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精华语录(五)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传习录下》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传习录下》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传习录上》 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传习录上》 日用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传习录上》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传习录上》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传习录上》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传习录上》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上》 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传习录上》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传习录上》 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传习录上》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传习录上》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传习录上》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传习录上》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传习录上》 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传习录上》 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传习录上》 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传习录上》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传习录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