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昌东岇山地名及山脉、地域的资料梳理、考释

 鳌峰山人 2015-03-18

作者  石临煦

注:“东 山卬 山”中间的字为“山卬”,读音“ang”,古字,目前电脑输入法中不存在。

 

   

新昌东山卬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是新昌“一邑之主山”天姥山的支脉。东临天台华顶,南接桐柏天姥,西靠会稽石城,北抵四明金庭。宋·黄宣献度《爱山亭记》:“直东危峰,中立峨然,如侧弁者,山卬山也。”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他在文中给予沃洲山(东山卬山)的禅院高度赞扬和评价。赵曦老师称东山卬山“以山水为骨,宗教文化为魂,素以南朝佛教文化圣地著称。千年禅韵绵绵,四十里山水幽幽,虽僻处浙东一隅,却不乏古籍记载。”东山卬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地域概念,她承载了新昌东区、北区千百年的灿烂文化。

《世说新语校笺》:“支公好鹤,住剡东山卬山。(支公书曰山去会稽二百里)”。即在新昌县东四十里,大市聚镇东10里,是近青宅、大坑村的一座危峰,俗称水帘尖,又称望远尖。

翻阅普通辞典,没有找到“山卬”字。在《汉语大辞典》载:“山卬”,指山名用词。新昌东山卬山是一个专有名词。西晋白道猷创建精舍于山卬山,名闻神州。这座著名东山卬山地名的写法和读法,一千七百多年来存在多种版本,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

东山卬山的四至如何界定?地域范围究竟有多大?由于历史悠久,各朝代认识、理解不一,“其间名称分合,范围界定多有变化,不甚明确”。

东山卬山是我县一座文化名山。它有原生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凸显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给东山卬山的地名、范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有一幅达意的示意图。

笔者广泛搜集史料,为保留各家学说,详细辑录;同时请教行家,采访先辈,实地考察,梳理辨析,略陈管见,抛砖引玉。

 

一、东山卬山地名的由来

 

1、《东山卬志略·图经》(康熙二十二年):(有山)跨朱母岭,循岗右折数里,孤峰峭拔,以孙视群峦者,即山卬也。

2、《南明石氏宗谱·石府君(秀峰)山卬山墓地记》载:“山卬山又名仰山∕原有沃洲小山及沃洲小岭之称∕在新昌县东35里∕发脉天台华顶∕由菩提峰龙架山至奇岩∕度燕子矶∕起大麦山∕盘折五十余里∕跨朱母岭循岗右折有孤峰峭拔之东∕山卬山再右折而下∕过青白石曲折盘伏二十余里∕曰鳌峰∕峰之西盘折而下∕乃为是山∕昂然顾沃洲∕故以山卬名”(原文无标点)

以上出处说明:东山卬山“位山置水,地受天成,以不同故随象而名”。

二、东山卬山地名的读法、写法

 

1、剡/东山卬山——《东山卬志略·重兴水帘禅院志序》(康熙二十二年左右)陈锡嘏撰:“新昌东四十里为东山卬山”;《新昌历史文脉》指“剡/东山卬山”。

剡东/山卬山——《先考石府君山卬山墓地记》指“山卬山”。

2、《高僧传·晋仰山竺法潜》:“晋仰山”字体原文明显不一,示意是“晋剡//仰山”。

《世说新语校笺》:“支公(即支遁)好,住 山卬支公曰:山去二百里。”)

支道林因人就深公印山印山山卬),深公答曰:未聞山而

上文剡东山卬、印山,原文标有地名号,明显表示剡东 山卬

3、《世说新语·排调》、《世说新语·言语》二目中也曾提及此山,称“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支公好鹤,住剡东山卬山”。《世说新语》用了二种写法称“印山” 、“ 山卬山”。印山当为“卬”山(印比卬多了一笔,可能是个笔误)。卬即昂(仰着头),卬山即昂山。

《简明古汉语词典》第3页:卬(áng:① 通“昂”,抬起;抬高。 ② 仰望。

昂(áng):抬起;抬高。故,卬、昂、山卬音义相通。

4、《康熙字典·寅集中·山部》(同文书局原版,308页):山卬《广韵》《集韵》□五浪切,昂去声,山名,在越剡县界;岇《集韵》鲁刚切,音昂,岇藏山高貌,一说借昂义同。

5、《东山卬志略·图经》卷一第3页载:“案字书山卬,鱼浪切,(      )昂之去声,峰也,在越剡县界。岇,五岗切,(     )音昂,岇藏山高貌,则山卬昂两字意义不同矣。

6、有人提到:山卬山是新昌的专有名词,但在实际上,这个“山卬”字是冷僻字,电脑输入法中也没有该字,故用“岇(《新华字典》áng,山高的样子)”字音义相似通用。

7、剡东山卬山,有说法“东”是方位字,剡东即剡“东面”的山卬山。例如《东山卬志略》卷二第2页:“是岁,又赐山卬西禅院为香林禅院。”山卬西别于山卬东。

综上所述,当前“剡东/山卬山”、“剡/东山卬山”两个地名均在通用。

西晋,新昌尚未建县,故以剡东山卬山名。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新昌建县治。当今“新昌天姥山”是全国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山卬山是天姥山的支脉,是东区之主山,所以我们应该署名“新昌东山卬山”

新昌东山卬山是从西晋白道猷在会稽郡剡县东山卬山沃洲创精舍开始的一座佛教文化名山圣地。是般若学六家七宗研习中心,从西晋开始十八高僧十八名士雅聚,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内涵意义深长,又是唐诗之路最精华的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新昌东山卬山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我们应该珍惜,进一步承传、弘扬东山卬山的文化。

三、东山卬山地域、山脉考释

 

(一)东山卬山范围定位

1、对晋东山卬山地域范围的几种意见,辑录如下:

1)《东山卬志略》:“东为裘(旧)坞,南极大坑,西曰鳌峰,俗称山背,北则吕家溪。

东山卬山·水帘示意图                    东山卬山局部示意图

 

附疏(注解):山背四面相距二十里,旁皆峻岭,之外环以大溪,中有小山,蟠伏如鳌,故以鳌峰名。

《东山卬志略》原文中:“南极大坑”指水帘尖、清斗潭出大坑村的一条小坑(又称南坑),出赤坑口入津溪(青坛江上游)。

2)《新昌历史文脉》:“六朝时统称‘山卬’、‘东山卬’,唐代一度统称‘沃洲山’。其间名称分合,范围界定,多有变化,不甚明确。”

3)《东山卬志略》卷二:“后周世族显德四年丁巳建山卬西禅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又赐山卬西禅院为香林禅院。”《政协通讯·香林寺与山卬西禅院》载:“《东山卬志略》不但记载了山卬山之东的东山卬峰,也涉及了山卬山西北部的梅林山(山卬西禅院)和

山卬南的沃洲山。历史上的剡东山卬山,其地理范围包括了自东山卬山到梅林山和山卬南的沃洲山的整片‘山背等’地域。”

4)竺岳兵老师撰《昙济住孟山考》:山卬是指新昌县大市聚、西山、孟塘山、渡王山、塔山一带的黄土丘陵的专用字。山卬山四面环水,西、西北有新昌江,西南、南有雪溪,东、东北有太平水(黄泽江)。

2关于孟塘、渡王台地和大明市与东山卬山的关系,孟塘山、渡王山台地是东山卬山的尾端。即是:沿新昌江北岸拔茅至青山头、上礼泉及孟塘山台地南坡,主峰孟家塘山(海拔225.8米)。

1民国《新昌县志》:“大明寺,沙门法乾(潜)、支遁、道猷卜筑东山卬山。晋隆和元年赐号东山卬寺,会昌废。同光元年重建,徙高砩(高桂)。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南宋《嘉泰会稽志》亦载)”。

2)《绍兴佛教志》:“大明寺:在(新昌)县东南25里东山卬山,亦名沃洲小山。东晋沙门法乾(潜)、支道林、帛(白)道猷在此卜筑精舍。东晋咸康六年(340)号东乡寺。隆和元年(362),赐号东山卬寺。唐会昌间废。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重建,后迁徙高砩(高桂)。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大明寺”。

高砩:一说另名“高桂”,今大明市境内;一说即今大明市、枫家潭至藕岸一带;一说高桂村去县东北二十许里,原安仁乡狮子山之麓。

《新昌地名志》:大明市,位县城东北7.5千米黄泽江南岸,始名高桂,因其地多桂树得名。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原在东山卬山的东山卬寺迁此地,后,改名大明寺,香火甚旺。随着人口增多,渐成集市,故改名大明市。清属安仁乡三十八九都。

31994《新昌县志·新昌县古代行政区划示意图》:明成化万历和清乾隆的三十八九都辖西山、五峰、曹洲、高桂、藕岸、前梁、王泽等村。(原文)

4唐佳文老师《巍巍渡王 悠悠孟塘》一文中描述:新昌县城外东北方有一块台地,上有山峰渡王山,孟塘山……寺庙林立,有禹王庙、大明寺东山卬寺)、山卬等。

东山卬山脉尾端的渡王山、孟塘山麓的大明寺、东山卬山庙在明、清时期的三十八九都高桂村。高桂村因大明寺之名转为大明市。这是属东山卬山尾端渡王山、孟塘山麓的一个村民居住点。

 

晋代剡东山卬山是“去会稽二百里”的一座佛教名山,含水帘、鳌峰(山背山)、沃洲、梅林、西山、孟塘、渡王、大明市等地区域。当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草莽奥区,在茫茫原始森林中有几所寺院,高僧卓锡,结庐讲经,名士栖居,翰墨游弋。《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山卬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充分表现出当时地域界限范围不精确,也不计较土地价值的社会现状。

(二)新昌山卬山脉示意

从旧坞、水帘尖——渡王山、孟塘山(大明市)是新昌东山卬山的地域。

山卬山山脉:从天台华顶—芹塘岗—菩提峰—(小将村南)罗坑山—朱母岭—水帘尖

沃洲山正支(A山卬山正支):从旧坞——水帘尖(655.6米)—(B山卬青支路由此分)折北径上湾山尖(510米)—鳌峰山(大市聚,240.5米)、王坑、西桥弄、上香炉(240米)—(C山卬曹支路由此始)里大岗(225米)—西岭、九脚岭、千官岭、陈家山(200米)—拔茅·小龙亭(242.9米)—(D山卬渡小支由此始)马鞍山(224米)—泉窝·草子山(14.6米)—毛岙、大王平、仰瓦岭、飞凤山、独(秀)山、塔山、栗园山(15.6米)—入嵊境【补充:从大市聚华公碇岭下行,青坛村沿溪而行(对面香炉岩)—双溪庙(山)(对面西茅洋村)—眠牛山(对面西岸、桑园村)—沃洲山(真君殿)—溪东后门山·真觉寺山—下东山·下东岭—铜家岩(山)(对面前岸、兰沿)—接千官岭山】

青坛支路(B山卬青支路):东山卬山(水帘尖)—大坑—赤坑口—十字路—下坂—上青坛(接青坛沿溪而行到沃洲山)。

《新昌县志》载:由水帘尖—倒挂坪(356米)—水磨岭(261米)—金高椅(245米)—上青坛(202米)—天平岗(220米)—下东岭(下东山198.3-206米)—前岸(200米)—兰沿(坑西下行千官岭)—拔茅。

曹州支路(C山卬曹支路):由上香炉(大市聚西北)茅坪(223米)【补充:坑西—彭顶山、梅林山、西山、(上塘山)(铜坑岭下行拔茅)】—杨家坪(204)—高生塘(212)—鹭鸶岗(175米)—(西山岭下)曹州。

渡王山小支(D山卬渡小支):由拔茅小龙亭山始—雄鹅凸、大元岗石棋盘(227米)。(E山卬礼小支由此分)—折西北径卜罗山(157)—金底山(137)—渡王山(165)—冷水湾(153米)—入嵊境。

礼泉小支(E山卬礼小支):由大元岗石棋盘始—向西大尖岗(223)—东岭头(153)—下礼泉山(154.5)—塔山(149)【补充:塔山沿新昌江下行—喻家山—黄泥桥入嵊境】。

    ——辑自《新昌县志》及唐佳文老师《新昌史志·新昌县山脉》

    括弧内山脉名称为笔者命名。

 

(三)新昌东山卬山以黄泽江、新昌江水系定位

黄泽江水流:《新昌县志》P106:黄泽江旧称王泽溪,源于三坑、莒根两乡交界的耐烦岭。                                       

主流出巧英水库—竹溪—新庵—旧坞(结溪)—结局山(东南)—里家溪(村)—赤岩—丹坑(村)—王沙田—上海岭—江村—竹岸—曹州—钦村(寸)(横溪)—枫家潭—大明市(黄泽江)→入嵊州境。

新昌江水流:

水自小将—方口—(长诏水库始点)—掉埠头—十字路—下坂—青坛—西岸(桑园)—沃洲山真君殿岭脚—溪东(溪西)—沃洲山真觉寺山脚—下东山(下东岭)—(长诏水库终点)—长诏—前岸—飞凤山·王家斗—上礼泉—下礼泉—塔山脚—喻家山脚→黄泥桥嵊州境。

山,在学术上定义,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即两水之间谓之山。东山卬山的范围应该在黄泽江、新昌江之间。

 

四、东山卬山四至定位(以卫星图经纬度为准)

 

《东山卬志略》:东为裘(旧)坞,南极大坑,西曰鳌峰,俗称山背,北则为吕家溪。

康熙二十二年闻性道撰《东山卬志略》记叙东山卬山历史资料,传承后世,流芳百世。然而,由于当时条件不像现今卫星地图精确,对山脉系统,对东山卬山的范围、四至比较简单含混,有美中不足,笔者冒昧补充。

东——旧坞山脚的结溪(黄泽江上游)。

旧坞:东经121°0703.98″,北纬29°2522.74″。

南——沃洲山真君殿下的沃水(新昌江上游)。

里大坑:东经121°0503.56″,北纬29°2531.89″。

真君殿(溪东):东经121°0052.74″,北纬29°2557.42″。

西——中喻村(新昌江下游)。

中喻村:东经120°5104.99″,北纬29°3124.96″。

北——渡王山下黄泽江下游。

渡王山:东经120°5524.23″,北纬29°3201.25″。

 

总结:东山卬山地域四至——东、北以黄泽江为界,西、南以新昌江为界。

东端是旧坞的结溪(黄泽江上游)。

南端是沃洲山真君殿下的沃水(新昌江上游)。

西端是喻家山下的新昌江下游(与嵊州黄泥桥村交接)。

北端是渡王山下黄泽江下游(与嵊州交接)。

 

   

 

以上东山卬山地名、地域梳理考释成稿,首先感谢先辈闻性道、梁一圭先生辑录《东山卬山志略》、石杏荪大伯撰写《沃洲山志》,传承珍贵史料。还要感谢乡亲史家陈百刚、竺岳兵、陈新宇、赵曦、唐佳文、潘表惠等老师挖掘研究,撰写新昌文史资料,提供蓝本素材。同时,承蒙新昌政协文史组徐跃龙同志多次指导,鼎力支持,王伯祥、吴锡培老师润色,特表示衷心感谢。

笔者自知学识浅薄,史料贫乏,语法是外行,标点不规范,文中定有多处错误。兴之所至,草撰此稿,敬请同仁们教正。                      

 

石华整理2012元月3

 

 

 

 

 

新昌东岇山地名及山脉、地域的资料梳理、考释

新昌东岇山地名及山脉、地域的资料梳理、考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