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高德荣同志的“六不”品质 玉溪日报

 聂耳小书屋 2015-03-18

 

品味高德荣同志的“六不”品质

 

□  普光照    字数:11字数:110404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过程中,通过反复学习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仔细品味,有六种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认真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作为终生精神财富加以珍藏。
    不忘本。高德荣18岁考取师范学校并留校工作,本可以过安乐的城里人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独龙江那养育他的山水和人民,毅然回到家乡工作。他说:“一个民族要发展,没有文化不行。我受党的培养,读了书、明了理,独龙江需要我,所以我就回来了。”
    不攀比。高德荣从一名师范生逐步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但他仍住在46平方米的一套老旧单元房里,妻子儿女没有沾他半点“官”。他顶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反观那些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的惨痛案例,实当以高德荣为镜,时刻警醒。
    不脱离。高黎贡山地区天气多变,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雪崩路断,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高德荣在深雪里蹚了3个多小时,在第一时间赶到被暴雪阻隔的村庄,同人民群众坐在火塘边唠家常。危难时刻,高德荣心里装着群众,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体现了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
    不疏远。无论是当普通教师、乡长、县长,高德荣从来都没有疏远过身边的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他为了给学生们吃上肉,不惜“委屈”自己;他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读书,不惜自掏腰包……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对别人的事情很上心、很热情、很大方,对自己、家庭、妻儿却要求很严格,甚至不近人情。
    不坐等。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不请不到、不给不要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了给独龙族同胞争取项目,高德荣壮着胆子、厚着脸皮,上省城、跑北京,在北京一个主管部门的办公室里一“泡”就是7天。如今,独龙江通村公路了,桥架起来了,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卫生院、中心校、银行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高德荣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群众树起了一面镜子:要想改变贫困面貌,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帮助。
    不信神。独龙族有一个关于“阿角朋”的传说:“阿角朋”为了给独龙族先民开垦土地,提供果实,自己最后累死,融入大地。高德荣说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阿角朋’,要说有,共产党和兄弟民族才是我们独龙人的‘阿角朋’。”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制约,独龙江地区长期贫困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关心、帮助下,在国家扶贫攻坚开发开放政策的扶持指引下,在党和国家“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精神指导下,独龙江地区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变化。
    正是有了无数像高德荣这样的基层干部和共产党人,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才有了独龙人的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