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百〇三篇喾人群群体离开内蒙古陕晋辗转迁徙到偃师市以及鄂豫陕苗盘古神话融入汉民族史料槃

 文化龙乡 2015-03-20

                第一百〇三篇  喾人群群体离开内蒙古陕晋  辗转迁徙到偃师市以及鄂豫陕

                             苗盘古神话融入汉民族史料  槃瓠被说是高辛王女婿乃龙狗

    前面第86、第87、第88篇里辨析说过,由曾经是为黄(帝)部落联盟成员的高阳氏、祝融氏、蜀山氏等一些部落们,与曾经是少皞部落联盟成员的女脩、大业等一些部落们,为了抗御共同的敌人“九黎”人群群体,约12500+-1000年之前,在今内蒙古、陕、晋地区组织称为“颛顼”人群群体。然后打败了生活于内蒙古、宁夏的贺兰山地区之“共工”人群群体,以及生活于晋北地区的“九黎”人群群体。因而拥有的领地广阔,不便于领导管理,约11500+-1000年之前,他们分离成为两个部落联盟组织。其中包括高阳氏等等部落在内的部落联盟为主支,仍然称为“颛顼”人群群体,他们迁移到了滹沱河上游今晋东北和冀西北地区生活。另一支则包括有高辛氏、蜀山氏、大业等等的部落们,他们部落联盟名称为“喾”,继续生活在内蒙古、陕、晋地区。

    正是因为“喾”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之间存在有着宿仇怨恨,依据《史记·楚世家》里的记说,“喾”部落联盟里的重黎部落曾经为首率领指挥军队,打败了“共工”人群群体的军队,之后重黎部落便迁徙来到边境接近“共工”部落联盟领地的地方。几百年之后,“共工”人群群体获得恢复并且发展强盛,他们为了复仇雪恨,首先袭击包围灭亡了“重黎”部落。“喾”人群群体由于与“颛顼”部落联盟分离开来,力量相对比较弱,战胜不了“共工”人群群体,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顺着黄河向南迁徙,脱离“共工”人群群体。经过几百年的时间,他们辗转迁徙到了豫西地区。《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俈(即喾)高辛,姬姓也。……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即设置有管理种种事务的职司职务部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太平御览》八十亦引《帝王世纪》说:“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帝位。都亳。”所说就是“喾”人群群体迁徙来到了豫西地区,当时他们部落联盟的总部,即设在今河南省偃师市的某地。

    特别强调说明的是,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说的“帝喾高辛氏,姬(是岐之讹,以后会详细辨析说明)姓也。……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帝位。都亳”,其实晋代的皇甫谧,是搜集、阅读、整理过汲郡发现到的战国时期魏国襄王随葬的“汲冢古文”,而撰著《帝王世纪》。只是由于其中的大多数内容,以及包括《竹书纪年》在内,是与儒家学派经典对于上古历史情况的解说,还有司马迁《史记》所讲述的五帝三代史话内容,相违悖,故而受到儒家和官学的打压排斥,被社会冷落。凡是想要做官和获取“功名”的学子们,都必须奉行恪守儒家经典的理念解说。因此,作为晋代时候整理编撰的《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才会失传于社会。我们现今看到的只是后世人们从古代文籍的“引文”搜集纂辑而成的《帝王世纪》,以及《竹书纪年》,不但文篇内容严重残缺,而且文篇的排列序位和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儒家和《史记》里的历史序列为“基准”。并且绝大部分的内容也是以儒家和《史记》里的观念为“准则”,仅仅只能够有很少的不同说法。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亦是我们中华上古历史真实面貌长时期以来不能够被正确认知的关键因素所在。

    在此需要讲述,由于长时期以来史家学士们一直确认高辛氏只是一个个人的名字,喾则是为君主称谓,于是被认为高辛氏在15岁的时候,就成为是“颛顼”君主高阳氏的辅佐重臣,到30岁的时候,高辛氏自己也就成为了“喾”君主。对此,竟然至今没有多少人提出过“质疑”:一个15岁的孩子能够有何才何能何德?凭着什么辅佐颛顼管理统治“天下”?所以说这一说法与观念,是极其错误。其历史真相原本应该是为:依据《大戴礼记·帝系》记载保存流传下来的谱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实际则是小《典》记载的黄帝轩辕氏)。黄帝(即轩辕氏)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可知高辛氏部落实际乃是由蟜极部落分离出来的子辈部落。

    作为是生活在1万多年以前的“氏族社会”人群,按照摩尔根阐述的“氏族社会”理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是在劳动工作与生活之中,作出有显著的成绩,才能够被氏族群体选举继承担任“氏族”的首领。必须是在工作中作出有重要的功绩贡献,被大多数氏族首领和群众认可认同,才能够被大众选举继承担任“部落”的首领。同样,必须是在工作中表现出超群的智慧、知识与才干,才能够获得诸多部落首领以及群众们的支持拥护,被选举继承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所以,能够被选举担任“氏族”首领者,多在年富力强的二、三十岁之间;而能够被选举担任“部落”首领者,多会是在三十岁偏上既强壮而又经验丰富者;至于能够被选举继承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者,应该是经历和知识丰盛且思维敏捷的睿智者,亦即所谓“智过千人”者,他们多会是在三、四十岁之间。因为当时的“首领”是为终身制,被选举担任“首领”后,直到亡故或者重病丧失活动能力,才会重新选举他人继承。因此一代一代的“部落”首领在位的平均时间,应该大约是在20——25年。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情况后,我们也就能够弄清楚明白,《帝王世纪》里所谓“年十五,而佐颛顼”,年,是为“代”的误讹,即高辛氏部落从蟜极部落分离出来后,在开始的15个首领时期,即约300年——400年的时间,是为“颛顼”部落联盟的成员部落。之后他们便从“颛顼”部落联盟分离出来,成为是“喾”部落联盟的成员部落。尔后又经历了15个首领,即约300年——400年的时间,他们部落的第30个首领者,被选举继承担任了“喾”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称为“喾”,并且在死后被祭祀称为“帝喾”,亦即帝喾高辛氏。秦汉之后的儒家弟子们不能够知晓人类上古时代这种的历史真相,误解错释讹传称为“三十,登帝位”。长时期以来,一直被当成是一个个人的高辛氏在30岁时,登上了帝王的“权位”。

    第68篇里辨析说过,约14000+-1000年之前,由于“大封”人群的介绍讲述,黄(帝)部落联盟从原先生活的今鲁、苏、皖地区,迁徙来到今豫中地区,并且抵达到今洛河的下游地区。尔后约13500+-1000年之前,虽然黄(帝)部落联盟又迁徙到了今豫南地区,却是留下了一个名称为“骆明”的子辈部落联盟,继续生活于豫中地区。考古发现到的“裴李岗文化”,就是“骆明”部落联盟人群们约7、8千年之前生活所留下的幸存的遗址遗物遗迹。通过考古发现到豫中、豫南、豫东、豫北等地区皆存在有“裴李岗文化”的遗存,证明与磁山文化的“夋”人群群体一样,裴李岗文化的“骆明”人群群体也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不变动,在长达数千年历史时间里,他们是在豫中、豫南、豫东、豫北等地区往返迁徙而生活生存。正是在此基础上,“喾”部落联盟迁徙来到偃师市周边地区之后,会发现到“骆明”人群群体,通过交流和对照谱系,他们不但知晓“骆明”人群群体也是自己先辈“黄(帝)”人群群体分离出来的后裔人群,而且“喾”部落联盟里的某些部落,与“骆明”部落联盟里的某些部落,则是存在有着共同的“谱系”血缘。于是为了避免相互之间争夺“领地”,“喾”部落联盟后来又向南迁徙,几经辗转,抵达今豫、鄂、陕地区。

    从我们中华传说史话序列上讲,直到秦汉,都只是“三皇五帝四代”的血缘谱系。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到岭南地区的“苗族”人群中搜集到了有关“盘古”的史话传说,却是误解错释讹传而成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荒诞怪异史话性神话故事。并且将盘古与三皇原本是为苗族和汉族之间两个不同的血缘谱系源流,联系融合到一起,撰著于《三五历纪》。由于《三五历纪》早已失传,不过曾任隋朝太常博士,唐朝时被任为侍从皇帝身边,职掌献纳得失,驳正文书的“给事中”职务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一里引有《三五历纪》,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另外,《路史·前纪·初皇三纪》罗萍注引《六韬·大明》说:“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成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有学者据此认为,我国有关于“盘古”神话的文字记载,当是上溯到东周显王,即公元前368年——前321年之时。这一说法应该是误错,理由是今本的《六韬》,没有这段召公与文王对话的有关盘古的说辞。更为重要的是:盘古史话的来源,只能是出自于中原学士对岭南地区苗族人群代代相传说的先祖“史话”之调查了解知悉。我们知道,只是到秦始皇统一6国之后,才进而完成了对于岭南地区,甚至今越南北部地区的征服和统治。此前不但东周显王时,统治两湖以及淮河流域的楚国,早已不遵从隶属于东周王的统治,而且楚国本身也没有征服统治今岭南地区。就是说,连楚国也是不能够知晓苗族远古先祖“盘古”的史话。所谓华夏中国也就更加不能够知晓苗族远古先祖的“盘古”史话。当时称之的南蛮,也只是指楚国统治下的两湖、江淮地区,以及吴国、越国统治下的东南地区等等的原本居住民们。至于3000余年前的周文王姬昌,实际是为商王隶属下为商王节制渭河流域众多国家的“西伯”,在地理位置上,与岭南地区毫无联系,是绝对不可能知道岭南地区“苗族”人群以及他们远古先祖的情况和历史面貌。故而召公就是做梦,也不可能讲述到有关“盘古”的事情或情况。由此而言,如果说《六韬》原本是东周显王时期的人,假托太公姜尚之名纂辑而成的文篇,其文篇中的内容,很有可能是出自于齐国姜姓后裔流传保存下来的先祖太公“姜尚”,有关于军事方面的史话史料,《六韬》被说是为太公姜尚所作,或许不是后世之人的完全伪造托词。那么罗萍所引的为今本《六韬》不存在有的《六韬·大明》之说,即使不是罗萍自己刻意伪造,其中的“盘古”一词,也必然是为《六韬》传抄中文字残缺,被后世之人补讹或抄写误错所致使。关键是在于无论西周之前的召公,或者东周显王时期《六韬》纂辑者,他们都是不可能知晓当时苗族人群只有高级首领和祭师知道的远古先祖“盘古”的传说史话。只是由于秦始皇征服了岭南地区,汉王朝又恢复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三国时候的吴国人徐整,才会到达岭南调查了解到“苗族”人群代代传承下来的远古先祖“盘古”的史话史料,才会致使中原的汉文化里融合入“盘古”的传说史话。

    虽然“盘古”的传说史话,只能够是到三国时期才被吴国的徐整搜集撰著于《三五历纪》里,南朝宋国范晔亦是搜集到了“槃瓠”的传说史话,撰著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赠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尔,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派遣使者往迎接,致诸外甥于帝喾高辛氏处)。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光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其在唐虞,与之要质,故曰:要服。夏商之时,渐为边患。逮于周世,党众弥盛。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诗人所谓‘蛮荆,来威’者也。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明其党众繁多,是以抗敌诸夏也。”

    其实比范晔时间更早的晋代干宝,在撰著的《搜神记》里面,就已经记载有此事件。不仅《艺文类聚》94、《法苑珠林》11、《初学记》29、《太平御览》758,等等皆有引说,《风俗通》、《魏略》等,也有此事情的记述。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无需在此抄录。神话学大家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里,对这一神话故事解释说:

    “据说,在高辛王当朝的古时候,有一年,皇后娘娘忽然得了耳痛病,整整痛了三年,百般医治,没有效验。后来从耳朵里挑出一条金虫,形状像蚕子,大约有三寸左右长。虫一挑出来,耳痛病居然刹时间就好了。皇后觉得奇怪,便把这条虫来用瓠离(即是瓠瓜剖开的一半)盛着,又用盘子盖着。哪知道盘子里的虫忽然变成一只龙狗,遍身锦锈(原文是锦锈),五色斑斓,毫光闪闪。因为是从盘子和瓠离里变出来的,所以取名叫做‘盘瓠’。高辛王见了这狗,非常欢喜,行做随身,寸步不离。

    “那时忽有房王作乱,高辛王忧虑国家危亡,便向群臣说道:‘若是有人能斩房王的头来献的,愿把公主嫁给他。’群臣看见房王兵强马壮,料难获胜,都不敢去冒这生命危险。说话这天,宫廷里忽然不见了盘瓠,大家都不知道这狗究竟跑到哪里去了,一连寻找了好几天,都杳无踪影,高辛王深以为怪。却说盘瓠离了宫庭,一直走到房王军中,见了房王,摇头摆尾。房王一见这狗,高兴非常,向左右群僚说道:‘高辛氏怕快灭亡了吧!连他的狗都撇下他跑来投我,看来我是当兴了。’于是房王便大张宴会,为这好征兆作乐志庆。那天晚上,欢乐的房王喝得沉沉大醉,睡在中军帐中。盘瓠便趁这时机,猛去咬下房王的头,风快地跑回宫来。

    “高辛王看见爱犬衔了敌人的头跑回宫来。不禁大喜过望,便叫人多多拿些剁得细细的肉酱来喂他。那知道盘瓠只把鼻头伸向盆边嗅了一嗅,便走开了,闷恹恹地去睡在屋角,不吃东西,也不活动,高辛王呼唤他他也不起来,就这么过了两三天。高辛王心里难过,想了一想,便向盘瓠说道:‘狗啊,为什么既不肯吃东西,呼唤也不起来呢?莫不是想要得到公主为妻,恨我不践诺言吗?并不是我不践诺言,实在是因为狗和人是不可以结婚的啊!’盘瓠登时口吐人言,说道:‘王啊,请不要忧虑,你只要将我放在金钟里面,七天七夜,我就可以变成人。’高辛王听了这话,深觉诧异;果然将盘瓠放在金钟里面,看他怎么变化。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六天,期待结婚的多情的公主怕他饿死,悄悄打开金钟一看,盘瓠全身都变成了人,只留一个狗头没有来得及变,从此再也不能变了。于是盘瓠从金钟里跳出来,披上大衣,公主则戴了狗头帽,她俩就在皇宫里结了婚。

    “结婚以后,盘瓠带着妻子,到南山去,住在人迹不到的深山岩洞中。公主脱下华贵的衣裳,穿上庶民百姓的服装,亲身操作,毫无怨言。盘瓠则每天出去打猎,以此为生,夫妻两和睦幸福地过日子。几年以后,生下三男一女。于是带着儿女们回家去看外公外婆。几个儿女都还没有姓氏,就请高辛王赐给他们的姓。大儿子生下来是用盘子装的,就赐姓为盘;二儿子生下来是用篮子装的,就赐姓为蓝。只有三儿想不出赐姓什么的好,适逢天上有轰轰的雷声响过,便赐姓为雷。小女儿长大成人,招了个勇敢的兵士做女婿,跟着丈夫的姓姓了钟。蓝、雷、盘、钟四姓,互相婚配,后来子孙繁衍,成为国族,大家都奉盘瓠为他共同的老祖宗。

    “这个故事大同小异地流传在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中。‘盘瓠’这两个字,音转而为‘盘古’。据说瑶族人民祭祀盘古,非常虔诚,称之为盘王,人们的生死寿夭贫贱,都归盘王掌握。每逢天旱,一定要向盘王祈祷,并且抬了盘王的像游行田间,巡视禾稼。苗族也有‘盘王书’,类乎《旧约·创世记》,传唱于苗民当中,说盘王是种种文物器用的制作者。三国时候徐整作《三五历纪》,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与‘盘古’的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濛时代的这一段空白,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祖宗。

    “这样一来,天地是怎样开辟的,宇宙是怎样构成的问题,在神话中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据说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就只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