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华明
有幸参加县第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根据教学安排,有一个教学单元为外出学习、实践与考察。此次外出的目的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当得知要上革命圣地,心中不由升起了崇敬之意,虽说之前也到过井冈山,但此次前往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激动和向往,大概之前都是带着游玩的心情去的,而此行的目的是学习。 刚一下车就感觉到阵阵寒意,因为这里地处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年平均气温仅为14.2度。这里绿树成荫,林木葱郁,我们置身于广袤的林海之中。简单安顿后,我换上了“红军服”,第一站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建在高高的山上,陡而又陡的石阶考验着我们的毅力。据介绍,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里,有48000余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而知道姓名的烈士仅为15744人。到达山顶,抬头仰视,巍峨的纪念碑矗立着,主碑顶端的造型是一个“山”字形状,远望如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一把把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左右两边的浮雕,展示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武装斗争的生动场面。整个纪念碑坐北朝南,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熠熠生辉。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最为著名的是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是井冈山北面的天然屏障,山势嵯峨,峰峦峻拔。站在黄洋界上的炮位前,放眼望去,山下数百里的村庄、道路一览无遗。遥想当年,这里是居高临下攻打敌人的绝佳阵地,听带队老师介绍,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四个团。其中最为传奇的是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的最后一发炮弹不偏不倚地打中了敌人的哨所,令敌军闻风散胆,乱作一团。只可惜我们参观当天,下起了小雨,白茫茫的云雾淹没了群山,看不见山下险峻的地势。只能遥想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情景。如今漫步黄洋界,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平静和安宁,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已看不到战旗飘飘,听不到鼓声喧天的场面,但山顶的炮台和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那段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传奇。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先后参观一大旧址、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大井朱毛故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等地。每到一处,我的心灵都受到强烈地震撼,翻腾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在我心里深深地烙下了印。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没有哪次学习像这次这样深刻,汗水与泪水交织,感受与洗礼相随,这样的学习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红色根据地的峥嵘岁月。当看到还依稀盛开的映山红和来来往往的“红军”学员时,我忍不住哼起“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的歌曲。这次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井冈山的绿色旅游的快乐,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心灵洗礼。 八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变了,观念也变了,但井冈山的革命传统永远不会变。时代赋予了井冈山精神新的内涵,如今我们无需经历战争年代那种艰苦的岁月,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硝烟已散尽,但那段奋斗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不为别的,只为那份信仰和憧憬。每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你身处何地,从事什么职业,立足哪个岗位,都要永远牢记井冈山的革命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