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仁说》 北宋·程颢
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 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一作“养”)此心,久则可夺旧习。 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作者简介: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程颢是宋明理学开宗祖师周敦颐的得意门生,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理学家,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共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虽与其弟并称为“二程”,但程颢其实与程颐(伊川先生)在为学法门、所抵造诣上差异较大。程颢是最为接近其师周敦颐,并深得其真传的。程颢为人洒脱,道行深妙,深为心学大家陆象山、王阳明所称许。 程颢学问参修体系浑沦,最为关键者“天理”、“识仁”、“定性”而已。据让他自己说,“天理”二字不是臆测推导出来的,而是自己从心中体认出来的,并指出“天者,理也”,“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而“仁”则为程颢之道,他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而性者,天之命于人也,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性”之于人,无动无静,寂定恒常,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也。 程颢之悟得,纯粹源于其勇猛精修,绝不是外化的知识见解。但是,后人在继承他的学问时,发生了偏差,逐步滑向知识、推理一边,最后发展为更为注重知识见解的、相对固化的“程朱理学”。 程颢著名作品有《定性书》、《识仁说》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有《二程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识仁说》是儒家深究心性的名篇,程颢在《识仁说》中认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一任大化流行。程颢认定,“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深体此理,还有张横渠的《订顽》(即《西铭》)亦备言此体。所以,参学此名篇,建议与《孟子》、《西铭》同参。后世心学诸大家,如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王龙溪、王心斋、罗近溪均深受其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