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浅议河南人口来源及明朝移民

 文化龙乡 2015-03-21
 祖籍的提起,出自历史上居民的更替和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河南民间颇重视“寻根问祖”,并且把它作为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影响的深入,这种“寻根问祖”的思想越来越淡漠了。进入七八十年代后,民间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寻根热”。
    河南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中华民族的根就在河南的神话传说,诸如盘古开天劈地、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等等。这些传说,故事生动,而且有情节、有地点,如:炎帝生在华阳(今新郑郭店乡)、黄帝居轩辕丘(今新郑城关)、颛顼高阳氏居帝丘(今濮阳西南)、舜耕于历山(今范县、濮阳一带)、禹以阳城(今登封东)阳翟作都城。在迄今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中原地区的确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这里有在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距今不少于69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南召猿人”化石;有在新郑县裴李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有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还有在安阳后冈发现的距今四千多年的“河南龙山文化”,等等。面对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河南人今日深信自己是炎黄后裔。
    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历史上中原地区曾发生过许多次迁徙和变动。如殷商时代的13次迁都徙居;秦汉时期的“徙豪族实关中”;魏、晋、南北朝和北宋因中原大乱进行的两次向江南大移民及民族大融合等等,这些迁徙和变动产生了华夏后裔们的近辈祖先和自己出生地在何处的问题。
    近代河南民间追溯祖籍源出一般有两种,一是世代居住在中原的,人称“土户”;二是祖居外省而内迁的。在内迁者中祖籍山西和江西的较多,信阳南部诸县民间,大多称“祖籍江西”。但全省以山西移民最多,许多人普遍称“祖籍山西洪洞县”,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在那里,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那里,山西洪洞老鸹窝”的歌谣。这种祖籍传说,对照历史不无因由:宋代后期至元代,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加上各种徭役赋税、水旱蝗疫灾害,居民大量死亡和外迁。《元史》载元末河南曾17次遭灾,加之战乱,居民十亡七八, “淮以北鞠为茂草”,大部分地区荒无人烟。由于人口剧减,明朝初年,河南“州改县十二,县并者六十”,连当时的名城开封也由上府降为下府。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明朝政府采取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政策,从当时战乱较轻、水旱蝗灾较少、人口集中的山西向外移民。明洪武初至明永乐十五年的50年间大规模的移民有十四、五次,这些居民来自太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洲,即今太原、平阳、临汾、晋城、长治为移民的集散中心,被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河南以洪武朝迁来最多,其次为永乐朝。所迁居民95%以上来自临汾附近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洪洞县。这些迁来的移民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周口、新乡、安阳、濮阳等近80余个县市。每次移来数千户以至数万户,使河南人口由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1912542人增至弘治四年(1491年)的4360476人,不到100年河南增加了近150万人,开封府又升为上府。迁入河南的移民多以姓氏或迁出地为村名建村。移民从山西老家迁出时多于晚秋进行,他们以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为集中出发地,广济寺有一棵古槐对,驿道从其树荫下通过,移民集中时,“树下为荟萃之所”,古槐树上有老鸹窝。因此,广济寺古槐和老鸹窝便成为移民们依依惜别的见证。移居河南的人后来便把他们离别洪洞古槐的情景代代相传。以表追根溯源之情。许多迁来移民的族谱、家谱以及所立牌文都直接载明“祖籍洪洞”。在周口淮阳民间将初迁河南的先民尊称“来祖”,视为本族的 “始祖”。孟县人在自家的匾额上题以“誉延嘉树”(树指大槐树)以昭祖宗之源。
    江西迁来的移民后裔,多见于信阳地区诸县,他们的祖先分别在明初和明末清初迁来。新县泗店王湾所居住的王姓为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德安府辗转迁入,至今已25代;光山县罗陈乡大刘村刘姓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战乱由江西芦州瓦子村迁来,如今其子孙已发展到方圆20里40余个湾子900多户5000余人。江西迁来的移民中,明末清初迁来的占绝大多数。其中,许多来自江西省乐平县瓦西坝筷子巷,如新县周河西村张氏家族,至今已13代;光山县南向店王岳村熊姓家族,今已发展到11代800余户4000余人,散布于南向店、殷棚两乡间20余里范围内。在光山、新县等地,祖籍江西乐平县筷子巷人至今一直保持着祭祖时要在作祭品的猪头上插以筷子,以示不忘祖先为江西筷子巷之人。
    河南乡人中,还有祖籍山东、安徽、陕西、江苏、福建的。鹿邑县人中有从山西迁来者,也有从山东诸城而来者,故鹿邑人有“从山左山右迁来鹿邑”之说。西峡人中有明末清初从安徽桐城、太湖迁入的移民。内迁河南移民中,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还有军队屯垦定居的。另外,许多居官、服役、经商、避难而居留下来的外省籍人也在今日河南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数百年来,迁豫居民和原住河南的上古先民后裔亲密结合,共建河南,为中原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之间虽也有“南蛮北台”和“土户”的戏谑,但今日都以自己是 “炎黄子孙”、“华夏后裔”而自居。
日志原文:http://blog.sohu.com/people/!emhhb3p1eHVhbkBjaGluYXJlbi5jb20=/13790680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