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补”

 chxf1949 2015-03-22
  前几天和几位老友聊中药,听了几位的“见解”,不仅哑然失笑,觉得对中医理论和中药治病机理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说说我的理解。
  补,有食补和药补有差别,但都是说人体某些方面不足,需要额外的补充。
  食补,人都知道,身体亏后需要增加营养,比如大病之后;经常强体力付出的劳作或体育锻炼之后等等,都需要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来恢复体力,增强体质。食补是补营养的不足。
  药补,这个概念只有中医才有,与“食补”有相当大的区别。
  药,是身体有病才需要的。中医“病”的概念就是身体的阴阳失调,表现出阴盛阳亏或阳盛阴亏。阴阳一旦不平衡,也就是失调,外邪就会侵入;脏腑功能就会受损;同样,脏腑功能病变,也是这个脏腑的阴阳失调所致。《黄帝内经》说:“偏阴偏阳为之病”。中医治病说到底就是调整病人全身,或脏腑的阴阳,使之恢复平衡。所以,《黄帝内经》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不辨阴阳,中医治病,进补就不知所云。  
  而中药的“药”只是承担了调整阴阳的功能,仅此而已。那么中药的寒、热,温、凉是什么意思?常说的补阴、补阳又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阳气能发出热,让身体暖和,也能抵御寒气(即病邪气)的侵犯,但阳气一旦过盛,就叫火气,必然引起阴气不足,此时就要得病;而阴气能让身体发冷,可以制约过盛的阳气,即消除火气。但阴气过盛,就会使得阳气不足,此时身体就会寒冷得病。中医认为: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所以,中医治病的原则很简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怎么去寒之或热之?用药。即热病,是阳盛阴亏,用寒凉的药;寒病,是阴盛阳亏,用温的热药。
  中药的寒凉、温热不是药材本身是寒凉或温热的,更不是进入人体后,药材会发温热或制造寒凉。而是药材在体内能激发身体或脏腑自身的能力,使阳气生成或阴气化生。能激发阳气的叫热药,或温药;能激发化生阴气的就叫寒药或凉药。通俗的表述就是:中药是靠着激发人体自身的能力来治病的。
  好,到这儿,我们就很自然的想到中药还有一类叫补药的。既然明白了中医阴阳失调“病”的概念和调整阴阳平衡“药”的概念,那么也可以知道:补药也是药。所谓补,就是补充阴阳的不足。也能知道,这儿的“补”绝对不是补充的补,绝对不是阳不足了,吃点儿温热药,补点儿阳气进去;也不是火气大了,吃点儿寒凉药,变成水去灭火。这儿的补,也就是激发身体自身功能,激发阳气或阴气的化生。
  比如人参,中医认为具有大补元气,即阳气的功能,但绝对不是说人参吃下肚,会变成阳气充盈全身脏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也不要吃饭了,成天吃人参补阳,吃生地补阴就可以了。有不断的阳气充入,那人岂不是可以长生不老?笑话。说人参大补元气,是说人参具有较好的,激发身体自身阳气生成的功能。真正的情况是: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会衰老,所谓衰老,就是脏腑自身功能不可逆转的退化,即化生阴阳的功能变弱,这时候吃再多的人参也无济于事:没东西可被激发了啊。
  所以中药的“补”,概念是:具有较好,较强的激发阴或阳的作用。
  有人,比如“高级科学家”之类的人,嘲笑喜欢中药补身子的人,特别就拿冬虫夏草为例子做例子。因为他们说,在显微镜下,冬虫夏草的确看不到有什么对身体有益的分子结构,怎么能说补?那人参或附子泡在水里,放进温度计,不见温度升高;大寒的大黄等药,开水一冲,温度并不立刻降下来,寒热从何谈起?也有不太明中医就里的,也这么认为,迷恋于补药,吃个不停。这是将中医“补”的概念等同于营养进补,即补充不足的概念来理解运用。
  冬虫夏草,说它大补,是因为此药能补肾脏元气,即具有对肾脏阴阳具有较好的双向调节功能,让肾脏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因为中医认为肾脏为先天之本,人衰老,脏腑功能退化就是从肾脏先开始的,所以护肾一直是中医治病养生的重中之重。至于冬虫夏草贵,是因为这货产量太低,太难得到了,其实就是物以稀为贵而已。
  既然中药是具有调整,激发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人体,脏腑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那么只要身体,脏腑本身没毛病,也就是阴阳是平衡的,就顺其自然吧。无论是寒药,热药或补药都没必要吃,吃了反而会破坏阴阳平衡,已经功能减退了,还去一个劲儿的激发,不是竭泽而渔么?再补的药也是药,别忘了:“是药三分毒”。
  
我不会为信仰献身,因为我可能出错------罗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