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值得拥有?

 老樟xy67896789 2015-03-15

书法,值得拥有?

 来源:2014年09月12日《北京晚报》 
 作者:彭 俐 
 上传时间:2014-09-12

 

 

 

自古以来,书法之为艺术,以文字为凭借,以书写为基础,以文学为彰显,以生活为内容。今天则不同,21世纪的人已经开始“换笔”,普遍使用电脑,从写字变成敲字。其实,20世纪已然不同,当时的“换笔”,是从毛笔换成铅笔和钢笔。前后两个世纪、涉及亿万人的两次“换笔”,彻底改变了书法的生存环境、生存形态、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于是,身边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用毛笔写字的人少了,而书法家、书法作品、书法笔会、书法展览却多了,且何其多也,包括题字和题字事件亦为书法之时代特色也。

 

书法人口基数大,即平常用毛笔写字的人多了,高手就多。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书写的基础已经不在,那么书法大家何以产生?摄影家张肇基的一个提问很有意思,他问我:“你说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字也不整齐?字,好坏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写得齐不齐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书法家的墨宝遗存,怎么把字行写歪斜了呢,你说他为什么写不正?!”这就触及到一个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于是,古人——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会把字行写歪斜了,比如《伯远帖》。东晋王珣确实没有把字行写正,却有正当理由,他当时不是在笔会现场“做字”,而是在写信。今人——赶场做书法表演的“大师们”,是断然不会把字行写歪斜了,否则是卖不出大价钱的。所以说,书法为物,鉴赏不难,天然为上,做作为下。“有话要说”而形成的书法作品,从生活中来,由心灵涌动,带着一片真纯、诚挚的情感信息,会让我们感到生命浸润其间的特殊魅力。而“有字要写”而制作的书法作品,很难称之为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产品而已,它没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动,不见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更谈不上生机郁勃与血性张扬。

 

当社会上、生活中书写的基础已经普遍动摇,我们的书法如何根深蒂固,并且枝繁叶茂?这的确值得书法家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去认真思考。古代书法艺术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辈出,大作频仍,概因民间知识阶层以笔墨为生,朝廷科举制度取士以书写为凭,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许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于文场巨擘。从奠定书法艺术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开始,两千两百多年来,历史上鲜见没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身份的书法家存在。蔡邕、陆机、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并非只是字以人贵,而是字因人异。天赋异禀之人,势必挥洒淋漓。故而世间书法传世之作,大多出自历史功勋、才华彪炳之人。书法家星光熠熠,横空出世,乃因其笔墨有所附着、附丽,或有赫赫政绩留存,或有大块文章传世,或有天才诗赋绝代,或有曼妙丹青可人……

 

艺术本是人类通用的语言,绘画、建筑、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皆可在世界各国各地流通,交流、沟通、欣赏、享受绝无任何障碍。但是,中国书法或许是所有艺术门类中的一个例外,它如此鲜明的中华民族性、汉语文化性,语言深奥性,使得它与他语种的他国、他民族之间的联系,具有一重厚厚的帷幕,或曰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此,越是民族的,却不能说越是世界的。那么,在当今世界文化资源共享的国际大背景下,书法又该如何生存并浓墨飘香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