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之势,此强彼弱,你争我夺,相互吞并,朝分暮合,演绎着英雄各为其主、豪杰忧其君王、智士思其四方、谋臣虑其社稷的慷慨悲壮故事。在这样的乱世中,有同生死共患难的仁兄义弟,也有同荣辱共进退的明公贤臣,更有躲不开的冤家、触不完的对头。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冤家,天下方成鼎足之势,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造化弄人的三国。
刘备VS曹操:不共戴天之国仇 话说自从刘备与汉献帝见面,在朝堂之上,叔侄相认,曹操便十分不悦,这摆明了是要后来居上,抢夺他的“盘口生意”嘛!曹操的谋士荀彧等都认为此举“恐无益于明公(曹操)”,于是曹操煮着青梅酒诈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是个好演员,把袁术、袁绍、刘表之流说了个遍,以示自己见识浅薄,孰料曹操突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完吓得筷子都掉了。幸亏他反应快,将计就计示弱,说都是打雷惹的祸。曹操心里顿时对刘备生出鄙视和失望:打雷就吓得仪态尽失,还算什么英雄?不过是个胸无大志、畏首畏尾的小人物罢了。 曹操真的看走了眼,后来刘备汉中称王,曹操才后悔莫及、恼羞成怒:“‘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即时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汉中王决雌雄。” 刘备与曹操,一个以汉室正统的身份,欲扶汉室而王天下;一个以丞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扫除六合统一中原。他们导演了那一时期几乎所有的战役,孙权也夹在利益中间,被二人拉下了水。此二人之恨,乃国恨也!
诸葛亮VS周瑜:其为其主之仇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诸葛亮在瓜分战争成果的问题上,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周瑜取南郡不仅没成功,还被曹仁的毒箭所伤,落下了不能生气的病根儿。诸葛亮趁机指挥关张赵三将,力夺四郡,将荆州一带的疆土尽收囊中,周瑜气在心底口难开。于是他设下美人计,以郡主孙尚香招婿为诱饵,欲将刘备骗至东吴杀之。他哪里是恨刘备,分明是嫉恨诸葛亮的才能。这段故事在戏曲和民间故事中被反复提及,还留下了“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歇后语。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真是造化弄人呀。 周瑜与诸葛亮之恨,乃各为其主之恨。除此,二人还是相互欣赏的。诸葛亮吊孝哭公谨时,无一不是发自肺腑。“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诸葛亮VS司马懿:知己知彼,纠缠不休
诸葛亮伐魏,远道而来,粮草的问题,是他最为头疼的事儿,所以他每次都想速战速决。可司马懿坐等诸葛亮粮绝自退,从不主动出击。二人围绕着粮草,展开了不止一次的智斗,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陇上抢麦”了。 陇上小麦已熟,“孔明又令三万军皆执镰刀、驮绳,伺候割麦。却选二十四个精壮之士,各穿皂衣,披发跣足,仗剑簇拥四轮车,为推车使者……孔明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四轮车上……”司马懿最看不惯的就是诸葛亮摇着羽扇,坐在车上的悠闲姿态,于是命人去追杀。诸葛亮这厢装神弄鬼,把司马懿弄得疑神疑鬼,把魏军将士吓得满身是汗,那边厢蜀兵已经将麦子收割完毕了。这“调虎离山计”可谓用得绝妙! 在诸葛亮身上,司马懿上了很多次当,受了很多次骗,吃了无数次瘪,面对城门洞开的西城被唬得退兵,五丈原几乎丧命于大火,他对诸葛亮是又恨又怕又气。即便诸葛亮死后,还弄了个假人,最后一次吓了他个半死。 [语文周报] 国学之美,生生不息 微信|ywzbgf 微博|@语文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