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娜丽莎》

 汉青的马甲 2015-03-17

如果说世上有一幅画,每一个人--只要他懂得一点点艺术--都能认得,那就是《蒙娜丽莎》。如果说世上有一幅画,每一本史书--只要它涉及一点点艺术--都会提到,那就是《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肖像画的最杰出代表,是西洋画的象征,甚至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符号。


如今,《蒙娜丽莎》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她被冠名为饭店,道路,歌曲,电影。。。她的形象被引入贺卡,衣服,雨伞,糖罐,壁钟,手表,项链,袜子,领带。。。这幅画被无数次地复制着,有的力求维妙维肖,也有的歪曲搞笑,就连达达派的领军杜尚,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流行画家佤荷也都有过作品为蒙娜丽莎加上胡须,添上眼圈,令其面目皆非,表达他们反叛传统,标新立异的理念。


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年轻美女,其实就要迎来她五百高寿的生日了:《蒙娜丽莎》完成的时间是1506年。


五个世纪的历史里,名扬四海的艺术大师代代辈出,无数朝代的更迭中,光辉夺目的名画杰作浩如烟海,而这幅松木板上的油画始终高踞世界绘画艺术之巅,位列千年珍稀名画之首,前无古人可比,后无来者能追,当之无愧天下第一画,古今第一画。


五百年前,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那是一个产生巨人,产生巨作的时代。《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就是这巨中之巨,旷世奇才。在创作这幅画时,他已是五十高龄,天命之年。他推掉一切公务派遣,停止从事其他作品,从1503年开始,呕心沥血,经时四载,石破天惊,得此千年绝品。


达芬奇一生留下的画作,只有十几幅,而这位老先生的作品又经常是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真正完成的,才有六幅,《蒙娜丽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另外一幅同样著名杰作是《最后的晚餐》,因为使用一种新的颜料,不想很不耐久,不出几年便开始褪色,乃至霉菌丛生,大快脱落,这件不朽之作后来竟变得朽迹斑斑面目皆非。现在,经过大规模的抢救修复,也只能说部分恢复了原作的昔日风采。


按照现今人的观点,画里的蒙娜丽莎也许说不上是貌若天仙,性感动人,甚至也不是风情万种,青春焕发。可是她确实是个带来了那个时代的气息,表达了那段历史的风貌的美人。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雕塑,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历史传奇,而这幅画的女人,肯定来自现实生活,那麽她是谁?那麽多的王侯将相,名流贵人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肖像画,为什麽偏偏是她?达芬奇在作其它画时,对模特的情况总有详细的记载,却对这个女人没留之言片语。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好奇猜测,“蒙学家”的考证研究。有人说是某位贵妇,有人说是达芬奇的生母,有人说是他的一个心中偶像,还有人竟说是男扮女装,甚至有人断言她就是达芬奇本人,并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解析,证明一幅达芬奇留下的自画肖像如果剃去那满脸胡须,就与蒙娜丽莎何其相似乃尔!


不过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画中的女人是佛罗伦萨一位叫吉奥孔达的商人的第二任妻子,芳年二四,十六岁就下嫁为妇,备受疼爱,这位商人委托达芬奇画的这幅肖像。


可是奇怪的是,达芬奇完成这幅画后并没有按规矩把它交给自己的委托人,却占为己有,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直到他远去法国,在那里享尽天年。也幸而这幅画没有落入那位小商人之手,在达芬奇去世后,热心收藏他的作品的法兰西斯一世从达芬奇的弟子梅尔齐手中花了四千个金币买下它,收归法国王室所有,后来便进住了罗浮宫,供世人瞻仰,为游客欣赏。


对这件事,也有一种猜测说,达芬奇的确给了那个商人一幅画像,但是他还画了同样的第二幅,至于正本副本,也只有达芬奇本人心知肚明了。


历史就是这样,常常留下重重疑云,让后人百思不解,名作就是这样,往往伴随团团迷雾,让我们慕者惊叹不已。


《蒙娜丽莎》以它无与伦比的的艺术魅力,让人过目不忘。而最著名最玄妙的,就是她那神秘迷人的微笑了。人们称之为“永恒的微笑”,甚至冠名为“蒙娜丽莎的微笑”。


那半闭的小嘴,优雅精致,那微翘的嘴角,暗藏着一种不可言传的内容,那迷人的眼神,传达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情感如果我们眼睛的焦点放在她的嘴角,似乎难以觉察她的笑。而把目光集中于她的眼睛,用余光扫射嘴角时,那微笑就立即可以扑捉了。达芬奇用他的画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科学原理。于是那微笑,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时来时去,欲在欲逝,我们面对的,竟不是一幅静止的肖像,而是一幅动态的画面,蒙娜丽莎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呼有吸的活生生的人!据说你站在罗浮宫面对真迹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真的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正如分析家,评论家们所说,画中的女人并不算美,所用的色调也近乎灰暗单调,为什麽古今中外众口一辞无可争议地莫不称之为画中之王呢?就在于达芬奇描绘出的那一笑为人所不能,他扑捉到这一瞬间是稍纵即逝,他把人画“活”的本领天下无双。蒙娜丽莎这千金一笑,使她不仅成为高雅艺术的符号,而且变成了美学的符号,哲学的符号,以至在当代成了广告的符号。


据说达芬奇在作画时,为了让这个年轻女人不感厌倦,保持笑容,雇了乐队一直在身边伴奏。甚至有人说,达芬奇还调来了丑角逗乐,来营造一种轻松气氛。然而,这又引起了一个谜团,我们看到的笑到底是不是发自内心毫不做作的?为什麽有人看到的是背后的一丝悲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中,人物的衣着服装是显示其社会地位的重要线索,因而人们无不服饰尽其华贵,装扮力求艳丽,而蒙娜丽莎所着的服饰,相当朴实无华,看她的脸色,似乎也未施粉黛,也许她真的是象有人说的在服丧期间?


我们试图从她的眼睛寻找答案。它们执著地盯着我们,深不可测,目不转睛。和他的嘴角一样,那眼角也融合在柔和的阴影之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模特被人画像时,都应是稍微避开被人的眼神,而这里的蒙娜丽莎,却并不回避,大但面对,仿佛不是我们在看她,而倒是她在仔细地端详着欣赏着我们!


倒是我们无法坚持对视,只好躲开她的眼神,转而去欣赏那饱满的前额,挺直的鼻梁,尖尖的下巴,近于方正的脸盘,--却发现几乎看不清她的眉毛。原来在当时的弗罗伦萨,女子以薄眉为美,据说达芬奇最初以特殊的技巧来描绘稀疏的柳眉,然而经过几个世纪颜料日渐退去,眉毛也就看不见了。当然,这又是一个猜测,有待考证。


蒙娜丽莎的秀发漆黑而瀑布般下垂,似乎并不合乎当时金黄而卷曲的时尚,这里达芬奇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大师的笔法,用他所发明的“晕涂法”有意把头发轮廓弄得模糊不清,使它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融入周围的环境,产生特别柔和的效果,营造给人想象的空间。文艺复兴前的绘画,常过于追求线条分明,一丝不苟,反而笔法生硬,使人物更像雕塑而缺乏生气。达芬奇在这里另辟蹊径,别开新风。


头发的最下端,是迷人的酥胸,整幅画的最明亮处。当时的绘画雕塑,已经兴起宽衣解带,敞胸露怀之风,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蒙娜丽莎胸沟最上面的一部分,加上她那十六世纪女性标准的坐姿,右手交叠于左手,一起摆放于腰身之上,让人感到她的高贵和典雅,安详和宁静,无穷的魅力。有人开玩笑说,《蒙娜丽莎》之所以在罗浮宫最有名,因为她是唯一穿衣服的女性。



现在我们可以把目光移向人物后面的背景了。高耸的山峰,蜿蜒的小路,朦胧的云雾,有点虚幻缥缈,有点深邃莫测,让人看不出是一年里的什麽季节,一天中的什麽时辰,感到好像不是在绘画的现场现景,而是一个梦幻神话的仙境。正是这样如梦未醒的背景,烘托出女主人公神秘动人的色彩,正是朦胧馄饨的环境,反衬出蒙娜丽莎的清晰可亲的神态。


当我们更加仔细地端详这背景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它的左边和右边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左边的地平线显然要比右面低!请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精心的错误,达芬奇是在这里实践他的一个发明叫“旋转法”。按他的设计,当我们的眼睛注视画面的左边时,人物比注视右面显得要高,更直立。而我们的眼睛不自觉地在画的两边移动时,这种不对称就会产生一个动的效果。从这个意义讲,达芬奇不是在创作一幅艺术品,而是在施展一个科学的魔术。他的这个处理,其胆量和勇气绘画史上没有二人,至于效果如何,要靠欣赏着去领会了。


《蒙娜丽莎》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这麽多,但并没有就此结束。这幅世界上最昂贵的稀世珍宝在迎来了二十世纪的时候,经历了一件惊天动地骇世听闻的大事:有一天它突然从罗浮宫不翼而飞,消踪匿迹了!


那一天是1911年8月21日,星期一,罗浮宫的职工们很多都注意到了《蒙娜丽莎》没有悬挂在它原来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觉得异常:它可能是被摄影师取去拍几幅照片了。


可是,直到星期二的上午,画依然没有归还原处。摄影师的室内,也根本没有它!这个占地49公顷,沿塞茵河2200英尺的博物馆立即被查了个底儿朝天。终于,人们在楼梯附近的衣帽间发现了《蒙娜丽莎》的框架,这幅画肯定是被盗了。


这消息真是天塌地陷,五雷轰顶!它不胫而走,传遍世界,成了各大报纸的头号新闻。有人在问,什麽时候轮到埃菲尔铁塔也被偷走?心急如火如丧考妣的保安们立即展开了周密的调查,巴黎的警察总署全力介入,跟踪着每一条线索,甚至盘问了艺术大师毕加索,因为他从一个朋友那里买了几幅石雕而它们正是这个朋友在出事前的几个月从罗浮宫偷走的。这个朋友当然成了重要嫌犯。与此同时,至少有六名美国人同样花30万美元各自买了一幅《蒙娜丽莎》,每个人都相信自自己得到的是真品。我们不要抱怨他们趁火打劫,而应该钦佩美国人在收藏世界顶级艺术珍品的巨大热情和冒险精神。


二十七个月后,雨过天晴,云开雾散,这位被绑架的少妇被发现在她的出生地,失而复得。1913年11月,一位意大利人叫裴路加的企图把这幅画卖给弗洛伦萨的画商时被抓获。他对偷画的动机供认不讳:这幅由意大利人创作的名画不应该放到罗浮宫,而应该归还给意大利人。


裴路加是怎样到的这幅画的?他在星期天就潜入罗浮宫内,星期一早晨还在闭馆的时候溜到画廊,取下画并把它从框架里切下,夹着这幅长77公分宽53公分作品走到大门,卸下门柄,大摇大摆走出罗浮宫,回到他几个街区以外的宿舍。他的“欺世盗名”竟是这样的单枪匹马,轻而易举。裴路加本是在罗浮宫为《蒙娜丽莎》作陈列柜的四名玻璃匠之一,有趣的是它本来也是被严加拷问的一位嫌犯,可是他以神态自若应对如流竟得蒙混过关。


这幅让法国人如醉如痴,让世人揪心挂念的国宝又回到了罗浮宫,伴随着严密有加的保护。经过此番洗劫,蒙娜丽莎更加名扬天下,尽人皆知。然而,据说那位该死的盗画贼从画框中取出画时,情急手慌,竟然左右每边切去了几公分!切掉的部分描绘了回廊的圆柱,从而可以推测蒙娜丽莎是坐在阳台上,而这一重要线索不复存在了。更为耸人听闻的说法是,归还伊罗浮宫的,只是赝品,真品早已不知转移何处!不过对这种说法,人们只有姑妄听之,无人信之,蒙娜丽莎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


当我们的故事就要结束时,读者们不妨再看一看这幅画,是不是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去过亚利桑那大峡谷的人都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面前的风景都不一样,千变万化。我们这幅小小的油画有此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注视蒙娜丽莎时都会感觉她的表情有不同的内容。有人看到的是嘲笑,有人看到的是逃避,也有人看到的是一丝丝忧伤。请记住,达芬奇不仅是一个画家,也是那个时代极为杰出的科学家。《蒙娜丽莎》给我们展现的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的完美结合,传统笔法和创新理念的熔融交汇。也许达芬奇的高明,就在于此,《蒙娜丽莎》的名贵,就在于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版权归李橦伯父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