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科消毒法:阳光、流水带来灵感

 dongchang 2015-03-15


在日常生活中,擦伤、划伤、刀割伤是常有的事,用消毒药水对伤口进行杀菌处理,再进行包扎或缝合,这几乎成了医生处理外伤的基本手段。处理外伤先消毒,能起到灭菌、消肿及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消毒手段,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却没有人知道。

  在19世纪中期以前,因伤口化脓被细菌感染而死的人比比皆是。自从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指出病菌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后,全世界的医生们都在尝试攻克伤口化脓这一难题。这当中,英国著名外科医生约瑟·利斯特(1827-1912)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手术前,医生们会进行严格的消毒准备(资料图)

手术前,医生们会进行严格的消毒准备(资料图)

 

  在利斯特供职的爱丁堡医院里,他做过的大小手术,成功率都很高,但遗憾的是,因伤口化脓腐烂,最后被死神夺去生命的病人,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多,这使他既痛心又惋惜。于是,利斯特常常夜不能寐,思索解决这个问题。巴斯德的细菌学说,使他确信病菌是伤口化脓的直接原因,可是病菌是从哪来的呢?

  他,每日每时不停地观察、思考。终于,一个医生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他提供了一把解开疑难的钥匙。

  在骨折病人的病房里,他发现了这种情况:同是骨折,但有的病人虽然充血、肿胀,却因皮肤没有破伤,骨折处极少有化脓现象,更没有死亡的。相反,有的病人骨折的同时,皮肤又有裂开的创口,那么伤口几乎是百分之百地化脓,因此导致丧生的不少。

  “显而易见,这是病菌从外部侵入到伤口内,引起化脓的。”利斯特这么分析,但同时他又有了新的疑惑:病菌从哪里来,怎样进到伤口里去的呢?

  初夏的一天上午,利斯特照例去查病房。检查处理完病人后,他倚在窗前,面对病人化脓的创口,沉思着……

薄雾般的灰尘飘拂在明亮的光照里(资料图)

薄雾般的灰尘飘拂在明亮的光照里(资料图)

 

  柔和的阳光射进清净的病房,薄雾般的灰尘飘拂在明亮的光照里,十分清晰。望着这极普通的现象,利斯特突然醒悟:微小的病菌混杂在飞舞的灰尘里,随着无孔不入的空气到处游荡,必然会附着到伤口上,造成伤口化脓。他由此联想到那些接触伤口的绷带、棉花,以及医生用来做手术的手术刀和沾有细菌的双手,不都是导致细菌入侵的直接原因吗?

  找到了伤口化脓的根源,那么灭菌于伤口之外,就能切断化脓腐烂的后患。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利斯特继续探索着……

  一天,利斯特路过一条污水沟,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污水沟里的水并不很浑浊,也没散发异味,里面的水生植物也生长得茂盛。经过对水质的化验和分析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化工厂流出的石炭酸(苯酚)杀死了很多水中的细菌。

  于是,利斯特对石炭酸产生了兴趣,经过研究发现它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利斯特决定把它用到临床手术中。1865年8月,一位11岁的男孩因腿伤被送进了利斯特任外科医生的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在手术前,利斯特把石炭酸水喷洒在空气中,又喷洒在手术器械、绷带、棉花上,做手术前让医生用它洗手和清洗病人伤口。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在临床上采用消毒法的手术。这个手术空前成功,男孩的伤口很快痊愈了。

1865年8月,利斯特做了世界第一例无菌条件下的手术(资料图)

1865年8月,利斯特做了世界第一例无菌条件下的手术(资料图)

 

  当时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中,有近50%的外科手术病人会死于伤口化脓的败血症,而在利斯特的爱丁堡医院,手术死亡率逐年下降。1867年,他公布了自己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可是万万没想到,当利斯特把这方法介绍给同行的时候,却遭到一些同行的尖锐批评。说他破坏了伤口愈合的“规律”,因为他们所经历的全部都是化脓后才愈合的。当然,真理究竟是真理,他的消毒法还是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数百年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的强力有效的消毒剂不断出现,使用的范围和行业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各种消毒剂消毒能力的强弱,还是以“外科消毒之父”利斯特发现的苯酚作标准来衡量,这就是“石炭酸系数”,亦称“酚系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