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十卷附札记一卷逸文一卷,汉赵晔撰,宋徐天祜音注,光绪三十二年徐乃昌据明覆元大德本景刊(《中国丛书综录》误载据元大德本景刊),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细黑口,单鱼尾,四周单边(《中国丛书综录》误载据元大德本景刊)。前有徐天祜序,详考《吴越春秋》版本源流,后有徐乃昌札记,所附《仪顾堂题跋》引四库提要,称徐天祜注吴越春秋“旁核众书,不徇本书,有刘孝标注世说遗意”。 《吴越春秋》十卷,明翻元大德本,题曰:后汉赵晔撰,前有徐天祜序,卷十末有“大德十年岁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书成刊板,十二月毕工”两行,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祜音注”一行,“正议大夫绍兴路总管提调学校官刘克昌及儒学梁相”等衔名四行,每叶十八行,行大小十七字,板心分十卷字样,款式题名均与大德本同,讹字甚少,佳刻也。而与元刻不同者,一字数,元小字二十六七字不等,此大小十七字,一板心,元分上下二册,此分十卷而已(另有明刻本,每叶十六行,行二十七字,亦有衔名,款式亦雅)。乃昌得此书,爱其古雅,就交鄂工翻雕并为校雠,本书如余祭夷昧之年、郑定公波太子之事,均异他书,则汉人所见之书,非今日所能强证。徐注亦时时订之。今取蒋氏所据宋本(宋本每叶十八行,行十七字,无注,上卷一至卷五,下卷六至卷十,元本仿此。)、卢抱经校本、顾尚之校勘记、俞曲园读吴越春秋、孙仲容札移,类聚而折衷之,间有己意,亦附列焉,不尚新奇,务求其是,成札记一卷,逸文一卷,各书所引互有增损,无关宏旨者不参之。丙午十二月东坡生日南陵徐乃昌识。 徐氏札记之后,又录《仪顾堂题跋》一则,言徐天祜事迹: 徐天祜,字受之,山阴人,景定三年进士。父耒吕知惠州,天祜初以父任为将仕郎,铨试词赋第一,注归安尉。地近事烦,试以吏事,众皆惊服。及第进士,为大州教授,日与诸生讲经义,听者感发。德祐二年,以国子监书库官召,不赴。宋亡,退归城南,杜门读书。与人交始终不变,四方学者至越必进谒。天祜高冠大带,议论卓卓,见者咸以为仪,型见万姓统谱。书成于元,故署曰前。四库提要称其旁核众书,不徇本书,有刘孝标注世说遗意,诚为定论。明程荣、何镗刻汉魏丛书、吴琯刊古今逸史,皆削其名,若非元本及邝璠翻本尚存,不将湮没不彰乎?甚矣,明人刻书之谬也。仪顾堂题跋。 《仪顾堂题跋》后又有一段文字,不知何人所记: 陆氏盛称明邝廷瑞本,此本有卢抱经手跋云: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卢文 《吴越春秋》传世以元大德本为最旧,《天禄后目》云有绍兴十年本,实为书估以元本伪造,非真宋本。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方志、笔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