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黄疸艾灸除湿是关键!

 janet2000 2015-03-18

  点击图片上方灸道堂,订阅公众号!

  每天获取新鲜的养生资讯


  -------咨询微信:159871518-------

  【病症概述】

  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艾灸师表示,黄疸亦称“黄瘅”,疸与瘅通。它是以面、目、皮肤熏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必备特征。黄疸之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其后,《金匮要略》有黄疸、谷疸、酒疽、女劳疸、黑疸之分。《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则有九疸三十六黄之说。本证多因时邪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于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寒湿阻遏,湿热蕴蒸或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而发。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硬化、蚕豆黄等病出现黄疸症状的,均可按本病灸法治疗。

  【病理阐述】

  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1)外感湿热疫毒:《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黄家所得,以湿得之”。如《丹溪心法》说:“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

  (2)饮食不节:《诸病源候论》说:“黄疽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无度、酗酒,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热毒入内:《肘后方》提出“时行发黄”病症,并认为是“热毒入内”所致,《沈氏尊生·诸疸源流论》明确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黄瘟,杀人最多,蔓延亦烈。”说明本病具有传染性,而且预后差。

  (4)积聚日久:因气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本病的受病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胆。由于其受邪之先后和素体因素,有的以脾胃症状为主,有的以肝胆症状为主,并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病程中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

  【灸疗辨证】

  1.肝胆湿热

  (1)症状表现:面黄目黄全身皆黄,黄色鲜明,胁肋胀痛,发热口渴,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腹部胀满,倦怠乏力,皮肤搔痒,小便赤黄,大便秘结或溏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濡缓等。

  (2)灸疗原则:清热利湿,消炎祛黄。以取督脉、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阳纲、阴陵泉、足三里、期门、支沟、太冲。

  (4)随症加穴:①皮肤搔痒者,加血海、三阴交;②热偏重者,加合谷、曲池;③湿偏重者,加脾俞、至阳。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灸:每穴3壮,每日1~2次,10天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③灯火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黄疸消退为止。

  (6)方义说明:大椎为六阳经之会穴,通阳达表,清泄阳邪;加合谷、曲池以清泄阳明经、腑而退热邪;脾经合穴阴陵泉与胃经合穴相配,健脾和胃而除湿;加至阳、脾俞助脾阳而化湿浊;阳纲、太冲疏调肝气而消炎;加期门、支沟,疏肝利胆,镇痛退黄;加血海、三阴交,活血祛风而止痒。诸穴协用,具有清热利湿,消炎祛黄之功。

  2.肝郁气滞

  (1)症状表现:身目发黄,胁肋胀痛,脘痞腹胀,纳差,嗳气纳少,肢倦无力,头晕目眩,情志抑郁,女子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2)灸疗原则: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以取肝、脾背俞穴和足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

  (4)随症加穴:①胁肋胀痛者,加支沟;②大便不整者,加天枢。

  (5)灸疗方法:

  ①艾条雀啄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灯火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黄疸消退为止。

  (6)方义说明:肝俞、阳陵泉疏肝利胆;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内关、中脘宽胸理气,和胃消食;加支沟通调三焦气机,理气而镇痛;加上巨墟调整大肠而实大便。

  3.寒湿困脾

  (1)症状表现:面目及全身发黄,其黄而晦暗,或似烟薰,头重肢困,倦怠乏力,饮食减少,胃脘痞闷,恶心呕吐,神疲畏寒,甚或腹胀,大便不实,小便黄短,口淡不渴,湿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2)灸疗原则:温化寒湿,健脾和胃。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胆俞、阳纲、脾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胃脘痞闷者,加中脘、内关;②畏寒重者,加大椎、至阳。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3~6壮,艾炷如黄豆大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胆俞、阳纲利胆退黄;脾俞、三阴交运脾化湿;阴陵泉分利小便而驱黄;气海、足三里调气和胃而去腹胀;加中脘、内关以宽胸和胃而消痞闷;加大椎、至阳以振奋阳气而驱寒。

  4.热毒内陷

  (1)症状表现:黄疸突现,迅猛加深,身面均黄,其色如金,高热,可出现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胸腹胀满,便秘,尿赤,极度疲乏,神昏谵语,或痉厥,衄血,便血,或皮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弦数等,症情急剧,并迅速恶化。

  (2)灸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以取督脉、手足厥阴、手足少阴、足太阳、足少阳经穴和十二井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百会、劳宫、涌泉、十二井、委中、阳陵泉、神门、太冲。

  (4)随症加穴:①鼻衄者,加少商(刺出血)、鱼际;②皮肤瘀斑者,加膈俞、血海。

  (5)灸疗方法: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灯火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黄疸消退为止。

  (6)方义说明:劳宫、涌泉以清心热;人中、百会开窍醒神;取十二井、委中刺血以清血分之热邪;取阳陵泉、太冲以熄风舒筋而止抽搐。加少商、鱼际以清泄肺热,凉血止血;加膈俞、血海以凉血化瘀。

  5.肝肾阴虚

  (1)症状表现:身目发黄,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头晕目涩,低热时常发作或手足心热,少寐多梦,口干而苦,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尖边有刺,脉细弦而数。

  (2)灸疗原则:养阴清热,柔肝软肝。以取督脉、手足厥阴、足太阳、足少阴经穴和奇穴痞根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间使、肝俞、期门、太冲、章门、痞根、太溪。

  (4)随症加穴:①胁肋剧痛者,加支沟、阳陵泉;②手足心热者,加涌泉、劳宫。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大椎、间使以清虚热;太冲、太溪以养肝肾之阴;肝俞、期门俞募相配,疏肝理气;章门、痞根活血化瘀,消肿软坚。此乃标本兼治之法。

  郑重声明:内容选自《中国灸法大全》(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 主编)如需转载 请联系告知 取得同意后 方能转载 否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