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畔的千年古城 吴堡(图)

 远方的家g 2015-03-21

王春育老人人称“吴堡活县志”

吴堡古城1992年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残存的城墙见证古城沧桑

古城村里的房屋和城墙都是用石头砌成的

从残存古城墙的垛口望去,对面是山西

吴堡古城俯瞰

张永强摄

左侧的建筑曾是国民党时期的教育局

王春育老人说,这种文物,在古城村很多

居住在古城村的村民也用上了卫星天线

远眺古城村,地势十分险要

  古堡,曾经的繁华

    被誉为“铜吴堡、铁佳州、生铁铸就绥德州”之首的吴堡古城,位于距县城宋家川东2.5公里的吴山之巅,东南西三面为悬崖峭壁,北与后山梁相连,黄河绕古城东南流过,城西山下为大桥沟。古城高出黄河水面及大桥沟沟底约150米。古城南门外有一条开辟于石崖间的官道与官菜园(宋家川位于黄河岸边的滩地,古时是官家的菜园)相通,北门外官道通于乡下,西门外一羊肠小道为大桥沟底取水之路,东门外临百丈悬崖。

    沿着吴堡县城的街道向北而去,右面是缓缓东流的黄河,左面是满目黄土高坡,沟沟壑壑,纵横交错。远远望去,蜿蜒的山路曲折回转,如同十里长蛇,直通山寨,两面环沟,一面临水,一面依山,地势险要。“环山抱水”这是当地人给古城的美誉,这四个字也在数百年前被刻在了岩石上,万古流传。寨西山是因古时黄河岸边有一水寨而得名,而如今的水寨已不复存在。惟余寨西山依旧,在寨西山的悬崖上约50米高处,有“逝者如斯”“环山抱水”八个雕刻大字,笔力遒劲。相传是明末一位知县亲笔所题。

    吴堡古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圆形,周长1125米,占地约十万平方米,辟东西南北四门,南门有瓮城,东门为“闻涛”,南门为“重巽”,瓮城门为“石城”,西门为“明溪”,北门为“望泽”。全城共有365个垛口,四门上原先均建有城门楼,今已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为县治,除设置县衙、捕署、监狱、常平仓等,还有城隍庙、娘娘庙、衙神庙、祖师庙、龙王庙、关帝庙、文庙、七神庙、观音阁、奎星阁、文昌宫、土地祠、节孝祠、刘猛将军祠等众多庙祠,另外还有南坛、北坛、先农坛、兴文书院、女校等;各式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布满古城。大部分建筑为石砌窑洞式,只有县衙大堂、二堂、四城门楼、奎星阁、文昌阁等为木结构建筑。

    想当年,做为军事堡垒和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古城,商贾云集,店铺毗邻,庭台楼阁是何等的繁华!

  千年古城几经沧桑

    据考证,吴堡县在北魏置政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西魏改延陵县(因延陵村得名),隋改延福(含祈福之意)。北汉立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解放,曾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1958年并入绥德县,1961复县。而在建县以前,古城村是“先立堡,继立寨”,相传当年晋国将领俘虏了吴国国君,押解到今城里村,押守的士兵为了防止其逃跑,在寨西山山顶垒了一圈城墙,还鄙视地称此地为吴儿堡,自此一位诸侯便在石头围成的山上日日劳作。到了隋唐时将“儿”去掉改称为“吴堡”。吴堡古城,建城一千余年,设县治七百一十年,几经风雨,几度战乱,然而却一直有政权控制,有人居住。

    “只可惜到了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到了隔河相望的山西,日军在黄河对岸高山的玉皇顶架上了大炮,居高临下疯狂炮击古城,致使大部分建筑被毁,幸存下来的也面目全非”,说起古城的损坏,从事了30多年文物研究的宋辅生十分痛惜。

    在如今的吴堡县城里,提起吴堡老县城,知道的年轻人并不是太多,但一说起古城村他们就恍然大悟:原来说的是那儿呀!早都改名了!当地村民称之为古城村或者城里村,因为抗战时期,在日军的炮火中,国民党的县衙被迫下迁。从此之后,古城村日渐衰落。

    在吴堡老县城,石头垒成的房子,石墙和古堡,比比皆是,见到有客人来访,朴实的村民更是热情,他们捧出大把的红枣让你品尝,并领着参观古城给你讲解这里的历史。由于古城村的交通、饮水等多方面不便,从1985年开始,县政府便组织村民外迁,不少的房子因此闲置了下来。现在古城村居住着6户16口人,且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中上了70岁的有8人,耳不聋眼不花,走起山路健步如飞,都很精神,简直令人称奇!),他们对古城村的感情难以割舍,十分留恋老县城,不愿意搬走。

  82岁的农民活县志———王春育

    沿着寨西山崎岖的山路拾级前行,看见一位老者蹒跚而行,只见他拄着一根木棍,头戴白色的头巾,身上斜挎着一只看起来十分破旧的军用书包,弓着身子,显得很吃力的样子。老人得知我们远道而来,很是热情,他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这里在抗日战争期间是红军抗击日军的前沿阵地,王震将军的359旅718团就驻扎在老县城,双方以黄河为界,但疯狂的日军天天用飞机、大炮朝着这边的老县城轰炸,炸得老县城满身伤疤,不信,你瞧那老县城的城墙便是铁证。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见那蜿蜒的城墙果然有几处残破不堪。

    王春育老人今年82岁了,只读过几年的私塾。但勤于钻研的他在耕田种地之余与保护文物打上了交道,并乐此不疲,被人称为“农民考古员”和“活县志”。王春育老人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寨西山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宋朝名将杨文广的侄女杨蒲堂率兵抵御外敌,苦战吴堡八个月,人困马乏,先是粮草补给无法保证,再后来饮水也没着落,无可奈何之际,只见杨蒲堂的坐骑毛发耸立,四蹄刨地,几个时辰从不间隙,直刨得四蹄血流不止,终于一股清泉喷涌而出,5000将士的生命保住了,而她心爱的战马却活活累死了。他惟恐我们不信,还拿出了一本连环画,说这便是证据。如今,那股叫做马跑泉的清泉依然流淌。

    他告诉我们,小的时候自己还在城里村见过县老爷过堂呢!言语间流露出些许自豪。本报记者 陈团结 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