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大附中教学变革探微︱倪闽景:学习的意义(不容错过的收藏版)

 澄怀观道 2015-03-16
这是一个未来@已来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力量。全新归来,观点供应,原创思考,欢迎评论。



▲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组团队


微报道走向卓越的路上,克服“优秀病”

  

314-17日,上海市双名工程第二期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的第五次培训在奉贤区举行,由全球视野、高端讲座、学员分享、案例剖析、校园走访、互动研修等板块组合起来的培训内容丰富充实。其中,315日以人大附中物理和数学教研组为代表进行的教学变革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有益的启迪。近20位教师空降上海,从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国际合作、跨学科整合等角度展示了以师生学术研究为主轴的弥合课内外边界的教学变革之阶段性成果。

全程聆听之后给我带来四点启示:

一、精准定位与坚定信仰可以让一所学校在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重大命题上找到目标一致的实践主线。人大附中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立德树人都融化于每一天师生们在课内外追求学术的过程之中,拥有自由的学术思想、科学的学术态度、合作的学术交往、全球的学术视野,通过师生互为研究者,在巅峰体验中共同成长。

二、创造出以参与平等学术研究为纽带的高立意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处于知识霸权地位,甚至常常出现学生在某一领域拥有比教师更多的知识的状况,此时教师最大的优势转变为对课程全景视野的拥有、对学生好奇与探究天性的呵护、促进不同学生差异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走向卓越的学校为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大致相同,即在学生自由成长的倒逼下,优秀教师的自我突破与青年教师的跨越发展,彼此牵扯地带动其中间教师的发展。良好的学校支持环境就是有效地让这几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样就把教师们引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精进为基本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

四、所有在努力走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育人之路的学校、每一所永远在发展、在成长、在自我超越的学校,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畏。今天的中国有使命感、有定力、有个性的学校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如果把学校看作,那么不完美才最真实,转型中的每一所变革中的学校都更需要彼此欣赏、相互学习、寻求合作,并相信更多的可能性。

克服“优秀病”,是每一所走向卓越道路上的学校都应思考的。(沈祖芸)



学习的意义

演讲者| 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 倪闽景

学习的意义:爱与智慧



今天人大附中的组合分享让我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就在于“爱与智慧”,尽管所有的教师都没有提这两个字,却处处洋溢和传递着这样的温暖。我们经常会说“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这肯定是对的,但难道学习仅仅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吗?我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能让孩子幸福地学习和生活。我们也经常孩子说,“你现在苦一点,将来就会幸福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幸福不是未来最终的结果,幸福应该贯穿于成长和学习的全过程,是孩子们现在就应该拥有的权利。学生们只有在孩提时代就体验到幸福的学习和发展,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正直、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未来社会才会和谐进步。


1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内在联系带来的美感和幸福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幸福?科学从来不是把大自然的情操和美剥掉,使她只剩一群赤裸的方程。维斯可夫说:事物都在雾中,而突然你看出一个结论来。它表达了深深在你心底的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把一直在你内心的东西连结起来,而这些东西以前从未被连接起来过”,各位校长,你给过学生这样的顿悟感觉,给过这样的美感和幸福体验吗?

在人大附中教师们的分享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思维”,聚焦思维品质,让孩子深深浸润在不断动脑的过程之中,放到世界的大背景和多样的领域中去连接与感悟,这种幸福是非常持久的,而不是简单的表扬所带来的浅表幸福,这样的幸福就显得格外丰富。


2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学习的动力,更应成为学习的内容


以前我们总是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仅仅作为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的动力,今天我们看到了人大附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作为学习内容了,上下课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是内容而不是动力。动力的来源在哪里?师生为什么会饱含学习热情?那是因为老师们把所有的知识与学科都作为“活体”来看待,我们为什么会没有激情去教学,就是因为把学科看成是死的东西。如果学科是活的,老师就会看到它在技术、理念上的不断发展;学生感受到学科是活的,就可以参与到学科发展中去,教师每天都在讲授着很多新鲜的、发展中的内容,这就会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些学科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科学是有生命的,她还在不断加速成长发育。科学规律和体系是这个活体的骨架,科技发明是这个活体的四肢,不断发现的新实验和新现象是这个活体的血和肉,而科学家们则是这个活体的头脑

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的学科是活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传递这种信息,让孩子浸润在一个活的学科之中。死的学科观会导致死的教学过程,其典型特征是上完以解决现成的问题为目的,上完课,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会觉得没有问题了。因此,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首要的标志不是解决了多少现成的问题,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疑问,这种疑问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3智慧就是行动中的心动,简称为“体验”


今天展示比较多的是物理和数学学科,这些学科往往是需要动手的。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动手过程学生都是喜欢的,更不是所有实验过程都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收获,甚至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灌输叫被动实验”。有的学生在做实验,但神情很呆板和木然,尽管在动手,但这样的动手也是一种灌输,第一步、第二步……教师全部都规定好了。

我们需要更多地用科学的方法来教科学,但学校还是经常会用非科学的方法来传授科学。有人说,中国的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问题解释清楚,他们就不会去动手。”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被希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以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


创新,就是所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基础教育阶段,经常有人会认为创新就是让孩子做小创造小发明,这种说法不全对。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就是让所有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如果这一个孩子的学习方法与他人不一样,那么这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拥有的知识结构就与别人不一样,进而他以后读大学,甚至未来生活,所自我建构起来的背景就与别人完全不同,这就是今天的基础教育应该为创新所做的准备,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的根本要求。

这张照片是我女儿发给我的设计作品,这是加拿大高中艺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让孩子拥有独特的学习经历。加拿大有一个首饰品牌公司,每年会在安大略省面向所有学设计的孩子进行首饰设计比赛,定期发布年度主题,今年的题目是“传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效果图放到比赛网站上,凡是被看中的设计,都可能被消费者点击订购,凡是确认订购的款式,首饰公司就负责制作成品。设想如果有5000个人订购某一款式的设计,那么这个学生就可以凭订购记录作为申报大学时的重要材料。在网站上,我发现每个孩子的经历不同,尽管一样的传承主题,却有完全不同的呈现手法和创意表达,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完全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你就会感受到创新就是不同孩子的思维创造。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不一样的创新经历?这里我提供四个策略。


1师生互动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师生互动看起来很简单,但如何让孩子的前概念表达出来,暴露其已有的“先验知识”是值得研究的;要创建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设计做游玩娱乐活动,要从学生没想到的发现做起。每天如果教师走进教室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是做游戏的,明天扮成圣诞老人,后天孩子们就会非常期待教师的到来。教师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天都要不一样,因为你每天的不一样,孩子每天就会不一样,因为孩子的不一样,教师每天的幸福感也就不一样。


2关注提问的质量


在理科教育中,会提问题非常重要。我认为,要具体形象地提出问题;问题要少而精;不要问死问题。大量的问题会有这样的三种类型。问题1:什么叫重力?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只有背,但这是一个死问题,因为只有一个答案,没有按照这个答案回答就是错误。问题2:你觉得重力有什么特点?问题3:没有重力会发生什么情况?鼓励学生提问,提好的问题,是很有讲究的。


3创建有效的集体学习


在学校里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很多同伴,我很喜欢几个人一起的讨论,这样可以彼此触碰带来启迪。一个教师教一群孩子和教一个孩子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如何把集体力量开发出来?我们要意识到,在一个班级里一个普通的孩子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跟在后面。我教初中能量守恒定律时,说完“能量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从一个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总量不变”。我讲完后,看见成绩好的同学已经摇头晃脑早已理解,但就有一个成绩不好的同学始终皱着眉头。我很纳闷问他有什么问题吗?他说,“老师,按照你的说法怎么会出现能源危机呢?能源不会没有的呀,不过就是转来转去嘛?”我又马上把这个问题提给了每次考满分的优等生,他们说,不知道,从来没有想过。所以在一个班级里,思维慢的孩子也许思维得很深,我们一定要给不同的孩子创设更多的机会。

我们要明白:

——不同理解力的学生共学有利于深入发现问题;

——不同学生的做法是开拓想象力的资源;

——合作需要好的引导;

比如新加坡的榜鹅学校,特色是陶艺,但这所学校的每一面墙都是孩子们用合作的方式进行的陶艺展示。不是以个人作品捏个小猫小狗,而是通过整体的设计让每个人来分工完成,这其中的精神就是团结合作(如下图)。


——在许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

我不知道我们的校长在让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是否确保所有孩子都有展示机会,这是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展示,学习的过程就不会偷懒和作假;因为展示,孩子们之间就要比拼,就会很认真的对待;因为展示就会知道重要与否的取舍关系,过程性的重要信息会记录下来。这是研究的最重要环节。


4重视探究过程和设计


让学生做研究,过程的设计很重要,只有动手才能培养动手能力,但是巧妙设计启迪思维是现代教学最为重要的能力。在传统中,我们老师最关注教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的步骤,但具体深入下去该如何设计,教师往往就很忽略或粗放了,这个内容究竟应该怎么讲、用什么软件、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有效体验。人大附中设计实验作业,通过比赛形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参与整个设计活动的时候,就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和行动,这些比赛大多不是为了最终竞赛的结果,而是过程中的挑战,比拼-超越-荣耀,往往是孩子的天性,这些短平快的小竞赛弥漫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是会被激活的。


教师如何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1系统理解学科价值


上海市教委尹后庆对学科育人价值有过一个非常精准的描述: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都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与升华的智力基础;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所有学科都有这四个特点,对于学科本身,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以科学学科为例,PISA科学测试要求的三部分:科学知识;关于科学的知识;科学能力

科学知识包括地球与宇宙,生命系统,物质系统,技术系统。

关于科学的知识,包括科学探究(起源、目的、实验、数据、测量、结果的特征);科学解释(类型、形成、规则、结果)

科学能力——

A.识别科学议题

  • 辨别出可能开展科学调查的议题

  • 识别出搜索科学信息的关键词

  • 辨别出科学调查的关键特征

B.科学地理解现象

  • 在一个既定的情景中应用科学知识

  • 科学地描述或解释现象,并预测变化

  • 识别出合理的描述、解释与预测

C.运用科学证据

  • 对科学证据作出解释,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 识别结论背后的假设、证据以及推理

  • 反思科学和技术发展对社会应用

那么,为什么运用科学证据这样重要

证据是科学的核心:任何无法证明的东西,无论它有多么正确,都不是科学。

运用体现综合性和矛盾冲突,只有有冲突才会有思想,只有思想才会有品德与创新。


2如何处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结构间的矛盾


一门学科知识经过长时间积累和凝练,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逻辑和结构,这种逻辑和结构只体现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并不考虑其被别人接受的难易程度,这样就会造成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之一:不同水平的学生和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

学生水平差异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有时候这个差异巨大到超过教师的想象,而每一学科的课程标准却是刚性统一的,并不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特别最终统一考试的刚性统一,更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深深的困扰。既然这个矛盾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克服,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承认这个事实。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是用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恰恰体现在刚性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下,能够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

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之二:学科给出的唯一标准答案和学生认知投影的丰富性。

学科教学中往往结论是单一的,具体表现在试题或习题的标准答案,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却是千差万别的,其认知投影——在解题和回答问题时,会出现教师无法预料的各种情况,这个矛盾也是非常现实的。教师针对学生各种回答时,往往会按照标准答案,简单给与一个对还是错的判断,而没有仔细分析各种回答背后的学生认知差异。作为学科专家,必须要养成分析学生答题背后的思维过程,一方面认识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在认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在于不同,而不是在标准答案。

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之三: 学生认知快慢和学科教学进度。

由于每一学科都是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又被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时间,教师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的教学要求。但是学生认知是有快慢的,认知快慢并不说明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些孩子属于慢热型,这类孩子往往思考得更深,学习品质更高,可是在班级教学中,这些孩子往往会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会认为这些孩子智力有问题,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真的会变成学习后进生。作为学科专家,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给这些孩子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课前和课后让这些孩子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上课时也可以适当做一些等待,甚至要给机会让这些孩子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也许会让全体孩子大吃一惊。


3善于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学


首先是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最后上升到课程角度来理解学生,理解课程的总体价值,这是从一个普通教师蜕变为学科专家的途径。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学,就是要跳出自身从事的学科,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教育教学,更要跳出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而是从育人价值和统一概念角度去看教育教学。每一门学科都是有其独特结构和育人价值的,教师钻研自己任教的学科,首要任务是整体理解该学科的结构和育人价值,并在备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相关的知识结构化,发挥最大的学科育人功能。只为考试而教,那么这样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科专家。

成为优秀的教师应该更多关注统一概念。统一概念这个词最初就是出现在科学领域里,很多地方也叫通用概念,在许多学科中会有一些概念反复出现,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认识,比如系统、模型、恒定与变化、规模、平衡等概念。

比如,系统这个统一概念,即由相互影响的任何事物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个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包括物体、生命体、机器、加工过程、概念、数字、组织。我们的学科教学中充满了各种系统,比如生态系统、太阳系系统、货币系统、生理系统、气候系统、通讯系统、社会系统等等,其特征就是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性,有些系统是开放的,有些系统则比较封闭。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有的是物质传递的方式,有的则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显然,不同学科会涉及到不同的系统,但很多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是非常类似的,学科专家总能从不同系统的角度寻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孩子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刻。


4避免教师对学科本体知识的丢失


这里给到教师们十种方法——

方法一:和大学老师保持联系。大学毕业后,与自己的大学老师保持联系,经常回大学里去看看,甚至偶尔进大学课堂去听听课,听听学科讲座,会保持一种学科兴奋。

方法二:订阅学科专业杂志,经常关注学科的前沿发展。把专业书籍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阅。购买专业书籍,并有选择地阅读。

方法三:在备课时反复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写,研究学科逻辑在基础教育阶段呈现的特殊性,要明白越是浅显的表达,越需要深刻的理解。

方法四:脱产或半脱产去大学进修相关学科高一层次的学历

方法五: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养成反思的习惯,并经常撰写相关学科的教学反思文章。

方法六: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动。仔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最认真的方法去重新学习,并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指导。

方法七:一旦发现学科知识缺失,要想尽方法及时补救。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科知识自己本来就没有搞懂,这很正常,千万不要欺骗自己。

方法八:逐步形成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某一特长,比如有些数学老师会专长研究三角函数,而有些数学教师会专长于几何教学。再比如有些语文老师会坚持写作,发表小说诗歌,有些美术老师会自己不断创作,并成为书画家协会会员。这些做法可以让自己在相关学科处于主动地位,更能得到社会尊重和学生们认同,同时也会有更多机会与同一学科的专家们互动和交流。

方法九:在教研活动中,勇敢说出自己的困惑,而不是期待在课堂教学中蒙混过关。课堂教学中会随时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要记下来,通过求教或重新梳理知识,直到通透理解所教的知识逻辑。

方法十:参加专业学会,结交更多同行业的专家。


最好的办法: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老师,把学生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生一起学习。


5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术性高中的核心要素


师生关系始终是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古人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教育是锻造孩子思维的工程,更是铸造孩子灵魂的工程,而学生思维和灵魂的成长沃土恰恰是师生之间美好的情感。没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必然会沦落为机械的传授应试知识。在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丛生的关节点上,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新境界,是社会转型期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是教育自我完善的首要选择

学生喜欢老师是有层次的。

  • 第一个层次是老师上课很有趣,能够给孩子一种轻松感,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记得在我初做老师的第一年,学校要我给一个文科班上物理,教师节孩子们送了一张贺卡给我,上面写希望你和物理离婚,和文科班结婚。他们不喜欢物理,我就拿出一节课给他们上漫画。结果孩子们喜欢我,慢慢也喜欢上了物理。

  • 第二个层次是老师能和孩子有充分的沟通,让孩子产生信任感。

  • 第三个层次是教师能够给孩子带来感动,教师有个性,上课有冲击力、有激情能够给孩子带来感悟,这样一种深度的愉悦能促进师生关系达到很高的境界。

  • 最高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在现实中产生成就感,从而对教师和学科产生的尊重。


关于如何提升师生关系的境界,我有三个建议。

  • 第一个建议,教师要了解孩子,但不要期望了解孩子的全部,有些地方对孩子不了解,对孩子发展也许更好。我现在很担心我们的老师们太认真了,对孩子的所有事都想了解掌控,把孩子们犯的错误都搞得清清楚楚。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犯错误是一种进步,而犯错误后自我的自愈比教师直接干预批评更有效。因此教师的宽容,不仅仅是宽容错误,更要给孩子一点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一个字,就是放。

  • 第二个建议,教育是有最佳机会的,教育不是要教师平均使力,而是要把力作用在有效点上。我在学校做班主任带的第二批孩子,这个班级很特殊,把前面一个班主任轰走了。有一次重要的机会,就是高二10月份的学农篝火晚会上,全年级的孩子在一起,这个班的同学在晚会上跳舞,其他三个班喝倒彩,我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班级在全年级同学心中的地位,晚会结束以后,我一个人走到草地上坐在那里抽烟,孩子们到处找我,找到后一个一个很自觉的过来,坐在我周围,和我一起哭了几个小时,没说一句话,这个班级回去后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成为了一个先进班集体。可见师生关系的提升是有机会的,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是教师最可贵的能力。

  • 第三个建议,我们不应该追求每个孩子都是最好,但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更好。不同的学校面临的孩子差距很大,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也会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一个智商平平的孩子就不能在学校里快乐地享受学习生活呢?

总之,师生关系很重要,关乎学生的未来,也关乎教师自身的幸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在什么学校,只要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源,心中有孩子,行动有智慧,就离教育家不远了。未来的名校长、名教师,其首要标志肯定是能否真心关切孩子的身心成长;将来真正的名校,也一定是师生关系和谐、教育精神无比强大的学校。


在变化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保持变化


“能够做一件事情“和“知道这件事是怎样做的”存在重要区别,就好比我们都能眨眼睛,但你很难描述清楚眨眼睛的全部机理和过程。超越学科教学技巧,实际上就是要超越“做”这个层面,从而达到洞察教学内部机理的要求,洞察教育本质的高度。

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曾经说过:进步的艺术在于在变化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保持变化。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的巨变也正在发生。假如我们能够通过广泛有益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使这种变化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那将是我们最好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