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心可以调素琴

 janet2000 2015-03-22


小道按

在古中医学中“情志致病”屡屡显见,故有七情调和方法。琴乐就是其中调和情志的一种方法。琴乐平和静心,让我们这一次静静浮躁的心灵。


想获取更多中医干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中医典籍《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寒暑伤人,主要是伤人体的皮毛筋骨,而情绪伤人,直接伤五脏。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人的情志活动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司马迁把乐与音、声做了严格区分,认为心感于物而动,产生声;声与声相感应,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叫作音;人因音而生欢乐,甚至翩翩而舞,都叫作乐。所以他说:“乐(yuè,去声月)者,乐(lè,去声勒)也。”就是说,只有使人欢乐的音乐才是司马迁所说的乐(yuè)。对于在七情所致疾病中,音乐所起的独特作用,医家张子和颇有见地:“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七情和悦乃健康长寿之基,音乐正是通过意识情感的作用,对五脏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用音乐“雪其躁心,释其竞心”,追求“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达到养生的目的。


百病皆生于气,而止于音。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气机条达,气血通畅,脏腑功能正常。气机失调可导致各种疾病。


以分贝论之,古琴的分贝一般高不超50,低可在10分贝以下。(分贝是形容声音大小的物理量,10分贝相当于风吹落叶沙沙声,很安静的房间;50分贝类似于办公室环境)50分贝以下的音乐可以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这时人开始呼吸深长,血压稳定,心脏徐缓而有力,新陈代谢降低,而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能量贮存,精气得养,人向健康发展。故无论是抚琴还是听琴,都会得到良好的感受,给人体的正常生理一个良好刺激,以养生生之气,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


古琴音乐“哀不至伤,乐不至淫”讲究中正平和、和谐自然;运指调气、意在弦外。古琴声调、音色、节奏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古琴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抒发感情,平衡脏腑功能。听琴、弹琴可以修身,调性、养心,达到防病及调理身心健康作用。


养心静心的古琴曲有《平沙落雁》、《良宵吟》、《鸥鹭忘机》、《梅花三弄》、《流水》《渔樵问答》、《普庵咒》等,每天在临睡前听听这些古琴曲也有很好的助眠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