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西山的“清奇古怪”

 苏迷 2015-03-15
李强生

  光福镇司徒庙有“清、奇、古、怪”四株古柏,闻名遐迩。洞庭西山有上百棵古樟树,亦尽显”清、奇、古、怪”之风釆,遍布山坞、村落和旅游景点,成为江南地区独一无二的美妙景观。
  樟树,亦名香樟,是与松柏齐名的长寿树。西山最年长的古樟,则在北面湖边阴山岛。晋代咸宁朝时,道家高士阴长生在此择地炼丹,种植了几百棵香樟树,可惜后来古树被伐殆尽,仅存一棵古樟,历尽沧桑,在村口太湖边幸存下来。
  这棵老寿星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树身直径达二点九米,高四十多米,绿荫覆盖二亩半。苍劲古朴,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如一位阅尽人间沧桑的历史老人。一根虬曲的枝干俯身碰到湖面,有时与湖波喃喃细语,有时又和鳑鲏鱼互相戏耍。由于得天独厚的良好生长环境,树体皮色依然丰厚饱满,枝叶滋润光亮。我去的时候,正是雨过天晴,湖风送爽之际。但见满树挂珠披彩,五光十色,烁烁闪耀。远处湖面上,紫气薄雾如轻纱飘逸,“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古樟下的村民们不约而同,或洗衣物,或休闲聊天,或出售桔子和太湖三白。朝看湖水共长天一色,晚赏落霞与白鹭齐
  飞。湖光山色之中,疑是蓬莱人间。
  要说古樟群数量之多、奇诡之妙,当推植里古村一字排开的五棵千年香樟,如五姊妹手挽手亲密地依连在一起。没有恶性竞争,唯有谦让和谐,天然风姿,浓荫蔽日,形成了一个覆盖几亩的天然绿色广场。真是夏天纳凉不见阳光,秋天躲雨不湿衣衫。明代宰相王鏊见之大为赞叹:“垂坚直挺皆有致,气骨阅世弥老成”,恰如其分点出了古樟的特质风姿。东首一棵古樟最大,树高三十多米,胸径达两米,绰约多姿,好像端庄健美的“大姐”。此树最为奇特之处是在五米多高的树身朽木中,竟长了一棵枝叶滋润的沙朴树,有碗口粗细,青翠欲滴。是风送来还是鸟衔来的?不得而知。两种树同居一体,树中寄树,景中有景,仿佛小袋鼠依偎在妈妈温馨的怀抱中,令人称奇。是伟大母爱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这一罕见的奇观。古樟边上曾有我读过书的一所小学,树荫下成了学生们课间游戏的乐园。如今,老师呕心沥血培育的小树苗,早已茁壮成材。树与人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境界,共同构建了又一道更为亮丽的风景!
  在秉场村罗汉寺前,有两棵植于晋代天福年间的古樟。枝叶浓郁,苍劲挺拔,茂如翠盖。特别是东面那棵古樟,树身上缠系着一株直径一尺的紫藤,盘旋攀附,如苍龙在阳光绿波中戏耍飞舞。树枝在藤蔓长期抚握下,虬曲苍梧,劲旋交错,枝干盘曲。犹如名家费新我篆体汉字的书法杰作,隐约写着“怪形雅韵”四个大字。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云游到了罗汉寺,对树藤相偎之异赞赏不已:“紫藤一柯,夭娇拿空,较姑苏拙政园文藤尤其可爱。”春情涌动之时,紫色的藤花开放了,花朵如串串“美人指”葡萄,挂在翠绿色的樟树枝叶中,暗香浮动月黄昏。白天,蜂蝶们花间穿梭忙碌,喜鹊在树上重新装修新家,芳草地上,潺潺不息的山涧水叮咚有声,弹奏着悦耳动听的吴歌。而到了秋色迷人之际,古樟浓绿深深,紫藤叶红黄相间。树藤相绕,两种植物已自然存属于同一种生命。夕照之下,尽显“藤樟交柯”之美。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浮现出著名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深情吟诵:“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再去看古樟植物园内清秀挺拔的两棵古樟,均植于宋代。东边一棵树身周长七米,靠西一棵周长达九米。两树高度都在四十多米,枝叶茂密,碧越苍翠。但长得疏密有致,体态匀称,树荫婆娑,高大健壮中有清朗之姿,枝叶蓊郁处透娴秀之美。乾隆年间,礼部侍郎沈德潜与友人到洞庭西山,特在古樟旁边双观音庙小憩,并欣然题名:此吴中第一树也!而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植物园以樟树为核心,左边筑九曲迴廊,右边建小径花园,亭台水榭,充满生机。土生土长的古樟改善了居住条件,住上了乡间“别墅庄园”。
  西山独特的太湖小气候和优厚的水土植被,为千年古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古樟则以各种独特的姿容和风骨,为家乡营造了充满活力的优美风光,根源相连,文脉相通,增加了古镇历史文化渊薮的风采与张力。
  山水有情,古樟不老。我觉得,洞庭西山其实就是一棵千年古香樟,根深叶茂,老而弥坚,价值共仰,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