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广东一考生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却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 那么,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何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充分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在这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窃的思想像植根于基因一般,世世代代被人们所恪守。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池水一样,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着高原红的脸颊上。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我们应该在第一缕晨曦照入心房的那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钧的这首《回到拉萨》也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上的洗礼。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向了西藏,到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中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天的雪峰,头顶最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最无瑕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最虔诚的人民。在德钦的草原上,驻足远眺在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我油然而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都市里的一切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错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化,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地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点评】这篇文章认同供料中居里夫人的观点“人们在每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同时将“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合理转换成了“香巴拉”——“香巴拉”是藏语音译,又译“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文章选材独特,以自我亲身经历为主,兼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通过“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直接点明“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全文富于现实针对性,且叙议结合,意蕴颇深。 留一点空间 房子的二楼是一个小露台。当初买房时我和妈妈都看上了它,希望能在这水泥森林里,留一点空间看看天空。 隔壁家的露台与我们的是连在一起的,前年就用玻璃封了起来。其他有露台的住户,也陆陆续续将其封住了。到现在为止,只剩我们一家开了个“天窗”。 “封阳台吧。”某一天,妈妈如是说。 “是啊,封了吧。”我在心里劝慰自己,“封了又漂亮又干净,还拓展了居住空间。以后,再也不用打扫鸟粪,也不用担心衣服会被雨水淋湿了。” “封吧,现在用的是玻璃阳光房,一样能看到外面的景色。”邻居听说后也劝我们封阳台。 封阳台的人明天来。黄昏时分,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来到露台上。地上还有落叶,是从前面那棵香樟上飘下的,它们顺着风做了一次旅行,来我家阳台小憩。由于刚下过雨,那些落叶便在浅浅的水洼里泛舟了。 还有一只鸟,许是来避雨的。它躲在水池下面,一点一点,认真梳理着自己乌黑油亮的羽毛,看见我和妈妈也不怕生,只稍微扑腾了两下,不像是害怕倒像是打招呼,想来应该是这露台的常客。这附近的许多鸟,都爱我们家的阳台。 那边的栏杆上栖过两只眉来眼去的麻雀,那边的花盆上停过一只趾高气扬的老鸹,那边的纸盒里我还喂养过一只受伤的画眉……四下望去,一切全是记忆。 以后就不用打扫鸟的羽毛了。 以后就不用担心夏天的蝉鸣蛙声扰人清梦了。 以后也没有秋天的红叶落满露台了。 一时间,一种静默充斥在空气中,我仿佛能听到时间在向明天奔涌。这一点空间也要不复存在了,那这一刻的静默是缘于我们的惆怅还是对过去的祭奠? 忽然,一阵“咚咚”声从侧面传来,原来是邻居敲了敲他露台上封的玻璃。 他隔着玻璃做了个表情,是在打招呼;然后又站在那儿隔着玻璃看风景,玻璃外还有一层防盗的铁栏杆。 我惊恐地发现在对面,在远处,有无数个人正站在玻璃里、水泥钢筋里、铁栏杆里望着风景。 那些枷锁把天空给锁住了,也把他们自己锁住了。 我忍不住抬头望,还好,我还能看见高远的天空,伸手还能触摸到温柔的风。 “妈,明天还封阳台吗?” 妈妈笑得疲惫又轻松:“不了,我想还是留一点空间吧。” “是的,留一点自然的空间,留一点心灵的空间。”我在心底默想着。 【作者: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朱呈印】 【点评】本文解读题意准确,由“要不要封阳台”引发有关“留一点自然的空间,留一点心灵的空间”的深层思考,借故事言说富有现实意义的道理,读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切、细腻,颇具感染力;语言表达饶有韵味,像“地上还有落叶,是从前面那棵香樟上飘下的,它们顺着风做了一次旅行,来我家阳台小憩。由于刚下过雨,那些落叶便在浅浅的水洼里泛舟了”“我忍不住抬头望,还好,我还能看见高远的天空,伸手还能触摸到温柔的风”等文句,很能见出作者的灵性与才情。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在城市,看见草,人们的眼睛都绿了。 城市人爱草,太爱了,便担忧其受伤害。于是,“禁止践踏”的警示语肆意嚣张,人与草之间总显得不那么亲近。 一场雨过后,站在草坪边,看晶莹的水滴滑过草尖,垂落下无边的绿意,多么惬意而美好。只是眼前的这片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更像是T台上模特齐而一致的发型,拘谨而少了点个性。 城市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展示着他们对草的爱与关怀。他们搞盆栽,围起一方天地,古瓷的花盆,最肥沃的养料,最充足的阳光……草,成了温室中嗷嗷待哺的婴孩,伸不开腿,迈不开脚,只懂张嘴。 不禁想起七月的农村,成片成片的草无限地疯长,清灵的小脑袋似乎要直抵苍穹,急忙忙地要在那湛蓝的天空留下足迹。是乡村人太不爱草了吗?还是乡村人对草的生长太有信心,毫不担忧? 总觉得,城市人对草的爱成了自我的担忧,也变成了对草的束缚。 木匠出身的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写道:“哪里有水,哪里有土,哪里就长着青草,哪里就有着花香。”惠特曼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园林美学不谋而合。 传统的园林美学,拒绝整齐划一的修剪,更不会围上栅栏、竖起“禁止践踏”的标语,真懂园艺的主人,无不爱草,甚至比现代人更为用心。或许,是老庄“物我相得”的思想深入古人之心;或许,是竹林七贤“顺乎自然”的潇洒为古人推崇。于是他们爱草,但却放心放手,从不过分担忧。 这样说来,应该责备那个引进西方“绿化带”理念的人了。这样的爱,不要也罢;这样的担忧,只能是束缚! 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呼吁爱惜花草、保护树木,充斥城市人眼球的除了警示还是警示。当劳累一天的你静下心来,漫步在公园,看见一束娇艳的花,或许仅仅是想一亲芳泽,而“禁止攀折”的直白大字刺得眼睛生疼,满心的诗意立刻消失全无。正如此刻的我,静静地立于草坪边,心中满是对草地的渴望,是对钢筋水泥中这点地气的小小奢求。我很想,不顾这警示,不顾罚款,不顾路人的谴责,好好地,好好地在草地上打个滚儿。 只是,眼前这娇贵的城市草,它会疼吗? 【点评】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作者由城市人爱草而“禁止践踏”的警示语入笔,由爱而生忧,由忧而深思,感觉“城市人对草的爱成了自我的担忧,也变成了对草的束缚”。文中记叙简明精炼,立意深刻,分析独到,体现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思维。 生命中的“贵人” 探寻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的踪迹,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其人生中,都多多少少得到过“贵人”相助。或被意外发现而一飞冲天,或受人资助走出困境,或被人赏识而得到重用提拔。生命中的“贵人”,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引领他们走向辉煌。 姜子牙的“贵人”,是求贤若渴的周文王;韩信的“贵人”,是知人者智的萧何;诸葛亮的“贵人”,是三顾茅庐的刘备;白居易的“贵人”,是慧眼识珠的老诗人顾况;文化新秀项斯的“贵人”,是“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唐朝官员杨敬之。若没有他们的礼贤下士,引荐、挖掘、推崇、重用,你就是卧龙凤雏,有天大本事,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要获得出头机会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还会空怀奇才,终老乡里。 现代人里,“贵人”相助现象也时有所闻。早年的沈从文,身无分文,又无名气,大冬天里,生病了,一个人躺在北京出租屋的床上,又饿又冷。若不是爱才心切的“贵人”郁达夫,在一篇来稿上知道了他的地址,并亲自来探望,帮他治病谋生,走出困境,沈从文恐怕早就病饿身亡了,哪还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边城》《长河》,以及“乡土文学之父”的大名。 青年女作家萧红的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则与碰到“贵人”鲁迅有关。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初到上海时,也是一文不名,生活困顿。幸遇鲁迅后,鲁迅不仅热情地为她悉心指点创作,经济上给予资助,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和编辑部推荐她的作品,介绍她进入上海的作家圈子。1935年月12月,由鲁迅作序和推荐的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张艺谋有今日的大放异彩,也多亏了当初的“贵人”相助。他考大学时因超龄而被拒之门外,于是写信给文化部高层领导,幸亏碰到一个爱才心切的领导作出批示,才被破格录取。如果不是这个“贵人”不拘一格,慨然相助,真险些耽误了一个大导演。 得“贵人”提携,受“贵人”恩泽,蒙“贵人”相助,确实令人羡慕,让人向往。然而,“贵人”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他出入不定,神出鬼没。能碰到,是你的福分;不能碰上,也别抱怨 其实,真正的“贵人”还应当是你自己,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如果把盼望“贵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形成经天纬地的能力,怀有超群绝世的才华,有没有贵人相助,你都会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名震天下。 所以,一定要坚守这样的信念,你就是自己的贵人,没人发现,你就自己发现自己;没人重用,你就自己重用自己;没人赏识,你就自己赏识自己;没人提携,你就自己提携自己,但关键是你一定得是那块料,真是一支“潜力股”。否则,即使你和“贵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即使“贵人”就是你的阿舅老叔,该扶不起来还是扶不起来,该一事无成还是一事无成,就像那个窝囊到家的刘阿斗,还有那个糊涂透顶的司马衷。 【赏析】本文观点明确,旁征博引,论据充分。为证明“生命中需要贵人”这一观点,文章列举了古今大量的事例,但对每个事例都没有过多的叙述,而是取其重点,略其多余,以能够证明中心论点为原则来叙例。 照镜贵在“无”中生“有” 江西一考生 有些人站在镜子前,发现自己要么又长了个痘,要么身材不好,要么长相难看,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优点。与此相反,有些人却总能发现自己“拥有什么”,每天都精神焕发,这些善于发现自身长处的人往往能鹤立鸡群。 “林疯狂”——林书豪已名震NBA。他的成功与他善于发现自身优点息息相关。在成名之前,他曾被嘲笑为“小矮子”,因为他在身体对抗中处于劣势。但他知道他并非一无所有,他有他的长处,那就是头脑聪明,脚步灵活。终于,他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和灵活的脚步,在“肌肉丛林”中站稳了脚跟,从一个“小矮子”变成了大明星。的确,林书豪付出了足够多的汗水和艰辛,但如果没有发现自身的优点,那他也许早就被淹没在弱肉强食的NBA大海之中了。 人生在世,不要盲目埋怨生活的不公,不要深陷于既定的劣势之中,照照镜子,发现自身优点,成功就在不远处。严顺开非常喜欢演戏,但长相不佳,只能演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有时甚至只是出演舞台上的“一棵树”。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阿Q正传》(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严顺开知道机会来了,因为他身材粗矮、长得很“喜剧”的面相非常适合扮演阿Q。他毛遂自荐,导演也一下看中了他。舞台上,严顺开把阿Q演得神情毕现,因而一举成名,并在瑞士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上获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严顺开总是想着自己“没有什么”,那么他还敢毛遂自荐吗?人们啊,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要善于发现自己拥有什么。这样,才能活出自信,活出光彩。 有些人,乍一看,注定要成为失败的人,但是却成功了,这是由于他们发现了自己拥有什么。比如海伦·凯勒,因病而失明、失聪,但她却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赋,笔耕不辍,成为一位著名作家;又如路易·布莱尔,双目失明,但他并不自弃,而是发现了自己在文字方面的才能,创造了“点字”盲文,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盲文读本;再如刘伟,在失去双臂后,接二连三遭受打击,但他发现自己对钢琴情有独钟,终于,用脚趾奏响的乐曲飘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发现自己的优点,终能成就精彩的你! 又是一个清晨,梳洗罢,朝镜中看,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痘痘,而是痘痘旁清澈而又明亮的眼睛,以及灿烂的笑脸。 【点评】写议论性的文章,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容易写得枯燥乏味、语言苍白,此文却写得生动有趣。这主要得益于构思上的创新。文章以照镜子为喻,并贯穿始终。开头写两类人照镜子,一类人只看见自己的缺点,发现不了自身优点;第二类人却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以此引出中心论点,极为形象。论证部分,以林书豪在NBA的成功和严顺开在演艺界的成功为重点事例,辅以海伦·凯勒、路易·布莱尔、刘伟的例子,古今中外兼备,涵盖面广。结尾部分照应开篇,依然以照镜子为喻,虚实相生而幽默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影响力 莫言火了,跟着他一起火的,还有他的老家:五间土坯房一夜出名,就连小院中原本普通的胡萝卜名气也渐渐大了,经常成为媒体镜头下的“嘉宾”。只可惜,不到几天工夫,愣是被游客拔光了,真让人啼笑皆非! 你说这胡萝卜除了吃还能做什么?它又不像名人的签名之类的可以收藏,至多制成“胡萝卜干”吧?可来访之人硬是把它们拔了个精光,难道是一时的口渴作怪? 但仔细一琢磨,便会悟出点道道,这其实都是“名人效应”在作祟。中国人素来有“沾仙气”的说法,因此游客这种匪夷所思的做法便不难理解了:对成功“渴望度”太高,便希望能沾莫言点“仙气”,复制他的成功,而胡萝卜正是向莫言讨的“彩头”。 “名人效应”之好坏,本非吾辈所能论之。然古语有云:物极必反。便以近日流行于网络的《焚书指南》为例,马伯庸自问自答:假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烧书取暖,你会先烧什么书?成功学、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等当为首选。究其本质便不难发现: 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人们对成功趋之若鹜,为了所谓的成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那些专家、教授们的成功秘笈焉能不热? 在这个理想信念滑坡的社会里,人们面对着迷惘的生活,渴望激情被点燃,被煽动,励志书焉能不热? 在这个看病难,看病贵,稍有不慎便可能全家返贫的社会里,教人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便能养生治病的书焉能不热? 在这个明星广告铺天盖地,明星绯闻不绝于耳的社会里,明星自传焉能不热? 过去,人们以集体利益为重,大都在献身集体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可如今呢?对那些追名逐利者来说,已只剩下个人的价值,甚至是个人的价格。他们认为发财便是成功,升官便是成功,至于财是怎么发的,官是怎样升的,又有几人在意?即便是黑心地赚钱,腐败地升官,也能引起周围人的一阵歆羡……其丑恶嘴脸可见一斑!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愿效法鲁迅先生,站在时代的前列,摇旗呐喊,在思想上予世风以一记重击,以振聋发聩。只盼芸芸众生能以冷静的头脑、审视的眼光看待“名人效应”,既不趋之若鹜,也不妄自菲薄,走自己该走、能走之路,这才是吾辈应孜孜以求之道。 【作者: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管心安】 【点评】本文的亮点有三个:其一,引论部分,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社会热点导入,引出“影响力”的话题;本论部分,以马伯庸《焚书指南》这一网络热点树起靶子,展开剥笋抽丝的剖析。例子能援用人们聚焦的热点,可谓“新颖”。其二,对四类应烧之书,先分别揭示其“热”之成因,再合而揭示“热”之实质。论证能以冷眼看穿热料,可谓“深刻”。其三,收篇呼吁芸芸众生冷静看待“名人效应”,激荡着一腔“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和力转世风的学子豪气。行文在破“不可为”的基础上还能立“应为”,可谓大气。 何妨吟啸且徐行 福建一考生 “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先生如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激励了许多人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壮言霍霍,站在道德立场上挥舞臂膀,往往容易讨巧;然而徐徐思之,将人生单一且片面地定位为一场赛跑,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合情合理。生命本该盛满快乐,人生路上,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的这一金玉良言掷地有声,似乎震醒了所有沉睡的心灵。平凡的大众,似乎都不甘落入平庸。以天下为任,在人生的赛道上狂奔不止,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优化,似乎成了当下许多人的人生信条。诚然,比尔·盖茨的微软世界,乔布斯的苹果王国,的确在以不可预知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这个纷乱芜杂的尘世,的确需要他们这些救世主。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然而,真正能够创造并改变世界的能有几人? 人不是机器,无法重复单一繁复的指令。前不久,河北馆陶一中高三班主任赵鹏,因不堪压力,服毒自杀。在叹息生命脆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是什么压垮了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赵鹏一直在“奔跑”,然而,繁重的无休止的工作让他陷入了西西弗斯的悲剧境地。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正是这样的奔跑,常常会让人陷入麻木,并且无限麻木,无法自拔,最终成为命运的傀儡。 梭罗说:“我们被迫生活得如此认真,敬畏自己的生命,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这是唯一的方式;而事实上,经过圆心能画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他徜徉在瓦尔登湖畔,徐徐前行,享受自然,探寻生命的本质。 人生须箭如千竿,亦须淡水一瓢,孔子就对颜回盛赞有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当然,人生路上的吟啸徐行绝不意味着放弃我们对生命的主宰。人不一定要思想崇高,但一定不可以趣味低俗;人不一定要活得很伟大,但一定不可以坠入平庸;人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至少应该做到问心无愧。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借鉴海子朴素而纯真的理想生活模式,因为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朗朗乾坤中的一粒微尘而已。远离人世的纷争困扰,还生活一片最澄澈的天空,人生并非只有比赛,只有笔直坚硬的赛道,只有剑拔弩张的对手,人生就是人生而已,有爱、有愁、有思、有高峰、有低谷,虽五味杂陈,却无比丰富! 人世短短几个秋,一路赏玩天下景,何妨吟啸且徐行! 【点评】本文立意反弹琵琶,观点标新立异。众多考生都是谈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的,该考生却发众人之未发:先巧妙引用苏轼的词句“何妨吟啸且徐行”亮出自己的观点,准确形象;接着围绕“人生不应该被单一地定位成一场比赛,当‘吟啸且徐行’”展开论证,更是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