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心法探源》作者:姜廷洲

 水木中医 2015-03-21

             《仲景心法探源》序

 

《仲景心法探源》是家兄姜廷洲对仲景医学的注释,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家兄虽然是民间中医,但对中医学非常热爱,尤其对仲景医学钻研有素。几十年来学仲景,用经方。注重临床疗效,也注重理论总结。他认为现代科学虽然发达,却无法消除它本身给这个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现代科学为依托的现代医学虽然在微观领域越钻越深,面对包括癌症在内的众多疑难大病,西医却几乎束手无策。已经有众多的西医权威认为放疗化疗对癌症患者是弊大于利。人们再次将期待的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医学。

而中医学的现状其实也不容乐观,人们都承认中医能解决一些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大问题。但人们都将此视为一种偶然的现象。而且人们普遍寄希望于现代医学,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将逐步解决所有的问题。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颇能代表上述观点,他说“中医是一艘不带罗盘的船,西医是一艘有罗盘的船,中医也有可能找到目的地,西医有的时候也找不到目的地。但我宁愿乘有罗盘的船,尽管找不到目的地。”按照他这种说法,中医治好了病是愚者千虑,终有一得。西医治不好病是智者千虑,偶有一失。我们虽然很尊重孙中山先生,但对他这段话我们是坚决反对的。他这段话代表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失落,特别代表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科学面前的自惭形秽。我们的民族精英们口中是说相信科学,其实是盲目崇拜科学。这种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易否定和全面抛弃,已经给我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我们全民当痛定思痛,回归经典,回归传统,回归真理,否则我们将无颜面对中华民族的往圣先贤!也将愧对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对于传统学问,以读懂传统经典原意为第一要务,我们相信古人“精诚读书法”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百遍且然,况千遍万遍哉!故诵之万遍,妙理自明,纵未得师授口诀,久之亦当自悟。吾兄姜廷洲几十年来在较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勤读经典,通过精心钻研和实践,他提出了伤寒无误论和伤寒无疑论。他认为宋本398条的伤寒论几乎无错误,无错简。在解释中也几乎无所谓千古疑案。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他的这种说法,但细读其书,却发现他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试举几例以说明。

比如他对第130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解释为:

结在此处意为聚合,凝聚,凝滞而不化。藏结就是邪气直接侵害藏府,藏府正气无力抗邪外出,邪气凝聚藏府。无阳证一直管到此句结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无外在表现,不往来寒热,一说寒而不热亦通。二是其人反静。为何要说反静呢?因为通常情况下人得病后都有不安表现。藏结病人则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往来寒热,无发热现象,也无不安表现。三是其人舌上胎滑,无阳热证之表现,所以不可攻也。

恩师蔡长福先生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癌症就是不发烧的感冒造成的。正合此条之意。此条最后说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蔡长福先生应用表里双解法治疗各类癌症,疗效卓越。堪称仲景之功臣,也堪为天下学医者之楷模!

又比如对于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我以前也是认同大多数注家所说的表与里要互换的意见。即成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有寒,白虎汤主之。

但家兄姜廷洲认为原文无误,如果互换后就与脉象不符。表有热是指阳明经热,里有寒是指阳明府寒。也就是热在胃之经络中故称表有热,寒在胃中故称里有寒。脉为浮滑,浮主表,滑为热,浮滑为热在表。故当用白虎汤清表热。家兄并指出此条与第350条为对偶,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其注曰:脉滑而厥,表虽四肢厥冷,而其脉象是滑象就是里有热,这也是白虎汤主证。这也相当于厥阴病中的热深厥亦深。清热透郁阳自回,厥自愈。我看了家兄的注释之后,认为其言之有理,尊重了原文。而且后来是临床中确实发现了有人是脸面发红,经络有热,而胃府有寒。用白虎汤合理中汤治疗,效果良好。这就证明家兄的注释不仅尊重了原文,而且也符合临床事实,应当是仲景原意。

我认为经典有其原意,有引伸意,有比喻意,有类比意,有推论意,但毫无疑问读懂原意是最重要的。张仲景写伤寒论不是直接讲医学理论,而是直接讲临床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者自悟其学理,即以事显理法。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懂原文之后才能正确悟理,才能对仲景心法心领神会。比如家兄对第25、26条的注释,也堪称卓越之见。如第25条: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我以前也是认同诸多专家所说的将“与桂枝汤”换为与白虎汤。桂林古本就是这样改的。张锡纯先生也是这个意见。但家兄在第26条之后说:二十五条是大汗出,脉洪大,是桂枝汤证。二十六条是大汗出后,脉洪大,大烦渴不解,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由此可以看出,前条是表证,邪在营卫,是风寒证;后条是表证兼入里,是血热证。此二条是桂枝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比较与鉴别。桂枝汤主阳虚寒证,白虎汤主里虚热证,是水火之别。此外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桂枝汤与白虎汤都是解表之剂。二汤对举,一寒一热,一水一火,阴阳互动。他在另一处说到,第二十五条桂枝汤证脉已洪大,但无热证表现,此为应用桂枝汤的最上限,扶阳到此为止。此话令我非常佩服。我并借此事发明伤寒之理如下:

通过《周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世界是在不停的运动中存在的,也是在互相的联系中存在的。这就是后来哲学中永恒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此我们读伤寒论的时候,也要以运动的,变化的眼光,以互相联系的观点来读。否则就可能死于句下。一生不能明伤寒之理。比如,有的中医说冬天不能用石膏,有的医生说运用白虎汤必须四大齐备即: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应用承气汤必须痞、满、燥、实、坚五证齐备方可运用。你如果持这种观念,你可能会眼看明明一剂白虎汤或者一剂承气汤就可以起死回生的病人惨死在你面前而不敢用白虎汤或者承气汤相救。因为所谓的四大或者五大没有齐备。你以为你是在坚持真理,其实是悟错医理而且顽固不化。请听我略述理由如下:

仲景是以事显理法,要求我们读懂其原意,体悟其心法,使伤寒论成为活人书,成为活法生活法。仲景的六经提纲通常被误解为必须出现的情况,其实不然,六经提纲,我们最好将其理解为六经病的主要线索,是判断六经病的主要线索而不是必备线索,也就是构成六经病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例如我最近的一个医案,有位中年女性耳鸣严重,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前医用过补肝肾潜阳的,扶阳的,局部手法整理等等。我据其耳鸣,判断其为少阳病,但她并无口苦,咽干,目眩的现象。我经过诊断,还是用小柴胡汤,一剂即见大效。同样的,所谓的白虎四大,承气五大,其中的每一大都是构成此证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要一起出现。张仲景也是将它们分开来论述的,这些症状极少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但每一个症状出现时就可令病人苦不堪言。所以,将四大、五大汇在一起的说法与张仲景的心法恰恰相反。是将救人之活法变为坑人之死法了,病人是一个整体的活人,他的生命生活一定是一个动态的存在,这一点是我们一定要有清楚认识的,否则你可能终生难入仲景之门。因为你刚好与仲景心法背道而驰。

仲景先师所言是比较典型的症状,是为了让后学者容易辨认。并不是必须具备的症状。我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有人三天没吃饭了,他饿得慌,他确实是该吃饭了。其实,如果有人只饿了一天,他也该吃饭了。如果有人没挨饿,早上吃过饭的,到了中午该吃饭时他也就该吃饭了。仲景先师举了个饿了三天的典型,说他该吃饭了。但他的原意并不是说,所有的人一定都要饿三天才能吃饭。他的原意乃是叫我们知道:饿了就该吃饭。这在内经上叫作“虚则补之”。恩师蔡长福先生说伤寒论写的就是衣食保暖。确实堪称对经典的大道至简的解读。比如饿了就吃饭就是虚者补之,肚子痛了要解大便就是实者泻之,冬天太冷就要烤火就是寒者热之,夏天太热要去游游泳就是热者寒之。

仲景之方很典型,所以经方剂量很大,我们如果遇到了很典型的病人,当然也要敢用大方才能拯救病人于危急之中。恩师蔡长福先生现在接诊的都是大病,他都遵照仲景的原方和比例。临床疗效卓越,以不可争议的临床事实有力地反驳了“冬天不能用石膏”,“古方不能治今病”,“仲景方剂量太大”等错误观点。成为我们学习仲景的榜样人物。但如果我们遇到了不那么典型的病人。就可以随势化裁运用。减少剂量,并和病人配合,做到恰到好处。就象吃饭一样,一个人三天没吃饭和正常进餐时所需饭量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自己,我如果正常进餐,每次吃两碗就够了,但我如果没吃午餐,晚上就得吃四碗,而且一点也不觉得撑胀。所以中药的剂量是以胜病为原则,不拘多少。这一点张锡纯先生讲得很明白,但我在看到张锡先生此论之前,已经从桂枝汤的服用法中悟出此理。我们看伤寒论桂枝汤服法后有云:“若一服汗出后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我从此悟出仲景心法是用药不拘多少,服药不拘时间,以胜病为原则。此后不久,我就用自己做了一个实验。大约是2001年,我到河南信阳出诊后返回当阳,当时已是金秋十月,天气并不热,我们乘坐的车没开空调,但同乘的几个人说要开,我的头部就被冷气吹了五个多小时,回到家后,头部剧烈疼痛。我当时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今天不将这个头痛现场解决,明天我就可能中风偏瘫。于时我就开麻黄三十,桂枝三十,甘草三十,因为不咳嗽所以杏仁只用了十五,但另外加上黄芪三十克。急火煎开后,分成三小杯,半小时服完,未见好转,于是又照方服用第二剂,又半小时服完,仍未能好转,于时用加倍剂量,麻黄、桂枝各用六十克,又煎三大杯。趁极热时就慢慢喝,一直不停地将三大杯药水喝完。又等了半小时之后,才觉得头痛明显减轻了,不到两个小时,用了麻黄、桂枝各一百二十克。一觉睡醒,全身轻松。从此我处理感冒病人时,如果可能,就叫病人在我诊所待半个小时,我用煤气急火将药煎开,叫病人趁热服一次,如果没有好转,十分钟就服第二次。还没有好转,五分钟后就服第三次。这样,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在半小时内当场解决。我就靠麻黄、桂枝、小青龙治感冒,就赢得了一个铁杆中医的美名。我起初并不因此认为自己就是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但我因此确实对中医更有信心了。也让很多的人对中医更有信心了。

回到家兄说的第二十五条脉洪大,但无热证是应用桂枝汤的最上线,他要说明的就是张仲景先师所举汤证都是典型症状,临床中可能遇到不那么典型的症状。也就是说会出现相对典型症状的上升或者下滑现象。比如我曾遇白虎汤证其人发狂者。即为白虎汤的加重现象。也常遇桂枝汤证无自汗者,即为桂枝汤的减弱症状。也可叫作桂枝汤的轻症。仲景的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是为初学者立法而言的。你自己悟透其理之后就知道如何变通了。

我们可以借助物理学中“临界点”的说法来说明此理。临界点是物理学中描述发生某一量变或质变的界线,比如水在零度时结成冰,零度就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临界点。我们从临界点这个词汇中可以体悟到: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中存在着,到了某一临界点就发生某一相关变化。比如水温不停地下降,降到零度时水就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如果水温不断地上升,到了一百度时水就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将此观点用来理解中医学,就很方便了,比如,桂枝汤证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只有虚到一定程度,即达到了气虚不能摄津的程度才会有自汗出。有些妇女怀孕时出现不想吃饭的现象,有很多就是脾胃气虚引起的,用桂枝汤后可以很快好转,但她们往往并无自汗出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变化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来读伤寒论,不能死读伤寒论。白虎汤的四大仲景确实说过,但他绝不是要你见齐四大症才能应用白虎汤,“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不单是指小柴胡汤而言的。“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说的就是每一症都是构成该汤证的充分条件,不必等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都出现,也就是说,每一症状都是构成该汤证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更不能等待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一起出现才敢作出判断。六经提纲是主要线索,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主要线索出现,所以刘渡舟先生提出了抓主症。有些时候主要线索不出现,只有一些副带出现的现象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郝万山先生提出了从副带现象抓住疾病本质的说法。郝万山先生是对刘渡舟前辈作了个补充,是常与变的关系。

事实上,更深一层讲,仲景心法不是要你抓住几个症状不放手。而是要你由症状抓住实质。比如,桂枝汤的实质就是脾胃气虚。白虎汤的实质就是脾胃有热,所谓白虎汤四大症固然是脾胃有热,但不一定要出现四大症才能用白虎汤,只要是口渴有热象者就可用白虎汤。蔡老常讲《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其中虚羸少气是现象,内有大热才是本质,所以仲景用大量石膏以退热。虚羸少气都是热盛耗阴所致。当然,我们临床要随人随证而调整其剂量,不是一定都照原方剂量。这个观念在内经中叫“神用无方谓之圣”。译为现代汉语应是:深入领会了精神实质的人,做事可以不受外在形式的限制。达到了这种境界就叫“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就叫圣人。“圣”的本意为“无所不通谓之圣”。其中有层意思就是说圣人不会被任何一种现象所迷惑。

家兄的学术观点我也并非全部接受,个人缺陷是难免的,但可谓瘕不掩瑜。许多精华处也显然凝聚着家兄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其中亮点多多,读者细读自知。而且他在本书中是只注重了解读原文原意,未作学术发挥。他认为首先让大家知道张仲景先师到底说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顺承仲景原意才有可能探索出仲景心法,所以我们将此书定名为《仲景心法探源》。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结识更多的中医业内的朋友和中医爱好者。希望能使大家对中医有信心,能正确解读经典,回归经典。造就更多的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为人类健康造福,为中国梦筑基!

姜廷海。写于甲午年辛未月壬午日羊城白云山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