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痨(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期盼艾灸做到了!

 janet2000 2015-03-22

  点击图片上方灸道堂,订阅公众号!

  每天获取新鲜的养生资讯


  -------咨询微信:159871518-------

  肺痨,亦称“痨瘵”、“骨蒸”,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蚀肺叶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衰弱性疾患。临床上以咳嗽、咯血、胸闷气浅、隐隐作痛、潮热、盗汗、消瘦等为主要特征。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则每多兼见。本病有较强的传染性,。《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肘后方》中也记载:“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现代医学的肺结核,以及某些肺外结核等疾病,出现肺痨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灸疗师表示,任何疾病的形成,不外内外两端。本病的外因系痨虫传染,内因则是正气虚弱。《医学正传?劳极》指出:“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内外二因往往互为因果,而人体正气不足则是感邪致病的关键。凡是禀赋薄弱,起居不慎,七情内伤,酒色劳倦,或久病失调,正气内虚,则痨虫乘虚袭入,发为肺痨。

  本病初起,病位主要在肺,病变早期多为肺阴不足,清肃失司,阴虚内热,肺体受损。肺阴被耗,失其滋润,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耗伤母气以自养,病及于脾,气阴两虚,或肺虚不能输布津液,肾失资生之源,肺肾阴虚。后期多发展为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终至精元耗损,阴阳俱衰,出现更为复杂的证候,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但从整个病程来看,以阴虚为主。


  【灸疗辨证】

  1.阴虚肺燥

  (1)症状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声怯不畅,偶带血丝,咽干口燥,饮食减少,气短胸闷,或有声音嘶哑,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2)灸疗原则:滋阴润肺。以取手太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肺俞、膏肓、尺泽。

  (4)随症加穴:①咳嗽较剧者,加太渊、风门;②咯血者,加行间、照海;③盗汗量多者,加神阙、复溜、阴郄、太溪;④干咳潮热者,加结核穴。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取0.3cm厚的生姜片置于所选穴位上,艾炷灸之,局部有灼烫感时即另换新炷,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蒜灸:取0.3cm厚的独头蒜片置于穴位上,上置花生米大艾炷灸之,每灸3~5壮后可更换蒜片,每穴灸5~10壮,隔日1次。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④蒜泥敷灸:将大蒜头捣如泥状,用3~5g贴敷涌泉穴,每次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为度,隔日1次。一般2次可见效。

  ⑤五倍子敷灸:五倍子研成细末,每晚睡前取1~3g用冷开水凋成糊状,置于纱布上敷于脐窝,外以塑料纸、胶布固定。用于盗汗明显者,一般1~3次即可生效。

  (6)方义说明:肺俞为肺脏之俞穴,补肺阴益肺气;膏肓俞为治疗诸虚百损的要穴;尺泽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肃降肺气,宁嗽化痰;加太渊、风门可助肺气肃降;加行间、照海可滋阴降火;加肾经之经穴复溜、输穴及原穴太溪泻相火而滋阴,心经之郄穴阴郄养阴敛汗,任脉之神阙扶正敛汗,结核穴清肺养阴。虚火降,肺阴复,诸症可平。

  2.阴虚脾弱

  (1)症状表现:食欲不振,口淡少味,咳嗽痰多,色白质黏,腹胀,大便溏,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往往午后较为明显。舌苔薄少,脉虚无力。

  (2)灸疗原则:养阴益气,肺脾同治。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为主。

  (3)灸疗处方:肺俞、膏肓、脾俞、中脘、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纳呆者,加胃俞、太白;②便溏次频者,加天枢、上巨虚。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以局部潮红湿润为度,隔日灸治1次。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③隔陈皮灸:取陈皮细末适量加姜汁调制成0.3cm厚的小圆饼,上置小艾炷施灸,每次2~3穴,每穴5~7壮。隔日1次。

  ④白芥子敷灸:用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状,每次取适量敷于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后揭去,以局部充血潮红为度。每次用2~3穴,每周敷1~2次,4次为1疗程。

  ⑤温灸器灸:丁香、陈皮等量研成细末,每次取3~5g与适量艾绒混合,置于温灸器内点燃。将温灸器放在穴位上,每次灸1~3穴,每穴10~20分钟,以局部温暖舒适为度,10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肺俞、膏肓滋养肺阴;脾俞、中脘、足三里补脾助运,消胀和中;配胃俞、天枢、上巨虚、太白穴调理脾胃,以资化源。

  3.肺肾阴虚

  (1)症状表现:咳呛气急,痰粘难出,咳血鲜红反复发作,咽干口燥,腰脊酸楚,下肢无力,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灸疗原则:滋养肾阴,肺肾同调。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肺俞、膈俞、关元、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午后发热较高者,加大椎、曲池;②梦遗失精次频者,加命门、志室;③经闭日久者加血海、太溪。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悬灸:选3~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②艾炷直接灸:选3~4穴,每穴灸4~6壮,以局部潮红为佳。

  ③温针灸:每次选4~6穴,先针刺,后用艾条灸,或接电子温针仪,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6)方义说明:大椎又名百劳,治诸虚劳损,合曲池共退潮热;加命门、志室益肾固精;加血海、太溪养血滋阴调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