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

 虹72 2015-03-22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

         杜甫诗歌与生命和融之美课堂记录之一

    今天我们讲杜甫诗歌的第三个专题,生命和融之美。前面两个问题是生命奋进之美,生命仁爱之美,第三个问题是生命和融之美。其实这三种美也是互相包含的,只是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所以分开来讲。

    从前面的课我们对于杜甫爱亲人爱朋友、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等无比善良慈爱的仁心、爱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下面我想通过赏析这位诗圣诗意栖居的片断来看他的生命圆融之美。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天有人以为过一种隔绝城市的隐居生活就叫诗意的栖居,我个人理解,至少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不是这样的。上堂课我们讲了,儒家的圣人就在凡人当中,他只是把一个凡人做好就成了。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长期积累,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进步,日积月累,就渐渐地进入了圣人的境界,获得了人生的成就,这就是由凡及圣的过程,就是由凡入圣的境界。及,就是到达;入,就是进入。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在他的人生实践中,那些“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生命体验,其实也是充满了诗意的,可以说,一切艰难困苦,欢欣愉悦,就在这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都闪现出诗意的光辉,都表现出一种圣贤境界。怎样的圣贤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和融的境界。

  下面我们通过赏析杜甫的《绝句》来领会这种境界。

  我们赏析作品,一是要具有一种“赏”也就是欣赏的态度,欣赏的眼光,欣赏什么?欣赏诗歌之美,欣赏人生之美。不是一般的不带感情的纯客观分析,那种态度是研究,而不是欣赏。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最佳的境界是诗人心灵和你的心灵有一种照面,有一种会心的默契之感。所以我们读一首诗,不但只是看文字,而且要从诗歌的深处去发现诗人的心,然后用我的心去靠近诗人的心,体贴诗人的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品味到真正的诗意。

  其次,我们要学习怎样去分析,我认为细细读过一首诗词,充分理解字面上的意义之后,就要琢磨它的点睛之笔,也就是发现诗眼,诗眼也有点象我们今天讲的关键词。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是要反复推敲反复锤炼的,诗的精彩在这里,而你却淡淡地看过了,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品赏诗词,一是要多听老师的分析,二是自己要多读多看多思索。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味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欣赏,古人的诗词中的精神生命就可以化作你生命中的精神意气,化作你人生的意境境界。好,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大家看看,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些呢?对,鸣、上、含、泊。

两个,表示成双成对,鸣,两只黄鹂在互相唱和,十分和谐,《诗经》中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鸟鸣有朋友之间交流契合的意思。诗人写黄鹂在翠柳之中欢快地啼鸣,那么,杜甫在这里为什么用翠柳而不用碧柳呢?一般来说,碧的颜色要浅一些,翠的颜色要深一些,比如贺知章的咏柳诗就说:碧玉妆成一树高,那是初春刚刚发芽的柳树,所以颜色是碧绿的,而杜甫在这里用翠绿所表现的柳树,应该是一片成荫的柳树林了,一片绿茫茫,春已经比较深了。所以两只娇小的黄鹂在一片枝叶繁茂的翠柳之中啼鸣,色彩明丽,构图也非常谐调。一行白鹭,一行,有一种团队感,上青天,在这里,为什么用上而不用飞呢?

   “上”表示一种奋发向上的趋向。“上”字还显得这个境界非常舒展,非常伸展。有一种很开朗很辽阔的美。另外,我们比较一下,在绝句的第五个字虽说是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但是用仄声的“上”字还是显得更为响亮一些,而杜甫正是非常讲究声律的。本来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是这首诗不但全部用了对仗的形式,而且第一二句还句中自己本身就作了对仗。黄鹂就对翠柳,白鹭就对青天。这种形式叫做句中对,也叫当句对。通过这样一些对仗的形式,整个画面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搭配得非常和谐,鲜明生动。湛蓝湛蓝的天空,映射着一行洁白的白鹭向上远引,这画面多么富有生机活力,整个画面,展现的是一种青春的颜色,一种春天里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的景色。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课堂记录之二

接下来,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看到了远处的西山,因为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用了“千秋”二字形容。“千秋”,给人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在悠久永恒的历史长河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渺小,每一时段,都显得十分短暂。但正如中国传统思想所认为的瞬刻永恒的概念,所谓永恒,它其实在当下就可以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验了它就是超越了它。也就是当我们进入到一个极其美妙的审美境界的时候,你已经感觉不到时间之流了,当下,只有当下那种妙不可言说的审美愉悦,它就是一切,它就是世界,它就是永恒。所以陶渊明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就有点类似瞬刻永恒境界了。当然我在这里讲得非常简单,实际上从学术角度来讲它非常复杂。但不管怎么说,瞬刻永恒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审美体验,一种审美愉悦。陶渊明的另一首诗也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也有俯仰之间就可以把握到整个天地宇宙之终极的意思。具体到杜诗这里,这种把握是用“含”字来表现的。一个“含”字,表现出诗人一方面把整个天地宇宙的景象,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包括了时间与空间的。也就是说,既有西岭千秋雪,也有黄鹂鸣翠柳,还有白鹭上青天,等等等等,全都包含收纳进这一方小小的窗户之内,使窗户有着镜框的效果。另一方面,窗户将外面的景物都收入了窗中,其实也就是收入诗人的眼帘,收入诗人的心灵。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一种“纳须弥于芥子”境界,须弥山是佛教神话中世界最大的山,芥子是芥菜的种子,极微小。将天地万物都包融含藏进自己的心中,这需要一种很大的胸襟气度。这样,你不但胸怀阔大,而且天地万物,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万物的兴歇都在你胸中。从时间上讲,是“瞬刻永恒”;从空间上来讲,是“纳须弥于芥子”。这样,你就能总是和融着自然万物,生气流行,生机勃勃。

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方面诗人将眼界放到了万里之外,也说明心胸宕得很开,扩展得很远阔;另一方面,这扇窗,是诗人吸纳含藏外面生机勃勃世界的心灵之窗,这张门,也是诗人开出的通向外面浩渺辽阔远方的心灵之门,是心灵生命的门。一方面,从这张门出发,可以驶向千里万里的前方,驶向千里万里的远方,生命是开阔的,是伸展的,朝着前方朝着远方无限伸展;另一方面,千里万里之外的船只,又全都回到这张门这里来,这里是止泊,是心灵的安顿,是精神生命的止泊。也就是说,这张门,既是起点,扬帆启程的起点;又是终点,人生回归的终点,心灵回归的终点。这只船也好象人生之船,它的“泊”与“万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要扬起生命的风帆,向着千里万里乘风破浪;另一方面,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园,都要有心灵的止泊之处。杜甫自从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后,就一直在外漂泊,因此无论在物质的意义上还是在精神的意义上,他对于这个“泊”字都有很深切的生命体验。而一个心灵有止泊的人,生命有根的人,他的心胸又往往具有一种能够含藏万物,包融天地万物的能力。你能够栖居在大地上,你就能够承载包融天地万物的一切,这就是厚德载物。在这里,泊字与含字是互为因果的,你如果能够把这两个字之间的因果关系悟透,那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做诗意栖居。你就能够象杜甫这样,既收得拢,又放得开,一方面将千秋万里都含藏纳入心中,另一方面,宇宙大化都从自己的心源中出发,真是吞吐自如,收放自得。所以在这首诗中,天地万象与诗人的心灵之间有着一种极和谐极生动活泼的交流往复的互动,诗人吸纳天地英华之气,吞吐宇宙大化自然,这就是天地和融、生气流行的圣贤气象。

由于杜甫的精神气度非常开阔,所以他写诗,一开口就是万里,一闭口就是千秋。开口就是乾坤,闭口就是天地。象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之五)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王宰画山水图歌》)等,简直不胜枚举。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殊不知杜甫的绣口一吐就是千秋万里,就是整个宇宙天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杜甫的诗不但境界阔大,而且色彩感很强,所以特别富有生机意趣。这首诗前面两句色彩很明丽,这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的,其实后面两句也同样富有色彩,比如千秋雪的洁白无瑕,船行江中江水的碧波粼粼,都是画面的颜色,只不过没有明写出来罢了,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所以我们品诗要注意诗人的意境其实非常浑整的,切忌把它分割开来看。

    那么我们现在从整体上来看看,这首诗中的色彩基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对,是绿色。而绿色,也正是滋润了杜甫一生的生命之色。早在他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望岳》中就有表现。我们还记得那首诗一开头就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就是映入诗人眼帘的泰山整个都是一片青苍,一片绿色,无边无际,没完没了。青未了,说明这种体现生命的绿意也是不断滋生的。诗人心中有绿意,有春意,他的生命中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的滋养。哪怕是在逃难的途中,诗人也会感受到路边的野花野草,“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北征》)无论是多么卑微弱小的生命,只要本身具有生机,就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雨露,无论是甘的还是苦的,都能够结出自己的果实。这就是杜甫的生命观,也是诗人艰难困苦一生的生命源泉,生命支撑。诗人还说“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大自然的江山风月,花红柳绿是无私的,它在等待我们来欣赏,它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有的人能够欣赏到它的美好,并能够激活自己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自己心中有生机生趣,有的人天天从它旁边擦肩而过,毫无感受,是因为自己心中没有生机意趣。正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见不是看到,而是映现的意思,应当是“现南山”,也就是说因为你心中本来就有南山,所以你才能映现出南山,使南山与你的心灵照面了,有一份和融默契。如果你心中没有南山的话,那么即使你看到了南山,那也只能进入你的眼帘,不能进入你的心灵,更谈不上映现,不能产生精神的交融默契。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课堂记录之三

杜甫一生的生活和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心中的绿意要靠自己培养。岳麓书院讲堂上有一幅对联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就是说我们心中光生长出这些美好的花草还不够,更重要的还需要长期的培育,要使心中永远保持一团春意,这样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实现诗意的栖居。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这些诗人常常使我们感到很可亲很可爱,这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亲和,充满爱意,他们看到天地万物,非常喜欢,非常热爱,他们心中含藏生意,所以他们的眼睛总是可以看到天地自然的生命,看到他人的生命乃至小动物小植物的小生命,他们对万物众生的生命都有爱。这样一种爱的心理,心灵充满了阳光,是非常健康开朗的,杜甫和他们一样,都具有不孤高不偏执不激愤的圆融天地万物的大胸怀大格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机与爱意,就是圣人的起点;和融天地万物,就是圣人的境界。圣人就是阳光的人,有爱心的人,是充满欣欣生意、善待心灵、简单朴素而又丰富充实的人。

我想大家还可以象杜甫那样,随时记录下这些从自然风物中得到的美好感受,杜甫可是把他的所见所感,点点滴滴的片断,都作了记录的,杜甫写诗就象我们今天写微博一样,后来在四川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一首诗,当然当时他没有手机,没有办法把他的微博发送给大家,但是这些随时随地的关于美的记录却传达给了我们,诗中那美好的点滴,美好的片断,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心中,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篇都表现出他对于美的敏锐感受。其实,培养对于美的敏感也是培养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有对于幸福对于美的感受力的人,他的生命就总是会得到爱的滋润,美的滋养,生命的质量就比较高,所以这也正是我们对于自己生命的一份善待,因为你的心灵状态总是很舒展的啊。所以我们要随时留意身边的花红柳绿,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意趣,赏心悦目,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并且要经常读一些境界开阔明朗富有生机意趣的诗词,从古人那里学一学他们的审美实践审美操作,学一些怎样善待自我的审美操作,这样,我们的生命也会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从而生活在一种和融万物的境界之中的。

转自  胡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