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防止被洗脑? 被催眠者是清楚知道一切所有發生的事情

 青衣问道 2015-03-16
如何防止被洗脑?


文/李靖

无数人问“洗脑到底是什么”“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洗脑和影响别人的区别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洗脑就是通过降低你思考判断能力而让你相信连洗脑者自己都不相信的信息。

在这个定义下,洗脑和教育主要有两点区别:

1,方法:提升思考能力还是降低思考能力?

虽然都是影响你的观点,但是教育是通过提高你的思考、判断能力,让你更加具备分辨力来实现的;而洗脑是通过一系列心理学行为学手段,降低你的判断能力,把你变成白痴来实现的。

2,目的:自己是否相信让你被动相信的内容

洗脑者跟你说的话,他自己一般是不信的;教育者给你说的话,不论正确与否,一般他自己是相信的。

为了让各位更加认识和区别“洗脑术”,提高对洗脑的免疫力,在下详细介绍常见的3大类10小类洗脑术,分别是:

一,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二,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三,重度洗脑:药物+人格摧毁

按照层次分的洗脑方法:

一,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通过控制你所接收的信息及事件,来长期改变你的认知和行为。

1,单一信息来源

只为你提供单一种类及来源的信息,不提供与其观点相反的信息,让你相信XX永远是对的,XX是宇宙真理,XX是最好的公司。

为什么这样能洗脑?

人们潜意识相信“所见即世界”,认为“自己得到的关于某个事件的信息”,就是“与这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信息”,如果你见过的所有马都是黑色的,你不会去怀疑“是不是也有白色的马?”

同样,有人对你说“社会都是这样的”,其实只不过是“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这样的”。

常见洗脑行为:

明确规定信息来源—比如工作总结必须使用XX领导讲话的内容;

控制信息呈现—大屏幕上不断播放有利于宣传自己观点的内容和公司宣传片;

限制信息接触—直接强制你不能看某些信息,限制你获取信息的渠道(需要权力)

相反,很多教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会提高其他学者及反对方的研究结论以及自己理论的局限性,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其思考能力,减少盲信。

免疫诀窍:

问自己:有没有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反对的人一般怎么说?

2,掺杂信息

为了让你相信一个错误的观点,先讲一些绝对正确的观点。

比如:“1+1=2,苹果是水果,油菜是蔬菜,早起床身体好,保护森林是重要的,勤奋学习有助于前途,践踏草坪是不好的,太阳是绿色的。”

为了让人盲目相信“太阳是绿色的”,洗脑者需要先讲一些绝对正确的论断,从而让你相信他是“可信的人”,然后当这个可信的人再说其他话时,你会不会怀疑这么多了—因为他前99句话都在理。

类似的方法经常被各种骗老年人的保健讲座中使用,演讲者先讲一大堆绝对正确的健康常识,比如“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是XX”,让老人们觉得他讲的在理,是个“可信的人”,接下来将的“XX药物很管用”,自然而然也变成可信信息了。

免疫诀窍:

告诉自己:讲真话的人不一定是可信的人。

3,制造稀缺

人为地制造一些“稀缺感”,让你去参与竞争。

最经典的案例是钻石大王戴比尔斯,在它之前,钻石和蓝宝石翡翠等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戴比尔斯通过减少全球钻石的产量,让钻石变得更稀缺,并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成功对全球人洗脑,让人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觉得“钻石是爱情的象征”。

如何让别人对你服从?

关键是要掌握别人需要的稀奇资源。

没有怎么办?

人为制造这种“稀缺资源”。

我认为中国最“成功”的应用者莫非各种小学老师了,TA们人为地制造了“小红花”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成功地让“小红花”成为学生眼中的稀缺资源,并通过掌握这种稀缺资源及其评价标准来让别人服从。

常见行为:

树立标杆,竞争激烈;

使用主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种竞争的结果(比如是否“听话”,比如“模糊执行规则”—规则是明确的,大家都违反,但是我有权决定把谁揪出来。)

免疫诀窍:

我现在正在跟别人抢的东西,对我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

4,捕获冲击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正在假期悠闲地喝咖啡看电视,突然同事(同学)悄悄跟你说,“经理(老师)让你周一9点去他办公室见他!”

接下来的假期你可能会惶恐不安,害怕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被怀疑了,或者BOSS不满意我的表现。

结果周一你去办公室时,幸运地发现他说:“小李啊,其实也没什么事,下午帮我取个邮件吧。”

这时你内心想的应该不会是“该死,又要麻烦跑腿”,而是大大送了一口气,并在潜意识增加了对经理(老师)的好感。

这就是“捕获冲击”,当你对某个捕获很震惊的时候(啊?上司怎么会突然在假期找我?),你的内心正是最脆弱的时候,这时你更有可能产生服从、盲信和对权威的喜好。

实际上,警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他们总是在凌晨时对嫌疑犯实施抓捕,这时是嫌疑犯最放松、对捕获最为震惊的时候,更容易服从和交代罪行。

免疫诀窍:“身正不怕影子斜,周一找他理论理论!”

二,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很多洗脑者喜欢用更加深入行为的干预方法,让人不知不觉调入陷阱,变成盲从者:

1,去个体化,制造角色感

为什么平时热爱家庭、乐于助人善良人到了战场上会变成制造大屠杀的恶徒?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变得无所畏惧而去采取自杀式袭击?

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洗脑中丧失了“个体感”,把自己完全当成了集体的一个角色,并只会做这个角色“理应做的事情”。

——罗宾·里德,“鞋子炸弹客”理查德·里德的父亲

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证实了这种现象(后来拍成了电影):

1971年,津巴多教授召集了几十名名心理健康的美国名校大学生,让他们在为期几天的实验中扮演狱警,为了增加这些实验者的“角色感”,津巴多教授还给他们统一配置的制服、墨镜、警棍等。

 

结果发现短短的几天时间,这些平时彬彬有礼的大学生就开始辱骂、嚎叫和虐囚,以至于实验结束后这些实验者都不敢相信自己在过去几天的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

平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准则,但是一旦被强制进入了某种角色,我们就不自然地表现出这个角色被期许的行为而不是自己性格所体现的行为—我们的个性消失了,被角色化了。(Festinger提出)

通过这样高度的角色化—高昂的口号、整齐的步伐、一致的制服,我们既可以变得忘记恐惧,敢于舍生忘死,也可以变得没有道德和原则,肆意而为;因为我们不再是自己,而是“角色”。

所以,当有人问:这么大公司一起作恶,难道里面没人有良知吗?(比如当年的安然事件)

我的回答是:他们仍然是有良知的普通人,只不过被自己的“角色”洗脑,做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常见行为&手段:

让人处于高昂的情绪中,被情绪左右,丧失理智思考能力。

比如:大声齐唱、响亮口号、朗读誓言、“一起干杯”等。

消除个性特征,强化角色特征。

比如:统一的制服、一致的发型甚至用在内部用代号来取代人名(当他们叫你“2014218号员工”而不是“李明”时,其实把你角色化了。)

使用图腾。

从远古时代的龙图腾,到当代的各种LOGO,都可以不断提醒“你是这个集体角色下的人”。

免疫诀窍:

问自己:现在做的是我人格的体现,还是这个集体的体现?

2,认知承诺

行为可以改变态度,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你的行为来最终达到“洗脑”的效果。

为什么一个企业或者社团即使想要你了,还是要为你设置层层阻碍,让你“艰难”地通过?

这是为了提高你对这个组织的认同感—如果你加入之后不喜欢这个组织,你就无法解释自己之前“辛苦加入”这个组织的行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行为(辛苦面试)改变了你的态度(对组织的喜好)。

无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某教授做过这个实验:

一边让实验者点头(告诉他们这是为了活动颈椎),一边让他们看广告,发现他们对广告的喜好增加了—这是因为行为(点头)改变了态度(广告)。

为什么行为会改变态度?

其中一种解释是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行为和态度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很“煎熬”,从而需要寻求一致。而相比难以改变的行为,我们往往更加倾向于改变态度以适应行为。

(比如对吸烟者来说,说服自己“吸烟其实也没那么大危害”远远比“用行动戒烟”要容易。)

而如果想对人进行洗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先让他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者“态度”做一些事情,然后通过他做出的这些事情来最终改变他的态度(也就是洗脑成功)。

常见行为&手段:

强迫你高喊“我爱XX”,或者让你写一个分析报告“XX为什么是好的”。

然后你的这些行为(比如违心说”我爱XX”)最终会改变你的态度—让你最终对XX产生喜好。

强迫你做无意义行为。

当你被公司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对自己的解释可能是“我因为喜欢所以做”;而当他们不停安排你做无意义的行为,你就只能归因为“我是因为服从命令才做的”,所以长期以往你会越来越“服从”。

(小问题:踢正步和打仗战斗力没关系,军人为啥还要踢正步?酒店服务员为什么要一起练操?)

仪式化。

比如公司看似无意义的晨会,各种宗教仪式等,都是通过仪式上的行为来改变你的态度。我想当中最经典的就是咱们小学老师规定“举手提问必须右手、端平、坐直……”,他们通过这样的仪式化行为达到洗脑的目的。

免疫诀窍:

明白—任何非本愿的事情一定会让你最终改变态度。

3,群体压力

洗脑者让周围的人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而你为了融入群体不得不表现得一样,最终被洗脑。

心理学家层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4个人(其中3个是托),给类似下图的一张图,问哪两个矩形一样长。当前3个托都说AB一样长时,第四个真正的实验者也跟着说AB一样长,即使他直觉觉得BD一样长。

所以我们有着强烈的从众需求,而洗脑者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群体的一致性来消灭“少数派”。

为了达到这种一致性,洗脑者总是强调“只有一个正确的、不允许怀疑的答案”。

他们不允许不同意见(即使不同意见是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的出现。为了消灭不同意见,他们会把“观点的对立”上升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的对立”。当你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不会认为你是“为了让团队绩效变得更好”,而是“为了针对我!不给我面子!”等。

三,重度洗脑:药物+人格摧毁

上面讲的都是合法条件下的利用心理学的正常“洗脑方法”。

下面提一些历史上被多次使用的重度洗脑方法。

1,药物作用

多种药物可以干预人的行为,比如审讯史上著名的吐真剂“硫喷妥钠”(医学用做临床麻醉药)。注射这种药物后,你会变得不由自主地想要说真话而且非常容易被“劝服”。当然现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在任何司法环节使用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药物了。

不得不提,现在社会上经常使用另一种具备“硫喷妥钠效果”的神奇组合:酒精+咖啡因(存在于茶叶、咖啡等中)

在酒精+咖啡因的同时作用下,人会变得非常容易被说服及吐真。所以如果有“先喝茶再喝酒的饭局”,请谨慎。

2,习得性无助—丧失行为控制

我想看过美剧《权力的游戏》的人肯定对下面这个人物颇有印象:

他就是席恩·葛雷乔伊,铁种家族的王子,被剥皮人抓住经历了一系列的折磨后,变得完全丧失了自我,甚至主动为剥皮人攻打自己家族。

当时剥皮人所用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

单独禁闭,切断信息源;

强迫他叫自己傻X,摧毁自尊体系;(突然想起自己的小学老师也这么做过,强迫学生承认自己傻)

强迫他承认自己没有犯过的罪行(摧毁诚实体系);

可以通过一定的服从来赢得“恩惠”(比如攻打自己家族后被赏了个热水澡)。

通过这些行为,席恩最终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一种由重复的失败或者惩罚而造成的听人摆布状态,面对现实完全无望而且无可奈何。即使席恩的亲姐姐来救他,他也不想跟姐姐走,而是听从折磨自己的那个人的话。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他把狗关到笼子里,只要狗一碰笼子门,他就电击狗;重复了几天之后,即使他把笼子打开,狗也不会再逃跑了,只会蜷缩在笼子里。

洗脑的最严重情况就是不光降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更是直接摧毁了他的整个自信体系,让他不敢做任何的尝试,只会服从。

3,极端恐惧

制造极端恐惧事件来迅速改变性格—这可能是最快的洗脑方式。

这个理论的最早发现者还是行为心理学之父巴普洛夫,他通过各种行为干预,让狗养成了各种习惯,比如“一摇铃铛就摇尾巴”。

但是在1924年列宁格勒发大水时,他的狗被困在实验室里,差一点被慢慢淹死。经过这样的恐惧经历之后,他发现所有的狗的条件反射都消失了。

在现实中有一种心理疾病与此相关,叫做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当年经历越战的美军很多患病的。

说明:

1,“洗脑也有积极的意义啊!”

我并没有谈论洗脑的意义,只是在描述洗脑的方法和后果,以及如果你不想被洗脑,你应该怎么办。就像如果我说“如何做广告”,不代表我觉得广告没意义。

2,“你说了这么多洗脑的方法,是不是推崇洗脑术?”

我只是在描述它,而不是推崇它。病毒学家描述HIV发作机理,并不代表他们推崇艾滋病。

3,“是不是只要用‘制造稀缺’等方法,就算洗脑?”

不是。上述是洗脑的方法,不代表用了1个就算洗脑。绑架犯经常用绳子,不代表用绳子的人就算绑架犯。










其實被催眠者是清楚知道一切所有發生的事情,

甚至是他本人願意及高與的跟隨及實行所有外界給予他的指令。

 

 

其中一種唯人所熟識的應用便是洗腦,心理學家Skinner 認為「運用精神分析理論或以不斷誘導消費者購買的廣告,都可以說是廣義的意識控制」亦即是我們說的「洗腦」。

洗腦可以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說起,至及後1950年代美國軍人於南北韓戰役中被俘虜及洗腦,進行思想改造,其後好 幾個共產國家的公民教育制度,宗教團體﹕如大衛營事件,太陽神殿教派,奧姆真理教,尋找及提升自我的課程又或近期的錫安教雙氧水事件,大眾都將他們與洗 腦、催眠、精神異變扯上關係。

其實所謂的「洗腦」是怎樣進行,期間的過程、所需時間、可被洗腦的程度及結果又是不是跟電影、電視、小說所描述的一樣 呢?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洗腦的基本概念,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對曾被洗腦的軍人的調查顯示﹕
一). 接受洗腦者會首先被安排獨自在一個細小及寒冷的房間並與外界完全隔絕。
二). 他們會不分晝夜地被盤問,導致睡眠不足,期間再加以精神上的壓力,使他們感到孤立疲累及無助。
三).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一段時間,任何人都會產生一股向外渴求的慾望,希望與任何肯與他們溝通的人建立正面的關係。大致等於移民國外後多年才碰上同鄉,那一種 他鄉以故之及團聚的感覺,又或可看成當你浮在大海時,出現的吹氣救生圈一樣重要。

當這種慾望產生後,他們便會順從及接受對方所發出的暗示性問題及要求,因為在這時,他們已經失去判斷能力,到這時候洗腦 的目標便可以說是成功。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香港幾年前興起的自我成長課程。我相信你或你身邊的朋友都可能曾經報讀過或聽過有關這類課程的資料, 課程大多分為三個階段,而每階段大至為三天的密集式上課,課程目的是自我成長及了解。

這類課程的出現可追溯到型態心理學的感受性訓練模式上,訓練內容是將十個或以下的行政人員集合在一個與外界完全隔絕的地 方大約一個星期,進行brain storm,期間討論任何題目都可以,只要不斷密集的討論,不停的對話及交換意見。

在正常情況下,兩、三天後便會出現一位較有領導才的參加者帶領其他組員,而其中較弱的一個可能會成為其他組員的攻擊目標 或「八卦」的對象,了解他心中的秘密。產生這樣「先下手為強」及「埋堆」的概念是基於對未來的焦慮及不安,恐怕成為其他人攻擊的目標。

以工業及組織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課程,參加者於課程完結後將會變得更體諒下屬,在朋友及家人中更懂得關懷及珍惜對方。以 上這些都是設計課程時,預計學員應有的結果。但當經過商人不斷的「改造」,課程開始與原先的預期成果有出入,產生出兩個方向,分別為正面及負面的結果。正 面的當然是參加者都可以從中得益,了解自己。負面的是我可以得益,因為多了人來尋求我的協助,他們都是心靈比較脆弱,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的人。他們在課程 中受到攻擊或將過去不快的經歷翻開後,往往焦法自動整理修補(當然,整理及修補是不在課程範圍內的)。這些人不但沒有成長,而且會造成精神方面的憂鬱,與 人隔絕往來。

還記得先前提過的「洗腦的基本概念」嗎? 與外界完全隔絕,不分晝夜及建立關係。這類課程大多在星期五、六、日連續進行,大清早開始上課至很晚的時間才下課,使你下課後沒有多餘的時間與課程以外的 人接觸,課程當中學員需要互訴心中情來拉近彼此的關係,盡量勾起段段過去不快的回憶,互相分享及攻擊,舊生會給學員不斷的灌輸一些新思維,使學員在不自覺 中帶著回家,形成負面的影響。

其實這些課程於外國早於1970年代已經開始,香港人足足遲了二十多年,但並沒有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而領香港人對這類課 程有所認識或警惕,相反地仍有不少人報讀這類所謂的人格成長及改造課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