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江西:稀見地方志提要 :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九

 公司总裁 2015-03-22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九》[View] [Edit] [History]

1 長興 陳光貽學
2 ○江西
3 明林庭?纂修。庭?字利瞻,福建閩縣人;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升郎中。出知蘇州府,雲南參政,嘉靖二年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三年升湖廣右布政使,官至工部尚書,卒謚康懿,《明史》有傳。江西舊無通志,嘉靖癸未巡撫都御使盛應期屬庭?及憲副周廣纂成是編。其書體例悉依一統志例,列藩省三卷,次列府三十四卷,文簡事核,匣然有序。卷前有嘉靖四年副都御使陳洪謨序,及江西會城圖一。江西建置沿革,春秋、戰國時,地屬吳、楚,秦為九江郡,漢初為淮南國,以豫章樹氏郡屬之。王莽時曰九江郡,東漢曰豫章,隸揚州刺史部,獻帝時以揚州所屬江東諸郡悉入吳。於是以漢豫章舊郡,乃增置廬陵、鄱陽、臨川、安城四郡都尉,晉初隸揚州;元康元年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宋、齊因之,梁太平二年分尋陽、太原、齊昌、高唐、新蔡五郡,置西江州,治於尋陽。陳省西江州,隋置洪州總管府,及江、饒、吉、虔、袁諸州,大業初改州為郡,複為豫章、九江、鄱陽、臨川、廬陵、南康、宜春七郡。唐興改郡為州,武德五年置洪州總管府,開元二十一年置江南西道觀察,管州八,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撫州。五代初為楊吳所踞,後屬南唐;宋為江西路統江、洪、撫、信諸州,南康、臨江、建昌三軍。元至元十五年改設江西行中書省,至正末為陳友諒所據。明洪武九年改元行中書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南昌府,領府十三,南昌、瑞州、九江、南康、饒州、廣信、建昌、撫州、吉安、臨江、袁州、贛州、南安,凡屬州一,屬縣七十。
4 江西省大志七卷明嘉靖間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5 明王宗沐纂修。宗沐字新甫,臨海縣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五年擢江西提學副使,遷山東布政使,總督漕運,嘗上疏請闢海運,議者言其不便,遂寢。後官刑部左侍郎,以事罷歸,卒謚襄裕,著有《海運詳考》《海運志》《敬所文集》。此志為宗沐督學江西時,採其俗產、山川、賦役諸事,札留篋中,後三年移參藩政,複為編纂成帙,而付梓焉。其書分賦書、均書、藩書、溉書、實書、險書、陶書七類,皆為見聞筆錄,摭採於舊籍者極少。其書所記江西一省之大事皆備,自序有云:「《大志》志大者也,故名曰《大志》。」江西自古以產陶瓷著聞,故此志《陶書》一類記載較詳,謂陶廠設於景德鎮,鎮在浮梁縣西興鄉,其地水土宜陶。鎮於宋景德時所置,故名曰景德,明時官設陶廠於此。此篇記陶廠規模,及管理事宜甚詳。按此書刻成於嘉靖,萬歷又為重刻,嘉靖原本,今存絕少矣。
6 南昌府志三十卷明萬歷十六年刊本吳興丁氏舊藏本,上海圖書館藏膠卷
7 明範淶修,章潢纂。淶字原易,休寧縣人,萬歷十三年任南昌府知府。潢字本清,南昌人,蔭薦,仕順天府教授。南昌為秦九江郡地,漢析九江置豫章郡;六朝名南昌,隋唐為洪都。南唐複為南昌,宋為隆興,元為龍興,明複為南昌,迄今未更。郡志見載《隋書·經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記》一卷,其書今亡。南唐時塗廙撰《豫章古今記》,猶引次宗舊志為証焉。宋洪芻謂廙書瞻則近穢,疏則及漏,亦非完書。乃掎摭書傳,疏所見聞,重輯其舊書析為十二部,又謂之《豫章職方乘》;淳熙間程叔達又撰《豫章職方後乘》,元劉有慶、潘斗又補述《續志》。明有洪武王莊之志,宣德任肅之志,弘治祝翰之志;南昌郡志源委,其大略如此焉。此志繼弘治《祝志》重修,據範淶自序謂:「為潢及張宗伯所纂,前後凡三易稿。」其書所記自弘治辛酉於上,頗採舊志,後皆新創。其書全編,凡四十一目,總括為七類:曰輿地、曰創置、曰典制、曰封爵、曰鄉獻、曰雜錄、曰藝文;體裁修辭,尚為雅正。按此書原刻本,吳興丁氏舊藏,國內僅有膠卷流傳。
8 進賢縣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道光三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9 清朱湄修,賀熙齡纂。湄字鞠坪,安徽涇縣人;嘉慶十九年進士,二十五年任進賢知縣。熙齡字蔗農,湖南善化縣人,嘉慶十五年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記名御史。進賢有縣志,始於明成化《孫志》,繼則有正德《談志》《楊志》,嘉靖《萬志》,崇楨《陳志》。清康熙初知縣聶當世重修,乾隆間又修而未成,迄朱湄官進賢時,延熙齡繼纂而成之。熙齡以史館才,覃精著述,修成此志,頗具體例。全編分輿地、建置、賦役、學校、典祀、職官、選舉、循吏、人物、列女、雜識、藝文十二門,目六十有三。輿地所敘沿革,頗具考証,謂春秋之豫章,唐之鐘陵,非今之進賢縣,以証前志沿革之誤。又仿範成大《吳郡志》例,次星野於輿地志沿革之後,寺觀、仙釋列入雜識,體例雅正,較前修諸志,頗有展進。
10 奉新縣志十四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1 清黃虞再修,閔鉞纂。虞再字字九,號泰升,陝西伏羌縣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十七年任奉新知縣,官至江西督學僉事。鉞字晉公,號治庵,奉新縣人;順治十一年舉人,家居未仕。奉新為唐新吳縣地,南唐改曰奉新,明清皆屬南昌府。縣志創於宋嘉定間張國均撰《新吳志》,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修於元者無考。明永樂間一修,成化、嘉靖各一修,其書皆佚。此志自順治十七年十一月開纂,迄康熙元年六月書成;其凡例曰:「統以十類,分以十四卷,卷有總目,有附目;總目各為小敘,以括大意。事則大書,注則小書,使觀者便覽。」其例則附注詳明,可謂得體例矣。此書為建昌縣胡時雨所刻,刊刻頗精。
12 靖安縣志六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3 明趙公輔修,吳管纂。公輔字黃村,嘉靖間仕海防糧捕通判,兼署靖安知縣。管三韓人,舉人,嘉靖間任靖安縣訓導。按本志沿革云:「靖安於春秋處吳、楚之間,漢、唐置鎮,為兵防要地,五代、南唐始改鎮為縣。」此志修時,靖安為南昌府屬縣,邑志據本志序謂有舊志三卷,而未言纂成於何年何人。按此書體裁,分地理、建置,食貨、學校、武備、職官、選舉、人物、藝文、雜紀十門,而無分目,敘述頗簡約。每篇首有小序,後有贊論,皆出於管手,文筆簡潔。
14 武寧縣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年刊本,雍正三年補刊徐家匯藏書樓藏
15 清馮其世纂修。其世號際生,德安雲夢縣人,順治十八年由貢生任武寧知縣。此志為其世仕武寧時,延邑人湯民貞、張元會、陳思珊、胡文衡、汪克淑等徵採,親為總集成書;編纂草草,中多疏漏。書前有雍正三年知縣廖科齡補刻序,謂「取舊板而校正之,為之補其散佚」。按此志已非其世之原書矣。武寧為三國吳西安縣,晉改曰豫寧,隋廢。唐武德間複置,曰武寧縣,後曰豫寧,尋又複曰武寧,明清均為武寧縣,屬江西南昌府。縣志可考者,修於明成化丙午,嘉靖癸卯知縣徐麟重修。此志繼徐麟縣志重修,為清修縣志之始。
16 寧州志十卷清乾隆二年百尺樓精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17 清張耀曾修,陳昌言纂。耀曾字榮閭,直隸景州人,由貢生授撫州府通判,雍正十年調升寧州知州。昌言字玉亭,寧州人;貢生,授教諭。《寧州志》創修於嘉靖二十二年知州龔暹纂州志十八卷,再修於萬歷。清康熙十九年知州班衣錦又重修州志八卷,體裁頗佳。此志依《班志》重修,列為八綱,分隸六十四目。惟卷一之圖考編綴極精,有總圖四,鄉圖八,皆附圖說,注明水陸路里程等,版刻亦頗精美。寧州古艾州地,宋置義寧軍,元改軍為州,明改曰寧州,清初仍之,後改名義寧,今曰修水縣。
18 饒州府志四卷明正德六年刊本天一閣藏
19 明陳策修,劉錄纂。策字嘉言,無錫縣人;弘治六年進士,正德初任饒州府知府。錄字世臣,鄱陽縣人,嘉靖二年進士。郡志始於宋史定之撰《饒州志》二卷,其後纂修無考,明正德庚午策為郡守時,延錄編集此志,又有張禧、秦碧、陳達、劉懋、顧應祥、汪文盛,及六屬邑紳,鄱陽陳良翰、周震,餘干胡恩、徐冠,樂平龔淵,安仁薛球,浮梁陸隆恩,德興胡輔,共讓纂成草,而總歸錄裁定。按其志例,依一統志,各篇均有評語,為出錄手。志中記浮梁縣西興鄉景德鎮造陶,正德初元設御器廠於此。按此志稱瓷皆云陶,瓷之名為始於宋,明時通行猶不廣焉,嘉靖《江西省大志》亦稱瓷為陶也。饒州舊為鄱陽郡地,隋開皇中改為饒州。五代南唐為永平軍,宋複為饒州,隸江南東路,元為饒州路,屬江浙行中書省,明為饒州府,隸江西布政司,領縣六,鄱陽、餘干、樂平、浮梁、德興、安仁。
20 鄱陽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1 清黃登穀纂修。登穀字春畬,號荻邨,順天府大興縣人,乾隆二年進士,十一年任鄱陽知縣。秦置番陽縣,漢改曰鄱陽,位於鄱陽湖東故名,地肥沃,物產富庶,大江以西最推名邑。宋史定之《番陽志》、王仲通《鄱陽志》,實通記今饒州一郡,王德璉《鄱陽縣志》,乃為邑志之始。明時有邑令劉應麟縣志,清康熙間邑令王克生又重修縣志十六卷。此志創修於乾隆丙寅,初延新建凌之調廣心主筆,甫二月之調以疾辭歸,登穀親為編纂,己巳書成。其書體例,參配明劉應麟縣志,分列十一類,曰輿地,曰建置,曰職官,曰賦役,曰學校,曰選舉,曰人物,曰藝文,曰雜志,曰別志,曰備志,每類各系子目。
22 餘干縣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23 清江南齡纂修。南齡字衢三,開化縣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三年任餘幹知縣,在職凡十一年,升山西太原府同知去。餘干漢為餘汗縣,隋始改今名。其地山川、疆域、人物、俗尚始見載於史定之《番陽志》中,其後楊元鑒又為《干越顓記》。縣志則始於明洪武甲寅邑人章綸創修,嘉靖癸巳知縣石簡,萬歷辛巳知縣李中,又先後繼修。此志創修於康熙元年知縣史大成纂成志稿,南齡繼為之考核,徵近聞,重輯成書。其體裁定為圖四、志八、表二、列傳十一,後附紀載一篇,文筆則慎嚴簡核。
24 婺源縣志十二卷清康熙八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5 清劉光宿修,詹養沉、游有倫纂。光宿奉天人,任婺源知縣。養沉、有倫邑人,事跡均未詳。婺源縣志可考者,有正德、嘉靖、天啟三志,此志繼天啟志重纂。分疆域、選舉、建置、官師、食貨、兵防、人物、藝文、通考、外志十類,各系子目。列選舉於建置之前,殊失編次,又通考附寺觀、仙釋、古跡、丘墓、方伎、禨祥、佚事六條,尤非體例。考乃書志之遺,為考詳缺誤耳,其六條所敘,非考之體也。觀其書,體裁之錯亂若是者甚多。婺源建置,唐開元二十八年始置婺源縣,屬歙州。宋仍之,元設徽州路,升婺源縣為州,屬興安府,明屬徽州府,清仍之。婺源地處皖、贛之交,為岩邑也。
26 婺源縣志三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7 清彭家桂修,張圖南纂。家桂字蘭庭,號馨山,江西廬陵人;貢生,乾隆四十五年授婺源知縣,任滿去;五十四年回任,翌年去,五十六年複回任,卒於官。圖南事跡未詳。婺源古稱星源,唐始建縣。清代屬安徽省徽州府,民國二十三年劃歸江西。縣志始於宋咸淳五年,胡升撰《星源圖志》,元至元間汪幼鳳又撰《星源續志》。明正德八年教諭傅鼎纂《婺源縣志》六卷,嘉靖、天啟又先後重修。清康熙八年知縣劉光宿重修,三十三年知縣蔣燦重修。此志繼《蔣志》纂成,全書分疆域、選舉、建置、官師、食貨、兵防、人物、藝文、通考九門,各系子目。宋儒朱熹生於邑南松岩裏。此志記朱氏乃仿《史記》例,故人物志別立《朱子世家》一篇。
28 德興縣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存卷一至六
29 清毛九瑞纂修。九瑞河南鄭州人,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九年任德興縣知縣。德興宋、元諸志,均久佚,明有永樂、景泰、嘉靖、萬歷四志,亦散佚難征。此志乃承萬歷時知縣何鏷所修縣志重纂,九瑞自執筆,助之採摭者,有邑人嚴濟明等。其書體例,定為十類,曰輿地,曰建置,曰禮制,曰食貨,曰秩官,曰選舉,曰風俗,曰災祥,曰人物,曰藝文,為目凡六十有七。每類首有小序,出九瑞手筆,其辭義氣,多諷諭微旨。此志體裁,據後修縣志凡例,議其編次,多無倫次,敘事發論,迭見錯出。但審此志,記載事物,則以輕重以定詳簡,如選舉、人物諸門,則細密詳慎,頗具稽考。紀歷代大事,省郡志書已記之者從簡。輿地志沿革篇,頗多考訂,謂德興為漢餘汗縣地,唐總章二年郡守竇儼,奏立銀冶於鄧公場,五代南唐升元二年改場置德興縣,宋以後則建置無甚變革也。山川篇載,鄧公山一名銀山,在縣東南三里。隋朝駙馬張蒙於此獲銀筍,銀寶始發,唐郡守竇儼奏立銀場,至宋山穴傾擢銀竭,時範仲淹為饒州守,奏罷之也。古跡篇載有銀井。按此志食貨所述物產,皆為今所有焉,古有今無之物,又不可不載;故入之於山川古跡,則符編著之法,後修縣志者,譏其編次無倫,殊若不當。
30 廣信郡志二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1 清孫世昌纂修。世昌號慎庵,遼東廣寧人,由蔭生任泰州同知,以功擢守廣陽,調恩威,以艱歸;服闋,補廣信知府。廣信唐曰廣信州,宋曰信州上饒郡,元曰信州路,明改曰廣信府屬江西,治所上饒縣,清因之。郡志成於明成化間,據本志舊序,有嘉靖五年郡守費子和序,謂其書搜羅頗富,體制略具。此志纂成於康熙癸亥,其體例仿嘉靖舊志,分輿地、食貨、職官、學校、選舉、人物、方外、雜志八門,子目五十有三。卷前有世昌及範文在修志序二,舊序凡四,書後有魯高夢跋。題書名有二,目錄及序第一行均題曰《廣信府志》,每卷之第一行,則題曰《廣信郡志》,茲從卷端第一行題名著錄。
32 玉山縣志十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二十年增刊北京圖書館藏
33 清唐世征修,郭金台纂,彭天福增補。世征號魏子,湘潭縣人,順治十八年進士,康熙八年任玉山知縣。金台玉山縣人,事跡未詳。天福康熙十九年任玉山知縣。玉山建縣,始於唐証聖中隸浙江衢州;乾元初改屬信州,宋元仍之。明升信州為廣信府,隸江西布政使司,領縣七,玉山仍屬之。縣志修於明成化間知縣方中,萬歷己丑又修於知縣錢應鬥。此志繼萬歷《錢志》重修,據世征序云:「自萬歷己丑以後,至康熙九年之事,皆新纂補之,已醜以前,仍舊志,稍厘正之。」其書定為輿地、建置、賦役、正祀、官師、選舉、人物、藝文八類,各系子目,序次不混。志刻成於康熙十年,因旋遭閩變之亂,志版毀於兵火者半。越十年辛酉知縣彭天福為之增纂補刻,增複其書。
34 貴溪縣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35 清畢士俊修,楊燝、江熙龍纂。士俊字用章,直隸東光縣人,順治甲戌科舉人,康熙初任貴溪知縣。燝與熙龍皆邑人,事跡未詳。貴溪為晉時晉興縣地,隋省入餘干。唐永泰初割弋陽之西鄉,及餘干之東北鄉,置貴溪縣,隸信州。唐末以其地為江、閩要衝,又置雄石鎮,遏使宿兵焉,迄明清未廢。《貴溪縣志》宋元無可考,明志據士俊序謂:「景泰時張廣文鐸創之,天順改元陳公敏求來縣事成之。萬歷初伍公袁萃修未及半,旋以內召不果,前壬子歲,錢公邦偉重輯之,而志始略備。」按《貴志》皆毀明末兵火,此志之修如同始創,其書體例未參前志,定例為八類,首輿地、次食貨、次職官、次學校、次選舉、次人物、次方外、雜志,中分子目井然,有條貫焉。地輿類山川目,載龍虎山在縣城南八十里,為象山一支,歷召山南行十數里,析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虎。《道書》稱為第二十九福地,漢張道陵嘗煉丹於此,山下有演法觀、丹井、丹灶、飛升台諸勝跡。方外志後,附《天師世家》一篇,載第一代張道陵,字輔漢,沛豐人,嘗作《道書》二十四篇,有術為人治病,後居龍虎山,子孫世家焉,而傳道術。唐天寶七年始冊贈張氏天師,宋、元、明、清皆快賜有封號。道陵子第二代,名衡字靈真,第三代名魯字公祺;第四代名盛字元宗。迄此志修時止,張氏子孫相傳已五十餘代矣。
36 鉛山縣志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藏
37 清楊浩然纂修。浩然廣西靈川縣人,舉人,乾隆四十九年任鉛山知縣。鉛山舊名永平縣,宋為州,明為鉛山縣,清因之。縣城東北有鵝湖山,為朱、陸講學之所,自宋以來言宋學者,莫不景仰其地,遂成名區矣。明嘉靖四年費宷纂《鉛山縣志》十二卷,萬歷四十六年柯仲炯纂《鉛書》八卷,多道鵝湖之事。此志浩然官鉛山時踵《鄭志》重修,卷前列廣信知府連柱序,全書分天文、地理、建置、賦役、學校、武備、秩官、名宦、選舉、人物、列女、方外、雜記十三門,子目六十有一。其體例以綱統目,以目附綱,有條不紊;位置次第,皆合於編法。
38 南康府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39 清廖文英纂修。文英號昆湖,連州人,崇禎十二年選貢,授南康司理,主講白鹿洞書院。清康熙七年擢任南康知府。南康有郡志,自宋淳熙間朱端章撰《南康志》始,元志則無考;於明有正德《陳志》,萬歷《田志》。此志繼《田志》重修,體裁一依《田志》,分類十有二,曰封域,曰建置,曰賦役,曰學校,曰秩官,曰名宦,曰選舉,曰人物,曰女德,曰藝文,曰雜志,曰外志,體裁具備。其後康熙六十年,熊維典又重為增補,紀載南康明及清初之事最為詳備。其書記南康建置,始於南唐楊吳以廬山南設星子鎮,屬德化,宋太平興國三年升星子鎮為縣,屬江州。七年置南康軍,以星子為附郭縣,又割江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隸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為南康路,隸江浙行中書省。明初為西寧府,尋複名南康,隸江西布政司,正德二年分建昌五鄉增設安義縣,清仍明制,領星子、都昌、建昌、安義四縣。南康在匡、廬之陽,古為重鎮;所稱江右之地軸,視之為鎖鑰北門。廬山在郡城北,當大江彭蠡之交,其山脈為岷山南支;度桂嶺達彭蠡之口,其峰特高且大,巍為奇觀,山水甲天下。自晉以來為釋道隱逸之所,又為游客避暑所居。晉釋慧遠撰《廬山記》,宋道士支曇撰《廬山賦》。歷代詩人騷客,稱詠廬山者,亦不少,南康遂以此山名世。
40 都昌縣志十三卷清康熙三十三年增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1 清曾王孫修,徐孟深纂。王孫字道扶,浙江秀水縣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初授漢中府司理。康熙十六年改調都昌知縣,升戶部主事,即致仕歸。孟深字邃友,都昌人,康熙辛酉科舉人。按本志序謂:「都昌有萬歷、崇禎二志,久佚不傳。」按此志創於康熙二十五年,是時前志盡佚,文獻無徵;草創志稿,事多舛錯。康熙三十三年知縣吳邦憲又為增補七八年之事。按其書體裁,綱目頗為混淆,但查其傳本極稀少也。都昌漢彭城縣,唐析置都昌縣;以縣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名也。故治在今縣北九十里王市鎮,大歷間徙治彭蠡湖東即今治也,明清皆屬江西南康府。地產白瓷泥,景德鎮瓷泥大半取給於此。
42 三郡圖說一卷明刊《王奉常雜著》本上海圖書館藏
43 明王世懋纂修。世懋字敬美,太倉州人。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好學善詩文與兄世貞齊名,而先世貞三年卒,所著詩文刊有《王奉常集》。此編世懋官九江道時,因江西布政使徐中行命纂道志而作。時九江道領轄饒州、南康、九江三府,故名《三郡圖說》,一名《饒南九三府圖說》。此編記饒、南、九三府之衝要僻俗之境,為明代記一道之志僅存之書。此編未成,而江西右布政使徐中行轉任左使,與世懋同城而治。嘉靖時嚴嵩專權,殺楊繼盛等,中行與吳國倫葬繼盛,嚴嵩敗,以為二人與嵩有連,而徐、吳二人為當世才子,朝議謫其官,故中行以江西右使轉左使,而宗室有鬥者,各發其陰事,至是中行親草爰書,即據案而瞑,時萬歷戊寅十月十三目,卒年六十二歲。世懋久與中行友善,為經濟其喪,收集其遺稿,歸葬中行於長興,仍以布政使禮葬也,長興縣署刊其遺稿,為《天日先生集》。此編故當時未有刊行,而刊之於世懋自著之《王奉常雜著》中,故未見於著錄。此編實為官修之道志,世懋仿古圖經之例。書後有世懋跋云:「令郡縣長吏圖其地境,而略說於圖後。」於跋可知為奉藩命而修之志也。
44 九江府志十六卷明嘉靖六年刊本天一閣藏
45 明馮曾修,李汛纂。曾河間縣人,正德九年進士,嘉靖初任九江知府。汛別號鏡山居士,事跡未詳。按本志序云:「九江郡故志歲久殘缺。」按今存府志,此書最舊,是為汛及郡同知姜輅,郡人王汝賓、柳邦傑、陳守仁、何貫、陳必升、陳守信等纂輯,僅逾兩月而成。其書體例,分方輿志、食貨志、職官志、學校志、選舉志、人物志、外志、詩文志八類,凡四十八目,卷首有府城圖一,各縣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各一,九江府五縣總圖一。按志敘九江沿革,春秋時分屬吳、楚二國,戰國屬楚,秦為九江郡,漢為豫章郡,三國分屬吳、魏,南境入吳,屬武昌郡,北境入魏,屬廬江郡;後盡為吳所有,屬武昌。晉置尋陽郡屬江州,宋、齊、梁、陳因之,隋廢尋陽置九江郡,唐為江州,五代南唐為奉化軍,宋為江州軍,元為江州路,明為九江府,領縣五,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九江郡治在德化,城前臨湖水,城借為壕,有甘棠、李公、謝公、海天、郭洲諸堤。廬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郡境多高山大川,平原無多。
46 德化縣志十六卷清乾隆四十五年補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7 清高植纂修。植字槐堂,浙江武康縣人;乾隆十四年進士,十六年任德化知縣,升任松江府同知去。德化唐潯陽縣地,五代時南唐改曰德化,明清時為九江府治所。縣有廬山所在,自古為名區;舊事早載於府志,邑之有志,清康熙間知縣寧維邦首創。此志為植纂成於乾隆二十年,四十五年知縣沈錫三又為增補。其書體例,表三,曰沿革,曰秩官,曰選舉,志六,曰方輿,曰建置,曰食貨,曰學校,曰典禮,曰藝文;傳十二,曰名循,曰邦賢,曰忠義,曰孝友,曰道學,曰儒林,曰文苑,曰武功,曰篤行,曰隱逸,曰僑寓,曰列女;錄二,曰文錄,曰詩錄;記四,曰古跡,曰古事,曰雜記,日別記。綱目混淆,複出重沓,非體裁之佳者也。
48 瑞昌縣志八卷明隆慶四年刊本天一閣藏
49 明劉儲纂修。儲湖廣興國州人,嘉靖四十四年由舉人任瑞昌知縣。按瑞昌舊志修於正德丙子歲,嘉靖乙丑知縣駱秉韶延鄉官陳良顯、監生曹一中讎校,已而移官未就。丁卯儲知瑞昌,與教諭謝顧編輯成之,迄隆慶戊辰江一鵬來攝縣事,為之刻行。其書體例,分輿地、建置、賦役、職官、學校、秩祀、人物、藝文八類,凡五十七目。瑞昌置縣,據本志輿地志沿革篇所敘,秦以前無考,漢為潯陽縣地。三國時周瑜令程普駐兵於斯地,忽群鳥飛集軍中,讖曰此祥也;既而赤壁捷音至,遂名為赤鳥鎮。晉永和初省潯陽,入柴桑地,隋改為■〈言盆〉城縣,唐初複為尋陽縣。建中初立為場,南唐升為瑞昌縣,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仍為瑞昌縣,屬九江府,領鄉八,編戶一十四里,弘治五年並為十三里。按此志所述之柴桑地、■〈言盆〉城地,地猶鄉焉,地之稱獨見之於贛省志書。
50 彭澤縣志十五卷首不分卷清嘉慶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51 清周岩纂修。岩字雅山,蘇州元和縣人,監生,嘉慶二十二年任彭澤知縣。《彭澤縣志》,自明萬歷十年邑令葉朝榮修縣志九卷,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王廷藩重修縣志十四卷,體例較備;乾隆二十一年邑令吳會川又重修,號為名書。此志為岩官彭澤時續補《吳志》後六十餘年事,襄助採輯者,有邑人劉黻東橋、柯翹楚埜,自戊寅九月開修,迄已卯臘月蕆事。其書體例,分星野、方輿,建置、食貨、學校、典禮、爵秩、選舉、列傳、列女、藝文、雜記十二門,系仿王、吳二志,敘次相循,似比《王志》能肆,而較《吳志》為嚴,且其補缺考訂,厥功甚多矣。按彭澤沿革,為漢時始置治,故城在今湖口縣東三十里,三國吳嘗置彭澤郡,晉陶潛嘗為令於此,隋改置龍城縣於東界,後改為彭澤,五代南唐時遷今治,明清屬九江府。縣因山為城,俯瞰小孤山,為採石以上入江路之厄塞處。
52 建昌府志十九卷明正德十二年刊本天一閣藏
53 明夏良勝纂。良勝字於中,號東洲,南城縣人,正德二年解元,三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進考功員外郎。嘗與同省舒芳、潮九川、徐鏊四人,以上疏直諫,罹罪戍邊,時號江西四諫。世宗立召複故官,起為文選郎中,遷南京太常少卿,請歸。著有《東洲稿》十二卷、《諫東戍錄》一卷。考建昌之名始於宋,置府始於明,領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五縣。志乘宋有紹興間胡舜舉之《旴江志》,及姜得平、陳岐二《續志》,記今建昌府事也。據本志良勝自序謂:「《旴江志》經兵燹不可考見,正統、景泰間郡守韓徹,同知何恩輩,首複銳意修志不果;及良勝始克纂成於正德丙子,建昌乃複有郡志矣。」按此志實為建昌郡志首創,全編凡十九類,定綱系目,頗有體裁。今惟天一閣藏此原本,為稀世珍本。
54 廣昌縣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55 清王景升修,魏宗衡纂。景升鑲藍旗人,監生,康熙二十一年任廣昌知縣。宗衡廣昌縣人,事跡未詳。廣昌建置,始於宋淳化間析南豐縣之三鄉設廣昌縣。邑志自元迄此志凡十修,一修於元連仲默,二修於明正德何宗嗣,三修於嘉靖丙申李喬,四修於嘉靖乙卯強仕增,五修於萬歷癸巳顏魁槐,六修於萬歷丙申陳時,七修於崇禎壬申徐時進,八修於清順治丙申沈寅新,九修於康熙癸丑王維翰,此志為第十修。查十志今九不傳,此志亦為僅存之本。按此志纂成於兵火之後,前志已大抵無存,景升為之搜求殘篇,訂舊增新,如同初創。其編例總為六門,審其緒次,體例亦未臻備,草率成書。如藝文志,選錄蔓濫,詩有殘缺之章,且於邑事無關者亦入之。
56 撫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7 明黃顯修,許大經纂。顯瓊山縣人,嘉靖二十年進士,三十年任撫州知府。大經臨川縣人,舉人。《撫志》於宋景定中郡守家坤翁始成志三十五卷,明弘治中邵寶重修。此志為顯守撫之三年,屬郡人陳九川,徐良傅、許大經、王銑、白湄、楊誠等修之,文筆出於大經之手。於嘉靖癸丑九月始事,是歲顯以奔喪南歸,郡貳林垠克終其事。其書為綱者三,曰天文、曰地理、曰人道,為目二十。按撫州沿革,春秋戰國時分歸吳、楚,由秦漢至宋元,或隸九江郡,或稱豫章郡,或名臨川郡,後遂為撫州。明始置撫州府,領縣七,宜黃、辛梁、東鄉析於明,臨川、崇仁置於隋,金豁、樂安置於宋。撫州山川,其鎮山曰巴山,為臨水所出焉,一名臨川山。南有軍峰,東有螺首,西有華蓋,北有蜉蜒,東南有雲林,西南有芙蓉。其川大曰臨水,其浸曰千金坡,築於唐時,累石為堤,傍開六石門,可溉田二萬頃。
58 金溪縣志九卷明嘉靖六年修,二十四年重刊本天一閣藏,存卷一至三,卷五至六
59 明林初修,王蓂纂。初四會縣人,舉人,嘉靖四年任金溪知縣。蓂字時正,一字東石,號序子,金溪縣人,弘治十七年舉人,正德六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嘉靖時歷官南京禮部祠祭司郎中,浙江提學副使。蓂夙慕青田之學,嘗與同邑洪範、黃直、吳悌,在翠雲山講學,創致知格物之說;取宋儒二十四人語錄,輯為《心學錄》一書。金溪自宋淳化五年割臨川、安仁、貴溪三縣地置縣,景定間創修縣志,明永樂間重修。此志是取材於《永樂志》,及《弘治撫州志》輯成。其體例分為五十四門,而無大綱,序次尚符編例。自永樂後百三十年之事,記載甚詳而賅,建縣以來五百六十二年之事,亦皆披載,然於永樂以後記載為略。
60 宜黃縣志八卷清康熙五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61 清尤樨章修,歐陽斗照纂。樨章字雯庵,福建晉江縣人,舉人,康熙元年任宜黃知縣。斗照字子進,宜黃縣人,舉人。宜黃建縣始自宋開寶間,迄清數百年間,縣名未更。縣志於明有嘉靖鮑鳳之志,萬歷王尚廉之志,又有正德間邑人黃漳濯纓私纂之《宜黃縣志考訂》,天啟以後未有刻本矣。樨章謂《鮑志》失之冗雜,《王志》分天、地、人三門,體似類書,皆欠志體。乃與鬥照斟酌前志,訂成體例凡三十餘門,均隨事標題,而無條貫。惟紀鄉都里程民俗,嘗親臨訪察,較為翔實也。
62 樂安縣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存卷二至四
63 清楊之琳修,原良纂。之琳號劍華,陝西人;順治十四年進士,十五年任樂安知縣。良字鳴喜,樂安縣人。考《樂安縣志》,創始於宋淳熙癸卯,元至元戊寅重修,明洪武丁巳黃德民修之,正德壬申穆世傑修之,四志久佚,今之傳本則以此志最舊矣。惜此本已殘缺,取《同治縣志》所錄前志序跋,與此書所存卷互參,知全編定為地輿,建設、田賦、秩官,選舉、人物、藝文、雜志八類,目一百有餘,每類前有小引,後有志論。增正德以後之典章人物甚備,體裁龐浩。樂安置縣始於宋紹興十九年,割崇仁之天授、樂安、忠義三鄉,及廬陵之云蓋鄉置樂安縣,治於詹墟鎮。縣南門外有金鰲橋,構結甚巨,為縣聞名勝跡;橋一名安浦,跨鰲溪,溪流湧急,建築不易。橋創建於何時,據本志藝文志,有宋端平間蕭崱《安浦橋記》,咸淳間何時《鰲溪橋記》,明成化間吳宣金《鰲橋記》。橋最後重修於萬歷四年邑人游升漢,升漢先世已經四次重修此橋矣。
64 東鄉縣志二卷明嘉靖三年刊本天一閣藏
65 明秦鎰修,饒文璧纂。鎰字國重,錫山無錫縣人,嘉靖初任東鄉知縣。文璧字德溫,臨川縣人。東鄉於明正德七年分臨川縣地置縣,又割金溪,安仁、餘干、進賢地益之。此志為首修,鎰官東鄉時親致禮於文璧,屬以撰之;又命庠生吳巒來贊厥成。此志脫稿,鎰以事將去任,遂亟屬巒繕寫,鳩工而刻之。通許崔應極以代攝至縣,亦為之厘正。其書編次,卷上原縣,星分、地分、城池街巷附、形勝、山、水利,墟市、橋津、戶口、土產,貢賦、力役、職制、公署、祀典、恤典,禮儀、武備,卷下風俗、名宦、仕宦分進士,鄉貢,歲貢、徵闢、援例、椽闢、武功、封贈、人物分卓異、忠義、隱逸、名士、死難、勇毅、列女、義民、古跡、祥異、方外、著述、文類二十八門。東鄉物產,據此志土產篇草之屬共列數十種,其小序云:「大約東鄉所產之草,可供藥物者甚多,民不知採用,藥則買於市耳,惟外科瘍醫多用之,往往得師口傳,而改易其名,難証以本草也。」又貢賦篇,貢物有野味、茶芽、黃蠟、藥材、雜皮、翎毛、弓、箭、弦等。
66 臨江府志十四卷明隆慶六年刊本天一閣藏
67 明管大勛修,劉松纂。大勛字世臣,浙江鄞縣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歷刑、工左右給事中,隆慶初出知臨江府知府。松字汝貞,號羅川,新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刑部郎中。時徐學詩劾宰相嚴嵩專擅,疏稿出松手,嵩頗恨之,以忌引歸,年甫三十。遂絕意仕進,以文章詩歌適志,著有《羅川遺稿》。臨江郡志據本志大勛序謂:「臨江郡自宋淳化肇建,志風幾作矣。前此版籍存亡,《洪武志》偶得於民間,缺逸過半。《弘治志》學士世家多藏之,獨《嘉靖志》俱完。」按其語臨江志書,明洪武時始焉,而未言宋時郡志成於何年,僅曰志風幾作矣。《嘉靖志》書只九卷,紀載疏略,不紀天文、藝文、釋老、物產。此志雖後作數十年,而紀載詳明,考訂精密,故選錄之。按此志為大勛官臨江時所修,松為總纂,同知鄧原玉,通判段豸、唐詒,推官陳承勛協輯。咨舊採新,體裁賅實。其書體例,編為十四卷,卷一輿圖、卷二沿革、卷三疆域、卷四建置、卷五官師、卷六農政、卷七賦役、卷八秩祀、卷九防圉、卷十選舉、卷十一名宦、卷十二人物、卷十三雜志、卷十四藝文。輿圖有新刻臨江疆域圖一、新刻臨江郡城圖一、新刻臨江郡治圖一、重刻宋臨江軍舊城圖一、重刻宋臨江軍舊治圖一、重刻洪武己巳志疆域圖一、重刻洪武己巳志郡城圖一、重刻洪武己巳志郡治圖一、重刻弘治壬戌志郡城圖一、重刻弘治壬戌志郡治圖一、新遷臨江郡學圖一、清江縣圖一、新淦縣圖一、新喻縣圖一、峽江縣圖一,圖凡十五,其小序云:「臨江新輯郡乘,輿圖要矣。追刻而編次之者,懷古重始之微也籲。」查志乘之翻刻舊志輿圖者,莫若此志之備。沿革謂:宋淳化三年以清江地建臨江軍,清江為附郭縣,並吉之新淦,袁之新喻俱隸之。元至元十三年改軍為路,元貞二年升新淦、新喻縣為州。洪武初改路為府,屬江西省,清江仍之,新淦、新喻複為縣。嘉靖五年析新淦之南置峽江縣。」所敘概略。
68 清江縣志八卷明崇楨十五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69 明秦鏞纂修。鏞字大音,號若水,無錫縣人;崇禎十五年進士,授清江知縣,官至監察御史。鏞明《易》學,著有《易序圖說》《周子通書半解》《皇極內篇小衍》。清江建縣始於南唐,屬筠州,宋於清江地置臨江軍,清江遂歷來為臨江附郭邑。邑乘始於何時未可詳考,但據本志鏞序謂:「志為清江三百年缺典。」按其語意,則此志以前清江無縣志焉。此志為邑士楊廷麟、熊化等二十八人採集,鏞自總纂成書。其書以記山川、封域、謠俗、土風頗詳,所記自萬歷至崇禎間事物,大抵無缺,萬歷以前則較疏略。
70 瑞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閣藏
71 明鄺璠修,熊相纂。璠任丘縣人,弘治六年進士,正德六年任瑞州知府。相字尚弼,高安縣人,正德六年進士,官至御史巡按。按瑞州府居江西省城之西,明時領州縣三,高安為附郭縣,上高在府城西南,新昌在府城西。瑞之名自宋改筠州為瑞州始,元為瑞州路,明為瑞州府,歷來為江右名郡。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及《宋史·藝文志》有《瑞陽志》十卷,為雷孝友撰,時郡守周綸。元至治二年學正楊升雲又纂《瑞州志》。而據相序謂:「自至治以迄正德,而《瑞志》之修,僅此一見,何其希闊寥絕甚也。」相未考瑞州宋元已有志書矣。此志為相及高安司諫胡鎮,節推傅朝,生員劉弘道、朱夢昌共事纂成。其書體裁,首輿地、次建置、沿革表、山川、形勢、風俗、學校、書院、宮室、祠廟、丘墓、古跡、名宦、人物、寺觀、仙釋諸門,為相新裁編例重纂;如天文、財賦、儲恤、秩官、選舉、恩例、災祥、遺事、詞翰諸門,則仍因舊志,僅增補而巳。而財賦一篇,則件系斑駁,疏注詳明,取《爾雅》之例。世謂明修志書頗疏經濟物產,但此志所敘物產,可謂深切詳盡矣。
72 上高縣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73 明陳廷舉修,鄭廷俊纂。廷舉字一賢,湖廣省黃岡縣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任上高知縣。廷俊福建莆田縣人,舉人,嘉靖間任上高縣教諭。上高為建城縣地,唐武德五年更名高安,中和間鎮南節度使鐘傳,奏請以高安置上高鎮。五代南唐升元中改為上高場,保大十年升為上高縣,屬筠州。宋寶慶間改筠州為瑞州,此志修時上高屬瑞州府。按此志先為知縣朱孔年,教諭杜宗創修,經廷俊數年收集成稿,及廷舉仕上高時,廷俊出其稿以示。廷舉命訓導仁和葉禎,相協校正付梓。其書於秩官一門,宋元二朝,則備載無遺;又於人物諸傳,亦詳述無漏。後之重修縣志者,咸謂此編紀載,具存其實也。
74 袁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九年刊本天一閣藏
75 明徐璉修,嚴嵩纂。璉字宗獻,武邑人;弘治十二年進士,正德八年由戶部郎中,出知袁州知府。嵩字惟中,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顧鼎臣榜進士,是科多出權貴。嵩自翰林院編修歷官至柱國少師大學士,世宗朝官太子太師,恃寵攬權,貪賄賂;凡直陳時政忠義之士,皆為斥戮之。其子世藩為太常寺卿,父子濟惡,楊繼盛嘗劾嵩十大罪,五大奸,嵩恕殺繼盛。其後御史鄒應龍極論嵩父子不法,始罷嵩官勒令歸籍,居鈴山,著有《鈴山堂集》。袁州之名始於隋,因郡境有袁山故名;而山又以袁京處士所居得名也。明時袁州為府,領縣四,宜春、分宜、萍鄉、新喻。袁志創修於宋嘉定十三年,其後代有修纂,書皆不傳。據本志凡例:「國初有舊志,又有續編,然求之民間亡矣。惟成化間訓導陳定所修志僅存。」此志繼《成化志》重纂,為嵩罷歸鈴山時所纂成。時太守姚惟寧,志始修於太守徐璉初成志稿。助襄採輯者,有通判毛鵬、錢士宜,郡士歐陽誠等。其書編次,卷一建置沿革、郡邑名、分野、形勢、疆域、風俗、山川,卷二戶口、土產、貢賦、徭役,卷三城池、坊巷、廂隅、橋梁,卷四公署、學校、兵衛、郵傳、儲恤,卷五壇壝、祠廟、寺觀、丘墓、宮室、古跡,卷六職官、名宦、武勛、流寓,卷七科第、歲貢、闢舉、吏員,卷八人物、貞節、封贈、仙釋,卷九祥異、遺事,卷十至十四藝文,凡十四卷,四十一目。其書體例,於圖、表、志、傳、藝文,盡括無遺,捃摭於子史傳紀之說,網羅金石文字,採考頗為精博。
76 吉安府志三十六卷清順治十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7 清李興元纂修。興元遵化人,貢生,順治八年任吉安府知府。此志為興元官吉安時所纂,當時相協編纂者,有郡人歐陽圭生、王辰、羅光複、康若生,其書體例,為記一、表三、志六、傳十三、附錄四,體約詞詳。吉安本吉州,元置吉州路,後改名吉安路,明清為吉安府,治廬陵縣。
78 安福縣志六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79 清張召南纂修。召南字仲文,朝邑人;順治十八年進士,康熙十二年任安福知縣。安福建置,自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滅楚,置安成縣始;晉改曰安複,隋開皇九年乃改今名。邑志始自明嘉靖戊午張子崧作《安福叢錄》,萬歷辛丑劉元卿作《福乘藏稿》。清康熙丁未焦榮始修縣志,施閏章為之作序,書甫成旋遭滇南之役,志版煨燼。癸丑召南奉省檄徵縣志,得邑人鄒虞春所藏私纂志稿,再徵得《叢錄》、《福乘》二私志,增採歷年事實,編纂而成縣志,首以縣紀疆域,終以雜記遺事,凡二十有八門。
80 龍泉縣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81 清張揚彩纂修。揚彩字明瞻,永年縣人,康熙十八年由舉人任龍泉知縣。龍泉為吉安府西南邊屬邑,即今之遂川縣,界楚通粵,山高水深,形勢險隘。據本志沿革,置縣始於南唐時,升龍泉場為龍泉縣。宋宣和間改曰錢江縣,紹興間複為龍泉,迄清未更。縣志始於明景泰甲戌,久曠不修,此志繼《景泰志》重纂,為縣訓導盧夔龍,及邑紳李士璜、郭遠明、胡遵文、彭惟焯等分門纂輯,揚彩總集筆削成帙。據揚彩自序謂:「多憑紳士記憶其緒,綜其大要匯而成帙。」按其書編次,總分十門,體裁未臻齊備;紀載為錄耆老之回憶,與觀察筆錄,均未考証。與後修縣志考核,此志謬誤甚多。
82 贛州府志十二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閣藏
83 明王世芳修,董天錫纂。世芳字齊美,太倉州人;正德十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七年任贛州知府,官至廣東提學副使。天錫寧都人,弘治九年進士,官至廷尉。贛州建置,自晉太康三年置南康郡,隋改為虔州,宋淳化間始名贛州。元為贛州路,明洪武三年改為贛州府,領縣十,隸江西承宣布政司。贛之名,蓋取章、貢二水;《宋史·藝文志》載,李盛章《章貢志》十二卷,及周夢祥《贛州圖經》。郡志修於元時者無可考。明有弘治、嘉靖、天啟三志,《弘治志》久佚,嘉靖、天啟二志,猶有傳本。《嘉靖志》即此編,據世芳序謂:「創自正德丙子郡守當塗邢珣,延長汀李堅為之,屬草已完,而殉擢官去。嘉靖元年金陵羅輅繼任,屬其門人歐陽誠者潤色之,將付梓,羅以更任去弗果。嘉靖戊子世芳繼修之,延天錫重覆考訂;並增入近事,始刊成書。」按此志纂成於嘉靖丙申,乃天錫與教授陳英,舉人李國紀參互考訂而成。閱其書文筆頗就簡約,據事直書,無誇飾之辭,能盡志乘核實之道,宋梁克家《三山志》之流亞也。
84 贛縣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85 清劉瀚芳修,孫麟貴纂。瀚芳纂修《扶風縣志》,已著錄。麟貴字廣成,邑人,康熙十七年舉人,官清江縣教諭,升陝西崇信知縣。麟貴嘗參纂《江西通志》,署名楊麟貴。因其父孫經世,遭丙戌之難,闔家死之,麟貴甫數令,為總兵楊繼養子,故蒙二姓也。贛縣為贛州府附郭縣,郡以贛名始於宋,而縣以贛名,早見於《山海經》。郭璞注漢高祖封淮南王,置豫章郡,而贛縣隸焉。按贛縣自漢以來其名未更,往事先載於郡志,縣志肇於何年,未可詳稽。據本志瀚芳序云:「縣志則概乎未之聞,或云舊有弘治刻本,亦不可考。」查今存縣志此書最早,執筆者為麟貴一人,取府志所載贛縣事纂成縣志。其書所紀山川、人物、城闕、台榭、田賦、仙釋、方伎,則捃摭尤繁,瑣細畢述。名宦紀宋周敦頤於嘉佑間為贛通判,而後邑士知文章道義。明王守仁於正德間嘗巡撫贛省,至贛推行十家保甲法,以為邑之光寵耶。
86 興國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存卷五至卷二十六
87 清孔興浙修,孔衍倬纂。興浙字晴江,浙江錢塘縣人,貢生,乾隆庚午任興國知縣,調靖安。衍倬事跡未詳。此書非完帙,北京圖書館藏有全書。據同治《興國縣志》序謂:「此志襲用張尚瑗《瀲水志林》體例,以志地、志人、志政、志事、志言為總綱,細目龐雜。」按本志官師篇,有《張尚瑗傳》,記尚瑗輯前乘,仿寧化李世熊體勒成一篇,命曰《志林》。多借邑之山水以寫其沉抱也。
88 定南縣志略六卷清順治九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89 清祝添壽纂修。添壽三韓人,順治間定南知縣。定南建縣始於明隆慶三年,都御使張翀准贛州知府黃扆議割龍南縣之高砂、下歷、橫江三鄉,安遠縣之大石、小石、伯洪三鄉,信豐縣之潭慶鄉,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歷十三年知縣章瑩始修縣志十卷,此志繼《章志》重修,其書分星野、氣候、建置、沿革、城池、街巷、井坊、表、墟、市、疆域、山川、古跡、險塞、橋梁、陂塘諸門,敘述簡約,故名曰志略。
90 南安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閣藏
91 明何文邦修,劉節纂。文邦字獻卿,廣東南海人,正德間南安知府。節字介夫,大庾縣人,弘治十四年解元,十八年成進士,授兵部武選司主事。正德間以忤劉瑾謫知宿松縣,轉廣德州判;瑾誅擢四川提學僉事,轉雲南兵備道,升廣西按察使,歷福建參政,浙江布政使,官至山東巡撫,年八十卒。輯有《廣文選》《周詩遺軌》《兩漢六朝文藪》諸書。此志為節纂成於嘉靖元年,文邦取而自為筆削;又經郡人秦銳校正刻成。其書體裁,尚屬純贍。按南安為今大庾縣,唐虔州地,宋於大庾縣置南安軍,元為南安路,明改為府,領大庾、南康、上猶、崇義四縣。郡志始於宋知軍方崧卿,及軍學教授許開,創修《南安志》二十卷,附《拾遺》一卷。明景泰間郡人蔡云翰重修,正德間郡守季斅,聘吉水曾煥,及郡進士劉潛又修。此志踵正德《季志》重纂,為南安郡志今存最古之書也。
92 上猶縣志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卷十四至卷二十藝文志未刻浙江省圖書館藏
93 清賈文召修,蔡泰均纂。文召字仲官,甘肅伏羌縣人;乾隆五十三年由舉人任上猶知縣,五十五年調建昌府瀘溪知縣去。泰均字章湖,上猶縣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候補監察御史。按本志例言云:「《猶志》作於明嘉靖,康熙癸丑及丁丑修輯二次。至乾隆庚午邑侯方求義、李、李都藩三公,重加編輯,始有成書。然是時延泰和庶常梁君機為纂修,未告竣而梁君去,故其間仍不免有缺略。」其所敘上猶志乘之原委如是。此志之纂,因甲申歲上猶大水,舊志版片漂沒無存,文召來官上猶,又延泰均纂輯,越四月志成,而文召去,知縣黃宗祝繼事刻成。其書體例,分圖志、輿地、建置、官師、食貨、祠祀、禮樂、兵防、選舉、宦績、人物、雜志、藝文十三門。據建置志謂:「猶邑隋屬南康地,唐昭宗天佑二年,議建上猶場,南唐李璟保太十年上猶始為縣,屬昭信軍。宋寧宗嘉定四年改上猶為南安,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明洪武元年改為南安府,太庾、南康、上猶屬之,清因之。」按其所敘沿革,與南安府沿革有混淆。
94 瑞金縣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刊本天一閣藏
95 明趙勛修,林有年纂。勛字建之,廣東番禺縣人,嘉靖二十年由舉人任瑞金知縣。有年纂福建《仙游縣志》,已著錄。據本志序謂:「瑞金前無志乘,唐宋以前事跡遠不可稽。」按此志之纂,但考典籍,參之府志,詢之故老而成。全編分輿地、官制、學校、人物、宮室、祀典、文章、雜志八類,每類各有小序議論務實。輿地類建置篇云:「瑞金春秋、戰國、秦、漢迄五代,皆為屬雩封內地,名象湖鎮。唐天佑元年始置瑞金監,以其地嘗掘土得金因名。南唐保太十一年升為縣,太平興國七年割地益之,元元貞二年以縣屬會昌,至正十九年,漢王陳友諒遣將熊天瑞得贛,據守其地。明初常遇春平贛,天瑞降,洪武初置贛州府,瑞金隸之。」
96 石城縣志八卷清乾隆十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97 清王士倧修,劉飛熊纂。士倧一名爾,漢軍鑲紅旗人,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三年任石城知縣。在官七年以憂去,服闋出仕,官至山東道監察御使。飛熊事跡未詳。石城建置始於南唐,以四山多石,聳峙如城,以故得名。邑乘創於明弘治辛亥,崇楨癸未,邑令尚承業重修,清順治已丑邑人董複輯有私志,庚子邑令郭堯京複修之。此志體例參尚、董、郭三志酌定,分輿地、經制、田賦、官師、選舉、人物、紀事、藝文八門,子目八十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