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咱们汉字里,一个字以“上一下二”的格式写三遍,就成了另外一个字,随手举来,例子不在少。如三“人”为“众”,三“日”为“晶”(光多为亮),三“石”为“磊”(石多即高,引申开去,“磊然”即“正大光明”),三“口”为“品”(多用口“品尝”,能“品评”出“格”与“质”来)……诸如此类,都是从事物增多处着眼的,所以元素都是名词。 “金、木、水、火、土”,古代是被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三次叠加就成了“鑫”、“森”、“淼”、“焱”、“垚”五个字。“鑫”意财富兴盛,“森”指林木茂盛繁密,“淼”状水势浩荡,“焱”音yàn,意为火花、火焰,这四个字大家还熟,“垚”字就较生疏了,音yáo,指“山高”也,“堯(尧)”字就是从这儿来的。最忙的是“火”,二火为“炎”;三火下面再架一木成了“燊”,音shēn,指火“炽盛”;四火成“燚”,读yì,专用于人名里。 有的字造得挺有意思,如“轟(轰)”,三“车”同行,会发出“巨响”,“轰隆隆”之类的词就接踵而来,可见古时的车是颇为笨重,能发出巨响的。又如“骉”,三马齐奔,音biāo,形容马奔跑的样子,好像徐悲鸿等大家的骏马都呈现在眼前。再如“毳”,音cuì,它指的是“细毛”,毛多了反而细了,换个角度思考,也挺有趣。 这些字通常都是褒义,多嘛,好事。但也有不同的,如“姦”,三“女”构成,现已写成“奸”,且内涵已从“淫”扩展,包涵了多层意思,如“汉奸”。再如“掱”,音pá,通常写成“扒”了,“扒手”即小偷,用上海话表达最形象——“三只手”是也。 最后回到题目上来。前些年去东北,见有些饮食店,用的招牌同样是三个字“羴犇鱻”,什么意思?怎么念?回来一查,原来是“膻奔鲜”三个字的别写。羊有“羊骚气”,越多越“膻”,“犇”同“奔”,多头牛朝前跑,就成了奔,这个字能普及,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童星”牛犇有关,如今,“童星”也老,已是“硕果仅存”了;至于“鱻”,原有“鲜”字,鱼和羊烧当然“鲜”,但三条鱼放在一起烧,也必定会鲜的,于是又多了个异体字。“羴犇鱻”怎么读?——“膻奔鲜”是也。 最后提一句,为了文字的规范化,还是少用异体字,多用规范汉字吧。 |
|