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五)

 txw40 2015-03-18

刘观涛按:

我们开通“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互动同修班。

定期为读者互动答疑[答疑并非标准答案,仅供大家参考,欢迎来信批评]。

互动回答邀请北京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陶有强等委员志愿奉献。

学习班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刚出版的《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为教材。

本书为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教授逐条注解《伤寒论》,运用“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帮助让您真正读懂《伤寒论》。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五)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注: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入参汤主之。

胡希恕按:服桂枝汤而致大汗出者,亦可传为里热的阳明病,药虽对证,而用法不当,亦往往误事,医家病家均不可等闲视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详白虎汤方解)而津虚渴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知母18克 ,石膏6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人参10克。

上五味,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即一剂药煎二次,上午9~10时服一次,下午3~4时服一次。发烧时随时服。

【冯世纶解读】原是桂枝汤方证,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故与该方治之,这相当于复诊病案记录。要知临床常见,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故把治疗阳明证的方证亦列于此,这是仲景书最常用的写作方法,读仲景书必须先明了这一写作方法,不然将无法读懂《伤寒论》,如大承气汤本治阳明病,当少阴病篇亦见大承气汤,有人认为大承气汤亦治少阴病,遂读仲景书越读越糊涂,不解六经实质。

这里要说明一下,有人对仲景书写作方法、方证分篇不理解,提出《伤寒论》“纲不符目”质疑,即太阳病是论述发汗解表的方证,为何把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甘草干姜汤、小柴胡汤等放在太阳病篇?认为某方证列于某篇,即是治该篇名病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列于太阳病篇,就应该治太阳病,桂枝汤列于太阴病篇,则桂枝汤也治太阴病。这样自然认为大承气汤列于少阴病篇,则亦是治少阴病者……这样还怎能理解六经实质?这里也说明,读仲景书,必先明确六经提纲,再以八纲分析方证,才能明了方证的归类、六经所属。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胡希恕注:太阳病,发热恶寒,表还未解可知。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兆,虽无汗则体表已无充实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不可以麻黄汤发其汗,宜与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轻剂,稍解肌以透表则愈矣。

胡希恕按:此和前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药量均极轻,故均主邪微病轻的为证,并基于三方的说明,可知方证互见者,即宜合方治之,证多者多用,证少者少用,法极简易。不过古法是取煎药合之,仲景已改为合方,今依据经验略加修改更加方便,以下就桂枝汤、麻黄汤为例说明之:桂枝汤为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甘草二钱所组成。麻黄汤为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所组成,二方中均有桂枝和甘草,若合方按大量用即可,不必把相同的药量加算在一起,故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应为:桂枝三钱,麻黄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大枣四枚。若各半汤,即取二分之一量;若病轻亦可各取三分之一量。又如桂枝二麻黄一汤,宜取桂枝汤的二分之一量,麻黄汤的三分之一量,相同药味亦同上法处理之。

无阳之“阳”,是指津液说的,书中此说屡见不鲜,注家尽作“阳热”解,实非。

桂枝二越婢—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 绵裹)二十四铢。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胡希恕按:以上三合方后,均有“本云”字样,可见是仲景前即有的古方,略改煎服法都详加注语,论中诸方多是来自古方书,又复何疑!晋皇甫谧谓仲景论广汤液之言,信而有征也!

胡希恕方解:越婢汤见《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此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当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其实此即桂枝加麻黄石膏,故治桂枝汤证汗不出而烦躁者,由于药量甚小,只宜轻证耳。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芍药10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大枣20克,生姜15克,生石膏30克。

上七味,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这里关注的焦点是“无阳”,胡希恕老师率先提出此条所称无阳之“阳”,是指津液,揭示了经方医学的正确学术观点,而以成无己、张志聪等把“阳”作阳热解,代表了岐黄学术观点。

本条发热恶寒为太阳病,热多寒少,暗示了里热多,而表证轻,即呈太阳阳明合病,为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越婢汤见《金匮要略·水气病》:“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即是治太阳阳明合病,里热重表里水气皆重者,故麻黄、石膏用量俱重。本条所述方证,虽亦是太阳阳明合病,但因津液虚(无阳),故呈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麻黄、石膏用量皆轻,治疗只能轻微发汗及清里。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胡希恕注:《金鑑》谓:“桂枝去桂,当是去芍药之误,因为头项强痛的表证还在,去桂将何以为治?”此说有理,可从。

大意是说:医者误误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的二三表证,而与桂枝汤,又误于“心下满、微痛”二三的里证,而下之,不知此乃小便不利蓄水在里,而表不解的为证,既不是桂枝汤证,亦无关于里实证,故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属误治,当幸未成坏病,证仍如初,因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胡希恕按:小便不利,蓄水于里,上下气有所阻,表里亦失宣通,此即所谓“北牗不开,南风不入”也,故表证里有停饮,尤其小便不利者,若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水饮,变证百出。此古人经久实践的结论,对于治疗甚关重要,学者当细研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去桂枝(芍药)汤加利小便的茯苓、白术,故治桂枝去桂枝(芍药)汤证而小便不利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芍药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大枣20克。

上六味,以冷水7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服药时间:上午9~10时,下午3~4时。

【冯世纶解读】对本方证的争议,历来不断,焦点是去桂还是去芍,胡希恕老师从于《金鉴》,我们在继承其学术观点上,提出我们的体会。

胡希恕老师认为本条之证,治疗前为外邪内饮证,治疗后仍是外邪内饮证,治疗法当解表化饮,无疑是正确的。加苓术化饮各家认识基本一致,那么去桂还是去芍认识不一致,关键是否是有芍药证,还是有桂枝证?

有关芍药证之辨:前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条无脉促,无胸满,而有心下满微痛,根据279条:“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故当用有芍药。老师从于《金鉴》的原因之一,认为“心下满微痛”为里虚,“心下满微痛,虽有似里实证,但里实者小便当利,今小便不利,其亦非里实甚明”,故认为不是芍药的适应证。

这里参考真武汤方证,同时细详老师有关芍药的注解,可以明了这一问题。对桂枝加芍药汤证的注解老师写道:“太阴病有腹满时痛证,单就此证言之,因谓属太阴,其实此腹满痛并非太阴的虚满,此时痛亦非太阴的寒痛,乃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为表里的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解其外,加芍药以治腹满痛。”并认为“芍药缓挛急而止痛,尤有作用于腹挛痛。”由于芍药“味苦微寒,大量用有缓下除满作用,今于桂枝汤方而倍其量,乃成为表里并病的治剂,故治桂枝汤证而腹满痛者。”这里我们明确了芍药的适应证为腹满痛。再参看真武汤证也是外邪内饮证,亦有小便不利,方中有芍药,老师对真武汤的注解谓:“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陷于阴证,可能出现腹痛,故以芍药缓急止痛,”这样两方对比分析,更明了本条的心下满微痛,理当用芍药治之。

有关桂枝证之辨:“服桂枝汤或下之”造成的证候是:“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是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宗胡希恕老师教导,外邪内饮治必解表同时兼以利水,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是其例,但是否惟有桂枝才能解其表呢?这一问题,仲景在论中已做说明,其一,本文已明示服桂枝汤不效,已暗示不是桂枝汤证,无汗更在证明不是桂枝证。其二,仲景用于解表发汗药除了麻黄、桂枝、葛根、葱白外,还用了生姜。胡希恕老师在桂枝汤方解中强调:“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明确了生姜为辛温发汗药。服桂枝汤发汗,或下之皆伤津液,津伤则产生变证,其津伤重者,可陷于少阴如真武汤证、白术附子汤;其津伤轻者,可能还在太阳之表,但因津虚再不适合桂枝发汗解表,唯宜以生姜微发其汗。值得注意的是,真武汤和白术附子汤皆用生姜解表,因是少阴之表,故皆伍以附子温阳解表。本条文明确说明:服桂枝汤或下之津虚表不解,再也不能用桂枝,唯适宜以生姜解表,也就是说,本条文所述,对于表证而言,无桂枝证,而有生姜证,故去桂是应该的。

总之,本条是太阳太阴合病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故应是去桂不是去芍。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注: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微恶寒而不发热,则病已由阳入阴,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下;脚挛急为津液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津液益虚,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复其胃气以滋津液也。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去,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不和而谵语者,可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假如不止误与桂枝汤,而误与麻黄汤重发其汗,或复加烧针劫使大汗者,致虚寒更甚的阴证,虽亦必四肢厥冷,然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按:中气虚,有水饮反不能保持之,则小便数,古人所谓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故小便数者,不可发汗,《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读者可互参。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胡希恕方解:本方主用甘草缓急养液,佐以干姜温中逐饮,故治胃虚有寒饮,或呕逆吐涎沫,或遗尿、小便数而急迫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

上二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以上,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胡希恕方解:本方以芍药解挛急并治腹痛,合以缓急迫的甘草,故治上证而急迫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芍药18克,炙甘草10克。

上二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以上,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清酒洗,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胡希恕方解:方中大黄、芒硝攻实下热,甘草安中缓急,故治胃不和,发潮热,而大便不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大黄12克,炙甘草6克,芒硝(分冲)12克。

上三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前二味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冲入芒硝6克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胡希恕方解:本方于甘草干姜汤更加附子温中驱寒,振兴沉衰,故治四肢厥逆、呕吐、下利清谷、极度沉衰的阴寒里证,非此莫救。

【冯世纶推荐处方】炙甘草6克,干姜6克,生附子(先煎)1530克。

上三味,以冷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先煎附子40分钟,再同煎二味,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若针对心衰急救,本方必用生附子30克以上,并增干姜用量,意同通脉四逆汤。急煎开锅即可一点一点喂服,直至脉出心衰好转为止。

【冯世纶解读】本条主要讲,临床也常见一些表证,但已不是桂枝汤证,由于误发汗,则可出现甘草干姜汤证、或芍药甘草汤证、或调胃承气汤证、或四逆汤证。

甘草干姜汤证,为误治后出现“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很易看作里热,实际是因表证发汗伤津液太过而传里,呈里寒挟饮,津不上布。胡老注解本方时,联系了《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及《金匮·水气病》篇讲解,明确指出“治胃虚有寒饮,或呕逆吐涎沫,或遗尿、小便数而急迫者。”即甘草干姜汤是治里虚寒太阴病之剂。

甘草干姜汤证见“小便数而急迫者”更是胡老心得,参看下一条注解可知。此对指导辨方证尤为重要,200710月治愈1例前列腺炎印象尤深:患者30岁,为赤峰来京打工者,病2月,服专科药1月多,症有增无减,且使生活拮据。症见:尿急,尿等待,小便频数,夜尿67次,手足逆冷,口中和,舌苔白,舌质暗,脉沉细。给予炙甘草12,干姜10煎服。二周后特来致谢,知其痊愈。

病在表,过多发汗,病入里,津血不足而出现腹挛痛,即呈芍药甘草汤证,该方是甘草汤加芍药而成,故治甘草汤证腹挛痛、或其他体部挛急者。

探讨芍药甘草汤证六经归属:胡希恕老师对该方证有以上论述,但未明确六经归属,我们联系老师对桂枝加芍药汤的分析,再从药物组成分析,即甘草,《本经》谓:“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别录》称:“温中下气”;《药性论》谓:“主腹中冷痛”。可知有补中益气作用,为治里虚寒之太阴证;芍药,味苦微寒,为凉性补血药,为治里热血虚之阳明证,故芍药甘草为补中养血,缓急止痛,其适应证为上热下寒,即阳明太阴合病里证。

病在表,不正确的发汗使津伤入里,也可出现阳明里实热证,调胃承气汤证即阳明病见胃不和、发潮热而大便干结者。病在表,不正确的发汗,津液大伤入里,也可出现里虚寒甚者,四逆汤证即太阴病见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者。

由本条可知,病在表用汗法,治疗方药对证则病愈,治疗不对证,病传于里。值得注意的是,传里可出现阳证或阴证,里实热者则为阳明病;里虚寒者则为太阴病。以是可知,六经的变化,是缘于八纲的变化,六经来自八纲,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今日(2013929)写到这里始悟胡希恕先生提出:始终理会读《伤寒论》,是说读一遍是读不懂的,还必须前后联系分析反复读才能理解。这一条及下一条反映了我们的前辈,在医疗实践中,是先认识到病在表发汗则愈,不愈则传里,以后渐渐认识到,病不但有在表者、在里者,还有在半表半里者。

30.问 曰 : 证 象 阳 旦 , 按 法 治 之 而 增 剧 ,厥 逆 , 咽 中 干 , 两 胫 拘 急 而 谵 语 。 师 曰 言 夜 半 手 足 当 温 , 两 脚 当伸 。 后 如 师 言 。 何 以 知 此 ? 答曰 : 寸 口 脉 浮 而 大 , 浮 为 风 , 大 为 虚 , 风 则 生 微 热 , 虚 则 两 胫 挛 , 病 形 象 桂 枝 ,因 加 附 子 参 其间 。 增 桂 令 汗 出 , 附 子 温 经 , 亡 阳 故 也 。 厥 逆 , 咽 中 干 , 烦 躁 , 阳 明 内 结 , 谵 语 烦 乱 , 更 饮甘 草 干 姜 汤 。 夜 半 阳 气 还 , 两 足 当 热 , 胫 尚 微 拘 急 , 重 与 芍 药 甘 草 汤 , 尔 乃 胫 伸 。 以 承 气 汤微 溏 , 则 止 其 谵 语 , 故 知 病 可 愈 。

胡希恕注阳旦汤即桂枝汤的别名,有人这样问:形象桂枝汤证,但依法治之而增剧,以至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当时师言:夜半时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来果如师言,何以知此呢?答曰:诊其寸口脉浮而大,浮为外感风邪,大为津液虚。风邪则生微热,津液虚则两胫挛。病形很象桂枝加附汤证(参看20),因加附子于桂枝汤中,并增量桂枝令汗出以驱风邪,殊不知附子温经,乃致大汗亡阳,故厥逆、咽中干,由于胃中水分被夺,因使阳明内结而谵语、烦乱,以是更易其治法,饮以甘草干姜汤、理中气而滋津液,夜半阴气尽阳气还,则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痉挛,则两胫当伸,而后以承气汤,微使大便溏,即当止其谵语,故知病可痊愈也。

胡希恕按:本条是承上条的证候言,当亦必有小便数的一证,否则只以汗出津虚两胫拘急,与桂枝加附子汤最为妥当,又何误治之有?总之,小便数者,绝不可发汗,桂枝汤不行,桂枝加附子汤亦不行,尤其后者更易误施,因又特设问答,以明其义。

【冯世纶解读】本条有“师曰”、“答曰”,杨绍伊考证认为,《伤寒论》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有“师曰”者,为仲景在世时所讲,后由其弟子整理加入,本条即是其例。其考证虽是一家之言,有待共识,但它反映了《伤寒论》的发展史,即该书的撰成,是几代人不断总结方证经验、教训完成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后19条小结

以上共十九条,主述桂枝汤的应用,如前所述,中风、伤寒为太阳病的二大类型,桂枝汤即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其主要的适应证,它与麻黄汤虽同是太阳病的发汗法剂,但其作用大不相同。麻黄汤宜于无汗的表实证,其作用在于发表;桂枝汤宜于自汗出的表虚证,其作用在于解肌。桂枝汤虽是解表解热剂,但所谓热是表热而非里热,若里热者切不可与之,故酒客病则不宜与服桂枝汤。

此外,又提出加减和合方数则,不外为了示人随证用方用药的法则。至于白虎加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等,都不是表证用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虽属桂枝汤的加减方,但治属少阴亦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均出于应急制变的临时手段,不要看作都是太阳病的治剂。

最后提到,表证若小便不利,内有停水者,若不兼利小便以逐水,则表必不解。若小便数者,更不可发汗,此于治疗颇关重要,以后为例很多,学者不可等闲视之。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善于读仲景书,最主要的方法是仔细分析原文,以理解经方原旨。《伤寒论》开篇,首述太阳病概念及中风、伤寒概念,皆是以症状反应为依据,并未述以经络、病因为依据,最值得注意的是,伤寒不是伤于寒,中风不是中于风,而是太阳病症状反应的表实证和表虚证。通过19条有关桂枝汤证的论述,不但明确了桂枝汤证概念及治疗法则,亦明确了其加减方证治疗法则,更明确了桂枝汤证经正确治疗和不正确治疗所呈现的证候及治疗,也显示了表解病愈,或病不愈传里的各种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变化传变,皆是表里相传,无经络脏腑相传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