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样读书才会有用?

 青米央 2015-03-15

写完这个标题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功利主义了,太目标导向了。但是这又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常有人跟我说,你看了那么多书啊,好有空啊!让我满腔得意,最后他再闲闲地说一句——看这么多书,有用吗?

暂且把读书是不是真的要有用放在一边,先让我们假定,读书就是为了答疑、解惑,大到解决我们对生命、对宇宙的疑惑,小到知道我们怎么烧水煮饭、怎么走路说话,假设看书真的能做到这些,那应该怎么样读书才能“有用”呢?

读书其实分为是指导“知”的还是指导“行”的这样两大类,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两类书。

指导“知”的,是比较理论性的书,开拓你的眼界,就像你久居大漠,突然跑到了海南,看到麦兜所说的“蓝天白云,椰林树影”,不免惊奇加惊叹,感受到生命的丰富。指导“行”的,则是实用技巧类的书籍,就像你第一次做蛋炒饭,看了烹饪书,就知道不能把生米放进锅里。

可是在读书人中,却总有这两派的对峙。重“知”的人,对每天阅读一本书的人说,有本事你每天读一本类似《纯粹理性批判》《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的书试试。这摆明了就是对实用主义的不屑。但重“行”的读书人,则会觉得另一方“空谈误国”。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更重“行”的,但只行而不知,如舍本逐末,一叶障目。就像现在这么多流行的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强调要高效利用时间。重“行”的人日夜研读技巧,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管理时间呢?单位时间做的事情真的越多越好吗?人生目标在哪里?如果方向错了,岂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跑步吗”?

而只“知”不“行”,真的是“空谈误国”。除非是专业学者,否则一个从来只能在沙漠生活的人,拼命看热带雨林树木种类的书有什么意义呢?为了炫耀还差不多,是否真能在生活上解决什么疑惑,就只有天晓得了。

解决了分类问题,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无论是指导“知”的书,还是指导“行”的书,我们怎么才能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书永远都是只看第一遍的,我想大概不在少数,尤其是从学校出来,扔掉教科书之后。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书是从来不做笔记的,我想大概也不在少数。

最后一点是,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书看到什么特别有道理或“有用”的地方,是有过实践的。我想大概更不在少数。

拿我自己来说,除掉打发时间的休闲书,对于我认真要看的书,我都是做笔记的。就拿《如何阅读一本书》来说,大概看过五遍,做过三次笔记。做读书笔记不是书摘,而应该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把作者的知识和想法重新阐述出来,这样,这本书已经不再是作者的,而变成你知识的一部分。

我的笔记是在纸上做的,然后扫描进电脑存档,是用思维导图的结构,黑笔是摘抄,重点的用一支艳紫色的笔划出来。最重要的是,我会用大红色的笔,写一点结合我当时感受的点,或者是我以后会用的地方。

例如,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口渴之前先挖井》,是讲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我用黑色笔写的当中有一条“为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建档”,然后再用红笔写了我的行动计划:“建档啦!本周先初步建档,每年为朋友的礼物留预算。”根据这个行动计划,我现在有一个电子版的通讯录,记录了各位朋友的生日和他们的重要时刻。

这就是把书上得到的知识与自己实际经验结合的例子,对于这类指导“行”的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才算是有用的读书。

这本书的很多部分,都有指导行为的内容,如果能让你结合实际,改变生活,则是我写书最大的动力。


本文摘自《30岁前的每一天》作者水湄物语

回复黑天鹅图书微信“读书方法”阅读本系列更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