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14篇附文:(1)《黄帝内经》和砭鹊《难经》形成产生源流及中西医理论结合求索

 文化龙乡 2015-03-21

  第214篇附文:(1)

                                  《黄帝内经》和砭鹊《难经》形成产生源流及中西医理论结合求索

       《周官·冢宰》记载的“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的内容情况,乃是周公姬旦约公元前1040+-5年时,主持制订出,是现今最早专门有关医疗事情讲述,实质是对我国商代医疗事业总结简要概括。为了能够充分了解认知,不能不对我们中华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产生,探讨求索其历史真相所在。

                                               一    汉文化中医学理论产生有4家,非黄帝一说

       《汉书·艺文志》里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由此可以确证,我国直到西汉时期,作为解释人们疾病缘由,阐述人体生理机能,之医学理论著说,主要是有黄帝、扁鹊、白氏之3家的论述。此外《旁篇》二十五卷,亦是对医术有着独到见解和治疗功效的独自著说。就是说我国西汉时期,存在有的医学理论著说,实际是有4家,他们的形成产生,都是由上古时期专门医疗工作者们,在自己职业代代相传过程中,对于医疗实践经验知识不断积累、总结、提高,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进步,从而达到对人疾病病因、病理,以及人体生理机能的求知认识,正是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产生出系统理论化的解释阐述。

       所以,《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就是这样情况下的产物。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说“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证明战国时期被整理撰著的各家医药书籍,在“焚书”中都没有被烧毁,全部流传至西汉时期。也就是说,由《汉书·艺文志》记载得以确证:我们中华汉民族汉文化的医学理论形成产生,实际上是有4家著说,非是现在一般认为的,只是有《黄帝内经》一说。可是《汉书·艺文志》里,只是记载了黄帝、扁鹊、白氏3家医书著说者的名字,实际是他们的名字被“冠”在著说名称中,得以流传保持下来。相对而言,《旁篇》二十五卷的撰著者名字,却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连东汉时的班固,也不能知晓其是为谁。

       汉成帝时,侍医李柱国奉“诏”校方技,可知李柱国是身为御医主管,以皇家府库里收藏,整理出《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其中《旁篇》二十五卷,作为系统性的文篇,原本应该也是××内经或外经,如果是无名氏之零星散碎文篇,毫无学术价值,作为医疗知识权威侍医李柱国,不可能,更是没有必要进行整理。很可能是班固搜集刘歆的“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时,《方技略》里的原《旁篇》二十五卷,其篇名残缺,班固不忍将其删除,相对前面3家著说,称其为《旁篇》,事实其与前面3家著说一样,也是一部系统的独自形成发展完善医学理论著说。

       应该是在战国中晚时期被整理撰著成为书籍,秦汉时期则广泛流传,之《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现今唯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被称说为《素问》与《灵枢》,其余则亡佚失传。不过侥幸得以流传下来,早先被称说《黄帝八十一难经》,亦被称说《难经》,其实际并不是《黄帝内经》十八卷,或者《外经》三十七卷的残篇文章,乃是《扁鹊内经》九卷和《外经》十二卷的残剩文篇。其与《黄帝内经》和《外经》之间,实质是属于形成产生的两个医学理论系统。只可惜《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和《外经》三十六卷;以及《旁篇》二十五卷;书籍完全亡佚失传。更惋惜的是,《白氏内经》和《外经》的撰著者白氏,其历史面貌已然丝毫不能够知晓,而《旁篇》的撰著者究竟是谁?甚至根本不可知道,这些不能不是遗憾事情。

                                     二    中华医学理论乃是形成源流于数千至1、2万年之前

       唐代太仆令王冰撰《黄帝内经素问序》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即秦国医和);汉有淳于公(即淳于意);魏有张公(即张仲景)、华公(即华佗)。……冰,弱年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脉;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就是说唐代大家王冰,青少年时就喜爱“医道”。后来幸为太仆令官职,于是搜集诸多医书,发现其中残缺、重复、遗漏、错乱等等现象颇多。他从郭子斋堂获取到张仲景医书秘本,以为底本,综合诸多医书所说,博访听取医家名流之言,历时12年精心整理,吸取众说精华,即是今传《黄帝内经素问》由来。表明其不是《黄帝内经》原文,只是后世人们对《黄帝内经》传文之搜集整理。

        《灵枢经校释》“前言”说:“《内经》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汇编,不仅反映了成编时代的医学成就,而且编述了甚至直接引用了早已流传于世的前代医学文献,因而其语言和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使人们对其成编时代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历史上有认为出自春秋战国者,如魏荔彤说:‘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有认为出自战国至汉代者,如方孝儒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等等。当前,一些学者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下至秦汉,续有增补,其主要依据,是书中的部分语言,以及文章的体例,与战国时成书的其它方面的著作相似,书中的某些内容,又与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至于其中明显地晚于战国的篇章和内容,则应视为后人的增缀。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该书的成编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其主要论据是,从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中发现,构成全书学术体系的关键性内容,在这段时间之前,远未形成。”

       《黄帝内经》是形成产生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这是我国史学家和中医学家们的基本观点。然而笔者在此要向读者提出一个“颠覆”性说法:我们中华阐述人体生理机能,解释人们疾病缘由的所谓“中医学理论”,是形成产生于数千年至1、2万年之前的上古时期。并且理论著说是多元化,并非唯一仅是《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对此,许多人们是难以接受,不能不加以详细解说。

                                           三    汉民族融合前中华复杂血缘谱系及文化人群

      笔者在 《三皇十纪五帝四代传说史话全新考释》中一再讲说,司马迁所谓“炎帝—黄帝—颛顼—喾—尧—舜—禹—夏—商—周”的大一统血缘谱系理念,也就是“中华皆炎黄子孙”的说法,是错误。本文中已经辨析说明,我国传说史话“三皇五帝四代”血缘谱系源流,依据已经发现到大量成系列考古文化实证,表明我们中华上古时期曾经主要存在有:“泰皇—黄(帝)—颛顼—喾(加入炎帝神农氏姜姓人群)—尧—虞—夏”系列谱系,就是“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加入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人群)—庙底沟二期文化—晋豫陕地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之血缘谱系人群;和“天皇—太昊—少昊—少皞—帝俊—舜—商—周”系列谱系,就是“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加入大汶口文化人群)—后岗二期文化—二里岗文化”之血缘谱系人群。此外,依据传说史话,“颛顼”的大司空文化人群,有一小部分人员融合入仰韶文化人群,大多数人们则是延续“颛顼”人群文化传承,后来的楚国以及彭祖国、昆吾国,等等,就是传说史话里的“帝颛顼”,或说为“帝颛顼高阳氏”的文化传承者。

       《三皇十纪五帝四代传说史话全新考释》第84篇辨析说明,苏北、鲁东南地区青莲岗文化人群,虽然和鲁中地区北辛文化人群,是同一文化面貌,考古学将他们同称为“北辛文化”,实际上他们是由同一东方“少皞”部落联盟,分离而成的两个部落联盟,北辛文化人群作为主支,延续称为(东方)“少皞”,青莲岗文化人群即是传说史话里所谓“夷”人。另外,还有仰韶文化人群分离出来的马家窑文化人群,和齐家文化人群;以及尧部落联盟“四岳”,即生活在渭河支流“姜水”炎帝神农氏姜姓人群后裔,后来向北迁徙到今陕北南部和晋中地区,就是传说史话里的“戎人”,《左传》里记载春秋时期的“姜戎氏”诸多族群,便是他们后裔。唐代令狐德棻著《周书》卷一记载:“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证明我国南北朝时期北周国,即是“姜戎氏”的后裔,可是正宗的“炎黄子孙”。

       还有《山海经》记载的:是生活在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共工国”人群;生活在晋北地区是为西方“少皞”金天氏后裔人群;以及玄鸟氏后裔人群;生活在陕北、河北、山东等地区,称为“黄帝”后裔的人群们;并且“蚩尤”或“九黎”的后裔人群;等等。唐代李延寿著《北史·魏本纪》记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袤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就是说,李延寿依据唐王朝保存下来的北魏国史料,经过考释证说,我国南北朝北魏国所谓鲜卑人拓跋氏,实质就是我们中华传说史话里黄帝昌意之后裔。将他们排除在中华大一统血缘谱系“炎黄子孙”以外,岂不是实在太荒唐事情吗?

       另外,冀、辽、内蒙古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人群,他们是为天皇—太昊的“五龙氏”后裔;兴隆洼文化分离出来的“左家山文化”人群;环太湖地区的“罗家角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人群;苏、皖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人群;浙北地区“河姆渡文化”人群;皖中地区的“薛家岗文化”人群;川东地区的“三星堆一期文化”人群;等等,等等。他们后裔的很多人群,亦是被融合入汉民族,即他们的文化知识也是融合进入汉文化中。

                                   四    狄翟通假是严重错误,獯鬻猃狁山戎匈奴北魏皆黄帝子孙

       在现传史料文籍里,史家学者们一般多是将“狄人”与“翟人”,说为是同一个的人群群体,实际是错讹。《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即是北方的“狄人”,就是狄人的血缘谱系和由来。其历史真实面貌是:黄帝部落联盟昌意部落,分离产生出子辈“始均”部落。后来始均部落成为颛顼部落联盟成员部落,再后来始均部落成为喾部落联盟成员部落。经历数千年不断繁衍,到尧部落联盟中晚时期,始均部落总共衍生成为19个部落人群,就是《山海经·西山四经》19座山,其每一座山,便是1个部落人群生活地方的标志性山名称。笔者考证发现,他们19个部落人群,是生活在今陕西省北部洛河上游、延河上游、清涧河上游,以及无定河支流大理河、芦河、红柳河等上游地区,亦即现今吴旗县、志丹县、延安市、子长县、安塞县、靖边县、定边县,和甘肃省环县这一地域范围内。(以后专篇详细辨析说明《山海经·山经》每一条次经的地理位置和理由依据)

       仰韶文化末期,由于仰韶文化人群群体分布地域范围过于辽阔,属下生活在今渭河上游、嘉陵江上游、洮河、祖历河流域,就是《山海经》“西山二经”、“西山三经”若干部落们,脱离了“尧”部落联盟,形成为独自的马家窑文化人群。后来他们又分离成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向西发展,分布于庄浪河与湟水流域,称之为“羌人”;另一个群体仍然生活在陇东南,称之为“氐人”。与之同时,始均后裔等19个部落们,也脱离了“尧”部落联盟,成为一个独自人群群体,从5千多年前到2千多年前,生活在陕北至晋北、内蒙古地区,就是史称“北狄”或“狄人”,之历史的源流。再者,少昊部落联盟里有一个以长尾野鸡,即“翟”为名称部落,其后来成为“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人群里一支,再后来居住生活到晋北地区,考古发现后岗一期文化人群分布,“北达河套、桑干河——永定河沿线”(见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第二章),就是证明。在上古几千年时间里,翟部落分离出一些子辈部落们,后来形成为一个独自人群,即是传说史话史料里“翟人”。由于秦始皇“书同文”,文字涵义被简化,被通假借代,汉代儒家弟子不能知晓这一历史面貌,将狄与翟释为一者,致使上古两个血缘谱系人群,被混淆成同一个人群。

       就是这个始均部落人们,因为“耕种”知识技艺比较好,成为他们人群群体农耕职司职务,即所谓“田祖”,并且由他们部落人员代代传承这一职务。然而一些部落们进入宁夏平原和蒙古高原后,由于几千年前时,雨水充沛,水草茂盛,各类食草动物群体众多,使得他们成为狩猎和游牧为主生活的人群,传说史话史料里“獯鬻;猃狁;山戎;匈奴”,等等,便是他们人群在5千年前至2千年前,不同时期产生有过的不同称谓。此外,包括“田祖”始均在内另一些部落们,留下生活在陕北与晋北地区,他们以农耕为主,兼有放牧牛羊而生活。直到公元338年,正是“昌意—始均”部落直系后裔,史称鲜卑族拓跋(亦即托跋)氏拓跋什翼犍,在今晋、内蒙古地区建立“代”国。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灭亡。公元386年,拓跋珪重新建国,改称国号“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魏、元魏。公元398年,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建造新都城平城,并且称为“帝”。之后逐步灭亡吞并后燕、夏、北燕、北凉,成为与南朝对峙的北朝,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抵辽西,南达黄河,以及秦岭、淮河,甚至淮南。由此证明,北魏也是正宗“炎黄子孙”,只是5千多年前开始,与“尧—禹—夏—商—周—秦—汉—魏—晋”,皆失却文化融合,从而成为独自发展的一个文化人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