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国历史(整理版)

 文化龙乡 2015-03-21

卫是春秋时代的 
一个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当时卫国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 
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跟周室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卫国的 
寿祚还特别的长,历经周朝春秋,战国的漫长八、九百年,眼看许多曾 
经赫赫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灭,而卫国仍然屹立不移,连那位号称统 
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们,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国亡。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当时卫国所封出去的一个采邑,其始祖则为卫康叔的孙子。因此,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兄弟,卫康叔的后裔,后来在国亡之后也以国为氏而姓卫。 

 卫国被秦二世所灭,是在大约2200年以前的事



卫国世系表:〔姬姓〕 


康叔姬封(周武王同母弟,成王时受封於卫。) 
康伯〔髡〕(牟) 
考伯〔〕 
嗣伯〔〕 
[厂-敞@疌]伯〔〕(挚伯) 
靖伯〔〕 
贞伯〔前-前867〕〔〕(箕伯) 
顷侯〔前866-前855〕〔〕(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 
厘侯〔前854-前813〕〔〕 
共伯〔前813-前813〕〔余〕 
武公〔前812-前758〕〔和〕 
庄公〔前757-前735〕〔扬〕 
桓公〔前734-前719〕〔完〕 
宣公〔前718-前700〕〔晋〕 
惠公〔前699-前697〕〔朔〕(惠公奔齐,立宣公原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 
君黔牟〔前696-前688〕〔黔牟〕 
惠公〔前687-前669〕〔朔〕(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 
懿公〔前668-前661〕〔赤〕 
戴公〔前660-前660〕〔申〕 
文公〔前659-前635〕〔毁〕(辟强) 
成公〔前634-前600〕〔郑〕 
穆公〔前599-前589〕〔遫〕(速)(「遫、速」,形音具近而误也。) 
定公〔前588-前577〕〔臧〕 
献公〔前576-前559〕〔衎〕 
殇公〔前558-前547〕〔秋〕(焱)(剽) 
献公复元〔前546-前544〕〔衎〕 
襄公〔前543-前535〕〔恶〕 
灵公〔前534-前493〕〔元〕 
出公〔前492-前481〕〔辄〕 
庄公〔前480-前478〕〔蒯聩〕 
君斑师〔前477-前477〕〔斑师〕 
君起〔前477-前477〕〔起〕 
出公复元〔前476-前456〕〔辄〕 
悼公〔前455-前451〕〔黔〕 
敬公〔前450-前432〕〔弗〕(费) 
昭公〔前431-前426〕〔纠〕 
怀公〔前425-前415〕〔亹〕 
慎公〔前414-前373〕〔颓〕 
声公〔前372-前362〕〔训〕(驯)(驰)(圣公) 
成侯〔前361-前333〕〔不逝〕(成侯十一年,公孙鞅入秦。十六年,卫更贬号曰侯。) 
平侯〔前332-前325〕〔〕 
嗣君〔前324-前283〕〔〕(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 
怀君〔前282-前253〕〔〕 
元君〔前252-前230〕〔〕(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 
君角〔前229-前221〕〔〕 
前221年,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前209年,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卫国成为东周以来最长寿的国家。




      卫国政治军事积弱不振,但后来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 

        中国人有句古话:“得人才者得天下。”卫国向来不缺乏人才,春秋时期的卫武公、石碏、弘演、蘧伯玉等等不用说了,到了战国时期,卫国更是出了吴起、商鞅这两位旷世奇才,经国治世,领兵打仗,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吴起先后为鲁国、魏国、楚国立下奇功,他曾为魏国守河西之地,将秦国压制得抬不起头。有人说,再给吴起20年的时间,秦国会被他“蚕食殆尽”;商鞅更是在秦卫是春秋时代的 
      一个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当时卫国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 
      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跟周室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卫国的 
      寿祚还特别的长,历经周朝春秋,战国的漫长八、九百年,眼看许多曾 
      经赫赫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灭,而卫国仍然屹立不移,连那位号称统 
      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们,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国亡。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当时卫国所封出去的一个采邑,其始祖则为卫康叔的孙子。因此,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兄弟,卫康叔的后裔,后来在国亡之后也以国为氏而姓卫。 

       卫国被秦二世所灭,是在大约2200年以前的事. 
       
       
      国实施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根基。 

        有如此人才,卫国却毫无作为,反而数百年被动挨打,在列强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在战国末期,被蚕食得只剩下濮阳城(当时帝丘已改名为濮阳)一带的弹丸之地。这是为什么?有人认为问题出在卫国国君身上。 卫国原本是第一等的大国。 

        周武王打败殷纣王,把殷商的族人交给纣王之子武庚管辖,却担心武庚怀有二心,所以武王令其弟管叔、蔡叔监视他。武王死后,继位的成王年少,周公旦代成王执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有不臣之意,与武庚一起作乱。周公再次东征,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封康叔于黄河、淇水之间,建立卫国,以商朝的都城朝歌为国都,治理殷商遗民。康叔以杰出的才能安定了人心,此后卫国疆域辽阔,经济、文化先进,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除了春秋初年的卫武公之外,这个古国再也没有出过雄才大略的国君,相反,很多国君骄奢淫逸,昏庸无能。历史上有名的“好鹤失国”的国君,就是卫懿公。卫懿公战死之后,卫国只剩下5000人,流离失所。后来虽然在齐国帮助下复国成功,但大伤元气,早早退出了列国间的争雄。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00多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 

        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大义灭亲有石碏



      淇县,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有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西周时康叔在此建立卫国,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淇县地貌多姿,“青岩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肘山腋水,地形爽垲”是其地形特点的形象写照。淇县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1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2 李悝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法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3 颛顼 
       濮阳,在上古时是颛顼(zhuan xu 专须)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故有“颛顼遗都”之称。... 
       
      4 颛顼 
       濮阳,在上古时是颛顼(zhuan xu 专须)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故有“颛顼遗都”之称。... 
       
      5 仓颉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6 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春秋卫女,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其父硕,字昭伯。其母齐女,名宣姜,先受聘于太子伋,乃父宣公悦而妻之,生子寿与朔。宣公死,宣姜下嫁庶子昭伯,生三男二女,长子齐子,早逝,次子申,三子申,长女嫁于宋国桓公,次女嫁于许国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7 蘧伯玉 
       蘧伯玉,名瑗,今长坦县伯玉村人(一说今濮阳县老渠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 
       
      8 柳下惠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9 吴起 
       吴起,卫国人,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初使鲁将,继任魏将,后奔楚国。他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吴子兵法》。... 
       
      10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11 李悝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法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12 商鞅 
       商鞅(?——前338)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他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是卫君后裔,以国为姓,故叫卫鞅,亦称公孙鞅,商鞅是他到秦国后被封于商而得名.


      子贡卫国黎人,吴起卫国左氏人,商鞅卫国帝丘人,鬼谷子卫国朝歌人,吕不韦卫国濮阳人,荆轲卫国朝歌人。 

      有次齐桓公出巡边境,一个赶牛的不仅不让道,还放歌嘲讽桓公不会用人。随从要杀这人,桓公制止了。下车与之交谈,深感这是位奇人,便想筑坛拜将。但是随从说,这人叫宁戚,是卫国人,未必有才,建议桓公暗地去卫国调查一下再说。桓公说:不行。如果调查,一来会显得用人不诚,二来卫国知道了,这人才便得不到了。于是当夜备冠袍虎符拜宁戚为将。后来齐桓公称霸诸侯,宁戚起了很大的作用。



      卫国在春秋初年,尚算一个大国,但是“狄人伐卫”(《左传》闵公二年)后,特别是到了春秋中叶,齐、晋交侵,已逐渐成了一个小国。卫国内部局面的变化,虽然不需详考,只要指出孙、宁二氏都是逼君之大族,卫君且被逐出国,以及其后二氏夷灭,春秋末年的南氏(公子邱之后)执政,大权悉在其手,便可以概其余。 
        上述各国的大夫之间,也在不断互相兼并,扩大领地,争夺奴隶和财富。例如,鲁闵公傅“夺卜田”(《左传》闵公二年);晋大夫“郤锜夺夷阳五田……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左传》成公十七年)。“争田”之外,还有“夺室”、“兼室”、“分室”。这种“室”,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晋国范文子批评晋厉公时说:“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大其私暖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又说:“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暱,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均见《国语·晋语六》)。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厉公“大其私暱而益妇人田”,当是“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结果“杀三郡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这里的“室”,韦昭注云:“妻妾货财”、“家资也”。可见,其中包括土地以及妻孥、臣僚、仆庸、奴隶和其他财富。所以,齐国崔行杀高厚而“兼其室”(《左传》襄公十九年),陈氏、鲍氏败栾施、高强而“分其室”(《左传》昭公十年),楚国申公巫臣取夏姬奔晋,子重、子反杀其族而“分其室”(《左传》成公七年),楚公子围杀大司马芳掩而“取其室”(《左传》襄公三十年)。在大夫兼并过程中,加强了势力强大的大夫地位,在各诸侯国中他们成了实际的执政者。各国执政大夫所以能在同国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主要是他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上述的大夫交替执政,也就结束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楚国地理环境: 
      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 
      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 
      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国国都是郢。之后楚国攻 
      灭了越族的扬越,即南越,夺取了今广东、广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 
      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安徽省寿县)。公元前445年,灭亡了杞(今山东 
      安邱东北),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 
      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 
      南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a阳,形成矩 
      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a水的堤防筑成的。到战国楚顷襄王时 
      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南向到达穰县,又形成一 
      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 
      另外,在楚国北部边境设有冥觊、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 
      有?I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 
      郢都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 
      *地方郡县: 
      宛郡: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汉中郡:楚怀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东 
      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地名新城得名, 
      辖有今河南伊川一带。 
      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 
      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山得名,辖有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 
      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赵国地理环境: 

      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 
      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 
      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 
      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 
      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 
      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的有南北两条: 
      赵的南长城,于公元前333年所筑,是由漳水、滏水的堤防扩建的。从当时的战 
      争形势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 
      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南。 
      赵北长城,建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从留存的遗迹来看,北长城大体上 
      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 
      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着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 
      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 
      为了防御的完善,赵国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句注塞和鸿上塞,在西北设有高阙 
      塞和挺关,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地名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面与韩的上党郡相 
      接。 
      雁门郡:因雁门山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 
      一带。 
      云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辖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 
      代郡:因代国得名,管辖着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带。 
      安平郡:因城邑安平为名,管辖着今河北安平周围。 

      齐国地理环境: 

      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 
      莒、杞、鲁等国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卫、赵交接。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 
      博西临淄北)。 
      齐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公 
      元前350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城。”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 


      期就扩建为防御工程。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 
      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秦国地理环境: 

      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达黄河沿 
      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灵宝。全境东和魏、 
      韩以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绵诸、乌氏等戎国相接,北和义 
      渠、朐衍等戎国交界。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 
      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 
      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秦长城建立于昭王破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修建的。西端起于临 
      洮,沿洮水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 
      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秦统一全国后,把秦、赵、燕的北边长城 
      连结起来。 
      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 
      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武关。函谷关和武关 
      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临晋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 
      *地方郡县: 
      上郡,河东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阳郡,陶郡 
      (后被魏夺走,以后未设),上党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东郡,雁门 
      郡,云中郡,颖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辽西郡,砀郡,楚郡,泗水郡,薛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代郡,辽东 
      郡,齐郡,琅琊郡,闽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内使区(京都地 
      区) 


      燕国地理环境: 

      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东胡 
      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燕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 
      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A水 
      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赤峰 
      一带,全长约30里。 
      燕国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设有令疵塞和居庸塞。 
      *地方郡县: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 
      延庆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 
      以东及天津以北地区。 
      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 
      辽西郡:因在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 
      西以东地区。 
      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河北承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 
      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 


      魏国地理环境: 

      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 
      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 
      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 
      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 
      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国 
      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 
      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长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 
      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 
      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 
      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 
      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 


      黄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 
      一带。 
      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得名,管辖着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江苏 
      丰县一带。 
      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河南商丘和江苏砀山等地。 


      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 
      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 
      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 
      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 


      越国地理环境: 

      自今山东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 
      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 
      北面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 
      越相接。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台),公元 
      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 

      其余部分小国: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 
      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 
      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之间,国都在邹(金山东莒 
      县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 
      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8,杞国:在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安徽省滕县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 
      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 
      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三十五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当时,封建生产关系正大孕育,政治上表现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这个时期,我国在历经夏、商、西周的统一王朝以后,分裂为数百个诸侯国。它们相互兼并,角逐争雄,混战不休;各诸侯国内部,则阶级矛盾尖锐,奴隶起义连绵不断,新旧势力斗争激烈,社会在剧烈地动荡着。这一时期的阵痛,正预示着封建制度这一新儿即将延生。 

      战国时期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兼并,数百个诸侯国被吞并,周王室的势力更趋衰落,至战国初年,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内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夺取了政权,进行变法,逐渐确立起封建制度。七国之间展开了更为惨烈的兼并战争。最后由秦取代周室,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东周王室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共有25王,病死21王,国亡投降,奔波而死的1王,哀伤而死的1王,内争中被杀死的2王。 

      东周列国诸侯,因不属于帝王范围,故没记载。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省浙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我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姬姓,名不详,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狗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他不但赏给养鹤人官职,还荒唐地把鹤封“将军”,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裕的待遇,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为了供养这群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卫国国民的强烈不满。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却每况愈下,一天天衰败下来。弱肉强食,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660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不肯为他卖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淇县,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有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西周时康叔在此建立卫国,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淇县地貌多姿,“青岩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肘山腋水,地形爽垲”是其地形特点的形象写照。淇县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