培的种类,其生长发育在一年中的无霜期进行,春季晚霜后播种,秋末早霜到来前死亡,如鸡冠花、万寿菊、一串红、紫茉莉、麦秆菊、翠菊、矮牵牛、美女樱等;春植球根花卉也属不耐寒性花卉,如唐菖蒲、美人蕉、晚香玉、大丽花等,在寒冷地区为防冬季冻害,需于秋季采收,贮藏越冬;不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或木本花卉,在北方需保护地越冬,成为温室花卉。依对越冬温度的要求不同,温室花卉可分三类:

  1.低温温室花卉

  大部分原产温带南部,如中国中部、日本、地中海及大洋洲等处,为半耐寒性花卉。生长期间如温度高于0℃,则不会出现严重冻害,但要维持植株生长,温度最好保持在5℃以上。如报春类、小苍兰、紫罗兰、山茶类、倒挂金钟类、瓜叶菊等。这些花卉在华北地区需在冷室或冷床中越冬,当春季晚霜过后,定植于露地或移出室外。有些种类在长江以南地区可露地越冬。

  2.中温温室花卉

  这类花卉大多原产亚热带及温度不高的热带地区,生长期间要求温度为8~15℃。如肾蕨、仙客来、扶桑、橡皮树、龟背竹、棕竹、白兰花、五色梅、一品红、冷水花等,这些花卉在华东南部、华南地区大多可露地越冬。

  3.高温温室花卉

  该类花卉大多原产热带地区,生长期间要求温度在15℃以上,也可高达30℃左右。就一般种类而言,最低温度为10℃时,则生长不良,甚至落叶死亡。常见种类有变叶木、热带兰、花烛、王莲、龙血树、朱蕉等。

  三、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温度与生长

  温度不仅影响花卉种类的地理分布,还影响各种花卉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时期。一年生花卉,种子萌发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而幼苗期要求温度较低,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逐渐提高。二年生花卉,种子萌发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幼苗期要求温度更低,以利于通过春化阶段,开花结实时,则要求稍高的温度。栽培中为使花卉生长迅速,还需要一定的昼夜温差,一般热带植物的昼夜温差为3~6℃,温带植物为5~7℃,而仙人掌类则为10℃以上。昼夜温差也有一定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否则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二)温度与花芽分化和发育

  花芽分化和发育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温度对花芽分化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花卉种类不同,花芽分化发育所要求的适温也不同,大体上有以下情况:

  1.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许多花木类如杜鹃、山茶、梅和樱花等,是在6~8月气温高达25℃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入秋后,植物体进入休眠状态,经过一定低温后结束或打破休眠而开花。许多球根花卉的花芽分化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等春植球根花卉,在夏季生长期进行花芽分化;而郁金香、风信子等秋植球根花卉于夏季休眠期进行花芽分化。

  2.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许多原产温带中北部的花卉以及各地的高山花卉,多要求在20℃以下较凉爽气候条件下进行花芽分化,如八仙花、卡特兰属、石槲属的某些种类在13℃左右和短日照条件下促进花芽分化;许多秋播草花如金盏菊、雏菊等,也要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温度对于分化后花芽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有些植物种类花芽分化温度较高,而花芽发育则需一段低温过程,如一些春花类木本花卉。又如郁金香20℃左右处理20~25天促进花芽分化,其后在2~9℃下处理50~60天,促进花芽发育,再用10~15℃进行处理促其生根。

  (三)极端温度对花卉的伤害

  在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突然的高温或低温,会打乱其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而造成伤害,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常见的低温伤害有寒害和冻害。寒害又称冷害,指0℃以上的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多发生于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喜温的花卉。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不同植物对低温的抵抗力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低温的忍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别:休眠种子的抗寒力最高,休眠植株的抗寒力也较高,而生长中的植株抗寒力明显下降。经过秋季和初冬冷凉气候的锻炼,可以增强植株忍受低温的能力。因此,植株的耐寒力除了与本身遗传因素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外界环境条件作用下获得的。增强花卉耐寒力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温室或温床中培育的盆花或幼苗,在移植露地前,必须加强通风,逐渐降温以提高其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增加磷钾肥,减少氮的施用,是增强抗寒力的栽培措施之一。常用的简单防寒措施是于地面覆盖秫秸、落叶、塑料薄膜、设置风障等。

  高温同样可对植物造成伤害,当温度超过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时,植物生长速度反而下降,如继续升高,则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一般当气温达35~40℃时,很多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当气温高达45~50℃时,除少数原产热带干旱地区的多浆植物外,绝大多数植物会死亡。为防止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蒸腾作用的进行,使植物体温降低。在栽培过程中常采取灌溉、松土、叶面喷水、设置荫棚等措施以免除或降低高温对植物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