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之最

 常乐书苑 2015-03-20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之最 - 纳兰容若 - 纳兰容若

        乱世中,说客历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国亦然,闲来翻阅这些说客百态,颇有趣味,现来归纳一下,聊增一笑耳。


        一、最倒霉:祢衡

        一直觉得三国演义里孔融就一倒霉孩子,一肚皮仁义正气,却归于曹操,归于曹之后若只做个“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闲散太守也就罢了,却还偏偏积极参与政事,时时进言进谏,最后交代了自己的性命不说,在这之前还搭上了好友祢衡。

        于是觉得祢衡比孔融还要倒霉。     
  孔融举荐祢衡,估计是不想珠玉蒙尘,大才不得施展,可他也不想想,他家这玉倒是真玉,可惜是“宁为玉碎”的“玉”。乱世里奸相当道,军阀横行,把这“忠果正直、志怀霜雪”的主供出来,能有什么下场?  
  这下好了,祢衡成了历史上“借刀杀人”活生生的注解。     
  显然祢衡是不畏死的,甚至有些找死,上来就把曹操手下文武众人贬低个遍:“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之后痛斥曹操也是酣畅淋漓“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反应机敏,遣词如刀,字字要害,也字字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看到此处,不觉困惑,这祢衡是真的视死如归呢,还是拿定曹操不敢杀他?可曹操翻手云覆手雨的人,满腹权谋杀他个儒生不太容易了吗?即便因祢衡之名远近所闻,可是,“难于诛则借敌之刃”嘛。于是,祢衡成了三国演义里最不情愿的说客“操指衡而言曰:“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衡不肯往,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    
  若说祢衡辱骂曹操有没有得到礼遇的原因,等到了荆州,其傲态和刻薄之言就只能说是本性所致了,刘景升既好结纳名流,祢衡又是曹操所派使者,想来是不至于轻慢的,可是祢衡照旧“虽颂德,实讥讽”。“表不喜,令去江夏见黄祖”。

        看来刘景升也不愿意当刀,这害贤之名还不想担,于是乎把祢衡遣给黄祖,粗人黄祖便毫不客气的给咔嚓了。

        看一下刘表和曹操知道祢衡死讯的反应:

        “刘表闻衡死,亦嗟呀不已,令葬于鹦鹉洲边。”  “曹操知祢衡受害,笑曰:‘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一叹一笑,估计潜台词都是“果然死了”。所以说演义中的说客,最倒霉的便是祢衡了,因其出使的目的便是曹操要借刀杀人,“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而刘表也不是不欲杀之,而是“使曹操知我有识”,然后再次借刀杀人。

        黄祖一怒便当了刀,折损了这位清傲名流。嗟叹!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二、最无为:诸葛瑾

        演义中的说客,有说成的,有说不成的,但要评最无功而返的,则非诸葛瑾莫属了。纵观演义,诸葛瑾共做了三次说客,屡屡碰壁,一次不成,甚至被赶得“抱头鼠窜”之时亦有,如此百分之百的失败率,让人不能不叹。

        第一次,诸葛亮游说东吴共同伐曹。周瑜见诸葛亮才识计画高于己,便起杀心,被鲁肃劝住,转而着诸葛瑾去说服其归于东吴所用。且看“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可叹诸葛瑾一开口便被孔明识破目的,自己还欲循循引入正题呢。这时候舌战群儒已经过了,大家可以看出,孔明辩论时候,当真唇枪舌剑,语言犀利,专门往人痛处短处招呼,只求一击致命。可叹其兄长仁厚之人,不止权谋上不如其弟,口才亦远逊。

        所以毫不奇怪,待到诸葛瑾说道伯夷叔齐生死不离的时候,孔明便先下手为强,劝其“与弟同事刘皇叔”“不识兄意以为何如?”于是:“瑾思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第一次无功而返。

        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大怒,遣使结连东吴,孙权亦要夺回荆州,眼看盟成。此时诸葛瑾献策曰“某闻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许字人。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孙权用其谋,遣其出使荆州。此为诸葛瑾第二次出使。此处不得不说,诸葛瑾审时度势的能力距其弟真是远之又远啊,联姻这出戏,吴蜀不是没唱过,现下孙尚香还在东吴,荆州也还在刘备手里。还要做这合掌文章,也当真想得出来。司马懿在许昌尚且看出“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据占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可叹身在东吴的诸葛瑾偏偏能忽略吴蜀关系的外紧内疏,主动请缨,去挼关二爷的虎须。

        于是结果显然“云长勃然大怒”“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第二次,无功而返。

        说说第三次吧,让诸葛瑾碰了两鼻子灰的关二已经走了麦城,刘大率倾国之兵来报仇,百官失色,孙权愁极。

        此时,又是我们的诸葛瑾大人出曰:“某食君侯之禄久矣,无可报效,愿舍残生,去见蜀主,以利害说之,使两国相和,共讨曹丕之罪。”权大喜,即遣诸葛瑾为使,来说先主罢兵。这时候觉得罗贯中老人家挺幽默的,他此处配的诗是“两国相争通使命,一言解难赖行人”,我们这位诸葛先生“行人”倒是没少做,可惜“解难”一次也无。诸葛瑾其实就是一诚信君子,心里想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估计自己也知道极难说成的,抱着“愿舍残生”“不避斧钺”的信念就奔了白帝城了。这时注意一个细节,第四十三回:“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很明显,孔明做说客是有备而来,见机行事的。可我们的子瑜老兄呢,待到刘备一问,便“哗”的竹筒倒豆子,把自己那点一路思量的台词全说了出来,然后刘备“怒”,诸葛瑾再说,然后刘备“大怒”。

        且看诸葛瑾所说,倒是句句在理字字恳切,可是这些利害道理,蜀方不是没人劝谏,秦宓差点因之丧命,都没能阻住刘备挥军直下,单凭诸葛瑾人微而语不惊人,也难怪做说客做到主人“怒”、“大怒”,继而被赶走了。如此,第三次无功而返。

        闲暇思量一下诸葛瑾屡说屡败的原因,一是机会时势,二是巧言能力。出使这种事,有美差有苦差,有易成的有难成的,比如张松手里袖着西川地图出来就是美差,比如鲁肃只是去江夏探探动静虚实这就是易成的,可诸葛瑾这三次呢,不是去碰孔明的滑的无处着手的,就是去碰关二那种硬的无法下口的,最后说的呢,还是满腹深恨的刘大的。其实这三次若有一次说成,便是大功一件,可惜的是诸葛瑾没有那个机谋奸诈巧舌如簧,至诚仁厚,有一说一,说白了他就不是做说客的料!

  所以了,诸葛瑾一无审时度势能力,二无扭转时势的巧舌如簧,也只好唯败而已。


        三、最劳碌:鲁肃

        做了三次说客的诸葛瑾并不是三国演义中做说客次数最多的,若说演义中最劳碌的说客,那真要是非鲁肃莫属了,即便不算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一来一往的刺探传话,我们的鲁肃大人共做了四次说客,若算上五十六回的“再往荆州来”,足足有五次之多。若说子敬说客的特点,粗略归纳一下,便是:劳碌、仁厚、“专一”。

        鲁肃是不愧于周瑜评价其“临事不苟”的,赤壁之前,与孙权同心同德,力排众议,是东吴很坚挺的主战派。在联合刘备方面也是立场坚定,为此可谓鞠躬尽瘁,被诸葛“百骗不回”。风凉话少叙,还是先说说其劳碌。曹兵压境,鲁肃为探虚实说刘备,“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孙权准之。此时诸葛亮在江夏就等着东吴人来,以便“只因诸葛扁舟去,致使曹兵一旦休”呢。于是我们看到“百般推脱”的诸葛终于被诚心诚意的鲁肃请到了江东。可叹子敬,还不知道两件事至此就埋下了伏笔:

        一是孙刘的恩怨纠葛从此就粘在你老兄手上了;再就是,您从此被诸葛一步一步的所算所用,不死不休呢。其实鲁肃的劳碌命诸葛在吴时候便已经现出端倪,且看他在诸葛和周瑜之间一来一往的“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肃又将此言告孔明”“鲁肃遂连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毫不夸张的说,若诸葛和周瑜是张生与莺莺,那鲁肃便是那小红娘,两方言来意往,曲意试探,计谋较量,全仗鲁肃。再有周瑜这边使点小计谋便遣鲁肃去看孔明“知与不知”,也不容其不劳碌了。

        鲁肃之“临事不苟”,说通俗点,就是很能给自己“揽事儿”。五十二回,刘备占了南郡、荆襄,周瑜一怒之下要动兵夺取,这时候子敬言曰“公瑾且耐,容某亲见玄德,将理来说他……” 当然没说成,重点是鲁肃又说了“只在鲁肃身上,务要讨荆襄还东吴”。于是便有了接下来一次次的说客之旅。吊刘琦丧,索荆州——被诸葛算计写下“借”荆州文书;“周瑜乞令鲁肃去讨还荆州”——被刘备哭回去了;最后听周瑜之计“再往荆州来”,终于成了,不过也因此交代了周瑜性命。

        周瑜举荐鲁肃时称其“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可是如此的鲁肃为什么处处落诸葛算中呢,细思量来,不过是鲁肃对诸葛常怀君子之心,奈何诸葛一出手便是小人伎俩,把鲁肃的仁厚利用得淋漓尽致。

  鲁肃和诸葛都是鼎足之势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不同的是,鲁肃联合刘备,便至诚以待,时时劝着周瑜不杀诸葛,不交兵与刘备,可是诸葛呢,表面上笑语往来,心里可是界限分明,子敬待其再厚,不抵人家心里有标准“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必,不敢及私”。反观鲁肃之仁厚,不止在东吴时处处回护诸葛,在几次出使荆州时也明显可见。

        如第一次索荆州,预备“将理来说他”,于是诸葛也将理来说他:你道你费了很多军马钱粮该得荆州,可是纵刘景升死了,刘琦还在呢,常言道:“物必归主”呀,于是我们宽厚的子敬先生说了“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尚有可解”,哈哈,正中下怀,那就解吧,刘琦不但在,还病着呢。鲁肃一看,理上说得过去,说定了刘琦不在了荆州便归东吴,半年而已,利上也成,打道回府。
  其实诸葛用的不过是个“拖”字,反正荆州是不给的,拖得一日是一日,一面“借”着,一面蓄兵养势,占住地界是主,手段如何暂且不论。且看刘琦丧后,鲁肃来索荆州:“孔明变色曰:‘子敬好不通理,只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一番言语,从古至今,从血脉到辛劳,反正合该我主得到荆州便是。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半晌乃曰:“孔明之言,怕不有理;争奈鲁肃身上甚是不便。”孔明问有甚不便处,子敬言之,孔明现在又“恐先生面上不好看”了,立下了“借”荆州的文书。如此先兵后礼其实也只好糊弄鲁肃,但看孔明言语,简直处处为鲁肃着想,自己处处吃亏一样,不知是否腹中暗笑:若没有这憨直戆头,我主如何占得荆州,以便将来的扩版建业呢。

        不过若说最能体现鲁肃仁厚的,还属他最后一次索荆州,这时候估计诸葛也愁了,礼呀兵呀,拖呀赖呀,能用的伎俩都用的差不多了,于是装可怜吧,着刘备施展其眼泪攻势,诸葛也是苦言恳切:“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吴侯,再容几时。”看我们的子敬作何反应“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玄德如此哀痛,只得应允”。当真是宽仁得无丝毫火气啊,诸位看官,我们往来辛劳多少次的子敬大人,就这么被刘备给哭回去了……纵观三国,你还见过这样的人吗?   
  最后说其“专一”。

        所说对象专一:五次皆是说刘备和诸葛亮;目的专一:除了第一次,其余四次皆是索要荆州;结果单一:四次索要荆州结果分别是失败、失败、失败、伪成功。若看此,其无为程度真不亚于诸葛瑾,不过子敬第一次是成功的,他成功的请到了诸葛亮这座难送的“大神”,成就了自己之后的一系列失败。作为说客,鲁肃说不上成功,但作为谋士和都督,却不能否定其作为,也许还是孙权的概括公允些“子敬初见孤时,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东下,诸人皆劝孤降,子敬独劝孤召公瑾逆而击之,此二快也;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子敬的“一短”使刘备有了立足滋蔓之地,使荆州在刘备手中十一年之久,当然了,也使鲁肃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劳碌的说客。只不过,若问为谁辛苦为谁忙,但看高卧西川的诸葛正在捻须微笑。


        四、最谋私:张松

       说客使者留给人的印象通常还不错,有如唐雎不辱使命的,有如苏秦张仪凭三寸舌改变时局形势的,即便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说客,也多是急难救国,挺身而出,不避斧钺出使敌方友方敌友不明方,忠心为主唯恐辱了使命丧了尊严。

        但其中有一位例外,那便是我们的张松张别驾。

        永年兄的出场还是颇具国士风范的:“主公放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鲁不敢正眼来觑西川”“某闻许都曹操,扫荡中原,吕布、二袁皆为所灭,近又破马超,天下无敌矣。主公可备进献之物,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则鲁拒敌不暇,何敢复窥蜀中耶?”一番话有义有谋,既表现了自己不避辛劳,急主之所急,又展现了自己的智谋,引曹操攻张鲁,上好的引友杀敌、围魏救赵之计啊。可是且慢,看我们的张别驾是怎么出川的呢?“松乃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带从人数骑,取路赴许都”,话说他说曹操攻张鲁,带西川地图为何?暂且不论此等行迹,先看看张松说曹操的结果。明显,张松自恃才学,又荷西川之重,很是想和曹操眉来眼去一番的。可曹操早已不是昔时阿瞒,灭了吕布、二袁,又新破了马超,自是傲睨得志,观天下如在股掌间时,西川都未必入眼,何况一小小西川别驾,你张永年还指望倒履相迎的待遇吗?先等着吧。如此等了三天,待遇是叱骂——将杀。然后便灰溜溜的连夜出城,收拾回川了。

        至此,我们刚刚的疑问有了解答,张松所暗画西川地图为何?

        且看:“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我来时于刘璋之前,开了大口;今日怏怏空回。须被蜀中人所笑。吾闻荆州刘玄德仁义远播久矣,不如径由那条路回。试看此人如何,我自有主见。’”可见,张松出川的目的非为刘璋也非为西川,乃为谋私也。通常谋私者,多为私名私利,细计较张松其人,恰恰是两者皆要。

        先说私名。张松言语,颇为傲然自得,不惜开罪曹操,而与杨修言论之时,现才学抖机智,寸步不让的表现自己。并且易见,其对曹操的轻慢顶撞也是因为曹操“傲贤慢士”。通俗点说,张别驾是很当自己是回事儿的,他要的是礼让、看重。不如此是不会拿出那张袖里地图的,即使他的本意就是献川。如此,我们的刘备便有了可乘之机。

         要说诸葛这人,放在现在绝对是心理学大师、公关高手。击敌时专打七寸,联友时绝对投其所好。这边张松小心思里想着“吾闻荆州刘玄德仁义远播久矣,不如径由那条路回。试看此人如何,我自有主见”。那边诸葛已是布置妥当,且看这一步步递进式的马屁:“赵云:‘某奉主公刘玄德之命,为大夫远涉路途,鞍马驱驰,特命赵云聊奉酒食’”,“关羽:‘奉兄长将令,为大夫远涉风尘,令关某洒扫驿庭,以待歇宿’”,最后“乃是玄德引着伏龙、凤雏,亲自来接。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重将们鞍前马后,主人下马相迎,如此这般倾国礼遇,再加上刘大临别时的“潸然泪下”,早把这张松笼络得眉开眼笑,恨不得剖肝沥胆了吧。不但主动献出地图,还殷殷许下内应。如此可见,张松不止好名,这“名”之一字就是他的七寸。掐准了,大可用也。

        再说私利。

        张松出蜀,明者求援救川,暗者呢?注意:他是“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也就是说,他还没确定把西川献给谁之时,便打定主意要献川了,其对刘备言“某非卖主求荣”,可是怎么看这厮就是个卖主求荣。来看为何?张别驾自言出“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刘璋这棵树随时可倒,猢狲之一张松想换株靠得住的大树,当然对不起,你刘璋的领地便先作为投诚礼物吧。刘大和曹操不同,西川对于他这仅有荆州还是赖着的“汉朝宗亲”来说可是至关重要,于是一面推脱一面许下:“他日事成,必将厚报”。

        如此,在刘备这名利双收的张松欣然回蜀,内应去也!

        值得一提的是张松的结局。张松回蜀,说动刘璋迎刘备入蜀,且联合了法正孟达为内应,若无差错,便只等着刘备的“厚报”,做他的开国功臣了,当然张松自恃才学,自封贤名,肱骨重臣也是要当的。可这一切都终止在其兄的“不可不首”上。我曾试图想张肃告发张松只是为对刘璋的忠心,可是,但凡有一点兄弟之义,见此谋反之事,不说不劝,而是“连夜将书见刘璋,具言其弟张松与刘备同谋,欲献西川”,如此可见其私心自顾不亚于其弟,张松一家尽斩于市,想来张肃一家便可以保全,可谓一母生子皆谋私,以谋私杀谋私,可谓死得其所。

        最后刘备占得西川,张松未及得“厚报”便“先向成都血染衣”了,但三国演义里说客最谋私之名张松是绝对当之无愧的。


        五、最乌龙:蒋干

        试问,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是谁,你要回答谁?周瑜?诸葛?抑或舍身苦肉计的黄盖?勇献诈降书的阚泽?要我说,别急着下定论,让我们先来看看在这场原本实力悬殊的生死角逐中,乌龙高手蒋干的精彩表现。蒋干第一次上场背景:一方面周瑜暗窥曹军水寨,心下大忧,正欲设计除去蔡瑁张允;另一方面曹操输阵挫锐,又被周瑜窥探,也思计破之。

        值此关键时刻,蒋干要求上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其实最愚蠢不是驽钝,而是自作聪明,驽钝尚可闭门自守,而自作聪明便恰似大开城门自呈漏洞了。此时,蒋干的自作聪明已经初露端倪,欲谋人而审时度势不够,只说和周瑜“交厚”这点:“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其一,两军阵前,岂有相厚?幼时同窗之谊,亲于诸葛瑾诸葛亮同胞之谊否?亲于鲁肃对孔明军中回护相救之谊否?此两者尚不可说,何况周郎自孙策起兵时便倚为臂膀,又有临终托孤之情,再者此时蒙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蒋干这“必要成功”,到底所凭何来?

        其二,退一步讲,即便真有相厚,或真可说,蒋干与周瑜真相厚否?余者不论,只是盗书一节,周郎在吴荷军国大任,蒋干趁机窥其机密盗其书信,如此岂是至交所做之事?自己不念情谊而痴想周郎念之,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但此时主教练曹操已有病急乱投医之嫌,听蒋干夸下如此海口,甚喜,置酒践行,上场!

        于是蒋干便有了江左之行。如果说诸葛亮是导演系毕业的,那无疑周瑜就是表演系毕业的高材生,且极其擅长即兴表演。且看他如何安排下香饵钓蒋干这只土鳖。

        先是布局:“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将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何为谈笑用兵?便是如此!要说周瑜幼时那位老师也挺不容易的,你同窗之下,如何教出这般差异甚大的学生呢?

        蒋干这边从请命到渡江到见周郎如此长的可思量时间,不抵周郎这边一句话的算计。

        其实这倒可以安慰一下蒋干,如此悬殊的智谋差异,中计也就中计了吧,算不得冤。

        接下来开始了华丽丽的表演。

         周郎出手和诸葛颇有相似之处,便是先塞其口。以直击曲,开门见山发问,可笑蒋干只有佯做无辜的否认,那好吧,既不是说客,远道而来,咱们宴饮为乐:“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敢多言。”看到此处,不由又发困惑,话说蒋干自到江左,处处为周瑜所制,言无所出,这个“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到底所凭何来啊所凭何来?话说周瑜安排下的排场还真不小,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一面武士雄壮,一面粮草如山。当中周郎大笑畅饮豪气英发。我们的表演系高材生周瑜不过是在透露给蒋干两个讯息:一、“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二、少年得意,壮志踌躇,同窗来此,现一下风光,权当衣锦还乡,现下的得意忘形,也是为了稍后的大醉大意失书埋下伏笔。

  于是子翼兄乖乖上钩,因说不动周瑜,辗转反侧,看见那一案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加上周郎的演戏演全套,梦话和私语,蒋干便无丝毫怀疑,信了十成十,“飞棹回见曹操”,迫不及待的就把蔡瑁张允给交代了。

        如此,周郎一计成。

        史湘云说过,世间的事物都是成对出现的,于是我们不难理解,有施展连环计的,便有连环中计的。

        当然,连中计都做合掌文章的,当然非我们的蒋干莫属。来看看蒋干的第二次上场。

  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但不想自承过错,于是蒋干也幸得无事。显然在受骗方面,蒋干极具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曹操对黄盖阚泽甘宁等疑惑不定的时候,主动请缨,再向江左行。要说周郎这同窗着实要得,大江之上,细作极难往来,要没有蒋干这过了明路的奸细,反间计如何得施啊,所以估计所有看客都非常理解周瑜听闻蒋干再次到来的大喜,当然又是话语间计成,次次如此,看来周瑜对付蒋干真真是不用费什么心思。前一番佯喜,此番佯怒,资深演员周瑜一番连续怒喝,又堵得蒋干说不出一句痛快言语,然后就怒气冲冲的把蒋干软禁到西山庵里去了。可怜的蒋干一点破绽也看不出来,于是又“心中烦闷,寝食难安”,然后顺利吞下大香饵庞士元,“连夜下山,至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

        又是“飞棹”,为嘛每次蒋干中计都这么迫不及待呢,唉!

        余者不用说了,庞统巧授连环计,八十万兵马葬送于此。

        看看蒋干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也可以换一句话说,看看蒋干是如何为周瑜分忧的,周瑜正虑如何杀蔡瑁张允,蒋干来,计成;周瑜定下火攻计策,又恐大江之上,船只四散,烧不尽绝,安排下连环计,却无法名正言顺的把庞统送入曹营,这时蒋干又来,计又成。私下想。若问同学会最想见的人,周瑜一定会填上蒋干的大名的。在这金戈铁马计谋较量的年代,蒋干绝对堪称最可爱的人,如此有钩就上、见饵就吃的奇才,敌方阵营有此一人,欲谋何时不成?

        故此,最乌龙奖项,一定要颁发给我们的蒋干子翼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