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之约]“宝玉出家之谜”——身在佛门念红尘

 淡然便是晴天 2015-03-19

浮生若梦欢几何,真丝成雪亦当歌。花开花落天难老,有情无情心向佛。宝玉出家了,雪地上留下一串足印。犹如一部小说处,留给读者许多回想。今天,让我们来解读宝玉出家这一结局……

怡红快绿护花情


宝玉之言语,句句不像是封建时代的男子;宝玉之行为,处处异于当时社会的教育。不学诗仙酒中吟,应岁五柳采冬菊,身在曲径通幽处,悟道禅房花木深。一个与世俗不相融的人,两条归路:或是消极出世,或遁入空门。难道宝玉出家仅仅是因为贾府的崩溃?仅仅是为了与世俗决裂?回味《西江月》,其“腹内草莽”,的确于四处留情,他的心灵是率真无邪的,他不只是对黛玉说“去做和尚”,也对袭人说了同样的话,可见其思想已经超越了爱情的界限,这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博爱情怀。这才是宝玉生存的根由,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心结。在富贵温柔之乡,被众多年轻漂亮的女孩环绕,他自身始终以护花使者、怡红公子的身份和姿态自居。这种“怡红护花”的生活状态,是他逃避官场黑暗和尘世污浊的理想桃源,是他精神上的最后避难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能够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种人生理想终究像他担心的那样,无情地毁灭了。到后来,食尽鸟投林,黛玉之灵窍无可寻觅了,宝钗的仙人之姿也终将幻灭,焚花散麝,风流云散,众女子死的死,嫁的嫁,这一切他不愿意看到的现实当真发生了,其精神世界遭受如此重创,宝玉也只有到“佛道”等出世哲学中去寻找慰藉,逃大造,出尘网,去释怀这段感伤了。


前世今生皆由命


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子演红楼。一曲飞鸟各投林,前世今生皆由命。宝玉的悲剧已然,无法逃脱出家的宿命,衔玉而生,注定了他乖张的性格,更注定了悬崖撒手的最终归途。宝玉喜欢读庄周的《南华经》,而庄子是看破名利、看破生死的,当宝玉烧掉“道”书之时,并非为了名利,却说原因是“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宝玉也一直心存担心,正值欢乐喜悦之时,他会突然冒出一句“你死了,我做和尚”。他无论如何挣扎改变,也难以摆脱下凡入世、造历幻缘的命运。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宝玉还有一知己是妙玉。妙玉的行为修养也一定出自仕宦之家。家道中落,妙玉带发修行,因何要客居与此呢?她一定是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宝玉与之有了同样的遭遇,同样看透了这个社会、二人遁入空门,都是对时代的绝望。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同样有着出家情节的惜春,得到宫花时却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指智能儿)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哪里!”正因此言,宝玉对出了家的惜春说:“阿弥陀佛,难得,难得,不料你倒先好了。”连出家都有“争先”一说,惜春的结局催化了宝玉命运归宿的到来。


金玉良缘度神瑛

癞头和尚为贾宝玉、薛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缘,让这些你吵我闹的日常琐事,笼罩在神话与浪漫的爱情氛围中,便不再显得啰嗦。黛玉常常笑宝玉愚钝,既然如此,宝玉如何能够参透禅机悟道修行呢?这就需要“山中高士晶莹雪”出场了。宝钗曾经推荐过一首《寄生草》让宝玉有了第一次悟禅的机会。当群芳抽花签时,芳官的一曲《赏花时》,唱出何仙姑嘱咐吕洞宾莫恋红尘早回天界的故事,也暗比宝钗引导宝玉皈依佛门,而自己独守空闺抱恨终身,令人感动。难怪宝玉听了便不由自主地反复念叨宝钗花名签上的几个字——“任是无情也动人”。


镜花水月乃前盟

宝玉和黛玉,身处深宅高屋,人在侯门,感情却坚定脱俗,若是一生相守,终是有千难万苦,宝玉也不会出家。然而王熙凤的掉包计,真爱的离世,另宝玉痛苦不已。接下来,他身边的一个个美好的女性形象不断地如残烛灯影一般毁灭。情缘已尽,俗缘已了,最后只能遁入空门,弃世而去。




[语文周报]

国学之美,生生不息

微信ywzbgf

微博@语文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