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品田黄:投资收藏长久之选

 真友书屋 2015-03-21

明代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已御定为宫廷之印玺。常言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民国时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目前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此也被称作是中国的“软宝石”。

田黄石在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

一两田黄十两金

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于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

田黄石在历代时期本来就产量极为低,经过数百年人们的不断挖掘,到目前为止,已挖掘殆尽。历代挖掘的田黄石,能流传至今的,已经成为稀世珍品,进入国内外众多的收藏机构。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早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而现如今田黄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两田黄万两金”,足以见得其收藏价值。

在2014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吴昌硕刻的田黄章,成交价为1380万元,而在2008年西泠印社春拍中,这件作品成交价还只有235.2万元,五年时间价格暴涨六倍。这种五年六倍的涨幅其实在当地很常见,眼下,精品田黄甚至要卖到十八万元一克。


(吴昌硕刻田黄章)

辨别田黄的三大标准

当前收藏界辨别田黄有三大标准:即“石皮、红筋、萝卜丝纹”;即“无皮不成黄,无格不成黄,无纹不成黄”。对此通用标准,也不能绝对。“千种玛瑙万种玉”,藏品中有许多无皮无格的田黄也可能是田黄中的珍品。

田黄只在福州寿山村能找到。寿山村旁有一座山叫“高山”,高山下面有一条小溪,叫坑头溪。凡是坑头溪流经的水田就有田黄的出产。这山是一座锥形山峰,在地震及风雨剥蚀过程中,一些碎石就从山上滚落到田里。是否带石皮和裂痕,各自不同。

在鉴识田黄时不必死抱着“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不放,当心漏失宝贝。但“无纹不成田”是绝对的,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必须要经过坑头溪溪水的浸泡才可能成为田黄,田黄的“萝卜纹”就是在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浸泡中形成的。


(明十七世纪 田黄石雕瑞狮纸)

据分析,田黄的成色与产地分不开,有上坂、中坂、下坂之分,田黄产地又与坑头溪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上坂出产的田黄比较通透,颜色较浅;中坂田黄温润致密,颜色鲜嫩,是标准的田黄;下坂田黄较为粗硬,颜色较深。其中中坂田黄最好,其次是上坂,下坂最差。上坂距离坑头溪的源头最近,到中坂和下坂依次有其它溪流汇入。

专家认为,田黄是经坑头溪水数百万年“泡”出来的。田黄的母石是产于高山的优质寿山石,在数百万年前经地震或风雨的剥蚀滚到了山下,又因水土流失被埋进土里,寿山石中的矿物成分在土壤、溪水及有机酸的蕴藏浸泡下,最终生成莹润凝腻的田黄。

上坂、中坂和下坂的田黄质地的区别,与浸泡的坑头溪水息息有关。上坂坑头溪水中的微量元素过于饱和,石头被浸泡得较为通透。中坂因为大段溪的汇入,溪水所含微量元素非常适合田黄的生成,这里的田黄大多具备“细、结、温、润、凝、腻”之“六德”。下坂因为大洋溪的汇入,水中有利微量元素不足,下坂的田黄显得不够通透,色泽也差。


(童大年刻田黄冻石俞凤韶自用印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