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湖南:稀見地方志提要 :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下

 公司总裁 2015-03-22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下》[View] [Edit] [History]

1 長興 陳光貽學
2 ○湖 南
3 長沙府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4 清蘇佳嗣修,譚紹琬纂。蘇佳嗣正紅旗人,蔭生,康熙二十三年任長沙知府。紹琬長沙茶陵州人,事跡未詳。長沙古郡,郡志由來久遠;自唐張謂撰《長沙風土碑》,其後宋紹熙間褚孝錫撰《長沙志》,後人又為《續志》,其書久佚。修於元者無考,明嘉靖戊子郡守孫性甫,延郡人楊子林始成志稿;及潘鎰為知府,複聘郡人張治就其稿筆削之而付梓。其後郡守吳道行、雷起龍又先後重修,自經明末際兵燹,其志盡毀。此志始於郡守張宏猷延譚紹爌及吳■〈心矛又〉等,屢經修補,迄康熙二十四年蘇佳嗣任知府,複延紹琬重輯,始刊成書。其志所定凡例二十四條,頗有議識。而其書體例,首列星野、疆域圖,而以岳麓圖、八景圖,則入於勝跡篇,插圖處置,殊若雜沓。分門別類,累見重迭,序次先後亦倒置失當。於藝文志前別列典章一門,以收歷代詔誥奏疏,破碎藝文之義,而傷志例。故此志編例,則非上乘也。按長沙沿革,秦始置長沙郡,領縣九;漢為長沙國,徙封吳芮為長沙王,文帝時國除;梁改為湘州,隋大業間複為長沙,唐改為潭州,又置長沙縣為附郭;宋、元為潭州,明為長沙府,屬湖廣,領州一、縣十一,清初因之。自康熙三年設湖南布政使司於此,遂分湖廣別為一省。據本志職官,首列巡撫周召南,及提學按察使等官。《湖南通志》成於乾隆二十二年,後此志六十餘年,故紀載湖南建省事,實自此志始焉。
5 善化縣志四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圖書館藏存卷二至三
6 清孫謙修,趙又昂纂。謙高淳縣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任善化知縣。又昂善化縣人,事跡未詳。善化今並長沙,置縣始於宋元符元年,析長沙縣五鄉、湘潭縣二鄉,設善化縣,屬潭州府。元屬潭州路,明屬長沙府,清因之。明萬歷癸丑知縣唐源創修縣志,迄甲寅歲始成,為邑庠生吳道行所纂也。崇禎癸酉知縣黃承中又修,亦為吳道行所纂也。二志版毀於明末兵火。此志創修於康熙壬子知縣孫浩,延邑廩生李有藻纂輯未成,乙丑孫謙仕善化時,又延又昂繼纂,始克成書。查此志今存者皆殘帙,且皆缺其首冊,體例難詳。茲參考乾隆修縣志所載此志序例,及本書所存之卷索考之,全書凡二十有二門,所定凡例十二則,頗具義例。其書匯集宋、元、明三朝往事甚多,所敘清初數十年事,不過附及,則惟稱頌清朝之新政而已。
7 湘潭縣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8 明陳應信修,錘世賢纂。應信丹陽縣人,嘉靖舉人,嘉靖三十二年任湘潭知縣。世賢事跡未詳。按沿革載:秦始置湘南縣,六朝梁改為湘潭;元曾升為州,明複為縣,屬長沙府。《湘潭縣志》刻本此志為始,據應信序謂:「創撰於馬璨載,校於胡君東陵,而時彥之博洽者,又從而增新之者焉。蓋沿革之譜,紀世變也。分野之識,稽列宿也。地理之綜,順地利也。食貨之措,備養道也。官師之別,均董治也。選舉之別,知賢智也。建置之備,庇有眾也。祀典之定,正祭義也。名勝之集,徵遺跡也。物異之書,徵災變也。方外之錄,闢左道也。藝文之敘,秩德音也。」按其序言志類義例甚詳,其書初稿成於璨載與胡東陵諸人之手,後又經世賢綜合校核成書,文筆樸簡。《萬歷縣志》序評此志有云:「是時風氣尚古,事簡人樸,秉筆者多闕略,蒼蒼然渾噩之書。」斯語確當之至焉。
9 湘陰縣志四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0 清唐懋醇修,譚紹琬纂。懋醇高淳縣人,康熙初任湘陰知縣。紹琬纂《長沙府志》已著錄。湘陰置縣始於南朝宋元徽二年,分益陽縣羅湘西地建邑。南宋淳佑中邑令胡哲撰《湘陰圖經》,於元志乘無可考。明修縣志,據《湖南通志》所引載,有成化元年知縣韓景修縣志,嘉靖三十年知縣張鐙修縣志,二志久佚。此志乃繼嘉靖《張志》重纂,距《張志》修時,已越百二十八年矣。時《張志》猶存,據紹琬志跋謂:「舊志一帙,訛者十七,闕者十三。」故此志之修為匡正前志,且補百數十年之事物。湘陰為屈、宋之舊里,自古為文物之鄉,固當傳有名志,以相表裏,而其邑志當於人物古跡之考據,為所重也。此志凡四卷二十門,惟田賦一門記嘉靖以來稅則較備,餘則記敘簡略。但據譚跋稱,共相考訂者,有周良仕、蔣儒德、李象管、丁佐、秦正竣諸人,亦皆名士。而於沿革考據,遺脫訛誤者頗多。《乾隆縣志》範元琳序謂:「康熙八年《唐志》,視其書捃摭遺文,金根帝虎之訛,觸目皆是。田賦源流未詳,學校選舉,次序亦混;山川古跡,遺脫為多;人物宋、元以下,名臣高賢,表表史冊者,間多遺漏。」直斥此志之失。
11 寧鄉縣志十卷清嘉慶二十四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2 清王餘英修,袁名曜纂。餘英字菊潭,山東福山人,嘉慶二十一年進士,授寧鄉知縣。名曜字道南,一字燾嵐,號峴岡,寧鄉人,嘉慶六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纂修實錄。歷官國史館纂修,功臣館總纂。按《寧鄉縣志》始於明正統間,正德四年邑令劉絢重修,嘉靖、萬歷繼有增纂。清順治十五年重修,康熙二十一年邑令王錢昌為之增補,四十一年邑令呂履恆又為重修,乾隆十三年邑令李傑超複修之。明志今皆散佚,清志猶存《乾隆志》及此志。此志為名曜與同邑周採亭、劉醇夫、胡玉潭等,纂成於嘉慶二十一年,悉依乾隆舊志體例,增補七十餘年之事,敘述尚屬簡核。寧鄉建置,始於宋太平興國二年,析長沙、益陽、湘鄉三邑地設縣,屬長沙。元至元間升為上縣,隸湖廣行中書省天臨路,明清屬長沙府。
13 瀏陽縣志二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4 明蕭敷修,劉以身纂。敷字須山,江西廬陵人,舉人,嘉靖三十九年任瀏陽縣知縣。以身號竹溪,江西安福縣人,舉人,嘉靖間任瀏陽縣教諭。瀏陽為三國吳周瑜之奉邑,置縣始自吳。邑志肇昉於何時,未可考。此志創修於嘉靖庚申,敷與以身檢圖帙,詢之耆舊,匯輯而成,而未引載前志。其書體裁,共分地理、建置、學校、職官、祭祀、名勝、食貨、人物、方外、藝文十門,記載簡約;雖記事物核實,而事物之重要者不多。惟食貨篇載瀏陽田糧,每畝一斗零七合古制也。太祖即位,有訴瀏陽助陳友諒餉者,帝恚之,加科二斗一升四合,視昔為倍矣。荊、湘郡邑,明初因納餉陳友諒而加課稅者,不止瀏陽一邑;而惟此志乃記其事,可謂敢言者矣。
15 益陽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6 清高自位纂修。自位字紫庭,寧晉人,舉人,乾隆十一年任益陽知縣。《益陽縣志》創修於明孝宗時邑令周濟,續修於嘉靖間邑令劉激,重修於萬歷間邑令朱銶;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江闓複增修。此志複增《江志》六十餘年之事,全編為二十八門,凡五十七目,序次尚有條貫。藝文志,以屈原著述《楚騷》輯錄,以為邑之鄉賢所作,殊不免過於誇耀矣。按益陽踞洞庭上游,形勢雄壯,物產豐富,古為荊、湘名邑,建縣始於漢,屬長沙國,因邑有益水出縣東南之益山故名。後漢建安二十年,孫權與蜀爭荊州,遣魯肅將兵拒關羽於益陽即此地。唐移今治,元升為益陽州,屬湖廣行中書省天臨路;明複為縣,屬湖廣省長沙府。清初因之,湖廣分省後,屬湖南省長沙府。
17 湘鄉縣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8 清劉履泰修,劉象賢纂。履泰四川萬縣人,康熙十年由舉人任湘鄉知縣。象賢字若啟,湘鄉縣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入清未仕。按本志沿革,自漢哀帝建平四年封長沙王子昌為湘鄉侯,其名始此。東漢遂置湘鄉縣,迄今未更其名。湘鄉志乘,創始於明成化間,正德乙亥知縣張浚重修,嘉靖庚子知縣龐欽明三修,萬歷庚寅知縣揭士奇四修;清順治己亥知縣叶良禮五修,時秉筆者,為邑人龍孔然焉。此志繼《葉志》重修,稿成於康熙十六年,時總纂署象賢名,而孔然猶在,亦嘗相協纂輯者有劉兆龍、徐芳、丁爌、周書成等,分任採輯。當是時湘鄉舊志,皆毀於明末兵火,此志之纂,僅按孔然志稿,如同肇創。按此志所載,於賦役、兵防諸門,紀明際之苛稅及兵亂事甚詳。據履泰自序所云:「湘厄於苛政者十年,厄於兵火者三十年,厄於租庸者,三百年之隱痛。」觀其序言,閱其全志,其修志之旨,欲以申言當時貧民之隱痛耶。
19 攸縣志六卷清乾隆十六年刊,嘉慶八年補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0 清馮運棟纂修。運棟浙江慈溪縣人,拔貢,乾隆七年任攸縣知縣。雍正七年運棟宰咸陽時,會修通志,襄助編輯,歷三載成《陝西通志》,馬、班雅譽,流播西北。及官攸縣,又成此志,亦號名編。《攸志》修於順治己亥,續修於康熙甲子,嗣後冗修者六十餘年。運棟此志成於乾隆丁卯,全書凡二十二門,體裁嚴整。嘉慶八年張範又為增補風俗、職官、選舉、人物四門,徵文考獻,校核謬誤甚多。
21 岳州府志十八卷明隆慶間刊本天一閣藏
22 明鐘崇文纂修。崇文南昌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禮部儀制司主事,隆慶間出知嶽州府事。岳州舊有弘治元年知府劉璣纂修府志十卷,簡而太略。此志原為李元芳修纂成稿,崇文仕岳州時,重為更正詳定,並增其所未備;郡人方啟為之訂正,胥焯及孫斯億為之考校。其書編次,卷一圖說、郡邑紀,卷二沿革世表、封建世表,卷三秩官年表上,卷四秩官年表下,卷五選舉年表,卷六軍政考,卷七職方考,卷八司天考,卷九秩祀考,卷十建置考,卷十一食貨考,卷十二水利考,卷十三宦跡列傳,卷十四僑寓傳,卷十五鄉賢傳上,卷十六鄉賢傳下,卷十七外傳,卷十八雜傳。其體裁定圖、紀、表、考、傳五綱,採編年及紀傳二體,而紀傳中亦默寓編年序次。其書有表有論贊,體例慎嚴。郡邑紀謂:「岳郡古三苗之國,倚洞庭為險,軒轅、虞帝、夏禹亦嘗巡守所至。」其所引証史傳殊為附會也。又謂:「秦時岳屬長沙郡,其後析長沙置建昌郡於巴陵;劉宋廢建昌,即以巴陵為郡。隋開皇間廢郡改為岳州,唐仍之;宋置岳陽軍,後改為純州。元升為岳州路,明洪武九年改為州,十四年升府,領縣四,巴陵、平江、華容、臨湘,二十九年又割常德府之澧州、石門、慈利、安鄉來屬,郡隸於湖廣行省荊南道。」此段則較為可信之史料。職方考提封條謂:「岳州府在湖廣省城西五百一十里,以天岳山名,其曰岳陽,則天岳之陽也。」山川條謂:「幕阜山一名天岳,在平江縣。」然岳郡諸山,則以巴陵之君山為最有名,在洞庭湖中,《宋圖經》名熊耳;內有小山十二,狀如螺髻。《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二女娥皇、女英,所謂湘君也。」君山以此得名。
23 岳州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4 清李遇時修,楊柱朝纂。遇時字雨若,遼陽人,康熙十八年任岳州知府。柱朝字媧宮,別號天岳外史,臨湘縣人,四川平武知縣。岳州宋時名岳陽,先有馬子嚴撰《岳陽志甲》二卷,繼有張聲道撰《岳陽志乙》二卷,又有範晦叔之《岳陽風土記》,諸志只述岳州山川習尚故實。明有弘治、隆慶、萬歷三志,此志為清修府志之首,成於康熙二十年,全編分三十六門,序次井然。此書原為吳興蔣氏舊藏也。
25 巴陵縣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26 清趙士珩修,盧傳標纂。士珩字楚卿,奉天海城縣人,康熙十八年任巴陵知縣。傳標字子建,巴陵縣人,貢生。巴陵為今湖南岳陽縣,清時名巴陵,為岳州府附郭縣。按本志沿革,晉始置縣,遂名巴陵,屬長沙郡,劉宋時分長沙置巴陵郡,梁改為巴州。隋改曰岳州,宋又名巴陵,元改為岳州路,明為岳州府,清仍之,郭縣曰巴陵。其得名,因岳州城內西南有巴鄴山焉。巴陵往事,久載郡志,縣有專志,實此書始。據士珩序謂:「志成於兵事甫定之後,延傳標及邑士馮子登、龔民載等為之。」其書體例尚屬整嚴,因適郡志新成之後,巴陵邑事已大率臻備,補摭不難。又執筆者,皆為郡之名士,文筆雅健,可推邑志中之上品也。
27 寶慶府志五卷明隆慶元年刊本天一閣藏存卷四至五
28 明陸柬纂修。柬字道涵,金華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官大理寺丞,嘉靖四十二年出任寶慶府知府。寶慶為秦長沙郡地,漢置昭陵縣,屬長沙國;武帝元朔五年分昭陵為夫夷、都梁二侯國,皆屬零陵郡。三國吳改置昭陵、昭陽二縣,晉改昭陵為邵陵,昭陽為邵陽,歷南朝、隋、唐、五代名未有更。迄宋改置邵陽郡,領縣七,元始改稱寶慶路;明為寶慶府,領邵陽縣、新化縣、武岡州、新寧縣、城步縣。茲據其沿革之名稱變遷,以考其志乘之原委,見載於《宋史·藝文志》者,紹興間霍篪、周之瑞撰《都梁志》八卷,時霍為郡守,周為教授,嘉泰壬戌郡守耿與義又撰《續志》一卷。其後又有鄭昉《都梁志》二卷,李韋《邵陽圖志》三卷,鞏嶸《邵陵類考》二卷,黃沃《邵陽紀舊》一卷,皆纂成於宋代。於元無考,明修諸志自永樂間始;正德間又修之,始名曰《寶慶府志》,嘉靖癸卯羅山劉啟東重修。此志繼嘉靖志重修,今存寶慶志書為最古。惜僅存此二卷,全書體例若何,未可稽考。參《康熙府志》錄此志陸柬序,謂此志「發凡舉例序,纂自餘手,而考校之詳,蘇生之功居多,其後乃以學生段文嶽贊其事刻成」。又據康熙《志》載崇禎修府志序、陶珙序云:「隆慶陸公所編,括以三才,責之參贊,言有大而非誇,皆雖約而語博,庶幾信史。」觀其序語,此志體裁之梗概可知矣。
29 新化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30 清於肖龍修,陽文燭纂。肖龍字云賓,河南內鄉縣人,順治十一年進士,翌年任新化知縣。文燭字洞逵,新化縣人,庠生。新化在漢名梅林,晉名高平,至宋始名新化。明成化間司訓蔣瑛修有縣志,嘉靖己酉邑孝廉劉軒又纂縣志十一卷,萬歷壬子邑進士鄒廷望纂縣志八卷。此志為肖龍官新化時,以康熙元年周蒼濤撰修邑志十一卷不精;七年複延文燭輯為十二卷,依周蒼濤所纂縣志重編也。其書體裁,敘星野輿圖,則遠稽歷代,殊與沿革有混。所記宮廟之儀,食貨之政,兵屯鹽馬之制,稽考甚詳。而官師人物之傳,間有短評,所論皆直言無忌。
31 城步縣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32 清王謙修,楊時憲纂。謙永年縣人,康熙六年進士,十九年任城步縣知縣。時憲城步縣人,順治十五年貢生,考授縣丞。按城步建縣於明弘治甲子,據時憲序謂:邑志創自弘治間。而未言纂成於何年。又此志所列瞿九思、劉應龍二舊志序,亦未注明撰成年月。而凡例云:「縣志前明雖屢經輯,已成灰燼,雖雲重修,實同創修也。」又據王謙序云:「清初刊造《賦役全書》,城步因無志紀可查,誤將明末額外加增官軍月糧八百八十七石九斗三升造入知單,民受重科之累。前今屢詳請豁,未蒙議允,無志之害,即此已見一斑。」據此志序例所載,清初時明志已毀矣。此志記載田賦之制,亦以清初以來較詳,惟記邑境苗、瑤二族事頗詳,如苗瑤種族之分布,且與漢人糾紛諸事,備詳特書。總其書體裁,則無定例,因事標篇,編次顛倒。至於考訂之精詳,文筆之通暢,則更不暇論矣。
33 新寧縣志十卷清康熙十九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34 清崔錡纂修。鑄字錦麓,沁源縣人,順治十八年任新寧知縣。此志為錡手訂體裁,與劉敕忠等纂成。總分輿圖、沿革、分野、占侯、祥異、形勝、縣治、賦役、倉衛、司堡、學校、祀典、坊道、水利、古跡、鄉村、寺觀、物產、職官、選舉、名宦、人物、風俗、詩文諸門,目次編排,失先後之宜。輿圖等門,敘疆界險阻,道里遠近,與後修縣志有不合處。又據志後邑人謝國安跋謂:「多與舊志所載不甚符合。」按國安所謂舊志,即萬歷時知縣沈文系所修之志,日本東洋文庫有藏。明董其昌《文集》內有《萬歷新寧縣志序》,蓋其時其昌為之作序也,原書未知有無董序。按新寧沿革,舊為長沙定王子義封邑,東漢為夫彞縣,宋、齊名扶縣,唐並入武岡,宋複於境之金城邨置新寧縣,屬寶慶府,新寧之名始於宋。新寧居寶慶之上游,在萬山中,其山川形勝,不獨為寶慶之咽喉,實為湖南通粵省要害處。今縣境東西廣百四十里,南北袤百三十里,東界東安,南界金州,西界城步,北界武岡。其地勢山居其七,平原居其三,地脊民貧。
35 新寧縣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36 清牟國鎮修,朱宏緒纂。國鎮日照縣人,以文林郎知新寧縣事。宏緒字紹文,新寧縣教諭。此志宏緒與邑紳林芝、諸生李枝茂增補康熙十九年《崔志》而成。其例分建置、縣治、學校、形勝、都分、瑤崮、賦役、祀所、物產、風俗、祥異、兵紀、職官、選舉、人物、碑記題詠、存疑十七門。其例特著諸瑤,別立瑤崮一門,以見新寧瑤、漢雜居也。又以風俗、物產二門並載一篇,亦以示漢、瑤風俗不同,物產亦異也。新寧《漢書》稱夫彞,宋以前名竹臨岡。宋紹興時於金城村設金城原,後改為新寧縣。明清仍名新寧,屬寶慶府。
37 衡州府志九卷明嘉靖十五年岳亭書屋刊本天一閣藏
38 明楊佩纂修。佩號璞庵,雲南太和縣人,嘉靖十年進士,十四年任衡州府知府。此志為佩官衡州府時,出郡中往昔所刻郡志二卷,並下屬州縣,得事類若干條,編次而成。廩膳生溫和為之校正,郡人號岳亭子者,為之刻行。書後列修志姓氏表,並署寫書手殷德、馬永成,謄草李成、朱時相、馬永章,及刊匠胡憲、傅永維、李世偉、游深、李世華,游湖等姓名。其書編例,卷一天文、地理、建置沿革、風俗、郡邑、職官,卷二山川名勝、古今亭館,卷三城池、公署、郵驛、關梁、坊鄉,卷四食貨、廩帑、惠政、祠祀、陵墓,卷五學校、選舉,卷六鄉賢、節孝、名宦、流寓,卷七兵防、祥異,卷八藝文,卷九寺觀、仙釋、雜志,凡三十門,因事標目,首敘郡事次記州縣,各門記載均簡約。建置沿革曰:「衡州春秋楚地,秦屬長沙郡,漢初屬長沙國,又屬桂陽郡,東漢為長沙、桂陽二郡,隸荊州。三國吳分長沙西部為衡陽郡,晉立湘州,衡陽隸焉。劉宋為湘東國,南齊改為郡,梁天監中析湘、廣二州置衡州,陳又增置東衡州,以衡州為西衡州。隋初省衡陽、湘東二郡,置衡州,大業初改為衡山郡,隸荊州刺史。唐武德中複為衡州,隸江南西道;宋隸荊湖南路,統縣五,嘉定中統縣六。元置衡州路,又置湖南宣慰司;明改府,統縣六,洪武八年複增以桂陽、臨武、藍山,合原領縣衡陽、衡山、來陽、常寧、安仁、酃縣,凡一州八縣。」按本志所記沿革,考訂疆域,未能確實,今之衡州建置實始於唐。郡境有湘水、衡山所在,故郡名亦曰湘東、衡陽。衡州物產,土產類谷、蔬、果、竹、木為多,府領州縣均有產。金帛類載,產麩金,未注產處,銀桂陽州產,舊有九坑;鐵桂陽、衡陽、耒陽、常寧產,錫耒陽、常寧、臨武三縣產,舊有坑;石綠衡陽、常寧二縣產,舊有坑今廢。苧麻、葛麻、絲綿、木綿、綿布、葛布、絹,各州縣具產。紀山川名勝,有石鼓山;在衡陽縣東北二里,據蒸、湘合流之會;有石皷高六尺,湘水所經,皷鳴則有兵革雲。引《祥符圖經》載;俗傳盧龍推皷下入於潭水。唐元和間邑人李寬構石皷書院於山下,亦為一郡之名勝焉。藝文志選唐、宋、元名人詩文,以文天祥詩文為多,有《進士題名記》《上元張燈記》《湘江留別詩》,為天祥官衡,湘時所作也。
39 衡州府志二十三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存卷一至二、卷五至十、卷十七至二十三
40 清張奇勛修,周士儀纂。奇勛字松公,河南滎陽縣人,恩貢,授福建松溪知縣,升晉陽知州。康熙六年擢任衡州府知府,卒於官。士儀事跡未詳。衡州郡志,據士儀序本書序缺,見《乾隆衡州府志》載謂:「昉自有元,明正統中纂於郡人範禮,繼增於劉侍御黻,再輯於伍大參讓;三百祀中,修於明者才三見。」元志及《正統志》久佚,所稱劉黻之志,實成於郡守楊佩。伍讓之志,成於萬歷二十一年。此志創修於順治己亥,郡守李東園延士儀纂輯未成,後十年奇勛仕衡州複延士儀及鄒章周繼纂,成於康熙辛亥。其書總凡十三類,封域志第一、營建志第二、賦役志第三、學校志第四、風土志第五、秩官志第六、選舉志第七、武備志第八、人物志第九、列女志第十、藝文志第十一、祥異志第十二、補志第十三,各類均分子目。按此志成於衡州改隸湖南布政使司以後,體裁紀載推衡州郡志中最臻齊備者也。
41 衡山縣志二十九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42 清王家賢修,蕭士熙纂。家賢奉天海城縣人,官生,康熙三年任衡山縣知縣。士熙衡山縣人,明崇禎貢生,入清未仕。《衡山縣志》可考見者,始修於明弘治元年,再修於嘉靖四年知縣彭簪,又修於萬歷十五年知縣王三畏,又修於萬歷四十八年知縣張國偉,今惟弘治志存。此志繼萬歷《張志》增纂,以補啟、禎二朝之事甚詳,甲申變後之事,則惟附及,以不敢直言南明事焉。但於賦役、戶口,則以順治年號按排,中無遺漏。衡山建置,設縣始自三國吳,分長沙郡為衡陽、湘東二郡,衡山為衡陽附郭邑;迄明清郡名雖累易,而縣則未變。此志修時,衡山縣領域編戶為三十二坊都,每都為十里,城內及城郊則稱為坊。衡山為南岳所在,為天下五岳之南嶽也。本志山川,首列南岳衡山,謂衡山之名始自《山海經》,俗稱岣螻山,一名芝崗。衡山凡七十二峰,惟吐霧、巾紫、白馬三峰在衡山縣境,稱為主山。然據杜甫詩誦以祝融五峰為主,楊升庵詩亦稱祝融五峰為高。五峰者,以祝融有名之外,餘四峰則不知其為何名焉。據本志山川篇所述,祝融前有峰,屹立者十有六,曰軫宿,曰碧羅,曰芙蓉,曰煙霞,曰獅子,曰擲體,曰集賢,曰天柱,曰華蓋,曰安上,曰雲居,曰紫雲,日赤帝,曰朱明,曰喜陽,曰駕鶴,祝融之後環峙者十有三,曰青岑,曰翠鷲,曰金簡,曰雲密,曰棲真,曰仙岩,曰石困,曰崱屴,曰祥光,曰雷祖,曰碧雲,曰白石,曰永參,祝融前後環列者,凡二十九峰。衡邑境三峰實高不及祝融,而邑以衡山得名,亦不必襲以主峰所在焉。衡山縣事早見於《南嶽志》中,又關於南岳文獻之可徵甚多。此志採摭未能精詳,考訂亦不足明確,邑有名山所在,當修有名乘,以相表里者是也,豈獨以爭其主峰之所在者乎。
43 安仁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嘉慶二十四年刊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
44 清侯鈐修,歐陽厚均纂。鈐號補齋,江蘇金匱縣人,嘉靖十三年進士,二十二年任安仁縣知縣。厚均安仁縣人,嘉慶四年進士,官至浙江道監察御史。按此志開修於嘉慶丁丑,己卯告成。是時厚均請養居里,延為總纂,文筆多出其手。其書所敘山川、風土、藝文、金石、人物燦然有例,尤於藝文志,搜集邑中往哲詩文及官師著撰,均著有撰人簡歷,並論其所為詩文之工拙,為學之源流。其於金石文辭、邑中之碑碣,則幾無漏一,並取宋趙明誠《金石錄》體例,以年代先後為次,注詳每文撰著年月,皆頗具考據焉。安仁沿革,唐時為安仁鎮,五代改鎮為場;宋乾德二年始升場為縣,經元、明未更。縣志首有洪武、永樂二志,久佚。嘉靖間教諭閔文振複輯成縣志若干卷,隆慶間知縣鄒京又修,萬歷間知縣蔡鳳梧三修。清康熙癸酉知縣陳黃永四修,乙未知縣周元良又為《續志》,乾隆壬子知縣崇易重修,可考者此志以前修者凡八。
45 酃縣志四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存卷一至二
46 清李朝事修,譚楚頲纂。朝事義州後屯衛人,貢生,順治十五年任酃縣知縣,仕酃凡十有六年,告休歸。楚頲字季豹,酃縣人。此志為楚頲及其從子士英、甥羅士彞分任纂成。其書體例,總分為百二十有一門,凡六萬餘言,體備辭嚴。按其所敘沿革謂:「酃為漢茶陵縣地,屬長沙郡,後廢。至宋嘉定間於雲陽縣之茶鄉,複置酃縣,今縣自此始。」史稱炎帝葬於長沙之茶鄉,即今酃縣境地。以故此志尚諄諄樂道神農氏遺事。陵墓篇首列炎帝陵寢,引載前邑令沈樂仲之《炎陵志》,記炎陵勝跡甚多。述及寢門朝對拱衛,陵界內靈之區與呵護之地甚詳。酃縣舊志,據本志序例所稱:「酃縣自宋迄明屢經兵火,順治四年始得其地;其縣志明時舊本,已付灰燼矣。」按此志修時已無前志可徵,今《酃志》傳本亦以此書始,惜已殘缺矣。
47 鼎修常德府志十卷清康熙九年刊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現藏上海辭書出版社
48 清胡向華修,賀奇纂。向華字光岳,兩當縣人,以永州府同知升任常德知府。奇字天放,常德人,事跡未詳。此志為清代修常德府志之始,故冠曰鼎修。全編志類凡八,曰地理、曰建設、曰食貨、曰學校、曰祠祀、曰官守、曰人物、曰藝文,子目三十有六。據地理載:「常德古荊州域,戰國屬楚,秦黔中郡地;兩漢為荊州武陵郡,三國、晉、宋、齊仍曰武陵郡。梁、陳為沅州,隋、唐、五代為朗州,宋為鼎州,後日常德府。元為常德路,明為常德府,屬湖廣省。」按清初仍明制,康熙三年分隸湖南布政使司,領武陵、桃源、龍陽、沅江。郡境以沅水最著,南朝梁、陳稱曰沅州。《宋史·藝文志》載吳蕓《沅州圖經》四卷,是為志乘之始。據本志凡例謂:「郡志於元無考,明永樂中通判陳志明嘗纂郡志,成化中知府楊宣重修,嘉靖中郡人陳洪謨、賀廷夔又為補輯,萬歷間郡人龍膺複輯。」志乘原委如此,而以常德府名者此志始也。
49 桃源縣志四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存卷三
50 清陳洪範修,羅人琮纂。洪範字涵虛,嘉興縣人,康熙二年任桃源知縣。人琮字宗玉,號紫蘿,桃源縣人,順治十八年進士,授浙江寧波府推官,康熙六年調任陝西朝邑知縣,十七年補四川道監察使,致仕家居,年八十八卒,著有《最古園集》二十四卷。此志成於康熙四年,未幾,桃源有潛亂,版帙焚盡,查今存此志原本,僅此一卷,是為藝文志。卷第一二兩行,題檇李陳洪範涵虛校定,邑人羅人琮紫蘿纂修。全書卷數及纂修年代,系考光緒修《桃源縣志》著錄。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汪虯又延羅天經、羅天緯增補重刻,與此志實非一書也。
51 桃源縣志二十卷清道光三年重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2 清譚震纂修。震字筤園,雲南永北人,舉人,嘉慶二十二年任桃源知縣。按此志為震仕桃源時,延方堃等採摭,而自總集成書,刻成於道光元年,其書甫成而版遭火毀,三年又重刻之。桃源古武陵地,晉陶潛撰《桃花源記》,或謂即其地,故縣名桃源。按邑乘創修於明萬歷間,天啟三年增補。清康熙四年邑令陳洪範重修,二十四年邑令汪虯增補,雍正七年邑令王良弼又修之。此志增修王良弼縣志後事,纂成於道光元年。其定例為疆域、政治、人物、藝文四綱,疆域分分野、建置、界域、形勝、山川、村里、戶口、風俗、氣候、物產、田賦十一門,政治分官制、積貯、蠲恤、學校、鄉飲、祀典、兵制、刑法、工役、職官、名宦、災寇、武功十三門,人物分選舉、列傳、忠孝、節義、流寓、伎藝、方外七門,藝文分著述、金石、文、賦、詩、詞六門。門以下又析細目,條分縷析,按籍可稽。卷前列分野星翼圖,凡六幅,繪制兼採西法。
53 黔陽鄉土志不分卷清光緒三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54 清黃東旭纂。東旭事跡不詳。是篇用教科書篇章編例,第一篇本境之歷史,第一章始置本境年代,以下又分七節;第二章本境之政績,分八節,第三章本境兵事錄,分七節;第四章人類、戶口、民族、宗教、實業五節;第五章耆舊錄上下,上集以時代分四節,下集以專傳分五節。第二篇本境之地理附輿圖,第一章列鄉鎮城廂,分八節;第二章本境之山,分五節,第三章本境之水,分八節;第四章本境之道路,分四節,第五章本境之物產,分二節;第六章本境之商務附電線,分三節。其書敘述黔陽梗概,宜於教課之用也。黔陽宋元豐三年始設縣,屬沅州,州隸湖北路安撫司。清初屬辰州府,乾隆六年升沅州為府,黔陽隸之。
55 沅江縣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圖書館藏
56 清顧智纂修。智號俊庵,丹徒縣人,舉人,康熙二十四年由宜興教諭升沅江知縣。按《沅江縣志》順治初知縣張時創修未成,嗣後知縣成明瑞繼纂,因故未果;及智任知縣纂輯成稿,亦以事去未付梓,時康熙二十五年也。後十年海陵朱永輝宦沅,而書始告成。閱此志規模粗創,漏缺甚多,又因刻本未見,以傳寫留存,無以校核原本,傳抄訛誤又雜出矣。然今存沅江舊志,以此志最古,往事賴以流傳。按沿革,沅江置縣始於蕭梁,縣以沅水得名。陳嘗改為藥山縣,隋複名沅江,唐曾改稱喬江縣,宋仍複舊名,歷元、明未更。古跡載有招屈亭,在縣東麥舍窖。因昔楚國屈原放逐湘、沅,後人築亭以招其魂,此為沅江最有名之勝跡焉。
57 酉陽正俎十卷明萬歷十七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8 明郭棐纂修。棐字篤周,廣東番禺縣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萬歷六年任四川督學副使,十七年分司湖北常德、辰州、沅江諸郡,而纂成此書。酉陽者,為酉山之陽也。酉山在辰溪縣南,道家所謂二十六大酉峰妙洞天焉,穆天子藏書於大酉山,即其地也。唐段成式柯古者,寓辰、沅著書三十篇,其言多四方剿說,而系以酉陽。其事皆奇怪嵬瑣,而名曰《雜俎》。夫雜者,非其正者也。棐分司湖北,讀《酉陽雜俎》,以其言雜而不正,而作此書,則多正言,故名曰《酉陽正俎》。其書凡十卷,卷一曰封疆沿革,卷二曰山川標勝,卷三曰戡勛烈,卷四曰綏略規模,卷五曰宦業訂訛,卷六曰獻征紀最,卷七曰仕林綺組,卷八曰藝苑箐華,卷九曰秩官補闕,卷十曰古跡傳奇。統記常德府之沅江縣,辰州府之辰溪縣,二縣之地理及人事,以大酉山在此二縣之南,故名曰《酉陽正俎》。
59 永州府志十七卷明隆慶五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60 明史朝富纂修。朝富福建晉江縣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四十五年任永州知府。此志為朝富仕永州時創修,任編纂者,零陵蔣如桂等。其書圖經一、紀一、表三、志七、傳五。書未成,而朝富以疾請歸;繼任知府陳良珍為續成於隆慶庚午。《四庫全書提要》著錄此志謂:「府志編於成化,續於嘉靖。朝富謂前志核而減,後志詳而雜,因斟酌其間,以為此志。」但考《永州府志》肇修於洪武十六年,虞自銘修府志十二卷,而成化府志為姚禺所修,刻成於弘治七年,《四庫全書提要》所述《永志》原委,稽考未詳。按永州為漢零陵郡地,永州之名,蓋始於唐,五代以後其名未更。零陵古為名區,唐韋宙撰《零陵錄》一卷,宋陶岳撰《零陵紀》十五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二書,稱其皆記零陵舊事甚詳。此外又有徐自明之《零陵記》,張珽之《零陵志》,具載《宋史·藝文志》。置府實始於明,府志為虞自銘首創也。
61 祁陽縣志九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九年增刊八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62 清王靄纂修。靄浙江錢塘縣人,舉人,康熙十八年以推官攝祁陽縣事。考《祁陽縣志》,為邑人鄧球創纂於明嘉靖時,迄隆慶間始刻成書。清康熙八年王頤為祁陽令時,延邑紳申翀編纂,翀訪得梅溪民唐鼎盛抄錄舊志,與其家藏殘本參校,嘉、隆以前之事已備;又益以萬、泰、啟、禎七十餘載故事,合為新志,成於康熙己酉。書成未幾,因滇變事起,遭兵燹之禍,版籍毀過半,己未秋,靄為補纂增刻,而成此志。靄為此志,增入遺事甚多,而非王頤之原書矣。迄雍正十三年知縣王式淳,又纂《續編》附於書後。按本志沿革謂:「縣為漢之祁陽縣。」而後修《祁志》重為詳考沿革,謂今縣實三國時分零陵地置祁陽縣,以其地處祁山之陽因名。祁山秀麗,上有龍泉,為縣八景之一,縣境祁水所經,即《水經》所稱之??口水也。縣南五里有浯溪,與湘水匯於祁陽,是為名川。唐元結作《浯溪錄》,結嘗隱居於此。宋楊萬里為《浯溪賦》,元楊維禎為《磨厓賦》,郭毓又為《磨厓後賦》;浯溪亦名磨厓,為歷代文人之所題詠,溪由是知名。
63 浯溪新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64 清宋溶纂。溶字懷君,成都人,祁陽縣知事。浯溪在祁陽縣五里,流入湘江,有清江、白河匯水注之,是為名勝地。清初王士禎著《浯溪考》,考述古跡石刻甚詳。此志為祁陽知縣手纂,雖書以溪名,而統載一邑之人物、藝文。其書首列浯溪圖凡十九幅,卷一原始,卷二磨厓,卷三搜石,卷四記勝,卷五、六錄傳,卷七至十三藝文,卷十四志餘。一曰原始,溯浯溪原於永州雙井,次曰磨厓附搜石,考述浯溪石刊焉,三曰紀勝,記古跡、寺觀、亭台、樓閣、橋梁,以下錄傳、藝文,兼及全邑也。志餘、搜集諸書之紀載浯溪事物也。
65 江華縣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6 清鄭鼎勛纂修。鼎勛字元伯,漢軍正白旗人,由貢生於雍正元年在戶部遵例納監,五年揀選候補湖廣知縣,得署安仁縣事,六年調江華縣。《江華縣志》於明萬歷間凡二修,一為知縣杜漸,一為知縣劉時征;清初知縣王克遜、林調鶴均為增補,未有重纂。鼎勛蒞江華乃延蔣琛等重纂,書成於雍正己酉。全編分輿地、營建、職官、風土、田賦、學校、選舉、人物、藝文、雜志十門。又書末附續篇一卷,卷次與前書聯接,為雍正十一年刻。按此志編次,散亂無緒,殊失振裘挈領之意;又間多誤缺,如以宋費楷為明費柏,且佚其事實。山水亦多缺失。然其紀兵變,書災異,不事粉飾,具見直筆,則不可沒其所長也。據輿地志沿革謂:「江華漢馮乘縣地,唐武德四年以零陵郡馮乘析置賀州,又析賀州、馮乘置江華縣,隸營州。」按清時江華屬永州府也。江華之山以沲山為主,豸山最為可觀,其東一里一名蝦蟇山,矗然而高,通體玲瓏,前臨沲水。又有秦山在縣南五十里,高聳深邃,盛夏常有積雪,土人稱為千年雪,中多古梅古桂。水以沲水、馮水、半逢水為著,秦水出秦山南,合冬冷水入西河之萌渚,源流最長。雜志紀吳三桂踞衡州事,三桂死,其孫世蕃襲位號稱洪化。直筆不諱,修志者可謂敢言者歟。
67 澧記十九卷明萬歷三十八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68 明高尚志纂。尚志事跡未詳。《澧記》統記澧州之事,澧建置始於西魏,罷天門郡置澧州。隋初改名松川,煬帝時又改名澧陽,唐為澧州,宋為澧陽軍,元為澧州路,明初為澧陽府,後降為州,清為澧州,今名澧縣。州志創於明嘉靖間李獻陽修《澧州志》六卷,此志繼《李志》,稿成於萬歷初年,又續於高堅,重訂於龔之伊,至萬歷三十八年始刻成書。其書體例為紀十一,述錄綸紀第一、述大事內紀第二、述大事外紀第三、述登績紀第四、述征獻紀第五、述勒石紀第六、述典制紀第七、述覽勝紀第八、述存外紀第九、述錄異紀第十、述雜紀第十一,記載該實。按此志傳本久稀,據同治《澧州志》序謂:「修志時萬歷《澧記》惟存殘帙。則久為稀見難得之書矣。
69 湖南直隸桂陽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嘉慶二十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0 清袁成烈纂修。成烈順天府宛平縣人,監生,嘉慶二十二年任桂陽知州。按此志為成烈宰桂之明年,延州人曹昌、劉德浚等採輯,越十月纂成志稿;成烈自為筆削訂正,刊刻成書。其體例為類者凡四十有三,為目者凡一百四十有六,分類冗雜。桂陽之名甚古,漢時與長沙、武陵、零陵相頡頏,稱為四名郡。州志肇於何時,據王闓運《湘綺樓文集》有《桂陽州志序》云:「自鄭樵作《通志》,採天下地理之書,其所見者有周端朝《桂陽志》五卷;鄭紳《桂陽圖志》六卷,今軼不傳。趙宋以後,地方志繁興矣,豈即樵所見二志者耶。今州書傳自前明穆宗時知州羅大奎,稱前有戴氏舊志,已六十年,則當武宗正德時。又有州人何銳手錄之書,凡十二篇。神宗萬歷時,知州郭盤又繼修大奎之書。」按此文敘宋及明之州志已詳,而清代州志,則一修於康熙二十二年,再修於雍正七年,三修於乾隆三十年。此志修成於嘉慶二十三年,是時桂陽升直隸州。
71 嘉禾縣志二十六卷首不分卷清同治二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72 清高大成纂修,陳國仲增纂。大成鑲黃旗人,監生,考選縣丞,俸滿升任嘉禾知縣。國仲字少卿,湖北人,監生,授黔陽知縣,署篆嘉禾縣。嘉禾為漢臨武縣地,明崇禎十二年置縣,屬衡州府桂楊州。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聲遠創修縣志,傳有抄本;五十五年知縣陳祥祚又為增纂。此志大成纂就於乾隆丙戌,嘉慶丁丑知縣張英舉以舊版剝落,補刻之,咸豐間兵燹,志版盡毀。國仲照前本舊例重刻,逐類增補。悉依原書體例,為綱二十有一,凡一百有十目,體裁繁沓,綱目不清。
73 郴州志二十卷明萬歷四年刊本天一閣藏
74 明胡漢纂修。漢字文叔,歙縣人,舉人,萬歷二年任郴州知州。郴州之名始於唐肅宗改桂陽為郴州,治於平陽縣。五代初為馬殷所據,後屬南漢,宋改郴州,仍為桂陽郡。元為郴州路,明為郴州,領永興、興寧二縣,隸衡州府;然其領域,已非唐、宋時之郴州矣。郴有志肇於元皇慶間,總管王都中修《郴州路志》,嗣後修於明者,據本志胡漢序云:「昔袁君均哲,王君心嘗輯《郴志》,《袁志》詳而雜,《王志》略而蕪,郴人病之。」按袁均哲為宣德時郴州知州,王心嘉靖時郴州知州;明時有宣德、嘉靖二志。此志繼嘉靖《王志》重修,漢親為定例,助之採輯者,則有州人金凌漢、梁密安、黃尚明、劉本學等。其書體例,分為表四、志六、傳五、紀一,體嚴辭核,方志之佳作也。
75 永興縣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6 清呂宣曾纂修。宣曾號伊蔚,河南新安人,舉人,乾隆八年任永興知縣,十三年調江華縣。永興為漢便縣地,南朝宋省,陳複置,隋又省。唐置安陵縣,後改曰高亭,宋始改今名。明正德十五年邑人李永敷始纂縣志,天啟六年邑人曾紹芳再纂。清康熙二年知縣李允禧重修,二十二年知縣王典又修之,諸志皆久佚。此志承王典修縣志重纂,自乾隆十二年夏創編,迄冬稿成。翌年宣曾調知江華,攜稿而去,十四年始刻成於江華縣署。其書編例,凡十二類一百有七目;卷前有城郭圖等十幅,刊刻頗精。
77 興寧縣志十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四十五年增刊北京圖書館藏
78 清耿念劬修,林春芳纂。念劬河南杞縣人,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七年任興寧知縣。春芳事跡未詳。興寧即今湖南資興縣,清時為興寧縣,屬郴州管轄。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汪瑾修有縣志,為邑舉人李廷柬所纂也。萬歷四十三年知縣傅其德、邑人陳元旦又為修纂;天啟五年知縣汪夢尹、邑人王廷璣三為修纂。此志修於康熙九年,其體例,為綱者十有三,為目一百有二,編次頗為得體。康熙四十五年知縣楊蒧又為續補,各從前志綱目,增於每卷之末。據沿革,興寧為漢郴縣地,順帝永和元年,析郴縣地置漢寧縣,三國為陽安,晉為晉寧,隋為晉興,唐為資興,五代為秦縣;宋始稱為興寧,元為興寧縣屬郴州路,明清屬直隸郴州。縣舊產鐵,在西南兩鄉,今礦盡山空。鐵炭出西北兩鄉,販通湖北、蕪湖、南京。煤炭出南鄉。
79 鳳凰廳志二十三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80 清楊盛芳修,潘曙纂。盛芳漢軍正白旗人,監生,乾隆二十年任鳳凰營通判。曙字曉園,浙江烏程縣人,雍正十一年進士,授石門知縣,調桑植,多善政。乾隆十年升鳳凰營通判,十八年降乾州同知,官至戶部員外郎。鳳凰故無志,此志為盛芳任鳳凰通判時,因應修省志征各屬志乘之檄,以乾州同知潘曙學識夙優,且久任是邦,風土民情,素所熟悉,聘加編纂。是時鳳凰尚稱為營,而以通判掌管政事,已為設廳之制矣,故此書稱曰廳志。清制府以下或設廳,廳有直隸廳、散廳之別,其大抵設於軍務未靖之區,行政重在屯防。按本志內容,如公署一篇,有文員衛署,武員公署,營巡檢署等官署。又有屯防、兵防、苗防諸篇,其政務之特殊,則顯有不同於州縣政制。按鳳凰廳沿革,為古渭陽地,處於萬山之中,西接滇、黔,東連辰、沅;危灘峻嶺,複迭回環,歷來為要害之地。自宋太平興國七年置招諭縣於此,熙寧八年旋廢,並入麻陽。元置五寨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初因元制,隸保靖宣慰司,永樂三年置篁子坪長官司,屬保靖宣慰司。清初因之,康熙三十七年以沅州鎮移駐廳城,四十三年又將辰、沅、靖道移駐之,添設鳳凰營通判,四十六年截去土司田宏添,而始得專其政,五十六年欲改營為廳未准。按此志亦稱《鳳凰營志》,因修志時尚稱為鳳凰營,屬於沅州鎮及營巡檢司管轄,所領境域,則與土司共管,是散廳之制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