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总结】生涯发展的秘密三叶草转起来

 我十号左右 2015-03-15

生涯相当于自我修身,职业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取得价值,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兴趣的背后原因,我喜欢看历史,我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的世界,我追求的是不被蒙蔽的心,能力我无知无能,所以我害怕不安,价值没有找到平台,我感觉自己没有适合的平台,我害怕,我总想好的,其实就是反过来就是我自己不好才会寻找让自己变好的途径,就是要修炼自己,修炼自己就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没有思考能力就去看怎么思考先到方法,不知道自己的优势看下别人怎么去找到,方法很多要不要去尝试看你自己的

特约嘉宾: 古典,北京新精英生涯教育创始人、著名生涯发展专家、中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CCDA)会长。国家生涯规划师认证授课专家、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讲师、生涯教练认证首席讲师,关注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的生存、职业发展、自我实现的策略、路径和成长方式,以及组织在新时代中与员工生涯的全新关系。著作包括销量过70万册的个人心智成长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译作包括《唤醒沉睡的天才》、《适合比成功更重要》等。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著名职业规划专家古典老师在结构思考力学院学习社群里分享的三叶草模型。古典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已经认识有6、7年了,我之所以近几年选择专注在结构思考力一个领域并努力做到极致,也有很多地方是受他的影响。2008年我在高校工作时就曾邀请给也的学生们做过演讲,其对职业规划领域的专注和坚持很让人佩服,可以说把这个领域做的也越来越成熟并引领着领域发展。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所创立的【结构思考力学院】学习社群的微课直播已经做了19期,每期都有志愿者老师们讲内容整理成文字。因本账号刚开始运营,所以会陆续把之前的内容整理推送出来,之后再以每周一期的节奏推进。下周推送我昨天晚上直播的微课《结构思考力》系列1: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力!

  (PS:微信群总群500人已满,暂时无法添加新人了,目前也在内测其他的直播方式尽快向更多人开放。)


  古典:大家好!很高兴看到各位朋友,今天跟大家聊聊生涯。我进入这个行业8-10年了,后来开始进入职业选择,后来进入员工职业发展、高管留任问题等,对人和职业的关系有很深的思考。今天第一谈谈关于职业的概念,第二讲一个对生涯很有帮助的“三叶草模型”。

  讲课之前我想先花5分钟的时间定个概念。概念统一很重要,我先讲一讲“生涯”,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就是职业吗,上班吗?

  刚才我在那个出租车上我还跟司机说,你能把广播关小一点吗?我要做一下关于生涯的分享。

  他说:什么是生涯,

  我就启发他说:你觉得什么是生涯?

  他说:上班呗。

  我说:上班是为了干嘛?

  他白了我一眼说:赚钱呗。我说:赚钱为了干嘛呢?

  他又白了我一眼说:养家呗,你赶紧开始分享吧。

  然后我就被轰出来了。


  这其实是我们大部分人对职业的概念。上班就是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养家。所以职业是一个交换我们下班后八小时的一种工具。但是其实对于生涯来说,这个概念就不太一样。我举个例子,你今天可以做这个职业,那个职业,你可以做HR,你可以在不同的公司里做不同的职业。但是从生涯层面看,你就是在做同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的生涯,你只是在很多很多的不同的公司里去进行这个生涯。

  再拿我自己来说,比如说我以前最早的时候是一个建筑工程师。后来我开始做新东方的首席的词汇老师,再后来开始做GRE词汇训练,再再后来开始培训新东方老师,培训新东方造型师,大概有三分之二都是我培训出来的。看起来好像换了很多份工作,后来又自己在做公司。

  其实对我来说可能就两段生涯。一段生涯是工程,一段生涯是培训师,对我来说只是内容不太一样而已。而且两段生涯彼此之间还有很多的联系。比如两个生涯中间,我用到一些思考能力、建模、实证或者是实践,会发现工程师和培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像我讲的:也许你这辈子可以做十几个职业,或十几个的行业,但是生涯其实可能没两个。

  比如说我以前曾经跟新浪的陈宏主编聊过,你要知道他原来是做报纸编辑的,所以说他现在不管做什么东西,你会发现整个新浪就是一个媒体的格局。新浪的产品服务功能特别烂,但是媒体属性特别的好,就是因为陈宏在新浪去执行的是自己传媒人的生涯。包括罗振宇,也聊过,他也坦承的说,他现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把以前在央视没机会做的东西拿出来说一说。他在录音棚看起来是他录了四十五分钟的节目,但是他可能真正做的时候是6-8个小时。他的团队也完全是以前的团队。所以在你们看来,他是移动互联网新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其实还是在做着原本电视台主播的生涯。

  所以一个人可能换过很多行业,但他自己一辈子擅长的事情、有兴趣、有能力、有天赋的事情往往只有一到两件。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这些事情可以变换职业、名称、公司、平台,但生涯往往是会有连续性的。

  以上是职业和生涯的第一个区别:

  生涯往往是长的、有连续性的。职业不一定有。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他自己对自己的生涯理解得不够深刻,他就会不断的在不同的职业犯同样的错误,或者把很多以前积累的事情完全置之不理,是及其浪费的行为。那职业和生涯的第二个区别是什么呢?

  就是职业关注面更加窄,只关注你上班八小时。而生涯则会认为人这一辈子有很多的角色,我下了班我还是我孩子的爸、我老婆的老公、我爸妈的儿子。它认为只要这一个角色的不好就会带动其他角色的不好。而职业就会认为,你不该把其它角色带到职业里面来,但这是真的吗?各位很多做HR的人,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近年越来越多的员工流失不是因为企业没有上升通道,而是因为他可能需要顾家、需要陪小孩、离家离学校近一点、要回家陪爸妈、希望他媳妇儿在新的城市等,就是说很多员工离开并不是因为职业发展的不好,而是因为生涯发展的不平衡。企业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看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尤其是90后,90后的这拨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密切的整合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你仅仅看到了职业,你很有可能永远都Hold不住一个90后,你必须从生涯的角度去跟90后做一些管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生涯比职业,关注点更宽一些。

  第三,生涯更关注人的客观能动性,职业更关注职业变化带给人的快乐。

  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企业都会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老员工职业倦怠,新员工上不来,老员工又老“欺负”新员工,不让他们上来。这个情况每个企业都有。但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生涯问题呢?很多HR会觉得这是企业的什么上升通道没有修建好、这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够清晰,在我看来不完全是。你好像地铁站一样,地铁站那个楼梯上升通道那么的清晰,但还是会有人把人踩到,新来的还是会踩到后面的人,那怎么维持秩序呢,这要靠人和人之间互相的调试。你去每个地铁站都会看到那个通道的门口站个大妈喊“快点,快点啦”。我想说的是通道问题、规则制度、科学考评问题都没办法完全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需要人自己来解决的。

  所以很多HR会发现,你不管怎么“修通道”总是有员工职业倦怠。因为你没有从员工自己如何做好职业保健、员工如何自己做一个好的生涯发展、员工如何自己掌握一些让自己生涯可以持续健康的能力,这个角度去思考。所以所有的员工对于这个问题都手足无措。职业发展这个事儿就变成说纯靠悟性,能悟到就往上走,悟不到就往下调。其实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一整套内修的就是自己让自己能变得越来越好的,可以把握的一个生涯发展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我说的三叶草模型。

  这是生涯和职业的第三个区别。我们认为职业通过外在让大家得到满意,而生涯是通过内在的自我调适让员工满意。生涯的目的是让个人满足,而职业的目的是让组织利益最大化,更加的有钱有名有利。

  比如说我的一个哥们做销售,大客户销售的,总免不了陪人喝酒吃饭,每个月赚五六万,他总免不了陪客户到很晚,后来自己再喝一顿再吃一顿,最后晚上两三点才下班。很多人如果仅仅把职业收益放在功成名就上,就会发生这样很荒谬的事情。就拿他来说,上8小时的班,下班4-5小时才能缓过来,周末去健身心理疏导按摩娱乐才会弥补在职业中的身心俱疲。仔细一算,虽然职业中他一个月赚5万,但是上班时间实际是8+4是12小时,每个月花费的让心情和身体变好的钱是3-4万。算下来,他每月只赚1万多,还上12小时班,心情还不好,是不是特别不值呢?

  你要知道任何的职业最终不管你的收益多少钱,最终都会兑换到个人幸福上来。而很多职业并不会让人幸福,这样的职业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发现自己既离不开这个职业,因为你的能力被耗尽了,同时你又不舒服不想呆在这个职业,你就被这个职业套牢了,这就会产生一种斯德哥尔摩情节——爱上绑架犯的情节,就是你不能不爱它,因为你只能做这个事儿了,我现在看到很多国企的员工就深陷于这个状态。

  重复一下生涯和职业的区别:

  生涯一定是延续性的,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你的那些天赋才能和价值是延续的。职业是不延续的。

  生涯是更宽泛的,职业会很窄,只聚焦上班八小时。

  生涯更多的是关注于个人的自我适应、成长和修炼的,而职业强调企业对个人的给予、疏导。一个是内修一个是外求。

  那么大家基本上对生涯有一个概念。可能似懂非懂,没有必要搞得太清楚,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大的图像,有一天连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可能再过段时间就能意识到图形后面有深意,有一天既有图形又有深意,概念和知识就树立了起来,形成感性到理性,理性返回到感性的一个感觉,所以大家不用那么着急。


  那怎么样的一个职业生涯发展是好的呢?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模型叫“职业生涯三叶草”,我先解释一下,“职业生涯三叶草”更多的适用于中高级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调适,他强调在不用改变外界的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可以在同一份职业中间让自己更有兴趣,更有能力,得到更多的价值,让自己更快乐,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因为我们是强调内心而不是外求的,它像是一个练功秘籍一样,当你掌握这项技能的话,你就会在职业发展上快乐很多,而我们经常说“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是及其高度相关的,就是EC和CS”,Employee Satisfaction和Customer Satisfaction其实高度相关的。所以其实你要想明白,作为一个老板你要明白员工是你的客户,客户更是你的客户,你把这两个客户都弄好了,你坐等着收钱就完事了。


  兴趣这件情其实并不难解释,你看小孩子他对一件事情有无兴趣是很清晰的。兴趣可以定义为:不管外界评估如何,不管能力高低,你是不是依然对这个东西有继续认知的倾向,如果是的话就叫有兴趣。

  能力,在能力的底层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态度和动机。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态度或动机把它做好,他并不认认为他需要这么去做,需要用这个能力。而在能力的最高处有没人注意到的才干。有一本书《现在,发现你个性的优势》这本书大概有200多页吧!大概花了90多页清晰的谈到了才干的部分。他指出在一个职业中间0~80分几乎都可以通过训练培训来达到。但是那些80~100分或者是100~120分的东西,甚至灵光一闪的东西是绝不可能通过培训得到,这个人是一定有才干才会有这些东西的。

  据说乔布斯对着iphone的设计师,从看设计到说NO的时间不会超过两秒钟,那绝不可能是一项基于客户了解的技能,一定不会没有才干的支持,我想才干这件事情很多人应该有所了解吧,如果你的水平越高,你就越知道你跟那个最强的那个人差距到底是多大,你就越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才干。才干的就是人们能够把80分做到100分那个机会的东西。

  价值观就是你最看重的东西,一旦你获得就会有动力,如果你没获得了你就会没那么有动力。好请注意我说的动力而不是满足,人们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知道这么做,也不是不能够这么做,而是没有心力这么做,这个时候就是价值观没有被满足。

  那么当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你去激励他或是去培训他也是比较滑稽的。因为你的激励很有可能是负激励,你做的越多他负疚感就越强,他的内心还是没有动力,他就会出现消极怠工或者是躲避责任的这种情况。

  因此,这三者一起就会形成一个三叶草,兴趣、能力、价值观。我们先看看一个人最好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子?第一,他是有兴趣的,也就是说他其实对于这个去做这件事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有期待的,可以持续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有感到想继续学习的倾向;第二,他是有能力的,他态度方面OK,技能方面熟练,从才干方面他也能偶尔在一些很熟练的地方从八十分做到一百分;第三,他是有价值的,就他想要的东西他总是能够拿得到。

  比如说一个人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他希望的是多点时间陪家人,而不是赚更多钱,他总是能用一些方式让自己达成。如果一个人在想着做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又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好,而且还能拿到自己想要的,那这样的工作简直是太伟大了。

  其实我觉得自己讲课就是像这样一种状态,然后特别喜欢跟人聊生涯,然后我老婆觉得我一聊生涯就是个话唠。一般跟谈她的衣服好不好看,我基本上只有好看和很好看这两种回答。可聊生涯就很多话。我觉得我讲得还不错。不管是讲、写、还是咨询,我觉自己都是能够做到八十分、一百分,偶尔能够到一百二十分的那个人。这样的工作竟然还有人给我钱,你不会觉得太好了吗!所以前段时间我去读圣经,看了一个词叫“上天的恩宠”,天哪,真是上天的恩宠!上天给了你一些特殊的能力,把你丢到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而且这个领域还能够回报给你,是你最喜欢的东西。你平时那些在其他领域里都被认为是缺点的特征,什么话唠、自大、恶搞、逗逼……在这个领域里都被认为是优点。你的工作就像你最好的恋人一样,他喜欢你的每一个特点,甚至每一个缺点他都无比的欣赏,而且还能够给你想要的东西,有这么一份工作夫复何求,这就是三叶草模型希望达到最好状态。

  一个人要如何能够修炼出“三叶草”呢?

  我经过修炼是因为这个东西是我自己个人努力的方向。

  首先,大家应该看到这三个东西之间是正向循环的关系,一个人一定是先有个兴趣,逐渐通过一些方式把兴趣变成了能力,有了能力以后他就能找一个平台,把平台兑换出来价值,有了价值反过来重新反过来推动兴趣,强化兴趣,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而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出来这个循环,主要是因为他的兴趣、能力、价值这三个叶片的大小不是一致,是不匹配的。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来看我是怎么样写一本书的。

  我写书不是像大家那样先写一个大纲,然后开始找资料,然后写出来,然后怎么卖,这样很累的。因为你先需要做一个无比大的能力(大纲)叶片,然后回头找一个兴趣的叶片,然后全写来,才去思考怎么去做一个价值的叶片,这样做事情很累,而且转不起来,违反天道。我是这样写书的,首先先想个什么点子我就发条微博,一百四十个字怎么都能编出来,小兴趣产生小能力。有的微博很多人转,一下有70、80人转,有些根本没人理你,7、8人转。于是我意识到70、80人转的微博是有价值的,于是我就带着这个70、80人转的小微博,就开始有兴趣写一篇博文。

  那这个一千字写好了以后,我又向外面发,有些很多人点击,有些甚至推到新浪首页,有些没有人看,我会就把那些推到新浪首页有人看的重新加长加宽变成文章,今天你去看《拆掉思维里的墙》和《生命会有什么可能》这两本书,都是通过三叶草这样的正向循环方式写出来的,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很舒服的,而且他其实在写的时候就已经卖出去了。

  其实职务也是一样了,我相信很多人可以感觉到这个东西。之所以有很多人有拖延症就是给了自己太大的一块能力,却只有很小的价值和兴趣来推动他;之所以有人开了很多窗口,什么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头火热,就是因为你开了太大的兴趣叶片,却把能力和价值弄得很小;还有些人天天搞个创业,全都是空头的梦想支票,却很少真正开始实现,这些他给自己弄了一个太大的价值的叶片。而如果真正职业修炼的很好的人,总是会懂得恰当的给自己一个恰当大小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让自己可以转动起来。

  好的,讲到这个地方,三叶草三个因素如何转动我想讲的已经比较清楚了,那么有人会说老师你的确讲的天花乱坠,但我们现在已经深陷于三叶草中间了,我的螺旋桨已经转不动了,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我就有第三个建议出来了,我告诉你如何诊断自己的三叶草状态,让自己可以迅速的找到这个平衡。因为你要知道三叶草是一个循环,所以一旦他某一环被打断,其实就会导致后面两环也会被影响。举例:拿老员工和员工这个事情来说,其实老员工他做到八十分以后他才能看到一百分,偶尔能做到一百分的时候,他就对做到一百分这件事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兴趣自然就不可能再培育什么能力,所以这个时候做培训是没有用的,他没有兴趣。他没有这个能力吧,能力往下降,意愿度不高,产出进一步下降,导致价值收获不大,可能评级还没有新员工高,有些工作还没新员工做的好。

  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人,就开始重新就有兴趣了,但是还有一些冥顽不灵的会继续的考虑没有价值,价值的降低又会导致他对这个事情彻底失去信心,这样一来这个员工完成了一整套三叶草的负循环以后,他就彻底的废掉了。就像中医来说,这个老人家本来是腰部的经络不通,结果到膝盖、到脚踝整个腿就废了。

  如果员工的职业倦怠感只有一环,一个三叶片,他好歹还能混的下去,但是如果他有两到三个叶片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陷入职业倦怠了,已经不是你可以通过谈话、疏通、激励、培训可以达到的,因为他的根,根本不在能力、价值层面,所以这个时候可以给这个员工转岗放他一条生路了!

  其实在生涯的角度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那么复杂的解决,一定要找到这个事情的本质原因,大家知道看西医要做大量的检查,抽血、验血,这就像我们在人力资源里边做大量的样表,调查员工的心理状态。但其实我今天教你三叶草很简单的望闻问切的方式。当一个人常年缺失的是兴趣的话,他在工作中就会呈现出一种状态,叫做厌倦。我想厌倦这个状态很多人都有过吧,比如说他做事情无精打采,反应变慢,速度变慢,执行的强度变低,这个时候员工一般都会厌倦。厌倦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梳理的话,他甚至会导致这个人注意力下降,精神下降,反应变慢,甚至注意力变弱。如果一个人长年处于能力缺失的情况,三叶草不转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焦虑的情况。所以焦虑太多会导致这个人比如:容易发怒,做事情发飙,愁眉苦脸,走来走去没事挠头,比较危险的时候他这个人会很情绪化,甚至如果这个人常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他的肩颈脖子都会出现这个硬化,腰椎间盘突出,胃溃疡、失眠、莫名其妙的高烧,都是典型的职场焦虑。失落这个话题就更加有意思了,在公司看到一小圈人没事儿就哀叹气,然后那一小圈围在一起叽叽歪歪,通过诽谤企业或者牛逼的个体来获得自己本应该职业中间通过成就感获得的满足感。他们在诽谤他人和成小圈子的时候深深获得补偿了这种情感,这就是失落。而常年失落也会有躯体化的表现,比如失眠和精神衰弱就是失落典型的情况,今年夏天自杀的我的精神偶像,他其实也是抑郁症,是典型失落的状况。

  如果一个HR他可以很精准的识别这些情绪,比如像我现在去公司这个办公场所,我可能需要眼睛一扫我就大概知道谁的状况是需要提升兴趣的,谁的状况是需要提高能力的,谁的状况是需要提高这个价值的。如果你不能够识别这个人到底在什么地方,缺了什么能力,其实你就没办法对症下药。比如说一个员工缺乏的是兴趣,你给他的培训越多她就越抗拒;如果一个员工他缺的是价值这个时候他其实不是做不到,你越批评他就越反感,他越会觉得你不理解她;而如果一个员工他缺的是这个能力的话,你越是利诱他、越是激励他,他就会越觉得负罪感深,你如果给他升职他觉得自己不配,所以你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解决这个人的三叶草。而所有的这个三叶草的这个工作,事后都是希望这个人通过一些自我调整,自我调适的方法让他的三叶草再重新转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职业循环,重新回到我描述的那种得到上帝恩宠的状态。当然这三种方法,如何让自己避免焦虑,如何让一个人提高兴趣,提高能力,提高价值观,这里面都有很详细、很系统的及操作方法方案。时间有限,大家可以看《生命会有什么可能》专门有三章提到模型和话题的,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从再聊。今天的分享结束。

  答疑时间

  山丽丽:如果有些人找不到兴趣的叶片怎么办?

  古典:在职业生涯里有很多方式帮你找到生涯的兴趣,我会跟一个人沟通关于童年的兴趣,业余的兴趣等等,都是可以平行迁移到工作里边来的。比如说我们跟一个员工探讨,发现他跟朋友谈了一个国家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喜欢去听罗振宇的逻辑思维。其实他可能是一个银行里的流程管理人员。我们会探讨你听逻辑思维、跟朋友聊哲学被后面你关注的是什么?他关注趋势,事情背后隐藏的规律。而其实银行的流程背后也隐藏很多规律,他从来没有关注过,所以我会认为生活、工作、童年你所关注的背后有更深刻的兴趣点,你可以深度挖掘它,将他迁移到工作中。对于喜欢画画的人是对美有追求,喜欢八卦的人其实是对社交有需求。所有这些需求都是可以在工作里得以满足的。同时我们会有一整套方式去了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在我的书里有很详细解释。也就是说人们总以为我要找到一个兴趣,其实不对,即使你找到一个兴趣你也不能把它养大。你会发现为什么企业里有些人大言不惭夸夸自己。我觉得我是一个兴趣很多的人,你看我的朋友圈,我同时在画画、潜水、登山、越野、打太极、跑马拉松、写邮件、咨询、写作等,各种领域很有兴趣,而且做的不差,你总不能说我的兴趣多吧。其实兴趣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让自己过的好的能力,人要通过学习将任何兴趣变成是一种能力的。总的来说兴趣就是来自于第一深度挖掘平时兴趣背后的点,第二个刻意培养对工作的兴趣。

  付晶: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可有好的方法和工具?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清晰时,或者两者徘徊时,如何决策?

  古典: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我简短的讲几个关键点:首先一定找到自己的能力到底在什么地方被卡住,人的能力是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无知无能,就是不知道,没知识;第二个阶段叫有知无能,知道了怎么做却做不到,缺练习,第三个阶段有知有能,知道了怎么做也能做到,但是压力一大或者是几件事情同时做就做不到,缺熟练,缺重复;最高阶段,无自有能,你不知道自己能做到自己却做到了,这个就上升了,你就进入了无意识,一个技能只有进入无意识才有可能被当做才干,所以你去提升能力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每个人,都对于自己能力在某个环节容易出问题。有的人读书读的比较多,但却不实践就容易有知识没技能,什么叫有知识无能:上手很快,却总是做不到高手,其实他缺乏的是从有知有能到无知有能的状态;有人技能很强,练的很快,模仿很强,却缺乏系统的知识。你一定要找到自己能力缺失上升的那个环,针对那个环做补充才是有效的,不要什么有事没事就去搞培训。关于才干请看一本书《发现你的优势》,里边讲的很详细我就不多累赘了。

  有人说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不是清晰该怎么办?首先强调一下“职业文化”这个词在上个世纪流行,到了本世纪已经成为幻觉了。你要知道我和IBM执行部的总监很熟,他们整个IBM自己的企业规划人家专门做企业文化的一家公司,自己的企业战略只有五年。因为近年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以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公司的变化越来越快,往往大公司几百人,几个小公司3-5个人一两年就会干倒他们。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行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比如像诺基亚这种公司,很烂。在一个企业行业此起彼伏的状态中间,基于平台的个人、如果还基于企业和职业来做规划的话是必死的。

  所以,以前我们之所以可以基于公司来做职业规划,是因为公司活的比个人时间长,公司力量比个人大很多,所以人需要看准一个公司,看准一个行业,去做一个30-50年的计划,让自己在这个领域里发展的很好。做到今天,你会发现如果现在的公司命还没你长,世界500强的公司的寿命才30年。你老人家25岁上班干到65岁,当公司命都没你长,行业的命都没你长,你会看BB机去哪了,电视行业、出版行业日渐渐衰落。当公司和行业的命都没你长的时候,你一定要懂得拿回自己的生涯,不要被一个30-50年的规划框住。我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一般30岁以上的人做5年规划,30岁以下的做3年规划,这样的规划度在我看来是比较好的。如果你的不清晰 3年之内没有目标,我觉得真是不清晰,如果你觉得3年之内目标还是有,以后不知道,那我觉得是清晰的。

  山丽丽:如何判断员工对三叶草缺少哪个?有何工具?古典老师对自己公司的人都很了解,是如何迅速做到的?

  古典:回答一下如何对员工的三叶草状态判断的很清晰。这个事情主要靠练。当你一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公司做量表,你在网上也能找到三叶草的量表。你把这个量表做多了,慢慢你会通过状态就会理解了,就可以看的出来。我讲了很多症状缺失的状态,你也会有感受。三叶草里最关键的是什么,任何人要学习三叶草这个模型,都必须从你身上找起,你必须清楚知道你当下是处于焦虑,还是处于失落,还是处于厌倦的状态,只有你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觉察,你才有可能对别人有清晰的觉察。

  学员分享:

  詹轶天:原本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过时了,古典老师的分享让我顿时对职业规划师课程很有兴趣。

  郭颖:其实我也有同感,古老师的分享让我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的收获:1、职业是外求,生涯是内修;2、兴趣≥能力≥价值(成就感)的完整循环和三叶平衡才是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过程。3、兴趣要从自己日常的行为习惯背后去挖掘,真正寻找到自己能力匹配的,同时又能不断带给自己成就感的职业方向才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完美生涯。

  覃曦:收获1:三叶草的平衡循环;2: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需要和价值观相关;自己瞎想:规划其实是内生的成长和外部环境(运气)的完美结合。

  上海智涵培训:我的收获:兴趣练成能力+找到平台+兑换出价值=循环。如何提升能力?首先找到能力在哪里卡住,无知无能:不知道没知识;有知无能:知道了该怎么做却做不到就缺联系。有知有能:知道怎么做也能做到,但是压力一大几个事情同时做就做不了是因为缺熟练。无知有能: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但是做到了,上升了基本就无意识了,一个技能只有无意识才能当成才干处理,所以要弄清楚自己在哪个环节出问题。

  程程:我最近也处在迷茫期,听完古老师的关于职业与生涯的分享,特别是三叶草循环,受益匪浅,再次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