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天坛祈年殿
2015-03-16 | 阅:  转:  |  分享 
  
天坛祈年殿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
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进天坛东门首先看到的是七星石。七星石始于明嘉靖年间,于大享殿东南放置巨型镇石七块,上刻山形纹,讹传系陨
石,实为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七星石旁古树
林立,草地整洁美观。远处望去,连接祈年殿的长廊蜿蜒伸出,妙趣横生。天坛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间连房”,前
窗后墙,连檐通脊、神厨、神库连接祈谷坛的封闭式通道。祭祀前夕,廊内悬灯,典礼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一应贡品。沿长廊送上祭坛。长
廊旁有一株特殊的古树,名曰“柏抱槐”。这株千年古柏怀中生长着一棵百余岁的古槐,两树相互拥抱依存,生长健壮,使人产生友情、互助、团结
的联想。槐柏合抱是鸟类无意中将槐树的种子播入柏树的树洞,萌发、生长自然形成的。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
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光绪十
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镏金宝顶、
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
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
,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祈年
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
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
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
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六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
。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丹陛石雕祈
年殿巨大的三层圆形石基座共八出陛。其中南、北两向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图,寓
意龙凤呈祥。各层望柱头、出水嘴的石雕纹饰也相一致。祈年殿的后面是皇乾殿。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
”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到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
。该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五间廡殿顶,上覆蓝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谢谢欣赏
献花(0)
+1
(本文系吴其明的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