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养生观(八)

 火眼金睛孙大圣 2015-03-17

第十二部分:不要把属于自己的健康交到别人的手里

 

俗语“久病成医”,说的是人得病久了,就变得可以自己给自己治病了。

 

其实,不病成医,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追求的最高境界。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寿命延长了,平均年龄达到65岁。对于健康的向往使不少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人,平时都会买一些养生保健的书籍来看,买起昂贵的保健品来更毫不含糊。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600名老人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老人会将积蓄主要用于保健和医疗,特别是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当前中国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在退休前是用命来赚钱,退休后是用钱来买命。

 

有的人则在退休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实践。

 

我有几个福清的小同乡,是煤老板,三四十岁就成了富豪,身家数以亿计。但他们很不幸,成了医院的常客,动不动就要开刀,无论在精神或是身体上都很痛苦。

 

不知道这样的财富对他们还有什么快乐意义。

 

我从小就不愿意去医院,是因为心理上直觉认为医院是高菌区,脏,容易染病,少去为妙。但后来在上初中前曾得了一场大病,发高烧42度几天不退。那几天自己想了很多事,最终醒悟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病愈后开始自学医书。结果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而且毛病还不小。不看,反而觉得自己没有精神负担,身体也没有毛病。

 

必须认识到,无论是自学中医或是西医的理论书籍,还是去医院看医生,都会是一个心理对抗的过程。

 

对一本医学书籍,你如果读了觉得不舒服,可以放到一边去不管。可是,真正花了钱,挂了号去看一个医生,就说明自己在潜意识中承诺将要信任他说的话。如果这位医生的目的是为了从你的身上尽量榨取金钱的话,那他会尽可能地利用你对疾病的恐惧,没毛病给你说成是有毛病,小毛病说成大毛病,反正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让你的心理崩溃,然后听他的摆布,乖乖地将你的钱贡献上去。

  

现在的医院为了赚钱,做的更绝。医生护士职工集资买检验机器。病人来了,有理无理先让你经过一大堆项目的检查,然后才给你诊断,否则免谈。通过这一大堆的检验机器,就得花上几千块,上万块钱。医疗机器成了医院这一种新生的变相私人股份公司最有效的摇钱树,病人还不能拒绝检验。这种现象,导致很多人将医院视为畏途。

 

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而且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学。

 

可是,根据中科院科普所等单位进行的普查,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在2001年是1.4%,2003年是1.98%。2006年的调查显示,该比例依然停留在2003年的水平。现在大概是2%,而这基本上就是普通民众与人群中专业的医生护士组成的比例。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群在公众中的比例只有几个百分点,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再吃人的医院,再虚假的产品、再荒诞的学说都不难找到市场。

   

某些自诩的“神医传人”一方面利用了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副作用较大、对生活方式病无解决良策,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等短板;另一方面则放大了中医善于通过养生理论益寿延年、治疗慢性病和生活方式病等长板,宣传如何“省时、省力、省钱”又没有副作用地“吃出健康”。因此,民众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些理论,也使养生专家们更加受欢迎。

 

很多年轻人则因工作繁忙,在调理身体上不愿意花时间研究,持之以恒地改变生活方式,而是更愿意某个“养生专家”告诉他们吃什么就能把身体调理好。

 

其实,这一类的理论,在我看来,都是编出来的一些个案,大都没有经过实践证实其有效性,也没有唯物主义的科学依据。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能够接触得到,看得到,感觉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物质。人体的健康,人的生命,是一种现实,必须要从物质上去分析,去了解。人体健康的本质不是虚幻的,而是物质的。它的本质是细胞的机能,细胞的更新,细胞的成长与衰老。能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切实可行的养生理论,才是值得信赖的。

 

人有了病,必须去看医生,不能韪疾忌医。但是,人的一辈子总不能光靠医院来维持健康吧。

 

人的一生要健康,要求我们必须要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自己当自己的保健医生。

 

要记住:健康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最大财富。

 

不能把属于自己的健康交到别人的手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