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是唤起老百姓热爱自己的文化 吴小莉:您曾经说,先把有价值的认定保存下来,才能遏止那些很遗憾的事情发生,这么多年努力下来,我还是看到一个数字,2011年,在普查完全国的村落之后,您有一个数字给我们,2000年的时候,自然村落里边有371万,2010年的时候,自然村落就只有263万,十年间就少了90万,我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不是正确的。 冯骥才:是这么一个数字,中国的村落如果说一个具体的,按年代来说,断代来说比较准确,因为每个时期的村落,每个时间,每十年就有大变化。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自然村,所谓自然村就是不见得是行政,自然形成的村,这个总数是371万个村落,到了2010年的时候,变成了263万了,等于消失了90万个村落。现在目前我的一个估计数,自然村还保持在200万个以上,行政村是68万个。但是这些村不见得都是历史的村落,也有后来建的。所谓历史的村落,我自己的一个估计,应该在5000个以上,我不断地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要保护5000个村庄,要保护5000个村庄,对国家来讲是非常大的一个工作,但是我们不希望国家把它看作一个负担,反而国家要把它看作一个荣耀。我们有那么大一个财务,我们5000年,只有我们5000年的农耕文明,我们多元灿烂的文化,才能有这么多的千姿万态的村落保留下来,尽管毁掉的也非常多,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故事。 吴小莉:您在山西后沟,曾经去看过那个村落,但是我听到一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当您要离开的时候,您站在那个山头上,跟你的朋友说着,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这个村落会变成什么样呢? 冯骥才:因为那个村落当时看,它是一个元代的隐级村,就是元代的时候,北方民族打进来的时候,很多的住在中原的人逃到山里边,开发了一些山,在山里边建了一个村落,那个村落从上到下,自己还有自己的供水系统,非常独特,小庙林立,非常优雅,那真是鸡犬之声相闻,那个地方太阳光一晒,美极了,都在山顶上种枣树、种庄稼,把粮食往下运,特别优美的一个地方。 吴小莉:你们是当年2002年吧,很早。 冯骥才:2001年的年底,我们做的采样调查。 吴小莉:但是我要讲个细节,当时你在离开山西的时候,其实您那个感叹,是对于您到底能不能把这个地方保下来,其实是有疑虑的。 冯骥才:我生怕把这事一闹出去以后,一开发,开发商一进去,开发旅游,这就面目全非了,但是他们告诉我,现在还好,现在还有那个味道。所以我今年六月份准备去,我们在那搞一个纪念活动,同时看看,能不能帮忙他们再想想办法,能够也跟他们一块儿研究,怎么样能够使它的原来历史的生态,能够保持得更长久。 吴小莉:您这么多年,就没有回过后沟? 冯骥才:没去过。 吴小莉:2001年,你们在那誓师大会之后,您就没有再回去过? 冯骥才:誓师大会之后去过,他们那个村庄,把它都整理好了,我去了一趟,去了一趟特别感动人。在半山上有一个戏台,我讲了一次话,我从那里讲完话下来的时候,要预备走的时候,在这个村口有俩老太太,头上还系着布,拿着篮子,里头搁着枣,抓了大把的枣塞到我口袋里,我特别感动。别人说了一句话,说冯骥才你们都像八路了,老百姓把干粮往你们口袋里塞。我感动什么呢,老百姓知道你为他做文化的事是好事,他明白了文化的意义,他知道你做这个文化的事,也是为他好,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唤起老百姓热爱自己的文化,因为老百姓是文化的主任,文化不能只在官员和学者那,如果只在官员那就变成政绩了,如果只在专家手里,就变成科研对象了。只有在老百姓手里,老百姓热爱自己的文化,才是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吴小莉:2001年底的时候,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政府的支持,完全是你们,就像您说的,那些发起人,你的那些志工们。 冯骥才:我跟你讲,这点我挺骄傲的,我就跟你说一个事,今天我们开会,过三天我还开一个会,这个会是什么呢,我们很多项目,就说一个项目,中国的民间的口头文学,你小时候也听过很多保姆说过的儿歌什么的。中国的史诗、叙事诗、神话和故事、歌谣、传说、谚语、笑话,我们整理下来的,现在通过汉王进入数据库的是八亿八千七百万字,一百一十六万篇,你说是多少人下去调查?而且这些人全是无名的。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只有这么一批无名的人在下面默默做,而且没有多少利益。 吴小莉:你怎么召集他们来的? 冯骥才:他们都是志愿者,我觉得这些人,我觉得有的时候,你把手伸到这里,觉得是温暖的,我觉得他们是脊梁。从1900年我们的中国知识界在抢救敦煌,就是一批知识分子,敦煌的东西被外国人弄走了,包括刘半农、向达这批人,又到外国图书馆,吃着干面包,把这些东西抄回来寄回来,这些人全在历史上是无名的,但是这些人,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精神,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还有希望,尽管困难重重。 冯骥才: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日本不一样 吴小莉: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做城镇化,总书记也提醒了,要记得住乡愁,但是您担心吗?因为城镇化可以说对于我们这片土地的开发,会越来 越往下,您担不担心已经不是旧城改造的问题,而是进一步的开发,使得您要做的这种遗产保护和村落保护,增加更多的难度? 冯骥才:这是肯定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潮流。但是我觉得国家既然确定了这个项目,已经列为保护对象了,另外我们现在想极力推动建立村落法,把法先确定了,尽管现在执行的力度还有诸多问题,但是首先把法先定下来。然后把好的先列入国家名录,先把它确定,每一代人都要做每一代人必须先做的事,而且必须,他要做好的事,所以我们先把这件事做扎实了。 吴小莉:我是浙江人,您也是浙江人,您肯定也知道浙江最近也在做三改一拆吧?一些旧的城镇进行改造吧,您怎么看? 冯骥才:浙江我可能今年春天要去,因为现在从浙江,从绍兴往那边走,往温州那边走,还有一些村落比较好,特别是挨着福建那一部分,有一些比较好。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一个办法,根据我的一个经验,必须要抢在前边,先要通过政府确定。因为这个政府不确定,呼吁是没有用的。另外知识界的人力还不够,我始终觉得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一点跟日本人不一样,日本人每一个它叫无形文化财,每一个无形文化财后面都有一群专家,我们的80%到90%之间的文化遗产,后边是没有专家的。文化从来都是志愿者,文化跟别的事业不一样,所有的文化人都是志愿者,都是社会精神工作的志愿者、工作者。 吴小莉:您刚才说了一句话,我印象还是挺触动,您跟时间赛跑,20多年来,您不断跟时间赛跑,同时你也不断在跟遗憾较量。您说您努力做很多事情,但是和您收到的很多求救电话不成比例,有时候会挺长叹的。 冯骥才:是,我觉得任何历史,自觉,人们到时候明白过来,得要经过一个阶段,我们现在正好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文化又是从原有的生活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的这一部分。因为原来它是生活文化,生活在村落里,后来又变成一个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就变成文物了,总是在一个过程里。人们不是马上都能够觉悟的,我们也不能怨人家,毕竟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自身的问题,都搅在一起。但是这东西都不能影响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觉得还是看准的事情要做下去,跟时间还是要赛跑,尽管岁数大了。 吴小莉:您说知识分子不能只在书斋,应该在田野,所以您希望自己做的就是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因为行动才真的能够产生力量,才能够对这个社会造成改变,您会继续在这个行动上,在这条路上不屈不挠地走? 冯骥才:一辈子的事,这是自己对自己文化的一个承诺,内心的一个东西。我们是热爱文化的,我们当然要对它付出,要付出全部,这是没有疑问的。 吴小莉:谢谢冯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福您在这条行动的路上一路顺利。 冯骥才:谢谢你。 吴小莉:我们有一个叫做吴小莉与行动者对话的同名的微博,网友有提问,有一位朋友问到说,冯老师,您是否看到周小平、花千芳等网络作家的作品,您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 冯骥才:我还真没看过他们的作品,我没法评论,我知道他们,因为他们参加过文艺座谈会,此前我一点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呢?说一点我很惭愧,我到现在还不太会使用电脑,我使用ipad,所以我现在很落后。 吴小莉:那一次参加文艺座谈会之后,没有对他们产生另外的好奇研究一下? 冯骥才:没有好奇。 吴小莉:有一位网友叫不加定语的大可,他说冯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关于您提出的保护中国古村落的议题,是不是有悖于今天需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脚步? 冯骥才:你说城市化跟传统村落是两个不同空间里的事情,他讲的城镇化应该讲。 吴小莉:他可能写错了,他觉得是不是有悖于今天要发展的脚步? 冯骥才:实际城镇化是一个人的城镇化,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丢掉自己的事。我们国家现在毫无疑问要快速发展,物质上要富裕起来、好起来,可是别忘了,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我们是一个文化的贵族,这是我们的身份。我们如果懂得自己文化,了解自己文化,我们是一个文化的贵族,是一个东方的贵族,我们不管怎么富起来,我们不要丢掉我们贵族的气质,和贵族的精神。 吴小莉:记得我们是一个文化贵族。方向明,有一位网友叫方向明,他说很多古迹在保护过程中,成为了旅游景点,许多本地人开始离开了故土,留守的不是老人就外乡人,即便还保留着建筑,却没有最初的味道,这个现实敢问冯老师如何看待? 冯骥才:我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非常担心的事情,村落我们留下来是一个村落的精神,是村落自己的传统,是自己村落非常独有的个性,这个个性是由原住民保留的,如果原住民没有的话,都是外来的人,这个村庄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个村庄的躯壳。变成躯壳的话就没有任何传承的意义了,它是一个物质性的躯壳,最重要的是里面的灵魂。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目前村落里边,目前在这种改造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没有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解决,但是我们在要求现在目前的传统村落,一旦把它确定为国家的重点保护的对象的时候,留住原住民,其实是第一个要求。但是如果想留住原住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必须要使原住民在当地,通过他的生产。 吴小莉:生产生活方式。 冯骥才:取得生活的来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必须要把现在科技给人们带来的这种优惠和方便,输入这个村落。如果农村还是那样一种生活,还是在那个冰冷的、寒冷的,没有煤气的,没有暖气的,这样一个四面漏风的屋子里边,最多有一台电视,电视里边恰恰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城市的现代生活,农村在这样的冰火两重天里边待着,他一定会把村庄抛弃,这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 吴小莉:好,谢谢冯老师,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