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拉瓦乔 - 不用速写,不画素描

 汉青的马甲 2015-03-17

上回书说到:他没有使用这么漫画的手法,而是在结局终了之前抑制住自己的行动,以此形成悬念,让骗局更为可信。看到这个美丽的时刻,下赌注的人会眼花缭乱。我们也是。


如果不是卡拉瓦乔不久之后真的声名大噪,所有他的上述手法都不会得到认可。能够迅速成名,都要归功于他在用光方面的高瞻远瞩。他的传记作者朱利奥·曼奇尼告诉我们,卡拉瓦乔喜欢使用单一强光源照亮人物。过去,背景中无关紧要的细节会吸引人注意力,现在都消失在含混的暗金色或灰棕色底色里,到他职业生涯晚期,它们完全湮没在绝对黑暗之中。在中性背景前,卡拉瓦乔的人物边缘锋利,显著而突出。他们似乎占据了整个房间,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脉搏、呼吸。大卫·霍克尼等现当代人士提出:这些人物如水晶般清晰,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一定是用了透镜,也许是某种暗箱,将反转的影像投射在后面的墙上。这种理论并没有证据支持,即使是朱利奥·曼奇尼或是乔万尼·皮埃特罗·贝罗里(Giovan Pietro Bellori)【译注1】,他们都描述过卡拉瓦乔的工作方法,也都没有提到相关内容。然而,也不能就此拒绝这样的想法。卡拉瓦乔可能总是跟恶棍们混在一起,但他们都是聪明的恶棍,在他的圈子里,可能有不少人都了解新的光学设备。像《被蜥蜴咬中的男孩》这样的画,里面有反射的倒影。当然,使用透镜或是凸面镜(后者之一确实出现在关于抹大拉的玛利亚转而信教的作品中 【即题图中的作品,抹大拉的玛利亚左手扶着一个凸面镜】),产生聚焦的影像可不够,还要能有像卡拉瓦乔这般凌厉的聪明才智,将影像转换在画布上,因为他几乎不怎么画素描。


卡拉瓦乔省掉了油画绘制前的素描准备,这不仅表明他有无与伦比的手眼协调能力,更无异于方法论上的反抗。Disegno,是意大利语中的“素描”,传递出两种含义:素描的动作、全局设计的理念。它在所有艺术理论和指导手册中都是强制规定,要想创作艺术作品,这个步骤不可缺少。素描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理想。没错,会有人举威尼斯画派作为反例,尤其是提香,用以说明颜色的重要,说明颜色不仅仅是辅助元素,更是绘画创作中的主要成分。而且卡拉瓦乔在1592年可能真去过威尼斯,当时他要从米兰前往罗马。他的作品中有强烈的光线,有鲜丽的颜色,这是人们最明显的印象,而这些在乔尔乔内和洛伦佐·洛托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与他们不同,卡拉瓦乔在罗马居住、生活,而不是威尼斯。素描在罗马的地位至高无上。在1590年代,如果你在教皇和主教们的古典雕塑收藏中穿行,或是在古罗马广场周围的废墟中漫步,你就会看到充满渴望、抱负高远的年轻艺术家们画着各种速写:赫拉克勒斯、拉奥孔、观景殿的阿波罗。至于在圣路加学院,没有严格的速写和素描训练,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艺术,更不要说什么伟大而不朽的艺术,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观景殿中的阿波罗》,以表现男子理想化的形体而闻名。


译注1:乔万尼·皮埃特罗·贝罗里,英名Giovan Pietro Bellori,1613–1696。意大利画家,更是知名的17世纪艺术家传记作者,其作品《艺术家生涯》与16世纪瓦萨里的作品齐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The Power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