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海浮光之三

 病毒1213 2015-03-22

3

学问功业,偏于一隅者,易辨易行,世所多有。兼容并包,则需寻大道一以贯之,实为不易。偏于一隅者,学问可为专家,功业堪称诸侯;兼容并包者,学问可称大家,功业可为王者。

南宋朱陆之争,实为学问之道之渐顿之辩。朱熹倡导博览泛观、格物致知,实为渐修之法门,适宜钝根之人习用,适合普通民众,加之偏于细碎而形而下,容易稀释民众对政治及统治的关注,且其理论符合统治者需求,故为统治者所采纳并大肆推广,所以朱学(道学)盛行天下。而陆学(心学)讲求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强调内心参悟体究,不重文字,发明内心即悟道,此明显受禅宗影响而讲求顿悟之道,此专为上根、利根而设之学问之方便法门,非材质佳者不易行。故不敌朱学。

以自己的眼光、经验和思想看这个世界并行事,此可谓境随心转,须不知,此为我执。实际上,世界有其自行运作的道在,不因我而变。需心境同转,以我领悟之道统御一切,然后以世界及事物本来的自性及方式处理世界及事物。因地制宜,游刃无间。

道者恒常之理,术者权宜之便而已。道为本,术为末;道为体,术为用。然道者常无名无形,无迹可循,古今悟道者少,而将悟道之理之行形诸文字者愈少。故道常潜于术中,为术之真宰,御术于无形。术者,古今论之用之多矣,然少有悟透术之本者,术之本即道也。圣人云,守约而博施者,善道也。约即道也,博即术也。能守道而用术,循道用术者,古今皆少。道何需守?在内则需常存养陪护,在外则防外泄而外显者。

释道为本,儒法为用,兼及古今中外百家。

道与术皆备后,需以浩然之气鼓荡之,令一气一以贯之。此浩然正气实为成大业之根本与关键,需符合社会实情、人性所欲、道德伦理、法律法规,且具备鼓舞人心之内在力量,需以百姓之心为心而聚此气,御之以道,行之以术,终成大业。

融想于做,融思于行,行思一体,行中体思,思中寓行。

学、思、行、证,四者缺一不可,互为作用。

执着于理想也是一种深执。

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美丑贤愚,凡有山光之处,尽皆拿来,为我贯通所用。

一个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应该从无功利、无私心的角度,去研究人、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如此,才可全面地、系统的观察、思考和研究。佛教之所以为最圆满的智慧,跟其无私心、无功利有莫大关系,故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而又能随境运用。

涵养须用敬。不敬则不重,不重则不沉,不沉则不积,难免浮于人事,流于浅俗,难以成事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逐无涯,本就不可能。但人天生好奇心、好胜心、好道心重。欲得道,则需讲求方法,需寻得路,否则就会迷失。由大至小,由道至术,由无至有,由空至色,此不失为学问要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