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兄弟之间十分讲究长幼之序,作为长子,将来必然子承父业,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作为其余兄弟,要懂“悌”,即尊重兄长,服从兄长安排,宝典《三字经》就有“首孝弟(“弟”同“悌”)”的训教。 一般而言,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家中老大,称为“伯”,比如伯邑考(姬昌长子);老二排为“仲”,比如孔仲尼(孔子,小时候爷爷经常跟我提起“孔老二”);排行最小的叫“季”,比如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张季鹰,应为家中排名最小的一个(这纯属本人推断,但八九不离十);其余兄弟皆排做“叔”,比如鲍叔牙,实际就是“鲍老三”(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弟兄,最小的一个一定是“季”,如果正好四弟兄,就依次排行“伯”“仲”“叔”“季”,如果三弟兄,则分别为“伯”“仲”“季”,而不是“伯”“仲”“叔”,如果五个以上,除老大(伯)、老二(仲)、最小(季)之外,其余都作“叔”。 个人整理,若有不当处,望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