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时病论》医案讲习:暑疟三案(讲义)

 johnney908 2015-03-20

《四书五经·绪论》还需认真备课,才能开讲。开讲前的这段时间,我还是讲讲中医吧。不单独开讲什么课程了,分享一些自己反复温习的东西。在以后《四书五经》的讲座中,我依然会穿插这样医学医学讲座的。

我学医以来,自《黄帝内经》到汉唐典籍,从宋元诸家到明清医书,以至于民国医家、时贤论著,几乎无书不读。这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自我反省:读了这么多书,究竟到底把哪一本书读成了自己的呢?

在古代,书是很贵的东西,而且很难得到,人们读书往往少而精。现在,书很便宜了,而且很容易找到,要不了三五年,你就能把历代医学的重要著述基本备齐,人们读书往往多而不精。偏偏,中医是易学难精的,但它又必须精,才有如神的疗效。所以,我现在学得还很差,比起古人,还没有及格。没想到此,心中就有难言的惭愧和焦虑。因此,读医书,宁可少而精,要把一些好书,真正读成自己的。

《时病论》是我读的遍数最多的一本书,我甚至出了一本书,叫《重编时病论集注》。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还是忍不住拿出来温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温习。这一次,我们围绕《时病论》中的医案来温习《时病论》。

《时病论》中一共有87则医案。往往,我们读《时病论》,更重视其中的理论、方法、方剂,而对于附在每一卷后的“临证治案”,重视不够。实际上,医学有常有变:常,就是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变,则是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正体现在医案中。医学之“常”好学,而“变”难学。常,是知识,一学便知;变,则是能力,需要反复操练,反复培养。因此,这些医案是要反复玩味的。何况,雷少逸老先生还将很多辨证、用药的不传之秘藏在这些医案中,等待我们发掘。

现在是秋季,我们就从秋季卷中的病案讲起。“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疾,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种症状过去很常见,今天见到得少了,为什么少了呢?是疟疾真的变少了吗?我们一起探讨。

今天我们讲下面三个病案:


45. 虚寒之体忽患暑疟

建陵靳某之外家,于仲秋忽患暑疟,连日一作,寒洒热蒸,汗出如雨,口渴欲饮,脉来弦滑,舌苔微黄,此暑疟也。靳问曰:因何致病?丰曰:良由暑月贪凉,过食生冷,其当时为患者,是为阴暑;伏匿日久,至今而发者,即《内经》所谓夏伤于暑,秋为痎疟是也。即用清营捍卫法,服下益热,急邀复诊。脉之转为弦迟,询之口反不渴。丰曰:此疟邪外达之征,请勿虑耳。观其形体肥白,知其本质虚寒,改用温补为主,以理中汤加豆蔻、制夏、蜀漆、柴胡,姜枣为引,以河井水合煎,连尝三剂,疟邪遂遁矣。

46. 暑疟热盛逼血上吐

城南叶某之子,偶染疟疾,邀丰诊之。脉象迢迢有力,寒热间日而来,口渴喜凉,热退多汗,此为暑疟。遂用清营捍疟法去木贼,加藿香、草果、柴胡、甘草治之。服下疟势仍来,尤吐鲜红数口。复按其脉,转为弦大而数,必因暑热内炎,逼伤血络所致。思古圣有“治病必求其本”之训,此证暑热是本,吐血是标,可不必见病治病也。即用清凉涤暑法去扁豆,加黄芩、知母治之。连进两帖,疟发渐早,热势渐轻,不知不觉而解,血恙亦未复萌。

47. 截疟太早变成肿胀

西乡郑某,偶患疟疾,热重寒微,口渴便泻。先用符禁未效,又服断截之药,疟与泻并止矣。数日后腹中忽胀,小便短少。来舍就诊,两手脉钝,沉取尚强。此乃暑疟夹湿之证,其邪本欲向表分里而出,误用截法,阻其邪路,暑欲达表而不能,湿欲下行而不得,交阻于中,气机不行而成肿胀,法当治标为先。即以木瓜、蒿、藿以解其暑,芩、苍、通草以行其湿,又以青皮、厚朴、杏粒、槟榔,行其气而宽其膨。服下稍为中病,每得一矢气,腹内略松。更加菔子以破其气,鸡金以消其水,服之矢气更多,溺亦通快,其腹逐渐消去。后用调脾化气,得全安耳。

江诚曰:观以上三案,虽暑疟之轻证,但其夹证各有不同,设不细辨而妄治之,则轻证转重,重证转危耳。如靳案本体虚寒,得温补而愈。叶案暑热劫络,得清剂而安。郑案夹湿变胀,得破削而宽。可见医法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方,倘胶于某证某药,则钝根莫化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