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临症秘要(医道求真)

 guoguoli 2015-03-21

吉林·蛟河·张伟(天下为公):射之射,以药治病;不射之射,以意治病。

吉林·蛟河·张伟(天下为公 ):求医求药求方求诊病有病必治;真医真药真方真治病万病回春。

吉林·蛟河·张伟(天下为公 ):欲升者以降为佐,欲降者以升为佐。

吉林·蛟河·张伟(天下为公 ):感冒者,感而冒之,孔窍闭塞也。也就是说,因感受了不正之气,窍不通而气机出入不畅则为冒,不能冒出之意耳。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这是一句镌刻在美国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穿越时空,恒久流传,至今仍熠熠闪光;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去治愈”需要精湛的技术,但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会出现一些突发意外、目前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从医者要刻苦钻研技术,争取去治愈患者,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医患互相信任的基础;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给病人以援助,这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饱含着深深的情感。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语言、安慰的重要性,它体现的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医术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提示养生必须在内精神专一,在外则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故养生必须以"生气通天"为要领。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
“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语出《古今医鉴·病机赋》  

“百病不已,宜从中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

《素问·疏五过论篇》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葛洪:“为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
仲景:欲升阳气,必降浊气;欲降浊阴,必升清阳。

药是引子,心是病根。

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辅周:补脾当先醒胃,益胃当先柔肝。

无形治湿热一去,有形之积滞自通。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

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桂枝入心,化赤为血,使归于肝,以充百脉。)

马培之《医略存真》:病无常病,药无常方。

古人有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俗云: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清·袁枚《随园诗话》: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杜甫(fu):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补泻皆可救人于危,亦可杀人于微疾。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

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所。

费伯雄《医醇賸义》:天下无神奇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曾国藩修身之诀:心静胜神医。

高世栻《医学真传》:“血气二者,乃医学之大纲,学者不可不察也。”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但无常万事休。

《灵枢·岁露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论病之原,不外三因;论病之情,不外八纲;论病之法,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首创八法。)

恩格斯:“辩证的思维所运用的范畴不是固定不变的范畴,而是流动的范畴。”

气以通为用,血以和为补。

气血流通便是补。

《医暇卮言》“疏利之气,草木为先;滋益之味,骨血为重”。

程门雪:“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引导,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用药宜简洁轻灵,粘腻重浊则有碍运化。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诸症莫逃乎四因:四因者,气、血、痰、食也。丹溪治病:用四君汤以治气,四物汤以治血,二陈汤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为主,更参以郁法治之,故药不繁,而多中于病。”

清·吴达《医学求是》钱国祥序“医者,意也。不读古人之书,不达古人之意,无以医今人之病;即读古人之书,即达古人之意,而不洞究乎今人之病,亦不可以为医。”

曾国藩:“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天下为公 注:求是之论。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彭蕴章序“医能卫人之生,故天下不可无医;其或促人之命,则天下又不如无医。”

《寒温条辨》“病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若静养。节饮食为第一,而慎言语,谨起居,戒气恼,寡嗜欲,皆病后所宜留神也。”

《傅青主女科》“善医者,善用眼前纯和之品,而大病尽除。不善医者,立异矜奇,不惟无效,反致百病丛生。凡用药杂乱,假金石为上品者,戒之!戒之!(祁尔诚眉批)”

张子和云:“《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

《金匮要略》“若五脏之真通畅,人即安和”。

晋·《小品方》:暴虚微补,则易平也;过补,喜痞结为害也。

蒲辅周提出,善用八法者:“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

蒲辅周讲究药味少、用量小、轻灵纯正的独特风格,他说:“轻剂可以治重证,小方可以治大病”。“轻灵是‘圆机活法、精简扼要、看似平常、恰到好处’之意,纯正是‘冲和切当、剔除芜杂、配伍严密、不落胀浅’之谓。”在处方时于清淡处见神奇,用药上从简练里收效果。

薛佰寿用药心悟:善配伍者,明一药多用之理;善配伍者,明补泻对立统一之理;善配伍者,明阴阳互根之理,滋阴补血之六味、四物加黄芪、人参则提高疗效;善配伍者,明升降之理,三化汤治中风便秘,大黄配以羌活,为欲降先升,补中益气汤里加枳实或枳壳则为欲升先降之法;善配伍者,明寒热兼施之理,麻黄、石膏相伍且重用石膏,即成辛凉透邪治肺炎的效方。善配伍者,明用药纯正之理;善配伍者,明选药精当之要,辩病、辩证皆为立法、组方、选药的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